你还记得高三的我吗(你还记得高三吗)
你还记得高三的我吗(你还记得高三吗)县长向武平一中的校领导敬酒然而动人的到底是故事,而不是画面,就像人们阅读壮怀激烈的《三国演义》,记住的可不是千军万马的刀光剑影,而是诸葛亮、刘关张们。每一次看,这2小时18分总是让我感慨万千,我不认识他们,但眼见着他们的青春,好像和我的也没有什么区别。王锦春老师在军训期间向男生动员坦白说,这部片子剪辑混乱,故事主线几乎没有,摄影效果也不好,只是一些只言片语和生活片段的堆砌,观感破碎而粗糙。
“我估计到我死,我都想说,我人生里面最苦的就是高三一年”。

王锦春老师开学动员
周浩导演的这部纪录片《高三》,上映于2005年,粗糙的剪辑手法和摄影并没有影响故事本身,该片一举获得香港国际纪录片大奖金奖,在当时为周浩带来了无限的声誉。

周浩跟拍了福建省龙岩市的武平一中的一个高三文科班一年,从这些学生升上高三开始,一直拍摄到他们结束高考。

每一次看,这2小时18分总是让我感慨万千,我不认识他们,但眼见着他们的青春,好像和我的也没有什么区别。

王锦春老师在军训期间向男生动员
坦白说,这部片子剪辑混乱,故事主线几乎没有,摄影效果也不好,只是一些只言片语和生活片段的堆砌,观感破碎而粗糙。

然而动人的到底是故事,而不是画面,就像人们阅读壮怀激烈的《三国演义》,记住的可不是千军万马的刀光剑影,而是诸葛亮、刘关张们。

县长向武平一中的校领导敬酒
从高一开始,每一年我都会在某个时刻找出一个下午或晚上看一遍这部片子,每一次的心境都不一样。

有时候会好奇,片子里的人如今也已经步入中年,那些往昔的影像是否会让他们动容?

至少我这个普通的观众是动容了,因为影影绰绰之间,好像我的高三也重新倒带重来一次,每一次都记忆犹新。

男生们在高三开学之初聚餐
高三,是一个名词,也是一种青春,是每一个中国学生都要经历的成人礼。

王锦春老师和同事一起看上一年的高考情况
那些破碎的,失落的,高兴的,激动的情绪早已经随着时光而淡去,然而留下的却仍然是高三那年昏昏欲睡的早读课和做不完的卷子上的笔迹,深入骨髓一般。

随着纪录片一同成名的不止是周浩、武平一中,还有那个夙兴夜寐、尽职尽责的班主任王锦春,他会笑着给学生们打气,也会追到车站去劝想要放弃的学生。

王锦春
他会骂烂泥扶不上墙的学生“真贱”,也会私下里让学校不要给他们处分;
他会在教室里意气风发地说:“我不能上北大,你能上北大?”也会告诉因为压力而失声痛哭的女生“本二至少还是有的”;

他会在开家长会的时候告诉家长们:“要离婚的,等你孩子考上了再离”,也会对单亲家庭的学生说:“如果我是你,我一定不会让人看扁了”。

他是一个中国中学教师最集中、最普遍的样子,他无私地关爱自己的学生,和他们一起分享着青春的酸甜苦辣。

正如同那些05年的十八岁的高三学生们,和今天的我们也没有什么区别。

父母们大多是淳朴的农民,相信着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相信着考上大学就是唯一的出路。

而孩子们呢?他们之中有执著于做题的,有忙着入党的,有自怨自艾的,有早恋的,有翻墙出去上网的,有因为压力而失眠的.....

老师们说着考上大学后一劳永逸的谎言,男生们在早读课上叽里呱啦聊着昨日的篮球赛,女生们在寝室夜谈着隔壁班的男生和自己班的男生如何如何,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同。

恰同学高三,我们都曾经分享着彼此年轻的心跳。

纪录片的最后,新一届的高三学生又带着茫然和稚气走进一样的教室,王锦春又说着同样的话,微风吹过窗台,窗边的草木仍然痴痴等着下课的铃声,那是我们共同期许过的东西。

我们都明白,这不会是第一届高三,也不会是最后一届高三,风从哪里来,便往哪里去,也许明天,仍然会有不同的人,不同的打扮,不同的口音,不同的五湖四海,却一样的年轻,一样的相信明天。

这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有好学生,便有差学生,只是他们的命运短暂地在高三课堂交集之后,又如何各奔天涯?

2005年的《高三》并不是完全的结束,2011年周浩导演再次回访武平一中和那些同学们,拍摄了6年之后的访谈录。

当年顶撞老师,考场上睡觉的男生钟生明,并没有考上大学,但是他后来抓住了电商起步的契机,如今已经是泉州某个电商公司的总裁,身价超过1个亿。


当年哭泣着想要逃避的男生张兴旺,到底也没有考上,只是他抱着自己的孩子重新进入周浩的镜头之时,有了一份淡然。

当年班级里考试成绩最好的那个女生林佳燕,后来考去了北京的中央民族大学,她对周浩说自己后悔了,自己应该去厦门大学,如今的她和同样来自福建龙岩的男朋友租住在北京的一个地下室里,生活艰辛,却依旧如同高三时那般倔强地奋斗着。

当年考完英语后趴在同学身上哭泣的那个女生,后来却去了加拿大留学。

当年在教室里悠悠唱着《那些花儿》的女生,后来去了厦门当了音乐老师。

当年早恋的那对情侣,终究还是没有执手走下去,他们在高考之后就分了手.....

他们的故事都不尽相同,那些花儿,已经飘落天涯,然而会有一部《高三》为他们留住同样的青春。

也许,人生并不像高考试卷那样有标准答案,就像《昨日青空》唱的那样:对了吗?错了吗?谁都没教过人生的解法,好答案总有偏差,没有公式可以计算未来我们如何长大。

真正的中国式青春片不该是那些矫揉造作的“小时代”或者“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而应该是这部《高三》所要表达的,那么炙热,那么苦痛,那么茫然。

是“给我拿出半条命来读书”,是做题累了的时候望向窗外的夕阳,是早读课上用书本盖住脸庞时的偷偷合眼,是英语听力播放结束后的一声叮咚,是交上试卷后的那一刻释然。

全天下的高三生都一样,都是被苦难和梦想挤得龇牙咧嘴却又单纯得如同新生儿一般的青春。

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回到我当年的高三课堂,看看那些我刻在墙壁、课桌上的东西还在不在。

四年了,或许那些文字早就不在了,毕竟翻新它们只需要一层石灰或者新的桌椅,然而夺不去的,到底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明天照样会有新的学生们步入同样的教室,然而对于考上大学的或者考不上大学的同学们而言,我们都不愿意再回到高三了,然而我们也都不愿意忘掉高三。

毕竟,那曾经是我们最年轻的模样。

高三啊,今天,你又是谁的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