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梦瑛禅师篆书千字文(释梦英小篆千字文千古碑刻千古绝唱)
释梦瑛禅师篆书千字文(释梦英小篆千字文千古碑刻千古绝唱)▲宋代·篆书家:梦英《篆书千字文》▼释梦英《篆书千字文》原拓(局部形容)书迹有《篆书千字文》《篆书梦英十八体诗刻》(在长安文庙)《说文偏旁字源并序》及《论十八体书》一篇。刻立的《篆书目录偏旁部首碑》把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的540个偏旁部首分别篆出,并用楷书注释,自作序文说明,对研究汉字的渊源、演进以及篆体书法都大有裨益。梦英《篆书千字文》拓本,此碑刻于北宋乾德三年。
释梦英,生卒不详。法号宣义,北宋衡阳郡(今衡阳市南岳区)人。宋代高僧,娴通《华严》,专事弘扬,周流讲化,不辞辛劳。工书法,时人称其正书第一,篆次之,分、隶又次之。识者谓“智永以后李阳冰,阳冰而后释梦英。”效十八体书,尤工玉箸。或谓其十八体书,多出臆度,与古不合。
释梦英僧像
宋·乾德五年(967),尝至大梁,太祖赵匡胤召之帘前,赐紫服。往游终南山,当时名士如郭恕先、陈希夷、宋白、贾黄中之俦,皆以诗称述之。其后庐山僧颢彬学王,关右僧梦正学柳,浙东僧宛基学颜,亦为时人所称。
宋·僧释梦英与六朝陈·僧智永、隋·僧智果、唐·僧怀素齐名,号为“潇湘四僧”。
书迹有《篆书千字文》《篆书梦英十八体诗刻》(在长安文庙)《说文偏旁字源并序》及《论十八体书》一篇。
刻立的《篆书目录偏旁部首碑》把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的540个偏旁部首分别篆出,并用楷书注释,自作序文说明,对研究汉字的渊源、演进以及篆体书法都大有裨益。
梦英《篆书千字文》拓本,此碑刻于北宋乾德三年。
▼释梦英《篆书千字文》原拓(局部形容)
▲宋代·篆书家:梦英《篆书千字文》
篆书史上不乏高官显爵的书家,也不乏文人才子的能手。第一个循环从李斯直到唐代李阳冰。第二个循环从宋代释梦英、徐铰一辈。
篆书衰颓退出历史,背景不是观赏性的,作为语言表达通俗的交流工具,不便于书写辨认,流行推广进行并在现实中被遗忘。
局部细节
汉隶时期,文字的姿体改变人们仅以篆书视一种先贤的表征和权威的标志而领用,唐宋特别宋代,种种权威和圣贤式色彩已渐渐淡化于舞台之外,宋人视它为一种专门的专注研究学问,不是文化上的权威。
像释梦英与李斯、李阳冰篆书学家相比,形象感觉完全不同。秦汉隋唐人代表知识学问和文化权威看李斯、阳冰之恭敬拜伏。成为圣贤世俗之师。宋人看梦英和徐钦,是学术深沉和艺术高远,是恭敬不是拜伏。承认其深奥而非用得学它,不是专业篆书家。宋代篆书归于金石学家或文字学术家等。金石学之后欧阳修崛起,梦英似乎还不曾有缘问鼎,徐祛是专文字学家,并对《说文》有深人研究者.梦英对文字六书造诣非攻,用篆书写《千字文》也非研究之吧,篆书刻碑是广其法的好办法。到袁正己以工楷为字作释文之后,篆书已陈旧为一种观赏性的篆书字典。
局部细节
以古为证知清白,与后米莆的篆书相比,梦英的篆书技巧十分精湛。那种成熟老练、一丝不苟但又精警内敛的气度。让人想到宋初在篆书方面曾有的壮观气场,延当时李斯、阳冰的气度。
宋·陶毅《梦英篆书千字文碑序》即有现成语:“史籀没而蔡邕作,阳冰死而梦英生。”以梦英为宋代篆书之承大统者,考究宋代或其他篆书家如郭忠恕、徐铰、徐错等的位置,以赞美梦英的艺术造诣不虚矣!
局部细节
毕沉《关中金石记》称:“梦英以篆法自名而体多间架,笔趋简易,不如少温(李阳冰)之安详端雅也。”
明人·杨士奇《东里续集》为“以篆古名始见于英也”,
明·杨士奇云:“梦英楷法一本柳诚悬,然骨气意度皆习弱,不能及也。”
局部细节
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梦英“与郭忠恕同时习篆,皆宗李阳冰。”
明·王世贞云:“英篆笔亦自整劲,正书出信本《皇甫君碑》,骨稍露耳。”
明·赵涵《石墨镌华》谓:“英公 正书第一,篆次之、分隶又次之,然其十八体书(指梦所集十八体篆书《惠林诗》)多出臆测,与古有合。”
局部细节
宋代篆书发展的态势在梦英一代兴旺景致,初现昙花一现,在梦英、徐钦之后绝然而势了,唉哉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