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奘怎么出长安的(和唐王矛盾重重)
唐玄奘怎么出长安的(和唐王矛盾重重)他一开始还是想公费西去留学旅行的,但当时唐朝统治者对佛教不是很感冒(唐王室姓李,自认李耳为祖,偏向道教),所以玄奘上报的留学申请表就未能得到批准。对于玄奘这个佛教学霸来讲就很是苦恼,所以玄奘就决定西行求法,去最接近佛祖的地方看原版教材,学习更多的佛法。但实际上,和玄奘大师结拜的皇帝另有其人,而他前往西域的旅途也是不受官方支持的。玄奘本名陈炜,河南偃师人,13岁剃度为僧,二十一岁受具足戒。在游历各地,参看佛经之时,发现南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等各个版本所讲差异巨大,很多残缺,不能自圆其说。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耳聪目明陈玄奘,偷渡西行取真经
《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不知被翻拍过多少回,孙悟空的形象被无数人所喜爱。
而作为这部小说绝对男主的唐僧热度却一直不是很高,甚至还因为肉眼凡胎、不明是非而被很多人所厌恶。
在小说中,唐僧是受唐王委托,前往西天取经,并且和唐王结为兄弟,是为“御弟哥哥”。
但实际上,和玄奘大师结拜的皇帝另有其人,而他前往西域的旅途也是不受官方支持的。
玄奘本名陈炜,河南偃师人,13岁剃度为僧,二十一岁受具足戒。
在游历各地,参看佛经之时,发现南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等各个版本所讲差异巨大,很多残缺,不能自圆其说。
对于玄奘这个佛教学霸来讲就很是苦恼,所以玄奘就决定西行求法,去最接近佛祖的地方看原版教材,学习更多的佛法。
他一开始还是想公费西去留学旅行的,但当时唐朝统治者对佛教不是很感冒(唐王室姓李,自认李耳为祖,偏向道教),所以玄奘上报的留学申请表就未能得到批准。
直到贞观元年,关中大旱,饥荒爆发,大量百姓饥肠辘辘,于是朝廷就下令允许百姓外出自行求生。
借此次机会,收拾好行囊,开始了这一趟的自费留学之旅。
佛国高昌遭热捧,封为国师首遭囚同年,玄奘只身一人到达高昌。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玄奘以其高深的佛法修行受到了高昌百姓乃至国王的热烈欢迎。
这时候的高昌,全国上下对佛教的热爱十分疯狂,乃至每十个人里面就有一个僧人(“全城人口三万,僧侣三千”)。
玄奘在高昌国宣扬佛法,连续讲经,为高昌国王麴(qū)文泰所赏识,被任命为高昌国国师。
高昌国王希望这位得道高僧留在高昌,用美色诱惑、行为限制等方法软硬兼施,但都阻挡不了玄奘西行取经的意愿。
最后麴文泰明白“握不住的沙就扬了吧”,便放弃了留下玄奘的想法,与玄奘结为兄弟,并写信给西域诸国(通关文牒)、赠送大量财物、随从,护送玄奘西行取经。
这让玄奘感动不已,并许诺学成归来一定要在高昌国驻留讲经。
后来在旅途中,玄奘对这位与他有知遇之恩的高昌国王十分思念,就写信给麴文泰:“决交河之水,比泽非多,举葱岭之山,方恩岂重。”
然而,他们都没想到,这次分别竟是永别,在玄奘访遍西域以及天竺诸国,学成归来之时,迎接他的已经不是曾经的高昌国王,而是大唐的安西都护府了。
早在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就命大军灭了高昌国,将其领土纳入大唐安西都护府的一部分了,而麴文泰也在唐灭高昌之战中忧惧而死了。
墙外开花墙内香,取经归唐伴君王墙外开花墙内香,虽然当年玄奘在离开的时候默默无闻,但在玄奘周游西域、天竺之时,他的大名早就传到了长安城的大街小巷,传到了唐王李世民的耳朵里了。
贞观十七年,玄奘回国之后,唐王就在洛阳接见了他,还假似兴师问罪地问玄奘:“当年西去取经之时为何不上报朝廷得知呢?”
玄奘打了个哈哈,说自己年少轻狂不懂事,修为太浅,哪敢惊动尊驾云云,就把这事糊弄过去了。
见玄奘这么能说会道,李世民前后二十天接连召见玄奘交谈,二人似多年旧友,相谈甚欢。但哪知道表面平静,两人关系十分融洽,暗里却是波涛汹涌。
唐太宗表面上对其十分赏识敬仰,却已经暗暗打上了玄奘的主意。
而玄奘呢,虽然出家为僧,但毕竟肉体凡胎,难断七情六欲,对高昌国王之事情也是颇具微词,与唐王暗生隔阂。
这个时候的西域诸国还不是很稳定,虽然安西都护已经设立,但还是有几个重镇常有得失,吐蕃、突厥更是虎视鹰顾,时有侵扰。
唐玄宗毕竟戎马半生,一国之主,对大唐疆域的拓展十分在意。于是就督促玄奘将他在西域的所见所闻撰写成书,地理风俗,事无巨细,一一列举。
于是,由玄奘口述,弟子辩机执笔整理,二人紧赶慢赶,终于在一年后的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将《大唐西域记》写了出来。
在看完《大唐西域记》后,唐王如获至宝,在旁人眼里也许这只是一本传记小说,但在唐王眼里就是一本军事地图,对唐王朝在西域战略的制定上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虽然大唐西域记写完了,但并不代表玄奘就可以安然离去了。虽然这时的唐王对佛教不是很亲近,但当时唐朝民众的佛教信徒是很多的。
本来玄奘就佛法高深,讲经吸引了大量信徒,《大唐西域记》面世之后,玄奘的地位就达到了空前的地位。
当年玄奘归来之时,长安街道可谓是热闹非凡,唐王朝的一代贤相房玄龄放下身段,亲自迎接玄奘归来,玄奘成了大唐的骄傲,成了当时最耀眼的明星、偶像。
据记载,当时民众迎接玄奘的盛况空前,使得京师治安衙司出动维护秩序。
这样的场景令玄奘感到十分困惑乃至惶恐,一是惶恐有违长安律法,二是由于影响力过大,名高镇主,遭到唐王的不满,进而性命难保。
人生巅峰藏危机,伴君如虎复遭囚熟悉西方古代史的朋友可能知道,西方的王权和教权之间的争斗可谓是贯穿整个西方古代史,甚至大部分时候,都是教权大于王权,由宗教控制政治。
尤其是统一之前的德意志地区,王权薄弱,教皇通过赎罪券等手段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这个时期的德国被誉为“教皇的奶牛”。
天可汗李世民是不可能允许佛教的影响力超过政府,更不可能让唐僧这样德高望重的佛教人物来威胁到自己的王权的。
他就需要想方设法地去控制佛教的势力,比如在很多次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论战中,明显是佛教的理论更胜一筹,但李世民还是以“黑哨裁判”的身份宣布双方平局或是道教获胜。
于是,唐王李世民就多次向玄奘提出还俗的要求,希望从还俗这一条路来解决玄奘影响力过大的问题,并以高官厚禄来吸引他。
但一心向佛的高僧玄奘那能为这些世俗名利所动,面对李世民的多次要求之后都婉言拒绝。
唐王见此计不成,又生一策——软禁。玄奘当时曾多次请求归隐少林翻译带回来的佛经,但都遭到了李世民的拒绝,假设真的放你回去,那不就是放虎归山了吗?
于是,李世民就找了一些僧人辅助玄奘,让他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长安弘福寺翻译经书。
虽然自由受限,但好歹也能翻译佛经了,于是玄奘就在唐王宫旁边的弘福寺长久的居住了下来,安心翻译佛经,偶尔进宫见见皇上,日子也还算过得安稳。
尤其是李世民万年的时候,对生老病死鬼神之说感觉十分忧惧。
道教的那些长生不老的说词,越来越不能安慰这位弑兄逼父帝王的心,于是和玄奘的关系反而慢慢缓和了起来。
徒弟犯戒生事端,玄奘悲凉度余生但好景不长,还是出了事情,深得玄奘真传的徒弟辩机因为才华横溢,被高阳公主所喜爱,正所谓女追男隔层纱。
傲娇小公主高阳和俊俏小和尚辩机二人一来二而情投意合,但两人私通的事情败露,辩机被恼怒的李世民砍了脑袋。
但还没来得及向李世民解释,李世民就驾鹤西去了。
李世民逝世,太子李治即位,但毕竟年轻,业务不熟练。很快就被自己的娘舅长孙无忌控制朝堂,这让李治感到十分的不满。
于是在经历了长达四年的权力斗争后,李治终于羽翼丰满,将娘舅长孙无忌贬出长安,流放别处(长孙无忌途中自缢身亡)。
而与长孙无忌交好的玄奘自然也受到了波及,本来在慈恩寺住得好好的,又被唐高宗李治召唤进了宫里。
看似恩宠,实则软禁,只有寥寥数人跟随玄奘,默默被软禁在清冷的玉华寺翻译佛经。
帝王的软禁,本就让玄奘精神上饱受摧残,时常提心吊胆。再加上西行之时染上的旧疾,让玄奘晚年也是难以忍受。
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在不断地考验着这位佛教的比丘,最终在公元664年圆寂。那一天,百万信徒送葬。
结语:玄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高僧,虽然他创办的唯识宗教派在后世渐渐失传(专业性太高,不好入门,不符合当时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的民众学习),影响力不大,但他著作的《大唐西域记》、翻译的佛经都对后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对佛法的执着追求,都鼓励着其后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去追求和探索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