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电影最后预言成真(冯小刚预言都成真)
冯小刚电影最后预言成真(冯小刚预言都成真)豆婶儿以为,除了某些具有煽动性的意见领袖嘴里所说的资方绑架,不予支持外,真正的好作品应该并不是猎奇,而是真正的亲民路线,讲百姓自己的身边事。这个意思很明确,这也是为什么《闲人马大姐》《我爱我家》《东北一家人》等情景剧永葆经典的原因。我们从剧中任何一个人的身上,都看得见我们自己,一个真正活着的社会人。而现在青年导演拍的东西,猎奇不说,甚至把作品捧得太神圣、太圣洁、太清高、太教育意义、太扭捏、也太故意了。(不包括关注社会边缘人物和具有社会意义的小众电影)有人说从90年代,甚至是中国第五代导演后,真的再没有什么是再拿的出去手的好作品,但凡有个青年导演编排的好电影,在国际上获奖无数,但就是抵达不了人民群众的心坎儿里去,换不成票房。追究原因,这是为什么?长期关注社会底层人的生活,甚至自己就是一个社会底层人摸爬滚打上来的“人民电影家”,借用光影可以“制造迷幻”的力量,把这一切“黑镜头”先给你安排下,意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讨巧的作品,这个世界上也没有想走弯路就能走弯路的导演,所有与知名度挂钩的成绩、票房都是积跬步 行千里的结果。
今日细谈 冯小刚:在市井里活的通透,在电影里“算计”的精明。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成大样?!
有人说冯钢炮儿式的“怒怼”、“嘴狠”、“耍贱”以及独特的黑色幽默叙事不只是电影里的一帧镜头那么简单。在每个“黑色”镜头背后,都在暗讽实事,设计的隐晦又巧妙,甚至有人说冯小刚就是当今的预言帝,在电影《大腕》里借助疯人疯语把自己的思考传播出去,可怕的是,这些诡异的思考在今日都变了现。
其实冯小刚这哪是在说胡话啊,是自己本体活的太明白,敢怒不敢言。
长期关注社会底层人的生活,甚至自己就是一个社会底层人摸爬滚打上来的“人民电影家”,借用光影可以“制造迷幻”的力量,把这一切“黑镜头”先给你安排下,意味且深长。1997年的《甲方乙方》,就说出了很多20年后才恍然大悟的道道。
比如房子是爱情的试金石。
比如送人玫瑰 手有余香,可惜现在余香都是臭的。
有人说从90年代,甚至是中国第五代导演后,真的再没有什么是再拿的出去手的好作品,但凡有个青年导演编排的好电影,在国际上获奖无数,但就是抵达不了人民群众的心坎儿里去,换不成票房。追究原因,这是为什么?
豆婶儿以为,除了某些具有煽动性的意见领袖嘴里所说的资方绑架,不予支持外,真正的好作品应该并不是猎奇,而是真正的亲民路线,讲百姓自己的身边事。这个意思很明确,这也是为什么《闲人马大姐》《我爱我家》《东北一家人》等情景剧永葆经典的原因。我们从剧中任何一个人的身上,都看得见我们自己,一个真正活着的社会人。而现在青年导演拍的东西,猎奇不说,甚至把作品捧得太神圣、太圣洁、太清高、太教育意义、太扭捏、也太故意了。(不包括关注社会边缘人物和具有社会意义的小众电影)
所以,经历过青春散尽、社会变迁、人聚人散、酸甜苦辣的老导演拍出来的东西的确更大气这句话没错。
在电影《卡拉是条狗》中,单从葛优吃黄瓜这个20s镜头,都可以看出主人公从内而外表现出来的丧气无奈和执拗。路学长也是深受冯小刚电影的影响,才能把这么一部“暗讽时事”的电影拍得有滋有味,借狗抒怀,走了大心。
怪不得葛大爷说:只有在狗面前,他才觉得自己像个人。
然而今天想说道的还是1997年的《甲方乙方》。毕竟好电影是历久弥新的,并随时不自觉的引爆当下世风,必定引起新的一轮社会思考。
“四个年轻人姚远(葛优饰),周北雁(刘蓓饰),钱康(冯小刚饰),梁子(何冰饰)是一群自由职业者。他们突发奇想,开办了一个“好梦一日游”业务,承诺帮人们过上梦想成真的一天。人们离奇古怪的愿望接踵而至,似乎人人都想给自己现有的生活来一个180度大转弯。于是,富贵的想尝试贫穷,明星想体验平凡,小平民想做巴顿将军,守不住秘密的厨子想成为守口如瓶的铮铮铁汉……在搞笑荒诞的愿望中,四个年轻人忙碌着扮演各种场景角色,他们把真情融入到了这些故事当中。生活过得充满乐趣,有滋有味。”
其实20年前的这部电影放于今日,同样适用,也极具教育意义,甚至更有意思一些。就如片名,甲方,即boss,乙方即长工。直奔现如今的服务业slogan:“甲方爸爸当道,说啥是啥”、“跪舔甲方爸爸赏口粮”。充满谄媚和拍马屁的世道上,似乎只有甲方的压榨和乙方的吐槽。
然而这部电影里的“乙方”却经历了一个信念转换。从刚开始的唯钱是图,到后续冯小刚说的换个活法,做个慈善,从一味的迎合市场和人群到如今为了梦想去奋斗的一群中年大叔的崛起,这部片子无疑给“柔弱”的乙方一剂猛料:当你有了足够的底盘,怼客户爸爸,没有什么是办不到的。
甲方乙方,讲的就是中国的服务业正式“分级”的开始。从这以后,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这个片名,就可以断定冯小刚是个天才。
除此之外,豆婶儿最爱的依旧还是冯导电影里充满了北京味儿的局气。这种电影质感就像是土生土长,皇城根墙面的颗粒,粗糙,但历久弥新:
冯小刚,总是扭着一股劲儿,一种想聚合自己身边所有“乌合之众”一起在饭桌上、胡同里,甚至三蹦子上 发散出来的“匪气”。
以上是豆婶儿的拙见。
然而我所谓“匪气”即是脾气。这种脾气不一定是强硬爆发出来的表象,更像是一种人物自然的抒发。
例如这个眼神,就叫做睥睨,这个眼神,就有北京大爷的样儿。
再比如冯导镜头下的老北京城,总带有一种怡然自得的市井气象:遛鸟浇花、抽烟搓麻、聚会喝酒、贫嘴打岔儿,阳光下的金边儿老胡同,乌泱泱的狐朋狗友环绕着屋里冒着热气的老铜锅涮肉,布满绿植爬墙虎的房间里放着一晚热腾腾的炸酱面和两对儿木筷子,以及寒风中五环辅路上冒着煤油烟渣儿的三蹦子。各行其是的形形色色,履行着生活的节奏,奋力但并不苦哈哈挣扎。
这种感觉,让我想到了王小帅的《十七岁单车》:
那股老北京含羞带臊的豪气,在这个青春期少侠身上淋漓尽致。等这位少侠长大,就是另一个冯小刚的你大爷。
这年1997。
我们终究是生活在生活里的“奴隶”,企图活出个磊落又鲜明的样子。
其实有人说张艺谋输给冯小刚,理由就在于张在人物刻画方面的确不够细腻,除了场景恢弘,人与人之间是没有过硬的情感交流的,用《演员的诞生》宋丹丹导师的话说:演员都是在演台词,而不是演人。
这一点恰恰是冯小刚导演所拥有的。人都是社会人,脱离了社会大背景,人的存在自然就变成了摆设。而现如今所有电影的内核,都是为了引起人与人之间的共鸣,都是为了给人看的。当然,这也可能是冯小刚的贺岁电影为什么会更卖座的原因:
心在江湖,但从不会在真正的江湖侠义里讲故事。放眼于普通人的生活,把故事搬去市井卖肉店老板身上,同样适用又有意思。
(2003 冯小刚作品 《手机》)
(2004 张艺谋作品 《十面埋伏》)
但这点并不是冯导的吸睛点。冯小刚的电影赢在细腻,两者皆不抛——感情and技术。科班出身的冯小刚依旧还是会注意摄影技巧的运用,拥有自己的一套style:
所以!并不是气场恢弘就可以引起观众的“卧槽”,反而真正流入到细微的场景布置更是精心。
杨立新饰演的丈夫在悲送肺癌妻子最后一程后,在除夕这天给葛优还房子钥匙。杨立新走出公司大门稍有一顿,一个背影就可以得知他此时的正脸应该是长吁一口气,后背一颤,转身继续往前走,没回头,直到站在远处雪地中,抬头凝望,慢慢走出画面。此长镜头一出,人物和画面完全融为一体。变得立体起来,没有跳跃,没有中断,没有耽搁,一气呵成。
而此时,大红灯笼映照的冷色调下,男主表情凝重深远,框架式构图更是有拦截住此刻悲伤心情汇聚一点的功能。景深伴着红灯笼映照下的墙面,慢慢向远处延伸到冰天雪地中的人物,更是突出了此时与除夕的欢乐完全相反的一种人物心态。被圈禁却又在人物的淡出画面中慢慢舒展,一个词,舒服!在视觉上给人愉悦,在精神上,从紧绷中开始寻求放松和解脱。
最后旁白一句: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也许人之所以会感伤一段时间,并不是因为这段时间真正的价值存在,而是这段时间里和你擦肩并肩的那群人,不知道下一个年份,他们会不会还在....
当然,除了情节的塑造,那时候的老戏骨才真真正正的属于演员级别,根本不需要某综艺去诞生的演员:
演员刘蓓 本就出生于一个艺术家庭,父亲是导演,母亲是话剧演员。受家庭熏陶,刘蓓自幼进入北京戏曲学校学习京剧,先随富连成“世”字辈黄世襄老师学梅派[9] ,后从程派艺术家赵荣琛先生的高徒李文敏老师学程派 ,工青衣 。所以一笑一颦,皆是风情。那个年代的女子,就是这样的张扬又自然。
徐帆,不必多说,兹要那没睡醒式儿的眼皮一翻,眉头一皱,就知道帆姐的情绪来了,入戏了,灯光可以架起来了。
何冰,最近几年很有势头的老戏骨(豆婶儿感觉连演员这个词儿都配不上他的演技)大器晚成?这次形容他不够精准,要说也算是低调奢华的中流砥柱了,这样纯北京爷们儿的气息,除了他,我找不到第二家。至于那些说他不温不火的门外客...
其实在2017年末2018年初再回头看完整部片子特有新的感触。引发的思考已经不像当年一样青涩,当成一部喜剧贺岁片来解读,就比如以下几点,就足够引起共鸣:
1.“每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都有梦想,即使是虚假的一天,也有圆梦的权利”
2.“只要有钱,梦想也可以明码标价”
3.“服务行业不能分三六九等,凡是群众需要,就是应该奉送的”
其实认真看剧中寻梦人:书痴想做书中人物的战争梦;厨子想做个嘴严的大英雄;生活在社会上层的人在社会底层过了几天日子就开始接受不来;天天被团宠的人也想找虐待;明星光环想享受普通人的日常却又耐不住寻常的寂寞。这些人,不就是我们自己么?天天大头梦,到liao还是发觉,自己最好。这也许也是冯小刚想要传达给我们的生活正解——做好自己。
其实历代经历变迁的中国人中都不乏社会底层和弱势群体,毕竟弱势群体也并不是单指老弱病残。如何对待弱势群体,检测着一个社会真正文明程度,一个社会的基本保障,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幸福感的标杆。真正能做到关注这群人的导演不多,冯小刚,算是一个!
回顾《甲方乙方》,似乎冯小刚所倾心于的电影节奏永远都是一个类型场景:走街串巷,逢人就打招呼的胡同里,买着鸡蛋灌饼还可以赊账的大街上,陪着居委会大妈扫街发广告的热心外来客,可以来者不拒大热天给你送点冰水镇凉的商铺。总之,那个年代的深情,我们这群毛头小子是感觉不到的。现在的2017年哪有20年前那么“情感铺张”又乐于人际经营呢?
过去的都是好的,再来的未必是坏的。
不多说了,豆婶儿得赶紧张罗一伙儿自己人撸火锅叙旧了。
毕竟这样的日子,越活越少……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