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治乱兴衰(魏晋南北大乱三百年)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治乱兴衰(魏晋南北大乱三百年)一、 雄才拓跋焘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所以说,檀徐二人无论从各方面都是刘裕身后辅政大臣的不二之选,而看到刘义符初初继位便如此折腾,面里都不似明君,所以两人决定站出来拨云见日改弦更张。在此之前,性子急得徐羡之已经先走一步,率先将那位在长安乱之中负有重大责任的刘裕子刘义真贬为庶民,而后徐羡之便决定更进一步,行废立之事。他先将在外镇守的檀道济以他事骗到建康,两人相见后,徐羡之将废立计划告诉了檀,檀道济表示支持,随后檀道济找到同是辅政大臣的谢晦与傅亮,告知实情后,又取得两人支持,至此,刘裕留给刘义符的四位辅政大臣一齐决定改弦更张。四个朝中大佬既然一心了,那么废立之事也就简单不过了,公元424年五月,檀道济与谢晦领兵闯入内宫,直接收缴皇帝玺绶。 徐羡之随后以萧皇太后的名义废刘义符为营阳王,并遣使

上文讲述刘裕的征伐立国故事,感慨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同时,更为他一统梦想的功败垂成而唏嘘遗憾。留言中很多看官都阐述了很多好的观点和未实现一统的原因,都算是言语切中,个人觉得本就大器晚成的刘裕还是太过谨慎了,而无常天命又与他两次作对,攻占长安平灭后秦后,后方主心骨刘穆之溘然长逝,而准备经营北方之时,长安又发生令人瞠目结舌的内讧,运势从来是此消彼长的,此两次劫难过后基本宣告刘裕北伐一统的梦想彻底镜花水月。生性谨慎的刘裕还是欠缺一些霸气和果决,如果早一点就把行将就木的东晋篡了,成为真正的新朝之主(刘裕的做法是先行废立看反应,再自立),后方的变数可能会大幅度减少,而如果刘穆之不死,刘裕自己亲手经营长安厉兵秣马的话,事情或可有转圜。

总之,假设归假设,遗憾归遗憾,历史的车轮还是要继续滚滚前行。刘裕称帝两年后就去世了,他临死前任命徐羡之、檀道济、谢晦(谢安兄长谢据曾孙)、傅亮四人为辅政,年仅17岁的长子刘义符继位。刘义符继位后表现出了一个昏君的所有特征,居丧无礼,好为游狎之事,青春少年,童心未泯,只知玩耍嬉戏,不顾军国大事。群臣谏言,一概不听,北魏犯境,作战失利,将军自劾,国人惊惶,他亦不管,真可谓得快乐时且快乐,不作杞人忧天。

如果按照北方王朝的发展趋势,国二代继位便如此表现,那么离灭国也就不远了,后燕后凉就是前车之鉴,但面对刘义符昏庸乱政的表现,刘裕之前安排的辅政大臣并没有听之任之,这些久经战火洗礼见惯时局变迁的老将们站了出来,他们就是檀道济和徐羡之。

檀道济祖籍山东,出生在京口,少时父母双亡家贫如洗,长大后参加了谢玄的北府军,后辗转投奔到刘裕账下。在平定桓玄之乱时,檀道济脱颖而出给刘裕留下了深刻印象,刘裕掌权后将其任命为北府军参军,从此以后,檀道济开始了光辉的戎马生涯。他最辉煌的时刻当时在平灭后秦的战争中,他与另一员名将王镇恶一齐担任晋军先锋,兵锋所指所向披靡,连克项城、新蔡、许昌,后围困洛阳并迫使洛阳投降,后又与友军兵出潼关,待王镇恶攻陷长安后,后秦灭亡。立下灭国之大功后,檀道济被加封镇北将军,督徐州兖州之江北淮南诸军事,成为新朝刘宋的扛鼎重臣。而作为文臣的徐羡之相比檀道济要更顺遂一些,他一出道便是太子少傅的主簿,后又担任刘牢之的功曹,与刘裕结识,一见如故,从此便追随在其账下,待刘裕北伐时,徐羡之已是刘穆之之后排名第二的文臣。

所以说,檀徐二人无论从各方面都是刘裕身后辅政大臣的不二之选,而看到刘义符初初继位便如此折腾,面里都不似明君,所以两人决定站出来拨云见日改弦更张。在此之前,性子急得徐羡之已经先走一步,率先将那位在长安乱之中负有重大责任的刘裕子刘义真贬为庶民,而后徐羡之便决定更进一步,行废立之事。他先将在外镇守的檀道济以他事骗到建康,两人相见后,徐羡之将废立计划告诉了檀,檀道济表示支持,随后檀道济找到同是辅政大臣的谢晦与傅亮,告知实情后,又取得两人支持,至此,刘裕留给刘义符的四位辅政大臣一齐决定改弦更张。

四个朝中大佬既然一心了,那么废立之事也就简单不过了,公元424年五月,檀道济与谢晦领兵闯入内宫,直接收缴皇帝玺绶。 徐羡之随后以萧皇太后的名义废刘义符为营阳王,并遣使前往江陵,迎接宜都王刘义隆入京继位。不久后,刘义符、刘义真兄弟被徐羡之所杀,刘义隆成为事实上的唯一合法继承人,八月九日,刘义隆抵达建康,正式继位,改国号元嘉。

我们本章的故事,就从元嘉初年讲起,而辛稼轩《永遇乐》的下阕,也呼之欲出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一、 雄才拓跋焘

就在刘义隆继位的前一年,北魏也换了皇帝。自从拓跋珪死后,我们很久没有提北魏了,但它依然在那里,而且越做越大。

拓跋珪死后,拓跋嗣继位,他在位十三年,将整个北魏拨乱反正,欣欣向荣,而武力上,他联系两次北伐柔然,取得阶段性胜利,后于公元422年趁刘裕去世新主继位之际趁机南讨刘宋,连克青州、兖州,次年长驱直下,围困虎牢关。

此时,镇守虎牢关地为宋朝大将毛德祖。

毛德祖,刘宋猛将,想当年伐长安时,他跟随王镇恶一路拼杀,立下汗马功劳。422年12月,魏将奚斤攻破滑台,兵逼虎牢关,而虎牢关背后就是洛阳。身为虎牢关守将的毛德祖运筹帷幄布置防御,轻易击退魏军多次进攻。虎牢不破,洛阳难达,见毛德祖强悍,奚斤连忙派北魏猛将被刘裕赞为黑槊公的于粟磾率军三千驻守河阳,试图绕过虎牢进逼洛阳,毛德祖见此,忙派大将窦晃阻挡,窦晃大败,于粟磾遂绕过虎牢,顺势攻占洛阳。待洛阳失守,刘宋朝廷才缓过神来,连忙派檀道济、王仲德率军北上,而虎牢关则仿佛失去战略价值被遗忘了。

魏军继续对虎牢狂攻不止,毛德祖屹立虎牢巍然不动,见虎牢关久攻不下,拓跋嗣大怒,遂又急调大军与奚斤合并共攻虎牢,而此时,拓跋嗣决定釜底抽薪,他直接断掉了虎牢的水源后又掘断城里的内井,时长日久,虎牢水源断绝,毛德祖依然率军苦战,但因为缺水,士兵受伤居然不流血。几日后,劳渴难耐的宋军最终无法抵御越聚越多的魏军,毛德祖仰天长叹,兵败被俘后死于北魏。虎牢关、洛阳失陷后,北魏尽得黄河南岸要地,得地三百里。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治乱兴衰(魏晋南北大乱三百年)(1)

北魏骑兵

在征伐刘宋过程中,拓跋嗣积劳成疾,于423年去世,年仅32岁。同年十一月,太子拓跋焘继位称帝,北魏进入全新的局面。

拓跋焘,生于公元408年,小字佛狸伐,他出生时,体貌瑰异,拓跋珪见状大喜,说道:成吾业者,必此子也。后拓跋嗣将军政悉数交予他打理,拓跋焘年纪虽小,但聪明大度,应付自如,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符的干练与老成。在年仅16岁的年纪继承帝位不久后,宿敌柔然趁机引兵六万攻入云中,后又攻陷北魏盛乐故都,拓跋焘遂派将率兵讨之,击败柔然,后又派平阳王长孙翰率军攻击柔然别部,杀敌千余人,获马万余匹,解了危局。不久后,拓跋焘意识到不灭柔然,北魏必不能一统北方,更无从南征刘宋,心怀廓定四表,混一戎华之志的他决定彻底击灭柔然,遂在424年九月在众大臣反对的情况下执意北征柔然。三个月后,拓跋焘率军亲征,与长孙翰军出参合(今内蒙凉城),自领一军进屯柞山(今内蒙和林格尔),与柔然起兵突遇,双方激战,北魏大胜而归。425年十月,拓跋焘再次北征,此次出征规模巨大,东西五道大军并进,风驰电掣杀入漠南地区,大军弃息重,只带十五日口粮越过大漠突然出现在柔然境内,柔然可汗惊慌失措,急忙率众北遁。

一次被动迎战两次主动出击,拓跋焘甫一继位就展示了自己的雄心和能力,虽然没有彻底击灭柔然,但魏军最后一次急行军越过大漠的表现还是让柔然惊骇不已,由此,柔然对北魏开始由频频侵扰变为收缩防御,让拓跋焘如鲠在喉的边界之患终于得到有效缓解,而他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实现自己廓定四表,混一戎华的志向了。

而被拓跋焘祭器的首当其冲就是当年威风一时,给后秦的后方与刘宋的长安带来惊涛骇浪的大夏。

424年,北魏与刘宋都换了新帝,气象更新,而赫连勃勃已经老了,他准备做最后一件事情,换太子。当时大夏的太子是颇有军功的赫连璝,而赫连勃勃意欲废之改立五子赫连伦,赫连璝听到消息后怒不可遏立即发兵七万北伐赫连伦,随后在平城将其击杀。消息传开,赫连勃勃三子赫连昌开始蠢蠢欲动,他率一万精骑又袭杀了赫连璝,并降服其部众,赫连昌来到都城统万后,赫连勃勃大喜,即立其为太子。次年,历经风雨戎马一生争议不断的匈奴族枭雄赫连勃勃去世,太子赫连昌继位。

拓跋焘听闻大夏帝位已改,趁机进攻。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治乱兴衰(魏晋南北大乱三百年)(2)

拓跋焘

426年九月,北魏名将奚斤领军攻击蒲坂,另一将周几领军攻击陕城,两路大军进逼长安。十月,拓跋焘趁魏夏关中对峙之时亲率大军奔袭大夏国都统万城,行至君子津(今内蒙清水河西北黄河渡口)时,天气暴寒,河水结冰,拓跋焘遂率轻骑两万从冰上渡河,进军黑水(陕西横山西北),距统万仅仅三十余里。当时正值冬至,赫连昌正在宫中大宴群臣,突闻北魏大军已至,上下一片惊恐。赫连昌被迫仓促领兵迎战,大败而退,退至统万城时,因城门没有及时关闭,北魏骑兵乘势攻入西门。赫连昌慌忙入宫,紧闭大门,拓跋焘见一时难以攻取,遂于次日分兵劫掠统万都城,获牛马十余万头,迁徙民户万家而归。与此同时,奚斤等两路大军已势如破竹的攻占关中重镇弘农、蒲坂、长安。

427年六月,拓跋焘再围统万城,他首先采用疑兵之计,派永昌王拓跋健率五千骑兵西奔劫掠居民,并放出魏军粮食用尽大军未到的消息迷惑夏军,赫连昌果然上当,率三万步骑出城迎战。此后,拓跋焘又力排众议力主歼灭敌军有生力量,又先以佯败退却因夏军追击,待对方疲惫阵型分散之时突然引兵反击,在战斗中,拓跋焘坠马,眼看夏军已经逼近,他怒吼一声翻身上马,飞腾冲杀,连杀夏军十余人,流矢击中其手掌,他依然冲杀不止。在拓跋焘的带领下,魏军如狼似虎冲入夏军阵中一阵砍杀,夏军溃败,赫连昌被打得魂飞魄散,根本来不及进入统万城直接逃奔上邽(今甘肃天水),魏军乘势再次攻占统万城。

428年,北魏将军尉眷围攻上邽,赫连昌退守平凉,大将奚斤随后率军抵达安定与其他部队会师,但此时魏军后援缺乏又恰逢战马遇到瘟疫,战斗力急剧下降,赫连昌乘机反攻,各部大败,内忧外患下,魏军形势危急。此时,监军御史安颉说道:受诏灭贼,今反为贼所困,若不为贼杀,当坐法诛,进退皆无生理。而诸王公竟然曾不为计乎?奚斤回答说:今军士无马,以步击骑,必无胜理,当须京师救骑至合击之。面对怯战的奚斤,安颉回应道:今猛寇游弋于外,吾兵疲食尽,不一决战,则死在旦夕,救骑何可待乎?等于就死,死战,不亦乐乎。在反复与奚斤争执后,安颉决定自领百余骑精骑等待魏军攻城时予以反击。不久,赫连昌果然率军前来攻城,安颉率兵出城迎战,双方激战良久,不分上下,突值狂风突起,沙尘漫天,遮天蔽日,白昼如黑夜,赫连昌无法抵挡,打马逃走,安颉紧追不舍,就在此时,赫连昌的坐骑突然栽倒,赫连昌顺势倒地,被安颉军生擒。

大家算一下,单单因坐骑摔倒而被生擒的人物已经有几个了,给个提示,从冉闵开始。

赫连昌被擒后被押解到平城,拓跋焘出乎意外的对其进行了极高的礼遇,还把妹妹嫁给了他,而且还常常带他单独去打猎,430年拓跋焘更是加封其为秦王,这待遇可以说是非常之高了。但是,赫连昌并不满足,于434年叛魏西逃,被河西边哨将捕杀,确认其罪行后,拓跋焘大怒,诛杀赫连氏。

如果看到这里你以为大夏政权就这么完了,那就错了,大夏政权不仅没完,而且还在此时,顺带着灭了另外一个政权。

赫连昌上邽被擒后,他的五弟赫连定收集残部万余人逃奔平凉,即皇帝位,算是把大夏的命续上了。

赫连昌继位后死不投降,与北魏交手几次,胜绩寥寥,就在拓跋焘坐镇统万想一鼓作气灭掉苟延残喘的大夏时,另外一个政权蹦了出来,那就是先灭国后又复国的西秦。

西秦此时的皇帝是刚刚继位的乞伏暮末,就跟名字一样,西秦的国运在北凉的威胁下已到了穷途末路日暮途穷的境地,乞伏暮末为了保命,只得学习他爷爷乞伏乾归当年依附后秦一样依附北魏。北魏则许诺将尚在大夏控制范围的平凉和安定交给西秦控制,兴奋的乞伏暮末得意忘形居然纵火焚烧旧地城邑,捣毁宝物,统率部众一万五千户,向东奔走上邽,结果才走到一半,就被赫连定派兵阻击,乞伏暮末只得固守南安,而他身后的国土悉数被吐谷浑趁机占据,此时的西秦真可谓进退两难。

431年正月,赫连定率军突袭西秦,大败秦军主力,后夏军开始围攻南安,此时南安城发生严重饥荒,城内百姓人人相食,穷途末路下,乞伏暮末驾车载着空棺材出城投降,西秦正式灭亡,历四主,国祚47年。

内外交困下的赫连定没想到在最后还顺手灭了西秦,但在他眼前,北魏已经抓紧了攻势。

430年十一月,拓跋焘亲抵平梁城督战,在赫连昌劝降失败后,拓跋焘命安西将军古弼率军进攻安定,赫连定则率两万步骑增援,途中,正巧与古弼遭遇,古弼佯装撤退诱敌深入,赫连定紧追不舍,拓跋焘遂命高车部族飞速增援截击夏军,夏军遂大败,赫连定仓惶奔逃鹑觚原,魏军不久便至,将其团团包围。围困数日后,拓跋焘学习父亲拓跋嗣围困虎牢的故事,切断了夏军的水源和粮草,夏军饥渴难耐,坚不能支,只得突围,魏军多部阻击,重创夏军,夏军全线溃败,被杀万余人。赫连定身负重伤,单马逃跑,途中集结残兵又驱使百姓五万向西退保上邽。不久后,北魏军乘胜攻克安定、平凉。

431年,赫连定迫于北魏兵锋打算北渡黄河袭取北凉国土,结果走到半道,斜刺里杀出个吐谷浑,吐谷浑三万大军趁赫连定半渡黄河之时截击,夏军大败,赫连定被擒,大夏灭亡,国祚25年。后赫连定被吐谷浑献给北魏后被杀。

收拾完赫连氏的胡夏,整个北方的割据政权除北魏外,只剩下篡了慕容氏的冯氏北燕和脱胎于吕氏后凉的匈奴沮渠部北凉,而让拓跋焘最为忌惮的仍然是僵而不死的近邻柔然。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治乱兴衰(魏晋南北大乱三百年)(3)

柔然骑兵

自从拓跋焘的爷爷拓跋珪复代国称魏后,就一直没有忘记这个逐渐成势的近邻柔然,一开始柔然无法抵挡北魏兵锋,率众归附。但好景不长,由于拓跋珪志在中原北方,要与后燕、后秦等大国争雄,所以无暇对柔然进行有效的管理,于是不久后柔然始祖木骨闾六世孙郁久闾社仑发动内战吞并柔然各部,掠五原(今内蒙巴彦淖尔)以西诸部,远遁漠北。这一下,鸟飞深林,虎入高山,柔然彻底摆脱了北魏的控制开始肆意生长,社仑先是攻破敕勒诸部落,尽据鄂尔浑河、图拉河(今蒙古国河流)一带水草丰茂的地区,势力益振,接着又袭破蒙古高原西北的匈奴余部,尽并其众,以致整个蒙古高原和周围诸部族纷纷降附,柔然全面制霸漠北。全盛时期的柔然势力范围东起大兴安岭,南临大漠与北魏相峙,西逾阿尔泰山,占有准噶尔盆地,与天山以南的焉耆(古高昌故地)接界,北至瀚海,也就是贝加尔湖,尽有匈奴故庭,威服西域。这国境面积,东西纵,可不是一般的大。

社伦一统漠北后开始效仿北魏整备军队,建国称汗,使柔然一跃从松散的部族联盟跨入奴隶制国家,就这样柔然汗国建立了。柔然最大的资本和特产跟之前的匈奴一样就是骑兵,史书称柔然骑兵“风驰鸟赴,忽来忽往”,机动作战能力极强,而柔然汗国的兴起成为志在一统的北魏三代国君心里挥之不去的卧榻大患。在拓跋珪执政中晚期及至拓跋嗣统治全程再到拓跋焘执政早期的二十多年里,柔然远交近攻,年年侵扰,在与北魏的交锋中丝毫不落下风,由是柔然也从北魏的卧榻大患演变为心头重疾。

可惜,柔然终于还是遇到了更加强悍的拓跋焘。早在北魏大举攻击胡夏之际,柔然就趁机恢复力量开始屡屡侵扰双方边界,428年,北魏大举用兵上邽生擒赫连昌之时,柔然万余骑兵攻入北魏边境,大掠边民而走,拓跋焘出离的愤怒,决定再伐柔然。

429年四月,拓跋焘亲率大军东向黑山(今内蒙和林格尔西北),长孙翰领军西向大娥山,两军最终会师于柔然可汗庭(今蒙古国哈尔和林西北),五月,拓跋焘疾驰漠南,再次舍弃辎重,轻骑奔袭,柔然可汗大檀率部西走,国落四散,窜伏山谷,畜产布野,无人收视。拓跋焘率军紧追不舍到达菟园水(今蒙古国吐沁河),然后分军搜讨,东至瀚海,西接张掖水,北度燕然山,追击范围东西五千余里,南北三千里,所俘虏及获畜产车庐,弥漫山泽,盖数百万。同时,高车诸部也乘机摆脱柔然的控制,开始反戈抄掠,先后归附者有三十余万,所获牛马百余万匹。七月,拓跋焘招降屯驻贝加尔湖的东部高车部族,十月,魏军凯旋而归。拓跋焘的此次征伐效果显著,收获巨丰,彻底让柔然大伤元气,战后,大檀可汗忧愤发疾而死,其子吴提继立,431年,柔然终于低头,向北魏遣使贡马通好,而双方也开始和亲通好。

柔然之患再次得到有效缓解,拓跋焘终于又可以腾出手来一统北方了,继胡夏之后,冯氏北燕及沮渠北凉成为了接二和连三的倒霉蛋。

公元432年,北魏攻燕,此时北燕创始人冯跋已去世,其弟冯弘篡位自立。冯弘引军出都城和龙(今辽宁朝阳)阻击,大败于魏军,魏军由此攻城略地无数,不久后,拓跋焘见达到目的,引兵西还。436年,北魏再次兵临和龙城下,城破,冯弘逃亡高句丽,最终被杀,北燕灭亡。及此,五胡十六国中以燕为国号的前后南北四燕正式寿终正寝。

公元439年,北凉国主沮渠牧健毒杀和亲的拓跋焘爱妹武威公主事泄,引拓跋焘大怒,随即北魏兵不血刃降服北凉诸镇,兵临国都姑臧城,在强大威势下,沮渠牧健出城投降后被杀,北凉灭亡。此后,沮渠牧犍的弟弟沮渠无讳西行至高昌重新建国,于460年被柔然所灭,北凉彻底灭亡。及此,五胡十六国中以凉为国号的前后南北西五凉也全部尘埃落定。

截止到这里,继上文刘裕篡东晋在南方结束了一段历史后,随着北凉的灭亡,拓跋焘也在北方结束了一段历史,东晋五胡十六国,百余年的扰乱纷争,血与火的天地崩裂,群雄起的风起云涌来到终章,而诸如刘渊、石勒、祖逖、王导、冉闵、慕容恪、慕容垂、庾亮、桓温、符坚、王猛、谢安、谢玄、刘牢之、刘裕、王镇恶这些名字也雨停花落,隐秘在史书之中了。

而一段历史的结束,总也预示着一段全新历史的开始,从这里,我们就将正式开始一段全新的进程,那就是——南北朝。

二、多面刘义隆

讲完年纪轻轻甫一出场就干净利索的一统北方的拓跋焘,我们再去南方看看机缘之下被扶立为帝的刘义隆。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治乱兴衰(魏晋南北大乱三百年)(4)

刘义隆,神似朱元璋

很难描述刘义隆得到自己被徐羡义、檀道济等人确立为帝后的心情,兴奋之情自然是有的,但他内心深处里还是有不安和惊恐的,毕竟他不是先帝刘裕制定的皇帝,毕竟他是被一批权臣重臣扶立起来的,很难想象自己当了这个皇帝,如果表现不得这些权臣欢心,等待他的会是什么结果。

所以从他的后续反应里,我们分明感觉得出此时的刘义隆内心惊恐不安是比兴奋激动多的。自从他奉诏启程前往建康后,随行的心腹官员都个个如临大敌,而中兵参军朱容子更在行程数十日内一直抱刀在刘义隆船舱外守卫。

还好,徐檀等人不是犯上作乱拥权自重的奸臣,刘义隆到达建康后顺利的继位了。一继位,刘义隆即大赏拥立有功的徐檀谢傅四人,徐羡之进位司徒,傅亮加开府仪同三司,同意谢晦出任荆州刺史的请求,檀道济进号征北将军,进封为武陵郡公,又增督青州、徐州的淮阳、下邳琅讶、东莞五郡诸军事。看上去好像一切都很祥和安稳,但随着谢晦出任荆州刺史,他之前担任的禁军中领军将军之职就空了出来,刘义隆原本想让自己的心腹也是开国老臣到彦之接任,但是徐羡之却因顾忌到彦之,便提议让其出任雍州刺史,而中领军将军另选他人。此提议遭到刘义隆坚决反对,坚持中领军将军非到彦之不可,最终皇帝的意见占了上风。同时,刘义隆又提拔王导的两个曾孙王昙首为右卫将军,王华为骁骑将军,朱容子领右军将军,加上到彦之领中领军,至此,刘义隆迅速将自己身边的禁军领导权据为己有。

自从看到刘义隆掌握军权的举措又鉴于还政与君的舆论压力,朝中的两位大佬徐羡之和傅亮开始感到不安随即两人决定暂避锋芒,425年,两人齐齐上表表示愿意归政,但在党羽的劝说下仍复奉诏摄任,朝政大权把控在两人手中。看到势头不对,傅亮、谢晦多次试图与刘义隆近臣王华、到彦之结交,但王到等人为了更进一步并不愿与其交好反而更变本加厉的在刘义隆面前诽谤徐傅谢三人,并不断与党羽制造其逆上弑君的舆论。刘义隆刚坐上皇位不久,虽然禁军已握在手里,但手底下那么权臣自己完全无法节制也令其头痛不已,久而久之,刘义隆及其心腹决定铲除徐傅谢三人,而与此同时,刘义隆争取到了一个人的支持,那就是檀道济。

万事俱备后,刘义隆于426年正式宣布徐傅谢擅杀少帝刘义符及刘义真的罪行,并决定亲征谢晦,同时命檀道济、到彦之先行出兵。看到大势已去,徐羡之自杀,傅亮被捕处死,而坐拥重镇荆州的谢晦则选择了起兵反抗,但当谢晦看到自己的对手居然是檀道济的时候,他瞬间泄气了,甫一接触,叛军溃败,谢晦被擒处死。

跟拓跋焘一样,刘义隆剿灭权臣夺取权力的过程同样可谓干净利落,甚至很大程度上,这场没有硝烟的夺政之战更能见识一个人的能力和胆识。

迅速夺政,刘义隆成功的将权力攥到了自己手里,此后,他开始在父亲刘裕执政观念的基础上开始更加彻底和详细的改革。

首先,他派大使巡行四方,奏报地方官员的表现优劣,大力整顿吏治,又规定凡是年老、丧偶、年幼丧父及患重疾而生活困难的百姓都可向郡县求助,同时,广开言路,欢迎有识之士进纳谋策,而他本人亦多次亲自听审刑讼。元嘉十七年更是史无前例的下令开放禁止平民使用的山泽地区,福泽与民,凡是灾荒年都会积极赈施或减免赋税以抚慰百姓。其次,鼓励农桑,元嘉八年即下诏命郡县奖励勤于耕作养蚕的农户,并将一些特别优秀的农户上报予以嘉奖。元嘉十七年又下令酌量减免农民欠下政府的“通租宿债”(百姓欠官府的税租),后更于元嘉二十一年悉数免除“通租宿债”,又下令租借种子口粮给一些想参与农耕但物资缺乏的百姓,更赐布帛奖励营治千亩田地的官民。元嘉二十一年夏季因连续下雨而出现水灾,刘义隆除下令赈济外,还在秋季命官员鼓励百姓耕作米麦,开垦田地以备来年耕作。文化方面,在元嘉十五年,在建康鸡笼山开设“儒学馆”讲学,将儒学与玄、文、史三学合为四学,培养出了一大批文学名人,史称江左文章,代表人物就是淝水之战一战成名的谢玄的孙子谢灵运,但在后世看来此时代最大的文学名人反而是一个不事官场的闲散隐士,后面会提到 。后又在钟山南坡,相继建立三十多处皇家离宫别馆和花园,以作科学宫、文化馆,在与钟山相连的鸡笼山的最高处筑有“日观台”,又名“司天台”,作为观测天文和气象的地方,为至今南京北极阁气象台的最早开端。而这些举措最终促进了大批早期科学家的涌现,典型代表就是祖冲之,大家对祖冲之的最大印象可能是他算出的圆周率,可不为人所知的是,祖冲之除了是以为杰出的数学家,也是一名天文学家和机械专家。

总之多种以民为本,鼓励文化的劝学、兴农、招贤的政策施行下来,整个宋朝在刘义隆统治时期呈现出勃勃生机,国力大增,三十年间,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于岁赋。晨出暮归,自事而已,民有所系,吏无苟得。家给人足,即事虽难,转死沟渠,于时可免。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此段时期史称元嘉之治。

元嘉之治是大分裂时期第一次大治,多苦多难的南方百姓终于等到了一次休养生息的机会,而刘义隆功不可没。

讲了这两段,大家想必对刘义隆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他跟父亲刘裕何其相像,既谨慎稳重又果决狠辣,既爱惜民生又执政有方,看上去,他离父亲的高度相差不远甚至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架势。

可惜,并没有,他在文治上面确实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刘裕,但考量一个皇帝是否有为不仅仅只能看一面,文治方面达到了,武功方面,刘义隆的表现又如何呢。

三、元嘉第一伐

如果从北魏和刘宋两方面的疆域与面临的现实问题看,刘宋其实是更占优势的乙方,首先,占有南方半壁,除了北方,其他方向均无强敌,而看看北魏,拓跋焘继位时,他四周需要面临的敌人就有柔然、胡夏、北燕、西秦、北凉五国,而强大的柔然恰恰还是他的近邻;其次,得益于先帝刘裕的几次大征伐,刘宋先前在北方占有洛阳、虎牢、滑台、碻磝(qiao ao古渡口,今山东茌平西南古黄河南岸)四镇,可惜在拓跋嗣在位时,趁刘裕去世之时大肆出兵,收复四镇,北魏国境线南推三百里,刘宋经略北方的战略前沿尽失。虽是如此,刘宋此时的国境线依然在山东半岛以北区域,虽然没有战略前沿,但依然是比较有利的。

鉴于境内国泰民安,各项改革与政策推行得力,国力大增,刘义隆也想追随父亲刘裕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步伐,开始紧锣密鼓的筹划北伐,至此,刘义隆在位时期的元嘉北伐即将上演,而北魏与刘宋开始频频正面正面交锋,拓跋焘与刘义隆这一对年龄相仿却同样有作为有野望的皇帝开始点燃南北朝的烽火。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治乱兴衰(魏晋南北大乱三百年)(5)

元嘉六年即公元429年,趁着拓跋焘与胡夏鏖战之际,刘宋要求北魏返还黄河南岸各地,否则将武力夺取,面对咄咄逼人的刘宋,一继位就开始征战四方的拓跋焘哼笑一声,不予理会。刘义隆遂决定趁机北伐,看看双方到底孰强孰弱。

元嘉七年即公元430年,刘义隆正式任命心腹重臣到彦之率军北伐。

到彦之是刘裕同乡,也是穷苦人出身,相比刘裕,他还要更苦一些,刘裕是砍柴打鱼卖草鞋什么都做,到彦之则是以挑粪为生,可以说是实打实的底层草根。相比其他刘宋名将,到彦之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间不算晚,刘裕发迹征讨孙恩起义的时候他就因有战功开始被赏识,但后来他的一系列表现就很难与名将挂上钩了,刘裕征讨桓玄时,到彦之率军步履蹒跚每次都错过与刘裕的会合时间,因无功而不被赏。刘裕伐南燕时,天师道卢循作乱,进攻建康,到彦之率军支援建康,在浔阳被乱军击败,因此免职。直到一年后,他才击败西蜀军队收复白帝城立了战功,算是扬眉吐气了一把。

看到没有,比起当年刘裕手下的众多猛将诸如王镇恶、檀道济、沈林子沈田子兄弟、傅弘之、毛德祖等,到彦之真的是一个实打实的小弟级别,别说名将了,连猛将都算不上。但到彦之是那种仗打的一般但命却很好的那种将领,418年,刘裕任命刘义隆出镇荆州,担任荆州刺史,而他配给儿子的将领正是到彦之,从此一直到刘义隆继位后,到彦之成为他身边的绝对心腹。

所以,大家也就明白了为什么第一次北伐,刘义隆要任命到彦之为统帅了,一方面他是心腹重臣,另一方面由于到彦之战绩实在不太拿得出手,刘义隆也想借此机会让他扬名立万,以便后期更大的封赏。而唯一跟随过刘裕北伐也曾助刘义隆剿灭权臣有功的檀道济就这么被闲置了。

从结果看,这是刘义隆犯的致命错误。

元嘉七年,主将到彦之意气风发率领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出发了,除了有点名不副实的主将,其他统帅将领可谓华盖云集:王仲德,参加了刘裕伐南燕,平卢循,讨荆州,伐后秦,屡次担任前锋,勇冠三军;竺灵秀,参加了刘裕讨桓玄,平卢循,平刘毅与司马休之,屡立战功,伐后秦时与王仲德占据潼关,后又与沈林子大败后秦袭击粮道的军队;段宏,原为后燕、南燕大将,后转投刘裕,在青泥大战中单骑救回刘裕之子刘义真;赵伯苻,少好弓马,屡破南蛮,有将帅之称;朱修之,淝水之战中大功臣朱序之孙,他随后的经历跟他爷爷朱序当年如出一辙。

刘宋第一次北伐的将帅就点到这里,看上去除了到彦之些许名不副实,其他的将领都算是身经百战,可是,唯独缺少一个人。

檀道济。功高震主,自古如此。到彦之四月份率大军出发,走水路由淮河入泗水,七月才走到山东东平,随后大军溯黄河而西进。北魏因大军云集攻击胡夏,而滑台、虎牢、金墉、碻磝四镇又兵少,于是主动撤出。宋军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收复了之前丢失的土地,后宋军乘势进屯灵昌津(今河南延津)南岸,先头部队已经长驱西进直抵潼关,长安和陕西看上去已经唾手可得。此时,整个宋军阵营里充斥着一派乐观情绪,轻而易举的拿下司、兖二州,关中也仿佛已是囊中之物,但此时唯有一个人忧心忡忡,他就是曾经参加过刘裕伐后秦的王仲德,他对宋军诸将说:诸位不了解北魏的虚实,一定会落入他们的圈套,我觉得,魏军现在是诱敌深入,他们在等冬天到来,冬天一到,黄河结冰,他们的骑兵定会大举反攻。

一言即中。魏军虽然此刻正在与胡夏在上邽激战,但手里并不是没有兵马,他们确实如王仲德所言,在等冬季到来,而北魏大谋臣崔浩研究了宋军的行军阵法之后,更是胸有成竹。由于接连攻城略地,到彦之放松了警惕,将几万大军排成东西两千里的一直长蛇阵,看上去来势汹汹,但战线拉得太长,只能不断分兵,所以每处驻地只有区区几千人,非常便于被各个击破。

转眼间,北方十月已近。

魏军果然出动大批骑兵快速渡过结冰的黄河开始了凌厉的冬季攻势,眨眼间,洛阳、虎牢由于驻守力量薄弱而被夺取,重镇滑台被重重围困,此时临危受命死守滑台的正是朱修之,五十几年前,朱修之的爷爷也曾死守襄阳,但最终城破被俘,而朱修之面临的情况比起爷爷朱序来更加危急,因为滑台的粮食很快就不足了。朱修之抱着必死决心严令部下死守,粮食吃光了,士兵们只能四处捉老鼠烤着吃。

形势一下从全面主动变为全面被动,到彦之见洛阳、虎牢已失,黄河沿岸守军溃败,且源源不断的北魏骑兵正踏着结冰的黄河纷至沓来,到彦之慌了,产生了弃船退走的想法。王仲德再次站来出来,他对到彦之说,洛阳虎牢虽然失陷,但滑台还在我们手里,况且我们还有大量城池地盘可与对方周旋。如果丢弃船只,军心必然涣散,当务之急应该是率军入济水到达马尔谷口,细细研究下一步对策。将军垣护之则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对策,青州物产丰饶,漕运通畅,兵力充足,大军可留在那里转而进兵河北,换个路线对魏施压,令派竺灵秀率军支援滑台,滑台只要不丢,大军转而进攻河北,定会迎来转机。

面对此两个计策,到彦之皆不采纳,恰逢其眼疾发作,将士也多染疾病,到彦之心中大惧,打定主意撤退。他率水军入济水后悉数将舰船烧毁,又命步骑沿历城步行而上,撤返彭城。此次北伐,宋军军需物资粮草辎重相当充足,到彦之撤退时不讲章法过于匆忙,竟将这些物资悉数抛弃,宋朝国库一时空虚。

到彦之倒是跑了,可真是害了死守滑台的朱修之和帐下各个将军。

滑台的情况更加危急了,援军已经遥遥无期,朱修之坚守了数月后,终于在431年二月城破被俘。到彦之率主力南撤后,前方防线一触即溃,竺灵秀弃守东平南撤至鱼台,他这一撤,青、兖二州顿时陷入一片混乱,后魏将叔孙建进攻竺灵秀,大败之,伤亡五千余人,竺灵秀最终因弃城战败等罪惹刘义隆大怒,被诛杀。战争伊始,先锋段宏率精锐骑兵八千人,迅速占据虎牢关,但至冬,魏军南下围攻虎牢,段宏率军奋力抗击,两次击退敌军,杀敌甚众,斩杀三位魏军将领。但后来,大量魏军从四周赶来,围攻虎牢,段宏终在第三次魏军攻城时,因寡不敌众致虎牢被失陷,段宏率军奋勇冲出包围圈,此时他的身边仅剩十余骑。

到彦之回到彭城后,被免官下狱治罪,而王仲德也被牵连免官。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祸国殃民。元嘉八年即公元431年,刘义隆看前方兵败如山倒这才想起被闲置的檀道济,随后又起复王仲德,命两人迅速率军救援被层层围困的滑台,檀道济军抵达寿张后,与北魏军队不期而遇,檀道济遂命王仲德和前来汇合的段宏进攻,大败魏军,后檀道济再令段宏出奇兵夜袭魏军,杀敌众多。但此时的滑台已是远水解不了近火,还未待檀道济赶来就失陷了,檀道济只得转而进军历城,行军二十余日中,他与魏军交战三十多次,宋军多捷,重创魏军。檀军进驻历城后,魏名将叔孙建用小股骑兵奇袭宋军运输线,就地焚烧粮草,导致宋军缺粮,无法前进,檀道济仰天长叹,只得退兵。退兵期间,宋军有人叛逃北魏,将宋军虚实告知了魏军,魏军随即决定发兵猛追,本就缺粮且军心不稳的宋军将士心中大惧,随时可能溃散。

檀道济该怎么办呢。名将就是名将,檀道济得到魏军精骑追击的消息后,命令士兵就地扎营休息,当晚,他便亲自带领一批管粮的兵士在营寨里查点粮食,此时北魏的探子正在营外远远的探看。只见一些宋兵源源不绝的用斗子量米过秤,

另一些宋军兵士拿着竹筹高声唱着计数,营外的魏军探子依稀看得见宋军兵士身旁的米袋都是满满当当的,遂飞奔回营告知主帅,说宋军营里军粮绰绰有余,完全不像逃兵讲的那样,魏将信以为真,认为逃兵是假投降,就把他们全杀了。天亮后,檀道济又故作镇静,命军士披甲,自己只穿便服,坐在骄子上,慢慢前行,魏军认为是诱敌之计,又考虑到宋军军粮充足,遂不敢再追,檀道济得以全身而退。

其实,檀道济那晚上只是做了一场逼真的表演,他确实没粮了,但为了迷惑魏军,他只得将剩下的一点米铺在沙子上,装出存粮极多的模样,而此计,被后世称为唱筹量沙。

虽然檀道济妙计退兵全身而退,但这也改变不了宋军北伐彻底失败的苦涩结果。到彦之被下狱后次年被起复,从此再也没有带过兵打过仗,两年病死,去世前谢绝刘义隆恢复其封邑的提议,这位挑粪成公候的庸将倒也不乏骨气。朱修之被俘后,拓跋焘对其坚守孤城的行为大为赞赏,非但没有杀他,还任命其为侍中,后还专门选了一名拓跋宗室之女嫁给他为妻,但朱修之委身北魏后,一直心存故国,多次暗谋逃回南方,他的拓跋氏妻子对此常有察觉,常流着眼泪询问他的心意,朱修之只能默然相对。后来,拓跋焘伐北燕时,朱修之随行,找到机会便投奔了北燕,后北燕主冯弘派他去宋朝求援,他这才回归故国。朱修之的经历与他的爷爷朱序真是何其相似。在此次北伐中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但却无力回天的王仲德在元嘉九年被重新任命徐州刺史,威德显扬,次年又加封兖州刺史,都督边关诸州郡防务,已花甲之年的王仲德在镇边五年是家里,北魏不敢犯境,刘义隆闻之叹服,元嘉九年,一代名将王仲德逝去。段宏是唯一一个在此次战争中因公受赏的,他被封为征虏大将军,两年后被封为青州兼冀州刺史,掌管边关军务,与王仲德同年去世。

第一次北伐的将领们基本凋零殆尽,这些曾跟随刘裕金戈铁马的英豪们淡出了历史。仅剩一个檀道济。

四、檀道济之死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治乱兴衰(魏晋南北大乱三百年)(6)

说道檀道济的结局,我们要先讲一下刘义隆中期的执政情况。

刘义隆在铲除徐羡义、傅亮,剿灭谢晦等权臣后,扬州刺史由王导的另一曾孙王弘出任,不久后王弘卸任原先担任的司徒、录尚书事之职,改由刘义隆四弟彭城王刘义康担任,元嘉九年,王弘去世,刘义康正式成为扬州刺史,由此,身兼数职的刘义康正式独掌朝政。

此时,刘义隆的身体又出现问题,常常患病无法理政,刘义康常衣不解带前去内廷照料,时间久了,内廷外朝诸政事均由刘义康掌握。元嘉十三年,刘义隆病重,主政的刘义康担心皇帝一旦去世,自己如果有所动作的话,唯一一个绊脚石就是功高财大的檀道济。

第一次北伐后,檀道济因功被封为司空,镇守寻阳,此时的他威信名望达到巅峰,左右心腹都身经百战,几个儿子才气颇大,已经到了功高震主的地步。

刘义康已经开始行动了。

元嘉十三年即公元436年,刘义康假作诏书并征得病重的刘义隆同意,召檀道济入朝。临行前,檀道济妻子劝道说,震世功名,必遭人忌,古来如此。朝廷今无事相招,恐有大祸!檀道济回答说:我率军抵御外寇,镇守边境,从没有辜负朝廷,朝廷又怎会辜负我呢。谁曾想,檀道济甫一入建康,就被刘义康逮捕,看到自己被抓,檀道济又惊又恼,他狠狠将头巾摔在地上,高声吼道: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这句话就是自毁长城的出处。檀道济被捕后,刘义隆随即逮捕了他的八个儿子,后又收捕他的心腹爱将时人称为关羽张飞的薛彤、高进之,不久后,全部被斩首。檀道济冤死后,魏将拍手相庆,他们说道: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而多年后,面对北魏兵临城下,刘义隆登石头城北望,长叹道:若檀道济在,不复此地步。

名将无善终,后人泪满襟。

元嘉四年的时候,檀道济担任江州刺史,他听说治下有一位当了几十天县令,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解甲归田的名士最近老病缠身穷困潦倒,爱才心切的檀道济甚是挂念,遂带酒菜前去探望。檀道济来到了那位年过七旬的老者家里,发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心中不禁悲凉万分,见到老人后,他说: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忍,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老人声音沙哑的答道: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说罢,老人摆摆手,拒绝了檀道济。

这位老人不久后便卒于寻阳,他的名字叫陶渊明。

而檀道济给后人留下的最耳熟能详的遗产自然就是那句三十六策,走为上策了,另外《三十六计》是一本书,并不是一句话,作者已不详。

檀道济死了,刘义隆暂时并没有意识到失去他的代价和后果,他仍然对北伐心心念念,力图重整旗鼓,复刻父亲的卓越功勋,又一次北伐即将开始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