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虾籽酱油怎么熬(苏州人的下饭神器)
扬州虾籽酱油怎么熬(苏州人的下饭神器)这个秋油是古人的说法,老法头的人认为,自立秋后的深秋第一批做出来的酱油才可称为“秋油”,听起来玄乎得很。被誉为古代吃货界圣经的《随园食单》里就这么介绍过,虾籽酱油是秋油里面放了虾籽熬出来的。苏州的吃货们除了愿意花功夫折腾三虾面外,还对自制虾籽酱油乐此不疲,就像现如今许多人吃什么都要来点老干妈一样,苏州人一年四季吃什么也都会放一点虾籽酱油。早餐喝粥吃油条可以蘸它;午餐开荤了,白斩鸡、五花白切肉有了它才更鲜美;晚上用它点缀一些清爽的小菜,悠悠送入口中,浑身都舒坦。虾籽酱油,顾名思义主要是用虾籽和酱油一起熬制的。
姑苏好时光,每天听见有趣的苏州。
之前我们在介绍土豪面三虾面时就说过,苏州人对虾那是特别的情有独钟,尤其是每年黄梅天,是虾产卵的旺季,也是做虾籽酱油的最好时节。
▲一碗裹满虾籽的三虾面
苏州的吃货们除了愿意花功夫折腾三虾面外,还对自制虾籽酱油乐此不疲,就像现如今许多人吃什么都要来点老干妈一样,苏州人一年四季吃什么也都会放一点虾籽酱油。
早餐喝粥吃油条可以蘸它;午餐开荤了,白斩鸡、五花白切肉有了它才更鲜美;晚上用它点缀一些清爽的小菜,悠悠送入口中,浑身都舒坦。
虾籽酱油,顾名思义主要是用虾籽和酱油一起熬制的。
被誉为古代吃货界圣经的《随园食单》里就这么介绍过,虾籽酱油是秋油里面放了虾籽熬出来的。
这个秋油是古人的说法,老法头的人认为,自立秋后的深秋第一批做出来的酱油才可称为“秋油”,听起来玄乎得很。
其实这种秋油在春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酿造,经过夏天漫长的暴晒后直到入秋才算功德圆满,出来的酱油才会浓稠香醇,色泽深沉、味道厚重。
虽说有不少老字号也做虾籽酱油,但老苏州们还是习惯自己动手,毕竟自己做的虾籽酱油才会满满的都是虾籽啊。
据说,民国时期就有商家用鱼子来冒充虾籽做虾籽酱油。这么看起来,黑心商贩自古就有啊!而且还传承下来了,听说现在有些面店就是用鱼子代替虾籽做三虾面的,要我说啊,这种老板真是“心墨册黑”,一百多块钱一碗的面还要弄虚作假,苏州话说起来真的是“伤阴节个”!
我们再说回虾籽酱油,这原料虽然看着一目了然,但真的自己做起来讲究可多了,稍有偏差味道就大相径庭了。
从前老苏州都是自己去菜场买活蹦乱跳的河虾,一定得是那种“子虾”,再顺便去街上的酱园店打几斤上好的酱油,然后就是慢工出细活地出虾籽了。
接下来把酱油煮沸后撇去浮沫,再把虾籽倒进去,还要放上白酒、白糖、生姜、老陈皮丝等作料,再用文火慢炖,等到虾籽漂浮后就可以关火冷却,整套流程一气呵成后就算大功告成。
街坊四邻只要谁家做虾籽酱油了,大家都会一清二楚,那鲜美的气息早就沿着巷子、顺着石板路飘散得很远很远。
说了这么多虾籽酱油,你一定会联想到还有一样衍生美食:虾籽鲞鱼,也是苏州人的大爱。苏州的虾籽鲞鱼可是闻名中外的特产,咸中带甜、鲜香可口。
从前苏州人去外地走亲访友,带上两盒“采芝斋”或是“稻香村”的虾籽鲞鱼,其贵重程度完全可以和现在的两箱阳澄湖大闸蟹相媲美。而苏州人自己一般是舍不得吃的,实在太贵。谁家用虾籽鲞鱼作为配粥菜来吃,那肯定是家里有矿了。
可是,如果换到今时今日,你再用两箱大闸蟹去换两盒虾籽鲞鱼,肯定会被人说是脑子进水了,所以,名不名贵也是因时而异的。
据说,最早做虾籽鲞鱼的是苏州阊门外上塘街上的一家“兴隆”咸鱼店,那可是同治年间的事了,老板姓王。
王老板的咸鱼生意一直不怎么景气,有一次,一个亲戚来探望他,并带了两瓶自制的虾籽酱油。亲戚说:“这是我用伏油加虾籽熬制的,味道很鲜,给你开开胃。”
王老板也是行家,打开瓶子尝了尝,啧啧称好,忽然脑洞大开:“你用虾籽熬酱油,味道这么好,如果我用虾籽熬鲞鱼,会不会好吃呢?”
亲戚说:“你试试看呢!我可以帮你出把力的。”
于是,两人一拍即合,挑选上好的鲞鱼,用姜、糖和伏油熬制,又在表面涂上黄灿灿的虾籽,果然咸淡适口,别有风味。
这种虾籽鲞鱼一面世,立即引来了很多客人。大家你一斤,我一斤,很快就把一些陈货卖个精光。从此,兴隆咸鱼店的名声也就传开了。
王老板去世后,店里的一个师傅被观前街“叶受和”茶食店的老板聘了,于是这种美味的鲞鱼出现在了“叶受和”茶食店的柜台上。后来“稻香村”、“采芝斋”等茶食糖果店也有供应,经过不断改进技艺,虾籽鲞鱼越做越好,成为苏州一道独特的传统食品。
这就是苏州人特有的小日子,在平淡里总要加点精致的味道,一瓶百搭的虾籽酱油配上家常便饭,味蕾立马开花,有你便是晴天。难怪苏州作家陶文瑜会这样说:
“我的心目中,虾籽酱油就是评弹中的琵琶弦子,少了她演唱就成不了腔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