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水门和悬壁长城(由嘉峪关下长城第一墩说开去)
嘉峪关水门和悬壁长城(由嘉峪关下长城第一墩说开去)土墩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明代嘉峪关内外共有39座墩台,有大墩台和小墩台之分。明墙沿线自讨赖河墩起,设墩台十余座,讨赖河墩属大墩台,驻兵把守,担负着传递嘉峪关以南至祁连山方面军事信息的任务。若遇敌情,日间举烟,夜间燃火,以表烟火薪急告邻近的墩台驻兵和关城内的守军前来应战,以防御关外游牧民族的犯关骚扰。第一墩下的仿古代军营建筑从文殊山城隔河相望,但见长城自讨赖河墩起,像游龙一样在戈壁上行进,跃上嘉峪关关城,气势十分雄伟。据《肃州志》记载:“讨赖河墩,城(酒泉)西七十里,乃边墙南,近讨赖河尽头之处。”该墩台是兵备道李涵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至十九年1540)监督修筑。后来修建的通往峡谷最险要处的入口
作者当年在天下第一墩留影
长城第一墩,又名讨赖河墩,头墩,号称天下第一墩,位于嘉峪关明墙最南端讨赖河高达82米的悬崖峭壁上。
拍摄电影后留下的残缺战车让人们记住了古战场的悲壮
它坐落在甘肃西长城的尽头,距嘉峪关7.5公里,是西长城的城台,又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第一座墩台。当年的嘉峪关旅游业发展迅猛,加上是军事防御体系,所以每有上级到团里视察工作,这里是必须来看一看的。
第一墩下的仿古代军营建筑
从文殊山城隔河相望,但见长城自讨赖河墩起,像游龙一样在戈壁上行进,跃上嘉峪关关城,气势十分雄伟。据《肃州志》记载:“讨赖河墩,城(酒泉)西七十里,乃边墙南,近讨赖河尽头之处。”该墩台是兵备道李涵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至十九年1540)监督修筑。
后来修建的通往峡谷最险要处的入口
明代嘉峪关内外共有39座墩台,有大墩台和小墩台之分。明墙沿线自讨赖河墩起,设墩台十余座,讨赖河墩属大墩台,驻兵把守,担负着传递嘉峪关以南至祁连山方面军事信息的任务。若遇敌情,日间举烟,夜间燃火,以表烟火薪急告邻近的墩台驻兵和关城内的守军前来应战,以防御关外游牧民族的犯关骚扰。
土墩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嘉峪关西长城上原有城台7个,其中明墙上3个,暗壁上4个,讨赖河墩作为万里长城第一墩,在古代军事报警中起过重要作用。每墩五至七人守卫,多则三十余人。
奔流不息的讨拉河水滋润着酒泉嘉峪关两地的土地
明代举放烟火同时鸣炮以执行烽燧任务,“烽主昼,燧主夜”,白天燃烟,夜间放火以通报敌情。举一烽(燧),放一炮,表示来敌百人左右;举二烽(燧),放二炮,表示来敌五百人左右,千人以上举三烽(燧),放三炮;五千人以上举四烽(燧),放四炮;来敌万人以上举五峰(燧),放五炮。讨赖河墩西侧地势开阔,容易看到敌兵动静,作为长城第一墩,在执行烽燧报警中起到先锋作用。
仿古代战鼓擂台诉说着守边将士的精忠报国
第一墩的苍凉至今留在了我的内心深处。鼓角争鸣,战马奔腾,互相厮杀,都是为了心中的香格里拉。文人墨客笔下美化了残酷的战争,其实战争本身就是一种掠夺和被掠夺,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历史的车轮每推进一步,都是要牺牲无数个生命为代价。于是聪明的先圣们发明和创造出了四书五经,用仁义礼智信来约束规范人们的行为,流传至今。身在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国家度里,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不断地进化思想。坚持善良和正义,用我们微薄的力量去感化世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使命在肩,任重道远。
作者故乡的永泰古城同为明朝军事防御体系
每当走在故乡的古城墙上,就会想起第二故乡的嘉峪关城楼和长城,它联通了我的心灵。先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养育了我们,这里的一草一木时刻牵动着我的心。
永泰古城暮归的羊群
清明时节,我又一次想起了这两座古城。一座是对先人们的追思,一座是对青春年华的回忆。居家抗疫,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脆弱和平安的珍贵。历史的潮流奔腾而过,能够留给后人的都是岁月的沧桑和战争中的典故。
春天来了
今年清明,我只能做个看客了,政府有要求,不能出门,坚持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果,提倡网上追思先人。往年在坟前祭拜先祖后,都要在古城里停留一会儿,感受岁月的沧桑留在城墙上的记忆。我在想,不知身在尘世里,如何做个看客。无非是你唱罢来他登场。谁也不能永远站在光彩夺目的舞台上。不过是演出一场又一场。到了某个时刻,该谢幕,该离开,该转换角色,还是该冷静旁观,都是一种结局或自然。
先人们居住过地方
那坚持留在舞台上的,尽管还在尽力表演,可是,终究不敌那些崭新的绽放。所以,如果有那么一天,宁愿留给自己安静,留给自己一点余白。
转身或决绝。也还留给别人一些记忆或回味。
比如这城墙,还有那长满荒草的古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