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寄给卢仝的茶(茶仙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是谁寄给卢仝的茶(茶仙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茶是国饮,几乎每个中国人的家里都有茶,以茶待客是我们自古的传统和礼节,茶文化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唐代是茶文化兴盛发展的重要阶段,茶圣陆羽著有《茶经》,茶仙卢仝的一首茶诗更被爱茶之人奉为经典,传唱至今,那就是《七碗茶歌》。其实,《七碗茶歌》只是《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的一部分,为了方便解读,我们把它分为三部分。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第一部分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第二部分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第三部分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题目中的孟谏议,是卢仝的茶友,姓孟,谏议是官职。公元811年起,孟谏议任常州刺史,三年后调任越州刺史,常州和越州都是产茶的地方,所以手里必有好茶。这首诗是卢仝收到了孟谏议送来的茶,为表谢意,写了一封回信。
1、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午睡被惊醒之后,收到了孟谏议大人寄来的新茶。
前三句写午觉睡得正美,突然传来敲门声,门童说是谏议大人派人送来了书信,用白卷封了三道印。卢仝赶忙接过信,展开阅读,发现里面还有三百片团茶。
紧接着写了采茶制茶的过程。惊蛰之后,茶人进山采茶。天子要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说明春茶很贵。珠琲瓃和黄金芽,是在说茶的外形很好看,具有观赏性。但这时候茶还不能喝,“摘鲜焙芳旋封裹”采摘之后要揉捻炒制,茶的香气才会散发出来,然后进行包装。
卢仝很贴心地提醒了一句:至精至好且不奢。工艺要精良,品质要好,不要过度追求奢华。尤其是最后一句是说,茶是用来喝的,包装不必太高调,好喝才是重点。
最后四句写了和茶友一起喝茶。说自己本来就是一介布衣,王公们享受的好茶,经茶友相送,到了我这个山野之夫的家里。关上柴门,就都是茶友,不用分官民。吹着风,煮着茶,日子惬意得很。
第二部分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七碗茶歌。
诗人通过喝了七碗茶,抒发了不一样的感受。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碗是茶盏,不是我们平时吃饭的大碗。
一碗入口,只是润了润嗓子,说明茶的主要功效是解渴。
两碗下去,心中的孤独烦闷被茶的滋味所化解,犹如老友相逢,相谈甚欢。
三碗从口而入,顺顺滑滑到了胃肠,只觉得畅快淋漓,搜肠刮肚想找几个好词好句夸夸茶的好,居然一句也找不到说不出。把喝茶的境界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四碗喝下去,每一个毛孔微微张开,体内的浊气郁闷慢慢渗透出来,浑身舒畅自由。
五碗入口之后,似乎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只觉仙风道骨,无比酣畅。
喝到第六碗,已经飘飘若仙,脱离了凡间烟火,和天地宇宙在一起,从更高的维度,俯瞰芸芸众生,感叹生活艰辛不易,发出一声:且行且珍惜!
至第七碗,不敢再喝了,浑身的毛孔张开了,腋下更是大汗淋漓,似乎有凉风习习,要把自己带到仙境。
七碗茶,七个人生境界,把喝茶的妙处彰显无疑。所以苏东坡说:“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要想羽化登仙,不必千辛万苦寻找灵丹妙药,喝卢仝的七碗茶,你想要的都会来。
第三部分抒发了对采茶人和天下苍生的敬意
意思是,蓬莱仙境在哪里呢?我玉川子喝过七碗茶,已经飘然若仙,若有清风,则可以乘风而去,飞向蓬莱仙境。
蓬莱山上的群仙住在仙境,虽然掌管人间之事,但是和百姓之间毕竟隔了万千山水。
仙人们哪里知道,为了采茶,茶农们翻山越岭,在山巅悬崖不辞辛苦采茶忙!
顺便替孟谏议问一问茶农,一到采茶季,忙个不停,能有一点喘息的时间吗?
收到新茶,本来应该高高兴兴才对,可是,饮过七碗茶,越发觉得茶人不易,苍生不易,对手中的这杯茶,愈发珍惜。
都说人品如茶品。卢仝以一首茶诗替天下苍生请命,对茶农们的辛苦劳作深切同情。
远古时期,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是茶以洁净之本心护佑苍生。
唐代刘贞亮《饮茶十德》中说: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无论在哪里喝茶,都请深怀感恩之心,恭敬每一个茶人,在一杯茶汤里感受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