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数据分析这门课的认识(麦克卢汉值得一读再读)
互联网数据分析这门课的认识(麦克卢汉值得一读再读)第三波麦克卢汉热兴起于2010左右,与互联网的第二代媒介即“新媒介”或“新新媒介”同步推进,以麦克卢汉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为高潮。国外首推林文刚(CaseyManKongLum)编撰的《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北大,2007;巨流,2010)。另外麦克卢汉思想圈子在世不多的权威人士之一罗伯特·洛根的专著《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复旦,2013)是对麦克卢汉思想的权威解读和最新发展。第二波麦克卢汉热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因互联网而起。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加速使人赫然顿悟:原来麦克卢汉是对的!新媒体的喉舌《连线》(Wired)1993年的创刊号封他为“先师圣贤”。推动这次热潮的有研究麦克卢汉的专著、专刊、传记和专题研讨会。其中的大量成果已译介到国内,包括《数字麦克卢汉》(社科文献,2001)、《虚拟现实与麦克卢汉》(北大,2000)、《麦克卢汉:媒介及信使》(人大,20
马尔尚《麦克卢汉传:媒介及信使》问世于1989年。彼时,麦克卢汉尚未“复活”,第一波的麦克卢汉热早已退潮,第二波麦克卢汉热尚待兴起。麦克卢汉的地位跌入低谷,马尔尚这时逆势而上,为恩师作传,全面、客观、公允评价麦克卢汉,难能可贵。2011年百年诞辰,麦克卢汉“复活”,世界各地纪念活动有两个特点:第一,辉煌、激荡、高调:他的形象还原保真,似乎高大全了;第二,大彻、大悟、前瞻:他是未来世界的朋友,他的思想影响互联网、新媒体和未来创新,成为跨学科、跨媒体、跨行业的不竭源泉。
《麦克卢汉传:媒介及信使》
2014年,人民大学出版社再版该传记,借以重温麦克卢汉毕生辉煌的学术成就和坎坷的学术命运,时代不同了,麦克卢汉的思想却更加熠熠生辉。我们回顾他从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的半个世纪里,他和信息时代、电子时代、数字时代同命运。麦克卢汉研究经历了三次热潮,也实现了三次飞跃。
麦克卢汉
麦克卢汉
不同时代的三次热潮
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横空出世,第一波麦克卢汉热旋即兴起,标志很多,但毁誉参半。歌颂者称他为“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最重要的思想家”“高级祭司”“北方圣人”。“麦克卢汉学”随之而起。巅峰是1964年的代表作《理解媒介》和1969年3月号《花花公子》破例的超长篇《麦克卢汉访谈录》。麦克卢汉像一颗巨星,以其独特的媒介理论照亮传播学晦暗的一隅;他又像一颗短命的彗星,于20世纪70年代黯然褪色。
第二波麦克卢汉热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因互联网而起。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加速使人赫然顿悟:原来麦克卢汉是对的!新媒体的喉舌《连线》(Wired)1993年的创刊号封他为“先师圣贤”。推动这次热潮的有研究麦克卢汉的专著、专刊、传记和专题研讨会。其中的大量成果已译介到国内,包括《数字麦克卢汉》(社科文献,2001)、《虚拟现实与麦克卢汉》(北大,2000)、《麦克卢汉:媒介及信使》(人大,2003)、《麦克卢汉如是说:理解我》(人大,2006)等,这一波的麦克卢汉热,全盘肯定他,尤以2000年《澳大利亚国际媒介》春季号专辑为典型,这组文章交口称赞,不再有任何负面批评。
第三波麦克卢汉热兴起于2010左右,与互联网的第二代媒介即“新媒介”或“新新媒介”同步推进,以麦克卢汉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为高潮。国外首推林文刚(CaseyManKongLum)编撰的《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北大,2007;巨流,2010)。另外麦克卢汉思想圈子在世不多的权威人士之一罗伯特·洛根的专著《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复旦,2013)是对麦克卢汉思想的权威解读和最新发展。
三本书给麦克卢汉
带来三次飞跃
世人的麦克卢汉研究完成了三次飞跃,其代表为三本书。第一本是著作已由我悉数引进国内为中国读者熟悉的莱文森的《数字麦克卢汉》,该书内容丰瞻,分14个专题研究,该书是麦克卢汉研究的第一次飞跃,有了它的解读,难以读懂的麦克卢汉就容易理解了,已成经典。
特伦斯·戈登编辑的《理解媒介》完成第二次飞跃,该书2011年由译林出版社推出中译增订评注本,以纪念麦克卢汉百年诞辰。这个增订评注本首先“规范”了麦克卢汉,编制了人名索引、主题索引,加了注释。其次编辑的序提炼了麦克卢汉的10条理论,编者按为理解麦克卢汉思想提供了钥匙和指南。该书还首次刊布了麦克卢汉“理解新媒介研究项目报告书”(1960年6月30日),梳理、批驳了“评论界对《理解媒介》的批评”。
第三本书就是罗伯特·洛根的《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作者是麦克卢汉的亲密同事,两人曾合写论文。该书对麦克卢汉的方法论做了全面小结。
第三次飞跃中国学者研究不遑多让
在麦克卢汉研究的前两次热潮和飞跃中,中国学者没有跟上。所幸在第三次热潮和飞跃中,我们不遑多让,硕果累累,颇受赞誉。最显著的成就和标志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中国学者引进发展传播学时注重平衡发展。传播学分经验、批判和媒介环境三大学派,各有千秋:经验学派埋头实用问题和短期效应,批判学派固守意识形态批判,媒介环境学重媒介的长效影响。以前经验学派一派独大,批判学派在欧洲有市场,本世纪以来,批判学派和媒介环境学派逐渐跻身北美传播学的主流圈子。有鉴于此,中国学者在引进和发展传播学时,特别注重平衡。和其他两个学派的研究相比而言,麦克卢汉及其学派媒介环境学的研究,步子稍慢,但正在紧紧跟上,整体新闻传播学的发展比较平衡,令人欣慰。
第二是麦克卢汉百年诞辰时乘势而上,麦克卢汉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在中国有声有色,不输其本土。大学、研究所、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全线调动,研讨会、报告会十来场,报刊杂志数十家刊发特写、专访,声势之大、时间之久不遑多让。
第三是媒介环境学登堂入室。1999年至2006年,美国学者林文刚教授在中国两岸三地访问十来所大学,介绍媒介环境学。2006年,他委托我翻译由他编撰的《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该书是媒介环境学跻身北美主流传播学的里程碑。自2013年起,由中国社科院新闻传播所牵头编纂的《新闻传播学名词》启动,媒介环境学是纳入其中的分支学科之一。媒介环境学在中国的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中,登堂入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