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谈华为的策略(难缠的狼)
任正非谈华为的策略(难缠的狼)所有这些,都成为任正非日后博弈商海、不断战胜强劲对手的有效砝码。身为浙商后裔的任正非,在大学时期就将《毛泽东选集》奉为圭臬,不断地学习、品读,一生不断地从伟人的思想中汲取精华、汲取人生的积极能量;除此之外,他还特别喜欢的一本书是《战争论》,这些军事智慧的洗礼,加上日后那段军旅生涯的锻炼,这一切,成就了任正非非凡的个人气质。“中华有为”!低谷中的任正非依然心系中华,拳拳爱国之心在这时体现得淋漓尽致。公司成立之初,仅有两万元资金、六个人,经验有限、困难重重;为了生存,他们饥不择食:减肥药、火灾报警器、气浮仪等等,什么都做。努力之下,公司的资金压力终于得到了缓解。浙商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浙商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首富沈万三,他们的普遍特点是低调且和气,在生意上却从不收敛丝毫的精明,敢想敢做、一击必中。
任正非,一个中国商业史上无法绕开的名字,他被誉为教父级企业家,他重新定义了中国企业家精神。他的创业故事激励着无数企业家搏杀奋斗!
而任正非与华为的话题,似乎已经无法分割。
华为诞生
1982年,经历了14年意义非凡的军旅生涯后,38岁的任正非选择了转业离开部队,在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政策引领下,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下,志存高远的他,在经历了一次重大挫折后(在南海石油集团任职时被一家公司骗走200万巨款)痛定思痛,深刻体会到单打独斗的弊端和“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重要性,于是,几年后他联系了五位在商海中认识的好友创办起了自己的公司:华为。
“中华有为”!低谷中的任正非依然心系中华,拳拳爱国之心在这时体现得淋漓尽致。
公司成立之初,仅有两万元资金、六个人,经验有限、困难重重;为了生存,他们饥不择食:减肥药、火灾报警器、气浮仪等等,什么都做。努力之下,公司的资金压力终于得到了缓解。
浙商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浙商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首富沈万三,他们的普遍特点是低调且和气,在生意上却从不收敛丝毫的精明,敢想敢做、一击必中。
身为浙商后裔的任正非,在大学时期就将《毛泽东选集》奉为圭臬,不断地学习、品读,一生不断地从伟人的思想中汲取精华、汲取人生的积极能量;除此之外,他还特别喜欢的一本书是《战争论》,这些军事智慧的洗礼,加上日后那段军旅生涯的锻炼,这一切,成就了任正非非凡的个人气质。
所有这些,都成为任正非日后博弈商海、不断战胜强劲对手的有效砝码。
华为创业之初的中国通信市场,以销售HAX交换机的国内企业不少于200家,并且良莠不齐:有的是自行生产和研发的,质量不高;有的是从国外输入的原装进口产品,性能好却价格昂贵。
任正非清醒地认识到: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
兵贵神速!很快,华为自主研发的新款HJD48交换机问世了,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取得了1亿元的销售额;大吃一惊的国内同行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很多人开始关注这个年轻的企业。
这一年,华为的员工数量从最初的6人激增至100多人。
新的征程
创业初见成效,但是任正非“中华有为”的奋斗目标仍旧遥遥无期,他和他的华为必须不断踏上新的征程。
当时,落后的国内通信市场不论是从科技资源还是市场销售等方面,都无法和世界上那些一流企业相提并论,朗讯、爱立信、西门子、NEC、阿尔卡特、富士通……,无数跨国公司在国内市场占尽了吸引外资的优势,疯狂的产品输入使得国内市场再次陷入了被欧美和日本各大强国牵着鼻子走的窘境,出现了一种“七国八制”的混乱局面。
对于这些来自于西方的商贾大亨的虎视眈眈,任正非有着自己清醒的认识:“和平与发展”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和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之已经尽释前嫌,成为了经济全球化的合作伙伴,反而意味着少数大国运用多方面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新一轮的“殖民扩张”活动。
“和单纯的政治控制和军事扩张相比,这种入侵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手段更加高明,也自然会令广大谋求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举步维艰”。
1991年,邬江兴首次研发出万门级的程控数字交换机,这让任正非从中看到了中国企业在通信行业中逆袭的可能性,而从《毛选》学到的“与时俱进”、“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又帮他成功地找到了华为的逆袭之路。
面对着众多国际巨头垄断通信市场、国内企业基础薄弱、竞争不利的局面,任正非带领着他的华为另辟蹊径,从国外企业并不看好的农村、县级市场做起,一步步稳扎稳打,逐步实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目标。
邳州之战
邳州之战,是华为首次在城市中大展拳脚;也就是从这里开始,吹响了向国际巨头们挑战的号角。
这一次的对手,是外资企业贝尔集团。
当时,贝尔集团与邳州电信局的合作以失败告终,正在筹措补救;华为驻南京办事处得到消息后,积极地开展营销活动,终于赢得了一个与贝尔集团面对面较量的机会:双方各取一台机器样本,置于同一间机房内试用。
然而,没想到第一回合华为就处于下风:自己的产品无论在外观还是稳定性方面,没有一样可以和贝尔产品相提并论。
为了打好、打赢这一仗,任正非不断调兵遣将,对机器进行反复调试;经过所有技术人员两个月日以继夜的艰苦奋战,终于解决了所有信号对接、输出、自鸣等技术问题,华为成功取代贝尔、成为邳州电信局第一批合作企业。
初战告捷,任正非并没有骄傲,而是在这之后不断向国外企业学习先进的管理技术,并稳步拓宽市场,使华为不断壮大,不断向贝尔发起挑战,终于在几年后,销售额首超对手。
面对来之不易的胜利,任正非曾放出豪言:“10年后,华为要和AT&T、阿尔卡特三足鼎立……”
一切都在按照任正非的预言进行:10年后,华为不负众望,成功跻身世界固定电信网设备供应商前五名。
90年代,中国通信业在以华为为主的“巨大中华(巨龙、大唐、中兴、华为)”带领下,粉碎了国际电信巨头侵吞中国市场的企图,很快夺回了半壁江山;虽然后来只剩下华为和中兴,但是“七国八制”主宰中国通信市场的时代一去不返!
某种意义上,华为改变了中国电信行业的格局,任正非则改变了历史。
征服欧洲
国内市场上,一个个曾经来势汹汹的国外巨头被华为抛在身后,任正非的目光却已经放到了更远的地方。
远征香港、进军俄罗斯、挺近非洲与拉美,直至最后开拓欧洲战场、PK强大的美国思科,华为紧紧围绕着“农村包围城市”这个战略方针,一步步向国际市场挺进,并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德国,是欧洲经济实力最强的一个国家,民族素质高到令人赞叹,也是欧洲市场最难征服的一片疆土;这是欧洲的最后一战,也是重要的一战:拿下德国,将意味着华为全面“占领”欧洲市场。
这之前,华为已经先后在法国、英国、荷兰等国取得了成功,在同行业取得了良好的口碑,但面对这个向来以认真和严谨著称的民族,华为丝毫不敢轻视。
要想在德国立足,就必须与享誉欧洲的王牌运营商——QSC公司合作;由于该公司在德国拥有雄厚的实力和广泛的网络基础,各国企业都积极关注着与之相关的竞标。
2004年底,QSC公司为实现NGN网络的全国覆盖工程,将要选择一位合作伙伴;在众多的电信企业中,来自欧洲的某国际通信公司和华为是最积极的。
面对实力强于自己并在当地有着牢固“群众基础”的对手,任正非早早就在公司内部开展了无数次针对竞标的虚拟考核,使华为团队的应变能力和管理机制迅速提升。
也许是受了这片土地上浓郁的文化气息影响,华为的德国分公司在处理各种事情上也更加认真,也总能先于其他公司,得以在最终的竞标中脱颖而出。
这场胜利意义非凡:在顺利打开德国市场的同时,华为凭借着超强的学习能力,不断从这里学习各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不断壮大、提升自己的研发和业务能力,在此后的商战中捷报频传,一次次向着国际化的战略目标成功迈进。
任正非不仅成功打破了国际巨头在中国的垄断,还将华为带向了世界各地;他改变了世界各国对于“中国制造”看法,在世界各地,人们提起华为,无不举手称赞!
但是,任正非知道,自己的国际化战略还远远没有完成,他的面前还有一个最为强大的对手:美国。
最后一个对手
作为世界第一科技强国的美国,它的市场很成熟,也是国外企业最难进入的市场。华为之前,曾有海尔、联想等国内公司试图在美国立足,却纷纷在美国市场“被”边缘化,屡战屡败。
2007年,华为在欧洲的业务流程机制基本完善,几乎所有的欧洲运营商都成为了华为的合作伙伴,战略发展的需要,使得进军美国市场势在必行。
对手的实力,任正非是知道的,因而在海尔、联想与美国市场上的各路高手过招之时,华为就细心观战并从中总结经验,为的就是给自己将来提供充分的理论指导。
其实早在1993年和1999年,华为就先后在美国设立了两家高新技术研究所,试图通过提升自己的软实力,为将来的战略规划做准备。
在美国市场,华为首先要面对、缠斗时间最久的,就是位列《财富》杂志500强第57位的思科公司:思科的市场纵贯美国和世界各地,掌握着全球80%的信息流量,在美国商界有着“王朝”的霸气称谓。
此时的思科,早已经成功地迈进了中国市场,而华为要想进入美国市场,则必须在其本土与之一决高下:同样具有国际化战略目标的两家企业,交锋不可避免。
两相比较,思科在路由器、交换机等产品营销上优势明显,占据着全球数据通信市场70%的份额,而华为除了生产同样的产品,还积极生产以太网等各种主流数据商品,在接入服务器的推广中拿到了70%的国内市场份额,稳操胜券,具备了迈出国门竞争的底气和实力。
初次交锋
早在2002年,两大企业就已经有了初次交锋。
这一年,美国亚特兰大电信设备展首次展出了华为的电信产品,其性能和技术含量绝对可以比肩思科的任何一款同类产品;并且华为还有着一样更为明显的优势:价格。产品单价至少比思科低20%。
初露锋芒,华为人气大增,2002年度,在美国市场销售额增长了70%,而率先推出产品的思科,全球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却明显下降。如坐针毡的思科内部,一种“华为威胁论”在悄悄蔓延。
随着华为实力的增强,思科在技术和市场竞争实力并不占据绝对的上风,于是不得不采取一些“无赖”的方式企图削弱华为:例如,在公开场合毁谤、质疑华为的技术背景名不副实,在内部网站直接指责华为抄袭思科的技术,还宣称华为产品在外观设计及使用价值等多个层面与思科的产品过于相似。
美国谋分析人士更是曾赤裸裸地宣称“华为的某路由器产品和思科的型号及技术特征都有类似。”
很快,认为证据确凿的思科发难了:派出其全球副总裁亲往华为寻衅,指责华为在知识产权等方面对思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为了息事宁人,暂不与这家实力强大的同行交恶,华为做出让步,答应思科不再在海外销售其明确指出的各种产品,但绝不承认侵权。
与此同时,任正非授命研发部副总裁费敏对自己的产品严把质量关,以防万一,而思科则在变本加厉地寻找华为的把柄。
为了缓和双方的紧张关系,华为将思科所怀疑的十几款路由器暂时撤出了美国市场,思科对此不仅不领情,反而借机大做文章,大肆宣扬这是华为做贼心虚的表现、侵权的铁证。
中国有句古话“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面对对手的频频“黑枪”,军人出身的任正非绝对不会坐以待毙,一场世纪商战也由此拉开序幕。
世纪之讼
2003年初,美国德克萨斯州东区联邦法庭,思科用77页诉状、罗列了21项罪名,正式起诉华为侵权,声称华为在专利权、版权等方面给其造成了极大损失,是“不正当竞争”。
任正非心里十分清楚:思科的目的不是讹诈或索赔,而是为了彻底遏制华为在美国市场的发展、以消除对于自身的威胁、保障其一枝独秀的优势地位。因此,任正非下定了决心:“敢打才能和,小输就是赢。”
虽然任正非做好了一切准备,但是他还是低估了、也可以说是忽略了对手的公关能力和外交才能:早在诉讼之前,思科就斥资1.5亿美元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宣传自己的企业文化,尤其注重在中美两国的商业媒体做宣传。
美国的商界和政府倾向于本土企业,无可厚非,但是任正非没有想到的是,一些国内媒体居然也站在了思科这边:舆论的支持让华为陷入了被动,美国的一些媒体甚至直接充当思科的打手,对华为的“侵权”做出了“确定性报道”。
由于发展中国家缺乏对于媒体舆论的掌控和利用,再加上缺少有力的支持,华为在这场诉讼中以失败告终。在经济全球化体制下,发展中国家的威望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形见绌,也从客观上促成了华为的失败。
华为在失败后总结经验教训,在战略退却方针下不断调整对策:
一、暂时放弃主动推广产品,隐蔽身形、积蓄能量;
二、更换公关公司,华为原来的公关公司,恰恰是与思科合作很好的单位,很明显这里吃了亏;
三、积极寻找司法同盟,不惜重金聘请美国最好的律师,并带他们亲自参观、考察华为的研发基地,转变他们对华为的偏见;最终,律师们认定华为没有侵权,并给华为献出一条妙计:在“私有协议”上下功夫;
私有协议,即是“在国际标准组织实现网络互联互通而制定标准和规范之前,某家公司先进入市场而形成的标准”,其实质上是一种“非典型”垄断策略,这也是思科赖以遏制对手的手段。
四、积极拉拢民间团体,增强了解,消除误会;
五、积极接触媒体,与媒体进行深层沟通,改变媒体对于华为的认识。
思科的噩梦
重整旗鼓之后,华为准备重回美国市场,双方开始了第二次开庭对峙。
法庭上,不论法官们如何偏袒思科、反对者们如何辩驳,华为死死咬住一句话:“思科的行为除了遏制竞争之外别无他图。”
第一轮辩论很快结束,双方不分胜负,但是华为已经抓住了对方的软肋,由防御转入进攻状态。
就在本次开庭三天后,一家由3COM公司与华为合资建立的新公司正式成立,当思科得到这个消息后,不仅大惊失色,据说其执行总裁连续三天都没有说话,满脑子都是这件事。
这件事为什么让思科如此紧张?还要从华为的这支友军说起。
3COM公司拥有超过900多项美国专利,并且仍有800多项准专利技术正在申报;在20世纪的美国商界,3COM公司可以说是平步青云、仅次于思科,两家公司也一直纷纷把对方当做是自己的主要对手。后来,3COM由于一次策略失误败于对手(也可以看做是中了对手的算计),渐渐地在竞争中落后于思科。
敌人的敌人往往都会成为朋友,两家同样遭遇的企业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3COM公司的CEO更是出现在法庭上为华为撑腰打气,并以自己的名誉担保华为“不容置疑的可依赖性和可信度”,帮助华为在法庭上逐渐占据了上风。
局势虽然对华为有利,但是思科也不会坐以待毙,双方在经过一番艰难的相持之后,最终以各让一步为结局,结束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对峙:2004年下半年,双方正式制定了和解协议。
吸引了全世界目光的“世纪之讼”在双方的战略妥协下落下帷幕,思科保住了世界通信霸主的地位,但从此不再趾高气扬;华为在美国市场上有了一席之地,并让全世界刮目相看。
对此,美国一位战略咨询专家戏称:“如果思科有一个全球市场的噩梦,那一定是华为!”
难缠的狼
这场诉讼虽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胜利,但已经是最好的结局,此后,华为不断接到美国、加拿大等各大运营商的合作项目;众多成果,让华为在美国的成就达到了一次顶峰,也从而吸引到大批美国人才成为华为的中坚力量。
由于竞争的加剧和思科威胁的存在以及某些政治势力的阻隔,华为在美国虽然也曾陷入停滞不前的窘境,但是任正非和他的团队始终没有放弃,并在之后与美国COX电信运营商的合作中再创佳绩。
华为的美国之旅惊险、英勇,创造了奇迹,也留下了遗憾;但不论成败与否,都标志着任正非的国际化战略基本完成。从最初创业的六个人,到如今拥有二十多万员工的大型集团,任正非带领着他的华为一步步逼近世界之巅;华为也不再仅仅属于中国,而是属于整个世界。
任正非推崇“狼性文化”,崇尚狼的团结,在任正非带领下的华为,有着狼群一般的战斗力,在竞争对手的眼里,任正非和他的华为,是难缠的狼。
任正非很有魅力,是一个谜一样的人,他是低调与张扬、谦卑与强势的共同体。他以自己的个性、智慧、意志力,在中国企业发展史上创造着不朽的业绩,也为世界科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人生,外表越是朴实无华,内里就越发熠熠生辉。而他带领下的华为,也注定会在一条耀眼之路上飞驰。
后记:本文取材自《任正非传》一书,该书出版于2017年,所以没有记载随后的那些事件,这里也不多做叙述。
之所以想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有感于我们的民族企业在经济强国之路上所经历的艰辛值得记录,值得被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也有感于任正非独特的个人魅力和智慧,值得更多想要为中华振兴出力的年轻人借鉴和学习。
任正非和他所带领的华为,堪称新时代民族企业的脊梁和龙头,我们期待中国能够涌现出更多的“任正非”和“华为”,我们祝福他们在腾飞之路上高歌猛进、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