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预测(破解金色大厅的新年数字谜题)
2022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预测(破解金色大厅的新年数字谜题)◎共计33位作曲家,如果我们把统计范围扩大到迄今为止所有81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那么这个数字是34(前后相差一个法国作曲家柏辽兹)。我将这34位作曲家分为了三大类: ●共有多少位作曲家的作品出现在最近35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从1987年开始,维也纳爱乐乐团决定实行新年音乐会指挥轮换制,由此这台音乐盛会开始变得更富个性色彩,也更为引人瞩目。大陆听众中相当一部分资深乐迷是通过198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启蒙的——那年春天,中央电视台的《外国文艺》栏目播出了这台演出的录像,开历史之先河。因此,1987年堪称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历史上的一道分水岭,对中国乐迷而言更显意义非凡。基于上面这些原因,也因时间与精力有限,所以我把数据统计的范围和本文探讨的重点聚焦于1987年至2021年的这35届。 卡拉扬(1987年演出现场)关于作曲家
Soomal独家首发,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 编者按:2011年末,在收集了大量资料并进行认真整理、分析的基础上,我完成了第一版[Doc]Link=00001755[/Doc],根据1987年至2011年期间总共25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方方面面的数据,对其进行了全方位盘点。转眼十年过去,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照例在每年元旦与我们相会,一方面它依旧坚持着文化传统,同时也在进行一些新的尝试,与之相关的数据自然也不断发生着变化,所以我决定在2021年即将到来之际,对这篇旧文进行一次更新。这个2.0升级版除了数据更新之外,仍然保留第一版的问答形式,但对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同时增加了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限于水平和精力,难免出现错误和遗漏,还请各位乐迷一起把关,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破解金色大厅的新年数字谜题 V2.0——1987-2021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大盘点
●为什么从1987年开始?
◎每年新年音乐会的指挥人选都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元旦这天维也纳爱乐乐团会公布下一年演出的年度指挥信息,对于喜爱这台音乐会的乐迷来说无疑有一种“开盲盒”的刺激感。不过放眼这台演出的历史,在1987年之前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指挥其实是相对固定的。目前乐团官方认可的第一届新年音乐会是1941年,那年的指挥是克莱门斯·克劳斯(Clemens Krauss),他一直执棒到1954年,期间1946年和1947年曾由约瑟夫·克里普斯(Josef Krips)临时代替。克劳斯去世之后,威利·博斯科夫斯基(Willi Boskovsky)连续指挥了25届(1955年至1979年);博斯科夫斯基退休之后洛林·马泽尔(Lorin Maazel)接手了1980年至1986年的七届演出。
从1987年开始,维也纳爱乐乐团决定实行新年音乐会指挥轮换制,由此这台音乐盛会开始变得更富个性色彩,也更为引人瞩目。大陆听众中相当一部分资深乐迷是通过198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启蒙的——那年春天,中央电视台的《外国文艺》栏目播出了这台演出的录像,开历史之先河。因此,1987年堪称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历史上的一道分水岭,对中国乐迷而言更显意义非凡。基于上面这些原因,也因时间与精力有限,所以我把数据统计的范围和本文探讨的重点聚焦于1987年至2021年的这35届。
卡拉扬(1987年演出现场)
关于作曲家
●共有多少位作曲家的作品出现在最近35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
◎共计33位作曲家,如果我们把统计范围扩大到迄今为止所有81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那么这个数字是34(前后相差一个法国作曲家柏辽兹)。我将这34位作曲家分为了三大类:
第一类是施特劳斯家族里的4人,包括——
- 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 I或Johann Strauss Sr)
长子:小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 II或Johann Strauss Jr)
次子:约瑟夫·施特劳斯(Josef Strauss)
幼子:爱德华·施特劳斯(Eduard Strauss)
第二类是施特劳斯家族的同行、竞争者或追随者,也就是以舞曲和轻歌剧为主要创作题材的作曲家或指挥家们,一共14人,包括——
- 约瑟夫·兰纳(Joseph Lanner)
弗朗兹·冯·苏佩(Franz von Suppe)
老约瑟夫·赫尔梅斯伯格(Josef Hellmesberger I或Josef Hellmesberge Sr)
小约瑟夫·赫尔梅斯伯格(Josef Hellmesberger II或Josef Hellmesberge Jr)
雅克·奥芬巴赫(Jacques Offenbach)
汉斯·克里斯蒂安·伦拜(Hans Christian Lumbye)
卡尔·迈克尔·齐雷尔(Carl Michael Ziehrer)
罗伯特·施托尔茨(Robert Stolz)
埃米尔·瓦尔德退费尔(Emil Waldteufel)
弗朗茨·莱哈尔(Franz Lehar)
阿尔冯斯·齐布尔卡(Alphons Czibulka)
卡尔·采勒(Carl Zeller)
卡尔·米勒凯(Carl Millöcker)
卡雷尔·科姆扎克二世(Karel Komzák II)
其中,来自丹麦的伦拜被称为“北方的施特劳斯”,而来自法国的瓦尔德退费尔则被誉为“法国的圆舞曲之王”。
第三类是除上述两类之外的其他作曲家,一共16人,包括——
- 约瑟夫·海顿(Joseph Haydn)
沃尔夫冈·阿马迪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弗朗兹·李斯特(Franz Liszt)
卡尔·玛丽亚·冯·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
焦阿基诺·罗西尼(Gioacchino Rossini)
奥托·尼科莱(Otto Nicolai)
弗朗兹·舒伯特(Franz Schubert)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
赫克托·路易·柏辽兹(Hector Louis Berlioz)
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
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
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
克莱芒·菲利贝·里奥·德利布(Clément Philibert Léo Delibes)
艾米尔·尼古拉斯·冯·雷兹尼切克(Emil Nikolaus von Reznicek)
虽然这张名单在不断扩大(最近十年间居然多了14个名字),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对于作曲家的选择是仍然是有其内在规则的。首先,主办方从未将新年音乐会的选曲范围拓展到欧洲版图以外的地方,毕竟这台音乐会作为奥地利的国家名片,无论是核心理念还是艺术趣味,始终根植于欧洲文化。其次,施特劳斯家族的父子兄弟四人是音乐会理所当然的主角,其他与施特劳斯家族同时代、并以舞曲或轻歌剧为主要创作题材的作曲家是重要的配角(也就是上述名单中的第二类人),而第三类作曲家中除了德奥音乐史上的杰出人物,也有少数来自俄罗斯、意大利、法国的知名音乐家,他们或多或少都与施特劳斯家族有一些关联,譬如伟大的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曾在年轻时在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指挥下演奏过后者创作的圆舞曲;意大利歌剧大师罗西尼和威尔第的旋律不止一次出现在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里。
●哪一届节目单上的作曲家数量最少?哪一届最多?
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迄今为止80年的官方历史来看,施特劳斯家族是这台演出毫无争议的主角,1940年代至1950年代的新年音乐会多为施特劳斯家族专场,没有家族外任何其他人的作品。1960年代开始约瑟夫·兰纳的作品开始出现,1970年代期间齐雷尔、苏佩的作品会偶尔进入节目单。进入1980年代之后,法裔指挥家洛林·马泽尔把奥芬巴赫和柏辽兹这两位法国人带到了新年音乐会舞台上。1990年代起,随着执棒新年音乐会的指挥家越来越多,节目单也变得越来越丰富。
根据我们的统计,在最近35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中,只有1987年、1989年和1999年这三届没有施特劳斯家族之外的作曲家,其中1999年那届恰逢小约翰·施特劳斯逝世100周年和老约翰逝世150周年双重纪念,因此主办方刻意只选择了他们父子二人创作的作品,因此1999年是作曲家最少的一届。而涉及作曲家人数最多的是2017年和2020年,这两届均有九位作曲家登台。
马泽尔(1999年演出现场)
来源:现场拍摄
●所有亮相过的作曲家中,最早出生的是谁?最晚离世的是谁?
◎这些作曲家中最年长的是出生于1732年的约瑟夫·海顿,2009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特别上演了他著名的《“告别”交响曲》末乐章。海顿与施特劳斯家族并无太多交集,但作为德奥音乐史上的重要一员,在纪念其去世两百周年的重要年份,主办方做出这样安排无疑是顺理成章的。
作曲家-约瑟夫·海顿
这些作曲家中最晚离开人世的,是1975年去世的奥地利音乐家罗伯特·施托尔茨,2016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选用了他的《联合国进行曲》来开场。施托尔茨是作为一名电影配乐作曲家而被听众所知晓的,他曾经获得过施特劳斯家族颁发的银质勋章,经常以指挥家的身份不遗余力地发扬“维也纳舞曲”的荣光,在不同时期带领许多乐团演奏过施特劳斯家族、兰纳、齐雷尔以及由他本人创作的轻音乐作品,去世之后又被葬于维也纳中央公墓与小约翰·施特劳斯为邻,因此被评论界称为这一领域“最后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
Robert Stolz(罗伯特·施托尔茨)
●最近35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一共演出了多少首曲子?
◎一共演出了652首曲子。需要说明的是,极少部分由多首小曲组成的套曲在这里被视为“一首”,譬如1991年音乐会上演奏了从莫扎特K.609和K.605中选出三首乡村舞曲和德国舞曲,2020年音乐会上亮相的贝多芬《十二行列舞曲》(作品WoO 14)选奏等,在计数时都只算作一首作品。后面的数据统计都是基于这一口径的。
●谁的作品最热门?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主角无疑是施特劳斯家族,家族四位成员的作品数占了总量的87.5%之多。不过相比十年前的90.7%,数据下降很明显;这自然是因为最近十年演出主办方引入了越来越多的非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从而也适度改变了外界对其因循守旧的刻板印象。
施特劳斯三兄弟的合成照片(从左至右分别是爱德华、小约翰、约瑟夫)
那么在施特劳斯家族的四位成员中,谁的作品最热门呢?显然是小约翰·施特劳斯。其作品总数占历年曲目总量的54%(不含与其它人合作完成的作品,下同),荣获榜首。在家族中,他事业心最强,创作力最旺盛,创作期也最长,因此最终留下的作品成果也最丰硕。早年他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走上音乐道路,19岁时自己组建乐队,亲自担任指挥并开始为演出谱曲。小约翰希望自己最终能够成为父亲那样的舞台明星,因此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父亲的竞争对手,父子二人的冲突最终以1849年老约翰猝然病逝告终,从此小约翰·施特劳斯开始走上事业巅峰。他先是成为了维也纳的“娱乐业巨头”,随后又开始在欧洲各处进行巡演,他的创作技艺也在不断锤炼中越发纯属,1860年代写出了一大批传世的优秀作品,其中就包括大家今天耳熟能详的《蓝色多瑙河》、《艺术家的生涯》以及《维也纳森林的故事》。1870年代起,小约翰把创作中心转移到轻歌剧领域,虽然并不是每一部都大获好评,但代表作《蝙蝠》和《吉普赛男爵》至今仍然经常上演。同时他并未放弃谱写乐队作品,1883年的《春之声》、1889年的《皇帝》、1892年《万民拥抱》和1897年的《易北河畔》足以保持他在圆舞曲领域的统治地位。
排在次席的是小约翰的弟弟约瑟夫·施特劳斯,占总量的18%;虽然他的创作生涯远远短于其兄长,26岁时才放弃自己的工程师身份投身于音乐事业,但在随后17年时间里写出了近三百首舞曲,其艺术价值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与哥哥相比,约瑟夫的音乐里浪漫主义气息更为浓郁,特别是他的圆舞曲,蕴藏在那些迷人旋律下的是发自内心的抒情性,时而忧伤、时而热烈,有些旋律令人陷入沉思、有些则让人欢欣鼓舞。对于施特劳斯家族的许多忠实拥趸而言,约瑟夫那些杰出作品所蕴含的独特魅力,似乎很少能在小约翰的作品中体味到。虽然兄弟俩都是当之无愧的旋律大师,但约瑟夫的创作在情感投入上无疑更为充沛,这种差别或许缘于他们完全不同的个性和价值观。在艺术领域,约瑟夫不仅天赋卓越,也比兄长更多才多艺;起步虽晚,却进步神速。“圆舞曲之王”的桂冠虽然戴在小约翰的头顶上,但他对于弟弟的创作才华一直是肯定甚至是有些羡慕的。
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 I)
小约翰和约瑟夫的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只拿到第三名,与“青出于蓝胜于蓝”的两个儿子相比,老约翰仅占了区区10.7%的份额。当然如果老约翰泉下有知,有幸听到两个儿子的那些传世名作,他一定会甘拜下风——虽然他们父子的创作一脉相承,但不得不承认,在小约翰和约瑟夫的笔下,舞曲发生了质的变化,无论是旋律还是节奏都得到了全方位的创新,音乐的感染力由此提升;舞曲得以从单纯的伴舞功能中脱离,成为可供欣赏的“绝对音乐”。
三兄弟中最小的爱德华·施特劳斯成绩垫底,只占了3.8%。在介绍这位小弟弟时,很多资料都会提到他英俊的外表和在指挥台上的英姿,通常也不会忘记评价一下他与两位兄长在作曲才能上的显著差距。事实上,在快速波尔卡和加洛普题材上,爱德华·施特劳斯的作品很有竞争力,在圆舞曲领域也绝非毫无建树。最近几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在试图为他证明,2015年爱德华·施特劳斯诞辰180周年之际,主办方破天荒地选择了三首他的作品进入节目单,这是史无前例的;2019年的《歌剧院晚会法兰西波尔卡》和2020年《冰霜之花玛祖卡波尔卡》则为听众们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爱德华。
●施特劳斯家族昔日竞争对手的成绩如何?
◎施特劳斯家族在舞曲领域和娱乐产业的领导地位是从老约翰·施特劳斯时代起步的,但老约翰获得最初的声望却有赖于另一位同行的共同奋斗,此人就是约瑟夫·兰纳。这两位贫穷的维也纳青年有过共患难的经历,一度吃住在一起,甚至轮流穿一件衬衫,但在1825年事业已经颇有起色的当口,两位挚友却因理念不合导致争吵,进而分道扬镳。从此两人从最要好的同事变成了竞争对手,带领手下的乐队各自为战(但最后还是握手言和了)。数年之后,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特别是在经营管理上的非凡天赋,老约翰·施特劳斯获得了更大的成功,他开始率领团队各处巡演,将维也纳舞曲的影响力传播到大半个欧洲,成为当时名噪一时的明星人物;相比之下,兰纳的光芒要黯淡许多。不过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一直没有忘记兰纳作为圆舞曲改良者的重要艺术地位,在最近35届新年音乐会上他的作品一共被演奏过15次,其中2001年兰纳诞辰200周年之际,主办方破天荒地选择了三首他的作品,以示特别纪念。
作曲家-约瑟夫·兰纳(Joseph Lanner)画像
施特劳斯家族另一位竞争对手是卡尔·米歇尔·齐雷尔(Carl Michael Ziehrer),这位军乐队指挥出身的作曲家,曾在1878年组建过一支“The Former Eduard Strauss Orchestra”(前爱德华·施特劳斯乐团),为此引发了和爱德华·施特劳斯的法律纠纷并对簿公堂。这支乐队里确实有不少乐师曾在施特劳斯那里效过力,他们中一部分是被解雇的,另一部分则是因为不想参加海外巡演而主动请辞。当然,爱德华不能容忍齐雷尔使用“施特劳斯”这一当时知名度和影响力极高的品牌,完全在情理之中。这场诉讼一度导致齐雷尔和自己的乐团无法在维也纳继续生存,但此后凭借着天赋和努力,他的事业却蒸蒸日上,1893年齐雷尔受邀代表奥地利参加了这一年在芝加哥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回国后又开始在轻歌剧领域发力,1909年还被皇帝任命为帝国宫廷舞会总监,成为继施特劳斯家族之后最后一位担任这一职务的音乐家。在奥地利人的心目中,齐雷尔显然有一席之地,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他却一直是边缘人物。不过最近几年这一情况有所改观,齐雷尔的作品开始频繁地出现在新年音乐会的节目单上,包括2012年的《维也纳的市民圆舞曲》、2016年的《维也纳少女圆舞曲》、2017年的《闲庭信步圆舞曲》、2019年的《冯·勋菲尔德男爵进行曲》以及2020年的《流浪者序曲》。
卡尔·米歇尔·齐雷尔
至于当年曾与齐雷尔势不两立的爱德华·施特劳斯,他自己并没有将家族辉煌的音乐事业进行到底,兄长小约翰去世之后两年,他便将施特劳斯乐队解散,把乐器存入了当铺;数年之后,在爱德华的安排下,数百公斤乐队曾使用过的乐谱被塞进焚炉中化为灰烬,其中包括大量珍贵的总谱原件以及之前从未发表过的曲目。对于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作品来说,无疑是一次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这也是如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演奏某些施特劳斯家族作品时,需要委托专业人士对曲子进行重新配器的原因,最权威的原始档案都在1907年的那次焚烧行动中被毁灭了。虽然爱德华晚年不再从事音乐,但其长子约翰·施特劳斯三世却依然致力于延续家族的音乐血脉,可惜在作曲才能上他远远及不上自己的父辈,更多是以指挥的身份不断演奏先人们的杰作。
爱德华·施特劳斯
●除了施特劳斯家族四位成员之外,谁的作品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亮相的频率最高?
相片上的小约瑟夫·赫尔梅斯伯格
◎一共有两位作曲家的亮相频率最高,最近35届演出里,他们的作品在节目单中都出现过15次。一位是上文已经提到的约瑟夫·兰纳,另一位是小约瑟夫·赫尔梅斯伯格。和施特劳斯家族一样,赫尔梅斯伯格家族也是维也纳著名的音乐世家,从爷爷辈的老乔治·赫尔梅斯伯格开始算起,他的两个儿子约瑟夫和小乔治以及他的两个孙子小约瑟夫和费迪南都是音乐从业者,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留下作品最多的就是小约瑟夫·赫尔梅斯伯格。他是一名兼顾小提琴演奏、乐队指挥以及音乐创作和教育的全能型音乐家,写过轻歌剧、芭蕾舞配乐和大量舞曲,曾担任过维也纳音乐学院的院长。虽然小约瑟夫·赫尔梅斯伯格和施特劳斯兄弟是同时代人,但彼此之间却没有直接的竞争关系,后者是“市场派”,而前者是“学院派”。小约瑟夫·赫尔梅斯伯格早年作为维也纳爱乐常任指挥的经历,自然也被镌刻在乐团的辉煌历史中,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其作品会经常出现在新年音乐会上;其中2002年上演的《魔鬼音程之舞》令人印象特别深刻,当年火爆的演出效果几乎抢了施特劳斯家族的风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父亲老约瑟夫·赫尔梅斯伯格的作品也曾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亮相,2016年元旦杨松斯和乐团一起演奏了他的《舞会场景》。
兰纳和赫尔梅斯伯格之外,另一个频繁出现的名字是弗朗茨·冯·苏佩,他的作品在这35届音乐会上总共出现了12次。作为维也纳轻歌剧的创始人,苏佩参与作曲的剧作如今已很少上演,但那些精彩纷呈、激情澎湃的序曲却成为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最受欢迎的当属《维也纳的早中晚序曲》(1990年、2000年、2015年上演)和《轻骑兵序曲》(1997年、2013年、2020年上演)。
作曲家-弗朗茨·冯·苏佩(Franz von Suppé)
关于指挥家
●共有多少位指挥家亮相于最近35届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
◎答案是15位。他们的名字和执棒年份信息如下:
- 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1987年
克劳迪奥·阿巴多(Claudio Abbado)1988年、1991年
卡洛斯·克莱伯(Carlos Kleiber)1989年、1992年
祖宾·梅塔(Zubin Mehta)1990年、1995年、1998年、2007年、2016年
里卡多·穆蒂(Riccardo Muti)1993年、1997年、2000年、2004年、2018年、2021年
洛林·马泽尔(Lorin Maazel)1994年、1996年、1999年、2005年
尼克劳斯·哈农库特(Nikolaus Harnoncourt)2001年、2003年
小泽征尔(Seiji Ozawa)2002年
马瑞斯·杨松斯(Mariss Jansons)2006年、2012年、2016年
乔治·普莱特(Georges Pretre)2008年、2010年
丹尼尔·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2009年、2014年
弗朗兹·威尔瑟-莫斯特(Franz Welser-Most)2011年、2013年
古斯塔沃·杜达梅尔(Gustavo Dudamel)2017年
克里斯蒂安·蒂勒曼(Christian Thielemann)2019年
安德里斯·尼尔森斯(Andris Nelsons)2020年
如果加上更早的克莱门斯·克劳斯(Clemens Krauss)、约瑟夫·克里普斯(Josef Krips)以及威利·博斯科夫斯基(Willi Boskovsky),历史上共有18位指挥家执棒过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要总结这些指挥家的共同点其实并不难——首要是与维也纳爱乐乐团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其次是喜爱维也纳的这些舞曲轻音乐并愿意发掘其魅力。
在前述的15位指挥家中,卡拉扬、阿巴多、小克莱伯、马泽尔、哈农库特、杨松斯、普莱特已经相继离开人世;梅塔和小泽征尔罹患重病,基本没有可能再度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随着老一辈大师的相继去世或不再具备登台条件,最近十年越来越多的“新面孔”被推上新年音乐会的指挥台,其中有“60后”代表莫斯特、“70后”代表尼尔森斯、“80后代表”杜达梅尔,加上1959年出生的“大熊”蒂勒曼,这几位无疑会是今后十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年度指挥的主要人选。
●15位指挥家中,登台时的最高龄者与最年轻者分别是谁?
◎在这15位指挥家中,目前最高龄的登台者是1924年出生的乔治·普莱特——指挥2010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时他已86岁;更难能可贵的是,整场演出中这位身板健朗的老人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神情和清晰的思路,令人敬佩和折服。而在普莱特出现之前,最高龄登台者的记录是由卡拉扬保持的——1987年他指挥新年音乐会时已79岁;虽然年近耄耋之年,但大师为我们奉献的是一场堪称无比经典的、令人久久难忘的精彩演出。
普莱特(2010年演出现场)
来源:Gettyimages
最年轻的登台者则是1981年出生的古斯塔沃·杜达梅尔——他指挥201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时年方36岁,这个记录估计有望被长期保持下去;不过这位来自委内瑞拉的年轻后辈所执棒的那场新年音乐会却颇受诟病,在这个领域他的改进空间无疑很大。
杜达梅尔(2017年演出现场)
来源:现场拍摄
●登台次数最多的年度指挥是谁?
◎在最近35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登台次数最多的是来自意大利的指挥大师——里卡多·穆蒂,他先后执棒了1993年、1997年、2000年、2004年、2018年、2021年这六届。而且穆蒂还是指挥新年音乐会时间跨度最大的音乐家,从1993年首度执棒到2021年第六次登台,期间整整横跨了28年。此前这项记录由威利·博斯科夫斯基保持,它曾在1955年至1979年间长期执棒,前后持续24个年头。有意思的是,穆蒂曾在2004年和2018年接受媒体采访时,两次表示今后不再会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但最终他两次都食言了。
穆蒂(1993年演出现场)
来源:现场拍摄
里卡多·穆蒂在2018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
如果我们将统计范围扩大到1941年以来的全部演出,那么执棒次数最多的记录由威利·博斯科夫斯基保持,成绩是25届(1955年至1979年);位列次席的是指挥过12届的克莱门斯·克劳斯(1941年至1945年、1948年至1954年);第三名是洛林·马泽尔,他总共指挥了11次(1980年至1986年、1994年、1996年、1999年和2005年)。穆蒂的6次只能排在第四名。
博斯科夫斯基(1970年)
来源:Gettyimages
马泽尔(2005年演出现场)
来源:Gettyimages
关于演出曲目
●演出曲目中,哪种体裁占比最高?
◎众所周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演出曲目以舞曲为主,舞曲中又包括圆舞曲、波尔卡和加洛普舞曲、四对舞曲(方阵舞曲)、查尔达什舞曲等,除此之外还有轻歌剧序曲、间奏曲以及进行曲。根据我们的统计,占比最高的体裁是各类波尔卡和加洛普舞曲,达到总数的47%;其次是圆舞曲,约占28%;第三是进行曲,占11%。
●问世最早的作品和问世最晚的作品分别是哪一首?
◎在35届演出所有652首作品中,问世最早的作品来自约瑟夫·海顿。2009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为纪念这位“交响曲之父”去世200周年,选择了海顿1772年创作的《升f小调第45交响曲》(即著名的“告别交响曲”)第四乐章,按照这首作品留下的传说,维也纳爱乐乐团的乐师们相继离开舞台,最后只剩下年度指挥巴伦博伊姆一人在台上,这是该年新年音乐会最大的噱头。
问世最晚的作品是罗伯特·施托尔茨1962年写成的《联合国进行曲》,这首作品是在2016年被首次登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施托尔茨曾经旅居美国,后期的创作风格多少受到美国音乐的影响,因此这首进行曲带有好莱坞大片”式的直率与豪迈,与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放在一起非常违和。
●哪部作品演奏次数最多?
◎但凡对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传统有了解的乐迷,都能轻而易举地回答上这个问题——演奏次数最多的作品自然是每年固定的两首加演曲目:《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与《拉德茨基进行曲》,这两首曲目在1987年至2020年的这34届里一共被演奏了34次。需要说明的是,《拉德茨基进行曲》曾经一度领先,原因在于2001年哈农库特别出心裁地将这首曲目演奏了两遍——开场创造性地演奏了最初的原始版,尾声惯例性地演奏了常规的改编版。然而,2004年年末多个东南亚国家突遭印度洋大海啸袭击,致使伤亡惨重;出于人文关怀,2005年主办方决定临时取消最后压轴的进行曲,这才延续了《蓝色多瑙河》与《拉德茨基》并列第一的局面。根据目前的最新消息,2021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可能因为疫情的原因,再度取消《拉德茨基进行曲》;如果确实如此,那么每年都不缺席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将独享演奏次数最多曲目的荣誉。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钢琴谱的一种
●除了《拉德茨基》与《蓝色多瑙河》,哪些作品最常见?
◎如果抛开上述两首因具备“先天优势”而根本不可能在亮相次数上被其他曲目赶超的作品,最为热门的又会是哪一曲呢?有两首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波尔卡舞曲并列榜单第一,它们是《无穷动》和《闲聊》,在最近35届演出中它们均出现了8次。紧随其后的是分别亮相过7次的两首圆舞曲——小约翰·施特劳斯的《皇帝》和约瑟夫·施特劳斯的《天体乐声》。出现6次的曲目有三首,分别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的《电闪雷鸣波尔卡》、《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以及约瑟夫·施特劳斯的《无忧无虑(别再忧虑)快速波尔卡》。在施特劳斯家族浩如烟海的舞曲创作中,上述热门曲目无疑兼顾了艺术品质与大众亲和力,这些作品大多甫一问世就成为“爆款”,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考验后,它们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舞台上依然熠熠生辉。
《闲聊》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1858年发表后不久,这首快速波尔卡就受到了热烈追捧——当时《维也纳剧场报》对乐曲清新幽默的色彩和灵动活泼的配器给予了极高评价;它的钢琴版乐谱一经上市便被抢购一空,出版商不得不临时加印以满足市场的强烈需求;当红歌手Johann Baptist Moser(约翰·巴普蒂斯特·莫泽)则为其配上歌词,一时间唱遍了维也纳的大街小巷。根据考证,这首曲子的德文标题《Tritsch-Tratsch》其实出自当时维也纳街头新问世的一张八卦报纸,刊物的编撰者与小约翰·施特劳斯是老熟人,所以这个曲名很可能是受到了那份报纸的启发。而160多年后的今天,早已停刊的《Tritsch-Tratsch》和它刊载过的那些八卦新闻,早就被埋进了历史的故纸堆,但小约翰·施特劳斯的《Tritsch-Tratsch.Polka schnell》却以“名曲”的身份不断被搬上舞台,这无疑是音乐家最值得骄傲和令人羡慕的地方。
相比之下,1861年推出的《无穷动》在问世之初却并没有获得听众们的广泛关注,小约翰·施特劳斯意在用此作“开一个音乐的玩笑”,嘲笑某些演奏家因为过于追求技巧而忽略了音乐本身的表现。有意思的是,这首小品似乎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特别有市场,一方面是因为音乐本身所蕴含的趣味非常适合贺岁演出的欢乐氛围,另一方面或许是因为《无穷动》的结尾藏着一个小噱头——在演奏完一遍之后,乐队会回到开头部分重新开始,以呼应“无穷动”这个标题,这时候台上的指挥就会用德语说:“und so weiter、Und so weiter……”(意为以此类推、诸如此类、等等),伴随着这句说完乐手们放下乐器,台下观众则报以会心的微笑。当然,有的指挥家会在此处打破常规,譬如2015年梅塔没有用德语,而是用了拉丁语中的同义词“et cetera、et cetera……”;2010年普莱特在这首曲子的尾声则对大家说:“非常棒!但是足够了”;而卡拉扬在1987年的音乐会上并没有开口,他用一番夸张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终止了乐队的演奏,同样令人忍俊不禁。
●连续亮相次数最多且最热门的歌剧序曲是那部?
◎《蝙蝠》无疑是小约翰·施特劳斯最杰出的轻歌剧,而《蝙蝠》的序曲显然要比这部轻歌剧本身更加出名、更受欢迎。在最近35届演出上,《蝙蝠序曲》是除《蓝色多瑙河》与《拉德茨基》之外,唯一一部连续三年出现在节目单上作品(1987年、1988年、1989年),同时也是亮相频率最高的一部歌剧序曲(35届来共上演过5次)。结构紧凑、对比强烈、旋律动听应是其常演不衰的根本原因。有趣的是,或许因为卡拉杨、阿巴多、小克莱伯三位大师连续为听众奉上了三个精彩纷呈的版本,1989年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蝙蝠序曲》居然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销声匿迹,直到2002年才由日本人小泽征尔把它重新请回曲目单。除了《蝙蝠序曲》之外,另有三部来自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轻歌剧序曲在最近25届演出中被分别演奏了4次,并列歌剧序曲榜的次席,它们是:《吉普赛男爵序曲》、《护林员序曲》以及《威尼斯之夜序曲》。
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 II)
●《蓝色多瑙河》之外的热门圆舞曲有哪些?
◎《蓝色多瑙河》被视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地位不言而喻;那么在施特劳斯家族创作的其他圆舞曲作品中,哪几部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比较热门呢?根据前面的展现的数据我们已经知道,小约翰·施特劳斯的《皇帝》(7次)、约瑟夫·施特劳斯的《天体乐声》(7次)以及小约翰·施特劳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6次)名列前茅。对于新年音乐会这个舞台而言,非热门的曲子未必不好,但热门的曲子一定是优秀的,《皇帝》和《天体乐声》的魅力不言而喻。
《皇帝圆舞曲》乐谱封面
在小约翰·施特劳斯所有圆舞曲创作中,1889年完成的《皇帝圆舞曲》被有些评论家认为是其中最富丽堂皇的一首。曲子在从容而又庄重的进行曲式中拉开大幕,在这段序奏的后半段有一小段深情款款的大提琴独奏,随后四首小圆舞曲八个主题依次登场。在这里,小约翰充分施展了自己作为旋律大师的惊人禀赋和作为配器大师的超凡想象力,音乐始终充满着动感而又华丽的碰撞。在尾声部分,第一圆舞曲和第三圆舞曲再度重现,随后音乐变得舒缓,乐曲开始时那段优美抒情的旋律再次由大提琴奏出,与序奏做出了呼应,也似乎是对往事的缅怀;最后在铜管壮丽的召唤声中,定音鼓开始轰鸣,全曲在强有力的声响中结束。
《天体乐声圆舞曲》是约瑟夫·施特劳斯为1868年1月21日举办的医学院舞会而特别创作的。关于“天体乐声”这个题目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舞会主办方出了命题作文,要求作曲家写一首能够表现宇宙天体声响的音乐;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个标题与舞会毫无关系,是作曲家自己的主意。无论哪种说法准确,约瑟夫都交出了一份能够令自己和观众都非常满意的答卷。个人以为,《天体乐声》是作曲家在圆舞曲领域的登峰造极之作。虽然在此后一年半时间里,约瑟夫·施特劳斯又写下了十余首圆舞曲,直至1870年7月英年早逝,但这些作品的受欢迎程度,都没能超越之前诞生的作品235号。由管乐和竖琴奏出的引子具有神秘色彩,也切合了作品的标题;五首小圆舞曲每一段都很动听,灵动跳跃中隐藏着足以深入肌理、抚慰心灵的力量;重现了作品开头的旋律后,作曲家赋予了整部圆舞曲一个灿烂的尾声,把气氛推向极致的同时也成功地升华了主题。
亮相过5次的作品有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柠檬树花开的地方》、《享受生活》以及约瑟夫·施特劳斯的《奥地利村燕》。让人比较意外的是,小约翰享有盛誉的《春之声圆舞曲》、《南国玫瑰圆舞曲》,约瑟夫广受好评的《谵妄圆舞曲》等并未进入榜单的前列,当然这些精品之作的亮相频率相对而言还是比较高的。
其实非热门圆舞曲里也不乏令人喜爱的遗珠,譬如1991年的《求婚者圆舞曲》(约瑟夫·兰纳作品)、1993年的《时事评论员圆舞曲》(小约翰·施特劳斯作品)、1995年的《维也纳儿童圆舞曲》(约瑟夫·施特劳斯作品)、1996年的《凤凰展翅圆舞曲》(小约翰·施特劳斯作品)、1997年的《发动机圆舞曲》(小约翰·施特劳斯作品)、1998年的《夜蛾圆舞曲》(小约翰·施特劳斯作品)、2000年的《圣母之声圆舞曲》……这些作品虽然都只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亮相过一次,但依然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最近35届里,哪一届的首演曲目最多?哪一届最少?
◎由奥地利本土指挥家弗朗茨·威尔瑟-莫斯特执棒的2013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迄今为止安排首演曲目最多的一届,在所有19个曲目中有11个是首演曲目;上半场仅有的5个曲子里,除了最后的《轻骑兵序曲》之外,其余4首都是冷僻作品。不过在威尔瑟-莫斯特和乐团的通力协作下,这场充满新鲜感的演出收获了乐迷和媒体的广泛好评。
威尔瑟-莫斯特(2013年演出现场)
来源:现场拍摄
最少的则是1987年,这一年没有首演曲目,“指挥皇帝”赫伯特·冯·卡拉扬与乐团选出的全部15首曲目都不是第一次亮相。这其中不乏《吉普赛男爵序曲》、《蝙蝠序曲》、《谵妄圆舞曲》、《皇帝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这样的名篇,即便是小品,也是《安娜波尔卡》、《游览列车波尔卡》、《拨弦波尔卡》、《电声雷鸣波尔卡》、《无忧无虑快速波尔卡》这样的经典之作。在对这些曲目的演绎上,卡拉扬与乐团交出了一份典范级的答卷,尤其是对《谵妄》和《春之声》的非凡诠释,几乎成为后世难以超越的绝对经典。1987年曲目单上的很多作品也成为后来者们最热衷于演绎的施特劳斯家族作品,可见当年卡拉扬选曲眼光的老到。
●哪部作品被同一位指挥家反复选择的次数最多?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钢琴谱一种的封面
◎这个问题当然是建立除去《蓝色多瑙河》与《拉德茨基进行曲》的前提下再来回答。正确答案是马泽尔对《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的情有独钟——他先后在1994年、1999年和2005年三度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演绎这首小约翰·施特劳斯的经典之作。这部与《蓝色多瑙河》同时代的作品不但优美动听、蕴含着清新的自然气息,而且小约翰·施特劳斯在创作时还特别加入了一件古老的奥地利民间拨弦乐器——齐特琴,使《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显得更为与众不同。不过在马泽尔所执棒的那三次演绎中,只有1999年的版本使用了齐特尔琴,其他两次均以小提琴代替,并由指挥家亲自担任独奏。除了马泽尔之外,最近35届以来还有梅塔、巴伦博伊姆和穆蒂三人曾与乐团合作过这首圆舞曲,这三次都使用了齐特琴。
在小约翰·施特劳斯所有知名圆舞曲中,《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应该是与奥地利民间音乐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部,在结构和主题发展的变化上也有很大的创新,奠定了它可与《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相提并论的非凡地位。作品序奏和尾声部分的连德勒舞曲充满着淳朴的乡村气息,让这首曲子在气质上更加贴近自然;已进入创作成熟期的作曲家,在五首小圆舞曲的旋律创作中灵感迸发,笔触优美、流畅而又诗意盎然,对森林美景进行惟妙惟肖刻画的同时,赋予乐曲极其生动而又鲜活的表现力。第一次公开演奏时,在现场听众的一再要求下,曲子一共被重演了四次;这已经不是一首简简单单供人们跳舞的配乐,而是一部令人神往、沁人心脾的音诗。
有意思的是,除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之外,马泽尔对小约翰创作的《一心一意》玛祖卡波尔卡也十分钟情,他在1994年、1999年和2005年的音乐会上均演出了这首作品。
●出现了多少次人声?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虽以管弦乐团演奏为主要表演形式,但人声歌唱偶尔也会成为演出的独特风景线。1987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凯瑟琳·芭特尔登台与乐团合作演绎了《春之声圆舞曲》,这是最近35届中唯一一次有杰出独唱家登台的演出,弥足珍贵。而1988年、1998年、2012年、2016年,维也纳久负盛名的童声合唱团曾先后四次出现在新年音乐会的舞台上,配词演唱了《闲聊》、《轻如鸿毛》、《安娜》、《铁匠》、《快乐的歌手(歌者的喜悦)》、《假日旅行》等波尔卡舞曲。
卡拉扬与芭特尔(1987年演出现场)
来源:现场拍摄
杨松斯(2016年演出现场)
来源:现场拍摄
当然,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奏家们也时常会放开自己的嗓子——只要上演约瑟夫·施特劳斯的《无忧无虑(别再忧虑)快速波尔卡》,乐师们必然都会爽朗地“哈哈大笑”(1987年、1994年、2001年、2006年、2014年、2021年);只要节目单中出现《农民波尔卡》,那么在演奏时指挥必定会带领大家一起高声地“啦啦啦”(1989年、2003年、2005年);还有《埃及进行曲》中乐师们的歌唱片断(1993年、2014年、2019年)、《嘀嗒快速波尔卡》尾声时齐声模拟出的“嘀嗒嘀嗒”声(2002年、2012年、2017年)以及《香槟加洛普》中大家一起“醉醺醺”的吟唱(2010年、2015年)。更不会忘记的是,在2016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演奏齐雷尔的《维也纳少女圆舞曲》时,乐师们集体秀了一下口哨技能。
●出现过几次“中国元素”?
◎从1989年开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出现了一个新创意并演化为一项传统——在演奏《蓝色多瑙河》之前指挥要发表“新年祝词”。其中1996年、1999年和2005年,马泽尔在这一环节里都用到了中文,以“新年好”或“新年快乐”向全世界华人观众致以问候;另一位用汉语道出“新年好”的是出生在中国沈阳并长期致力于中日友好交流的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2002年)。除了中文祝福语外,新年音乐会上的“中国元素”还来自老约翰·施特劳斯所创作的一首《中国人加洛普》,这是这部作品并不包含任何所谓的“中国韵味”。这部作品在最近35届被演奏过2次(2003年和2008年),其中后一次登台与当年将在北京举办奥运会是不无关系的。
—— 1987-2021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热门曲目排行榜 ——
- ●圆舞曲榜
冠军:35次——小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作品314号(1987年-2021年)
亚军:7次(两首并列)——约瑟夫·施特劳斯《天体乐声》作品235号(1987年、1992年、2004年、2009年、2013年、2016年、2019年);小约翰·施特劳斯《皇帝》作品437号(1987年、1991年、1996年、2003年、2008年、2016年、2021年)
殿军:6次——小约翰·施特劳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作品325号(1990年、1994年、1999年、2005年、2014年、2018年)
●波尔卡舞曲榜
冠军:8次(两首并列)——小约翰·施特劳斯《无穷动》作品257号(1987年、1988年、1993年、1995年、1999年、2002年、2010年、2015年);小约翰·施特劳斯《闲聊》作品214号(1988年、1990年、1992年、1998年、1999年、2008年、2012年、2020年) 季军:6次(两首并列)——小约翰·施特劳斯《电闪雷鸣》作品324号(1987年、1992年、1999年、2009年、2012年、2018年);约瑟夫·施特劳斯《无忧无虑(别再忧虑)快速波尔卡》作品271号(1987年、1994年、2001年、2006年、2014年、2021年)
●序曲榜
冠军:5次——小约翰·施特劳斯《蝙蝠》序曲(1987年、1988年、1989、2002年、2010年)
亚军:4次(三首并列)——小约翰·施特劳斯《车叶草》序曲(1991年、1996年、2007年、2014年);小约翰·施特劳斯《威尼斯之夜》序曲(1994年、2001年、2009年、2016年);小约翰·施特劳斯《吉普赛男爵》序曲(1987年、1992年、2009年、2019年)
●进行曲榜
冠军:34次——老约翰·施特劳斯《拉德茨基》作品228号(1987年-2004年、2006年-2020年,其中2001年演奏两次)
亚军:4次——小约翰·施特劳斯《入城式》(1990年、2006年、2009年、2018年)
季军:3次(两首并列)——小约翰·施特劳斯《波斯》(1992年、2000年、2012年);小约翰·施特劳斯《埃及》(1993年、2014年、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