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屈原的离思(屈原天问和苗蛮的古歌)

屈原的离思(屈原天问和苗蛮的古歌)王逸的这种屈原流放见庙堂壁画而作《天问》的观点,给这篇天书式的奇诗提供一种合理的解释的。而作为屈原放逐地溆浦自古以来就有在宗祠、庙堂中绘制壁画的习俗。王逸还说过:“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神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而这种祭祀活动,大多是在庙堂中进行,在庙堂中绘壁画、题记,做泥塑也是一种渲染祭祀气氛的手段。因此,《天问》的创作时地及内容,均与楚宗庙祠堂的壁画有关。现在尚存的溆浦古寺庙

我们知道在屈原之前,汉文化没有以“问”名篇的这种诗歌体裁。就是有,也只不过是一些零零散散的问话句子。以“问”这种形式名篇的诗歌,实屈原首创。屈原为什么又能创造出以“问”名篇的“天问”这样的诗歌体裁来呢?历代名家虽然对楚辞作了很多研究。


屈原的离思(屈原天问和苗蛮的古歌)(1)


其中东汉王逸著所作《楚辞章句》,是《楚辞》中最早的完整注本,对屈原《天问》创作背景的研究距离屈原生活的年代较近,他不仅肯定了《天问》是屈原在放逐沅水流域期间所作,而且更明确指出《天问》写作的缘起和诗中的内容,乃是屈原“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休息其下,仰见图画”,故“书壁而问”的结果。

因此,《天问》的创作时地及内容,均与楚宗庙祠堂的壁画有关。


屈原的离思(屈原天问和苗蛮的古歌)(2)

现在尚存的溆浦古寺庙


王逸的这种屈原流放见庙堂壁画而作《天问》的观点,给这篇天书式的奇诗提供一种合理的解释的。而作为屈原放逐地溆浦自古以来就有在宗祠、庙堂中绘制壁画的习俗。王逸还说过:“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神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而这种祭祀活动,大多是在庙堂中进行,在庙堂中绘壁画、题记,做泥塑也是一种渲染祭祀气氛的手段。

但是他们没有深入到“南楚”的五溪蛮中,终未能探究出其中的原因。其实这与五溪苗蛮的民族古歌有关。

屈原去世两千多年后的1896年,英国传教士克拉克就在其著作中提及苗族古歌,在小到百字的经典概述中,传达了苗族古歌比较重要的几个特征:苗族虽然没有文字,却流传着大量的口头传说,这些传说是历史上集体创作、代代相传的结晶。有许多传说是诗歌体的,能歌可吟,格式多半是一行五个音节,每段长短小一。这些古歌都是在欢度节日时,由两人或两组对唱,一般是青年男子和青年女子各一组,一组发问,一组应答,吻合了古歌传统的古歌演唱形式,克拉克在苗族古歌的起步研究上对古歌作出了贴切的概述。


屈原的离思(屈原天问和苗蛮的古歌)(3)

苗族男女对歌恋爱


其后美国学者葛维汉在大量实地采访的基础上一共搜集到了752件苗族歌谣。他发现苗族歌谣把几乎所有神话、传说、族群的史实都编成了歌,一代一代口传心授流传下来”。


屈原的离思(屈原天问和苗蛮的古歌)(4)

唱古歌的苗族老人们


苗族由于没有文字,就由歌手用惊人的记忆能随时随地用诗歌的形式来阐发人类的起源、社会的演变、历史的盛衰、民族的兴起、天下的兴亡等等纷繁复杂的浩翰内容,反映了苗族先民对天地形成、万物产生、人类起源、民族迁徙等方面的认识。歌手们把古老神话加以人化,结合当时的史事传说和生活习俗,编纂创作出综合性的叙述历史的长篇古歌,这就是创世史诗。苗族歌手编唱创世史诗是为了叙述民族历史,歌颂英雄祖先,好让子孙后代不忘“民族的根谱”,便把过去传下来的神话诗、叙事歌和历史传说,按创世过程,以史为线索,编纂为史诗,在重大庆典和节日里演唱。


屈原的离思(屈原天问和苗蛮的古歌)(5)

苗族古歌 打柱撑天


如现在流传于黔东南苗族地区的古歌,就分为“开天辟地”“运金运银”“打柱撑天”“铸日造月”“射日射月”“呼日唤月”“枫香树种”“犁东耙西”“栽枫香树”“砍枫香树”“蝴蝶妈妈”“十二个蛋”“洪水滔天”“兄妹结婚”“打杀蜈蚣”“沿河西迁”等十六部分,从茫茫天宇的产生和辽阔大地的形成唱起,一直唱到人类的诞生,遭遇到的天灾大难,祖先的艰辛劳动与创业,艰难的举族大迁徙,丰衣足食、与世无争、安稳欢乐的恬静生活以及人世间的情爱与悲欢……


屈原的离思(屈原天问和苗蛮的古歌)(6)

苗族古歌长卷


问答是苗族古歌的基本叙事结构;总结了苗族古歌的五种问答叙事形式——一问一答、一问多答、多问多答、自问自答和否定追溯式问答。苗族古歌用问答式对唱为主要演唱形式,而苗族古歌往往喜欢探讨一些宏大的题材,这又和这个民族的浪漫气息息息相关,这是一个在艰难的生活中仍然保持在好奇心的民族,古代他们的生活环境都在大山深沟,生活艰难,普遍比较贫困。但仅仅在吃饱饭后,他们就想探讨开天辟地、铸日造月、人类万物产生、洪水滔天、民族迁徙等内容,内部篇章之间有着紧密逻辑联系,具备神话史诗性质的苗族民间‘活形态’押调文学作品。


屈原的离思(屈原天问和苗蛮的古歌)(7)

古代苗族的生活环境都在大山深沟,生活艰难,普遍比较贫困,这是民国年间湘西的一个苗寨


屈原到了的五溪苗疆之后,与五溪蛮共同生活,熟悉了苗族“古歌”这种诗歌体裁,这种体裁就完全是“问答式”的崭新诗体。屈原以苗族古歌为学习的榜样和“模特”,然后才写出了横空出世的(天问》来《天问》,一连向天发出了172问。对比苗族古歌和去远点《天问》的许多相似之处。


苗族古歌

我们看在开天辟地的时候,

哪个造山岭?

哪个造种地的山坡?

哪个造江河?

哪个个造人类?

哪个开始犁天下?

是“告劳”开始种树子,

是“告劳”开始种庄稼,

是“姜央”开始造人类


屈原《天问》译文


请问那远古开端的情况,是谁把它传下来的?

那时候天地还没形成,

又根据什么办法去考察?

当时昼夜不分一片浑沌,

那么谁又能把混沌分辫得清?

太阳从天明走到天黑,

它一天要走多少路程?传说女娲能够造人,

那么女娲本身又是谁造成?


屈原的离思(屈原天问和苗蛮的古歌)(8)

屈原这种面对苍茫的大地一问一答的句式,实际上就是苗族古歌无穷无尽问答的回响。


屈原这种面对苍茫的大地一问一答的句式,实际上就是苗族古歌无穷无尽问答的回响。

苗族古歌以轮回问答的形式去追问天体形成、人类的起源以及各种世道的沧桑变迁。苗族唱“盘歌”的目的是为了对子子孙孙进行历史传承和世代家族繁衍过程的传统教育。而屈原的(天问)同样是以问答的方式去写自然界天体是怎么形成的、日月是怎么运行的、人类是怎样诞生的。所不同的是苗族最老的女始祖是“姜央”,而汉族则变成了“女蜗”;其它内容虽然有差异,但以“问”这种形式来阐述各种问题却是相同的(不仅是一般地“问”,而且是刨根到底的—“盘问”—“盘歌”。

屈原以对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许多方面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这些问题有许多是在他那个时代尚未解决而他又怀疑的,也有明知故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的提问,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见解和对历史的总结、褒贬;对自然所提的问题,表现的是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对传说的怀疑。《天问》以新奇的艺术手法表现精深的内容,在当代诗歌中独树一帜。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