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死前对展昭说的什么(包拯临死前对展昭说了句话)
包拯死前对展昭说的什么(包拯临死前对展昭说了句话)包拯出身在安徽合肥的一户普通人家,那个年代,要想改变命运,唯一的途径就是参加科举,包拯也不例外。包拯和展昭的相遇,要追溯到他们年轻时代。《三侠五义》这本小说,是中国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作者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吴玉昆。他非常善于讲北宋年间包拯断案的故事,后来就把他讲过的这些故事加工整理,编辑成了《三侠五义》。属于“公案小说”和“武侠小说”的完美结合。后来的《大唐狄公案》,其实多少是有些借鉴《三侠五义》的,从某种角度来说,“李元芳”这个人物,就是比照着展昭来写的。因此,接下来,我们就单纯的从小说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包拯死后,为什么要让展昭隐姓埋名,远走高飞。
对于包拯来说,展昭就是他身边的“元芳”,始终跟随在他身边,保护他的周全。在包拯临死之前,他对展昭说:“隐姓埋名,远走高飞”。
包拯为何要对展昭说这句话?是过河拆桥,始乱终弃吗?跟了包拯一辈子,出生入死,不应该给展昭安排个高官,享享清福吗?
其实,这是包拯的一片良苦用心,展昭保了包拯一辈子安全,包拯要保展昭后半生的安全。
首先说明一下,包拯,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是,展昭却完全是《三侠五义》里的虚构人物。
《三侠五义》这本小说,是中国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作者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吴玉昆。他非常善于讲北宋年间包拯断案的故事,后来就把他讲过的这些故事加工整理,编辑成了《三侠五义》。
属于“公案小说”和“武侠小说”的完美结合。后来的《大唐狄公案》,其实多少是有些借鉴《三侠五义》的,从某种角度来说,“李元芳”这个人物,就是比照着展昭来写的。
因此,接下来,我们就单纯的从小说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包拯死后,为什么要让展昭隐姓埋名,远走高飞。
担心遭到仇家的报复包拯和展昭的相遇,要追溯到他们年轻时代。
包拯出身在安徽合肥的一户普通人家,那个年代,要想改变命运,唯一的途径就是参加科举,包拯也不例外。
16岁那年,包拯进京赶考,途中路过金龙寺,寺里有几个恶僧,贪图包拯的钱财,准备对包拯下黑手,是展昭出手救下了包拯,这一年,展昭20岁。
展昭,被江湖人称为“南侠”,之所以为“侠”,就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图任何报酬。
原本,展昭是一个江湖人士,游走四方,但是,遇到了包拯之后,展昭被包拯所折服,决定跟随他,做他的贴身护卫。
包拯继续参加科考,终于高中进士,出仕为官,最后官至开封府尹。这个也就是小说里这样写,真实的历史中,“开封府尹”这个职位,一般都是太子兼任,根本轮不到包拯来当,他当时只是“权知开封府”,算是“代理”的。
包拯以刚正不阿,断案公正为名,人称“包青天”,在他的开封府里,有“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上铡昏君,下铡谗臣。
刚正不阿的代价,必然是得罪很多朝中权贵。而展昭,又是包拯身边的贴身护卫,必然会被各方势力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比如最有名的“铡美案”和“狸猫换太子”。
“铡美案”,大家都很熟悉,被改编成了多种艺术形式,在这个故事中,陈世美高中进士后,被公主给看中了,为了攀龙附凤,陈世美抛弃了自己的发妻,与公主结婚,当上了驸马。
秦香莲在家苦盼,没想到盼来了陈世美的一封休书,气愤不过的她,跑到了开封府告状在,在包拯的主持下,最后判了陈世美的“重婚罪”,用狗头铡把他给铡了。
陈世美虽然可恶,但是,他毕竟是当朝驸马,你把他给铡死了,公主怎么办,岂不是要当寡妇了。
“狸猫换太子”,讲的是一个宫斗戏,宋真宗赵恒的妃子“李宸妃”生下一个男孩,被生不下孩子的刘皇后给调了包,偷偷把孩子运送出皇宫,然后换了个狸猫给李宸妃。这个孩子后来被八贤王给收养了。
赵恒一直没有孩子,就想从八贤王那里收养一个,八贤王趁机把这个孩子又给了赵恒,就是后来的宋仁宗赵祯。
八贤王还有一个儿子,名字叫赵祥,他对于八贤王没有把自己送给皇子当儿子耿耿于怀,就在送给赵祯的米酒里下了迷药,赵祯长睡不醒。
恰好,金国使者过来,需要赵祯接见,赵祥就给公孙策出了一个主意,找人假扮皇帝,接见金国使者。公孙策不知是计,就这样安排了。
赵祥又反手污蔑公孙策里通外国,意图谋反,将开封府上上下下,包括包拯都给邦了起来,押赴刑场,准备行刑。
最后是八贤王及时出现,救下包拯一命。
包拯之所以敢铁面无私,除了他本身的性格使然,展昭的护卫周全,还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宋仁宗的支持,这是包拯最大的靠山,也是展昭最大的靠山。
在皇上眼里,展昭只是包拯的附属品,封他为四品带刀护卫,属于买一送一,给包拯面子。
一旦包拯去世,那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包拯,也就没有了展昭存在的意义。此时,如果仇家对展昭下手,展昭就没有任何靠山可以依靠。
别说他是什么南侠,武功高强,要知道,双拳难敌四手,武功再高,也怕菜刀,更何况,要整展昭的,根本不是江湖人士,他们是不讲什么江湖道德的。
展昭已老,必须要归隐了前面我们说过,包拯遇到展昭的时候,包拯是16岁,展昭是20岁,包拯去世的时候是63岁,那么展昭就已经67岁了。
不是任何人都是张三丰,100岁了还能“一柱擎天”,67岁的展昭,确实已经老了,打不动了。
按说,这个年纪的展昭,早就应该退休了,但是,他不能走。
并不是说还要他保护包拯,张龙,赵虎,王朝,马汉这四个年轻人也不是吃干饭的,他们绝对能接替展昭的工作,而是,展昭留在包拯身边是最安全的。
前面我们讲过,展昭为了保护包拯,得罪了不少人,这些人都是高官显贵,有包拯在,他们还顾忌三分,不敢对展昭怎么样。
一旦展昭离开包拯,那可就不好说了,毕竟,“南侠”的名头,只是江湖人承认,对于这些权贵们来说,“南侠”根本不算什么,更何况,是67岁的南侠。
因此,包拯特意交代展昭要远走高飞,就是为了展昭的后半生安全考虑。
使命完成,不再留恋官场就算包拯不说,展昭其实也不会再留下了。
我们知道,包拯当官后,向皇帝推荐了展昭,皇帝封展昭为“四品带刀护卫”,绰号“御猫”。
但是,展昭骨子里仍然是一个江湖人士,这个四品带刀护卫,仅仅是为了方便展昭在宫内行走,方便他保护包拯的一个身份而已。
展昭,仿佛就是为了包拯而生的,他一生的使命,就是为了保护包拯,包拯死后,他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四品带刀护卫,对于展昭来说,没有任何的吸引力,他也不想在官场上发展,况且,他67岁的年纪了,还能有什么发展空间。
因此,在包拯死后,展昭也就神秘的消失了,仿佛他从来没有来过一样。
展昭这个人,原本就是一个虚构人物,他就是为了包拯的故事发展,而编造出来的一个故事,包拯死后,展昭没有独立的故事主线,也就不会再存在于故事当中了。
南侠展昭在包拯去世后突然失踪,这不禁让我们产生很多疑惑,展昭不是应该留下来继续行侠仗义吗?不是应该留下来保护包拯的后人吗?包拯究竟对展昭说了什么,展昭就突然离去?
展昭未跟随包拯之前就已名满天下,他武艺超群,轻功精湛,侠肝义胆,义薄云天,沉稳大气,与北侠欧阳春齐名,人称“南侠展昭”。
包拯为官之后,展昭被包拯为民请命的做法打动,心甘情愿的跟随包大人,保护他的周全。展昭跟随包拯以后,可谓是功绩累累,协助包拯办案并多次救包拯于危难之间。
包拯是怎么死的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在枢密院视事时突然得病,从得病到去世只有短短的十几天,期间宋仁宗赐过良药,有过好转,但最后还是没挺过去,享年64岁。
包拯临死前对展昭说了什么据民间相传,包拯临死之前,把展昭、公孙策、王朝、马汉、张龙、赵虎,都叫到跟前交代了一番,包拯对展昭说了十个字“我死以后,你要赶紧隐退!”
包拯为何要展昭赶紧隐退包拯一生铁面无私,廉洁奉公,不畏权贵,英明神武,替百姓伸冤做主,替赵家天下清除贪官污吏,素有青天之名,故人称“包青天”。
正是因为包拯的铁面无私,所以包拯在为官期间得罪的人太多。
铡了庞煜,包拯得罪了庞太师;铡了陈世美,包拯得罪了公主和太后(皇帝估计也会不爽);办了“狸猫换太子”的案子,包拯得罪了太后,得罪了太监,皇帝的位置也不再名正言顺,即使宋仁宗再仁慈,心里应该还是很不爽的。
包拯威望很高,深受百姓的爱戴,谁想动他都得掂量掂量。他一心为大宋,活着的时候有皇帝庇佑,那包拯死了呢?
如果包拯死了,那些曾经痛恨包拯的人一定会把怨恨转移到展昭、公孙策、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的身上,这些人只是一介武夫,不懂得为官知道,又没有了包拯的庇护,很容易就会被清算!
这些人跟随了包拯多年,一起出生入死,彼此感情也很深,包拯在临死之前肯定也会为他们的以后做下考虑,思虑之下,只能劝他们隐退。这也是包拯唯一能为他们做的了。
结束语展昭本无心为官,他跟随包拯是为了保护老百姓的心中的“青天”,是他的善良和侠肝义胆。既然“青天”已逝,展昭就没有留下的必要了,就算是为了自保,我们的“孤胆英雄”也不得不离开官场。
包拯的逝世老百姓没有了青天,展昭的离去也给我们留下许多遗憾,但他们的故事和为民请命的精神也永远流传!希望有更多“包青天”和“展大侠”出现,那样老百姓的日子就会好过一些。
素有包青天美誉的包拯,刚正廉洁,断案如神,深受百姓尊敬爱戴。包拯因不畏强权,坚持正义,自然免不了得罪权贵和绿林贼匪。包拯在查案中,遭遇刺客,便是常有的事。而包拯每次遇险,都能逢凶化吉,其中必然少不了展昭的功劳。
展昭自幼习武,武功高强,为人沉稳、谦和、大气,一身的忠肝义胆,颇为受人敬重。因此,江湖人称其为“南侠”。
在开封府六大幕僚中,包拯与展昭结识最早。包拯进京赶考,途中曾遭遇凶僧、劫匪和刺客,幸得展昭相助,才化险为夷。二人也从此成为了莫逆之交。
包拯考中功名,入仕为官,特别将展昭推荐给了皇上。由此,展昭被封为了御前带刀护卫,并特赐“御猫”称号,留开封府供职。
原本,展昭对做官并无多大兴趣。他完全是因为感动于包拯的正直无私,以及对自己的知遇之恩,才在包拯请求下,留了下来。展昭是因为他帮包拯,就是在行侠仗义,造福百姓,因此才坚定了追随包拯的信念。也正因此,当包拯不在时,展昭辞官而去,也是必然的选择。
况且,离开了包拯,仅凭展昭、公孙策等人,根本无法在朝廷立足,甚至自保都不可能。毕竟,包拯在世时,有时候都自身难保,更不要说展昭等人了。
在有关包青天的传说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宋仁宗赵祯出生时,被当时的刘德妃,后来的刘皇后、刘太后(历史上有名的真宗皇后刘峨,其实她并不坏,而且才能不输于武则天),以狸猫掉包。仁宗生母李宸妃因生下妖胎被废,在刘德妃的不断陷害下,又被真宗赐死,幸得人搭救,才逃出了宫。而刚出生的仁宗赵祯,被刘德妃交给宫女寇珠勒死。寇珠不忍,交给了太监陈琳偷送出宫,并交给了八贤王抚养。赵祯这才捡回了一条命,并在八王府长大。
真宗因为无子,就收养了八贤王的儿子为嗣子。八贤王趁机将真宗的亲生儿子赵祯还给了真宗。真宗去世后,仁宗继位。包拯在陈州放粮,偶遇流落民间的李宸妃,得知了真相。
包拯明镜高悬,设下计策,最终查明了真相。刘太后自尽,而李宸妃和仁宗母子相认,八贤王也成了护主有功的大功臣。看似圆满的结局,却给整个开封府带来了一场滔天大祸,包拯、展昭、公孙策,以及王朝、马汉、张龙、赵虎都差点因此被处死。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八贤王除了收养了仁宗赵祯之外,自己还有一个亲生儿子,名曰赵祥。在包拯查明了狸猫换太子案后,赵祥颇为怨恨八贤王当年没有用自己替换赵祯。他眼看着同自己一同长大的赵祯,成为了九五至尊的皇上,而自己却备受亲生父亲压制,大志难展,就想挑起朝廷争端,趁机渔利,甚至是夺取皇位。其实,八贤王是想保护自己的儿子,避开朝廷的险恶之争,只是父子之间没有好好沟通呀。
仁宗自幼在八贤王府,由王妃抚育长大,非常喜爱喝王妃亲手酿制的米酒。于是,赵祥就设下圈套,将掺有昏睡药的米酒送入宫中。仁宗饮后,连续昏睡了四天未醒。当时,正好有契丹等国使者来朝,国事紧急。赵祥就暗中运作,鼓动公孙策、展昭找来了跟仁宗长相相似的黑妖狐智化,并让智化假扮宋仁宗接待各国使臣。包拯知道后,怒逐公孙策,并疏远了展昭。
赵祥乘机利用自己兵部侍郎的身份,诬陷已经被包拯驱逐失踪的公孙策,说公孙策盗取了兵部名录,偷偷献于契丹。包拯为了救公孙策,也被诬陷为通敌叛国,并被判处斩立决。
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知道包大人是被冤枉的,他们一起替包拯鸣冤,结果也统统被抓入了大牢。
而此时的公孙策,被赵祥施计,毫不知情的隐居于一山庄中。而展昭因为寻找公孙策,暂时未被牵连。但包青天要被斩首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大街小巷,最终还是被展昭和公孙策得知。两人不约而同的来到了刑场之上……
刑场之上,包拯被押上了断头台,而展昭奋不顾身,挡在包拯之前,甘愿与包拯共死。展昭对包拯说:“黄泉路上,阴曹地府,展昭替你开路!”这才是忠义感乾坤,气节耀日月,开封府上下同心,为了正义公理,不惜全部血染刑场。这里只能给他们点一个大大的赞了!
幸亏,八贤王大义灭亲,揭穿了儿子赵祥的阴谋。仁宗一道圣旨,赦免了开封府上下所有人的罪责。
正是因为遭遇过差点全体覆没的大劫,包拯才在临终之前,特别交代展昭等人,在他死后,一定要辞官归隐,远离纷扰;只有展昭等人平安,他才能安心的长眠于九泉之下。
展昭本无意于为官,自然听从了包拯的遗言,从此浪迹天涯,退隐江湖。而三侠五义的故事也就此再无续篇,只有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和流传不息的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