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虎硬爬山八极拳教学(举子也倔犟三)
猛虎硬爬山八极拳教学(举子也倔犟三)1、基本功训练杨家功夫基本训练程序是这样的:陈微明剑术我们看到的太极拳有太极拳套路表演,有推手展示,还有散手,但是比较少见,有一些地方恢复散手训练很有成效。当然,太极拳初始的状态,少部分人练习就行了。陈微明看到的就是太极拳的表演和交手,这也是他练习太极拳最想达到的目标。但是学习太极拳并不是一开始就学习一个完整的套路,然后练着练着就成了演练高手;推手也不只是一个技巧,掌握了就能轻松放倒对手。这都是习武最后呈现的状态,而要达到这个状态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训练程序,还要有特定的训练手段。一个好的师父,就是调和这种程序和手段的高手,秘诀和诀窍当然是有的,但它们只是达成有效训练的小小的捷径。有了这一切,日如一日刻意训练就是一个习武者的日常。既然是“刻意”,就是有目标,有反馈,有改进的练习,它那么随性所以,它一点都不好玩,一点快乐训练的意思都没有。
文/李通国
陈微明拜杨澄甫为师,一是杨家乃太极拳世家,正宗嫡传。但最主要的是,他观看杨澄甫先生的太极拳演练,被太极拳魅力深深征服。他形容杨先生的太极拳演练“浑然圆融,流光溢彩,似乎要与月色争辉”,叹平生所未见!他与杨先生试一试身手,没有感觉到如何发力,也没有看见如何扬手,稀里糊涂就被摔出!这一切都让陈微明惊喜不已,立即拜师杨澄甫。
事情往往都是如此,看着容易,做着难。练武,做运动员难,做看客容易。看客有从容的心态,还可以评头论足,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指点江山。运动员没有,他得战胜自己的惰性,他得克服一切遇到的实际困难,然后,才能一天天地长进。
陈微明练太极拳了,才知道,杨家太极拳看着轻松,练去艰难。
陈微明剑术
一、在杨家习武,难!我们看到的太极拳有太极拳套路表演,有推手展示,还有散手,但是比较少见,有一些地方恢复散手训练很有成效。当然,太极拳初始的状态,少部分人练习就行了。
陈微明看到的就是太极拳的表演和交手,这也是他练习太极拳最想达到的目标。但是学习太极拳并不是一开始就学习一个完整的套路,然后练着练着就成了演练高手;推手也不只是一个技巧,掌握了就能轻松放倒对手。这都是习武最后呈现的状态,而要达到这个状态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训练程序,还要有特定的训练手段。一个好的师父,就是调和这种程序和手段的高手,秘诀和诀窍当然是有的,但它们只是达成有效训练的小小的捷径。有了这一切,日如一日刻意训练就是一个习武者的日常。既然是“刻意”,就是有目标,有反馈,有改进的练习,它那么随性所以,它一点都不好玩,一点快乐训练的意思都没有。
杨家功夫基本训练程序是这样的:
1、基本功训练
杨健侯先生曾经教导门生许禹生,既然入我杨家来学习功夫就应该遵从杨家的训练方法,从最基础的功夫起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方能练成登峰造极的功夫,学习些“片段鳞甲”不能了解功夫的全貌。
杨家功夫多么重视基本功训练。
杨家基本功训练内容包括:其一,站桩,“定之方中足有根”。其二,单式练习。练习的内容是:四正手、四隅手、进退等步法、“身形腰顶”的身法。单个招式动作练习,然后“自己用功,式式用成之后,合之为长”。其三,知觉练习。通过太极拳招式的粘黏连随,来训练运动知觉。“八卦五行,是人生固有之良,必先用知觉运动之根由。”八卦五行所表现出来的原理和现象,在人体本身所固有的,先天存在的,是训练“知觉运动”的基础。杨家老谱中多次强调知觉运动,强调太极拳体用活动中,知觉对心理、肢体运动的重要作用。
2、拳架功夫训练
有了一定的基本功后,就可以开始拳架训练了。拳式的训练经过了几个步骤:首先是“逐势矫正”。
矫正动作使动作规范,当然这“规范”与我们今天的太极拳规范是不同的,古时的规范是基于“技击”或者说“使用”角度去考虑的;我们今日的“规范”是从标准化的竞赛动作着眼的;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其次是灵敏各动作,达到“轻灵圆活”的程度。
拳架功夫训练后,太极拳家演练技巧的水准达到如何的水准呢?还是看看许禹生对杨健侯先生的太极拳演练描写吧,“其每一举手一投足,常表现其太极拳之妙意。至表演拳路之际,其动也自然,若行云流水,其静也幽闲,若山岳孤松。动无所动,静无所静,动静互根,刚柔相济,有如初写黄庭,恰到好处。”【1】恰到好处!多么高超的演练技巧。一个靠教拳为生的家族,其功夫必然是样样精湛而老到,有引人之魄力,不然,谁愿意去这种技艺而买单。
陈微明太极拳
3、内劲训练。
有了拳架功夫之后,就是传授运劲的方法,然后不断练习达到“运用自然,刚柔相济”的水平。
这个阶段清晰有序都有具体的要求,对达到的程度有一定标准可以衡量。他的运劲要达到一种“内似钢铁,外似柔棉”的境界,这种状态是这样的:你用手触抵,丝毫不觉得手中有物,但是自身之力已被引去;你增加用力的力度,就像触到了“触金刚石弹,屹然莫能动”。这种“运劲”训练,就是要达到“外柔内刚,有似棉里裹针”的状态。
杨家老谱中说,“太极拳不在外形之姿势,全在内理劲与气耳,理通之后,自悟神而化之,可成全功。【2】(252)”又有,“太极拳用功法有三,天盘、人盘、地盘。先练顺,次练劲,再练巧。先开展,后紧凑。如此练法,然后可用矣。”
【2】
4、推手及散手训练。
太极拳训练最重要的是太极拳实用性训练。
从杨氏太极拳后人陈微明等人的著作中所述太极拳有推手、散手之别,推手是迈向散手的辅助训练手段。陈微明在《太极答问》中说:“以上所举散手用法,不过言其大概。然敌之来势无定,我何能执行一定之法而御之?总之非随机应变,非平时推手,练出极灵敏之感觉,虽眼疾手快,亦不能用之密合无间。故用散手,仍需由黏手变化而来,不然,虽记得打法、解法无数,亦不能应付前门万派之拳脚。”【】这里面虽然有以推手代替散手训练之嫌疑,但他仍然认为推手是迈向散手的途径。
太极散手与我们见到的太极拳推手是不同的。
“只听澄浦公猛喝一声,对手即腾空跃出。”猛喝一声不是发声是什么?中国武术有发生促力的方法,多见于外家拳中,比如少林拳、南拳等等,这种方法在现代武术竞技中还被当做拳种的标志,必须要求在恰当的时机发声助威助力。作为内家拳中的太极拳,总给我们柔和缓慢的样子,可是早期的太极拳械并非都是如此。杨澄浦猛喝一声,打断了我们自以为是先入为主的思绪。杨少候拳架也有发声记述,“发劲冷弹脆快,时有哼哈声响”【3刘习文,少候拳架及其传承说略】这样看来早期太极拳发劲发声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方法。形意拳有虎豹雷音之说,《授密歌》中亦有“虎吼猿鸣”之句,与太极拳的哼哈二气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对于传统的太极拳我们转换一下思想认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时代的需求选择了一些自以为是的东西,抛弃了一些自以为不合时宜的东西,然而风云转换,曾经为我们放弃的东西忽然发觉可能是最重要,我们所说的“失传”是否由时代刻意选择造成的?
杨家老谱说,“与人对峙,四手当先。有下乘长拳四手起,大开大展,练至紧凑,伸屈自由之功,则升之上乘矣。虽棉有刚。”杨氏太极拳擅长于“抛放”技巧,来源于身强力壮的杨露禅,形成了杨氏太极拳的技术特色。今天很多太极拳爱好者都只是站桩而不练习力量,这对于推手这种模仿的技击游戏(我认为它只是技击的辅助练习而不是技击本身)或许是凑效的。杨露禅时代是要进行身体素质训练的,他的训练与我们今天太极拳训练不同。赵道新说太极拳训练门内搞一套,门外教一套。
陈微明真的体验过杨澄浦推手技艺,也跟随杨澄浦习武多年,他以自己的感悟精确地描述出了太极拳的劲力和使用方法。
纯粹太极其臂如绵裹铁,柔软沉重,推手之时可以分辨。其拿人之时,手既轻而人不能过,其放人之时,如脱弹丸,迅疾干脆毫不费力。被跌出者但觉一动,而并不觉痛,已跌出丈余外矣。其粘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粘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两臂酸麻不可耐。【4】
陈微明推手
5、枪术及其他兵器训练
杨澄浦不仅能徒手搏击,对杨家用于战阵的枪术技艺也有深厚的造诣。瞿世镜描述的杨澄浦与武汇川大杆对阵的场景。
澄浦公所用之白蜡杆,粗如酒杯,与对手练太极粘枪之时,两杆紧贴,往复黏黏,毫无声响,只听澄浦公猛喝一声,对手即腾空跃出。【5】
杨家大枪在民国及后世的练习中都没有枪头,传说是源于杨澄浦的奶奶,老人家担心性格暴躁,功夫刚猛的杨班侯较量中伤人,命对枪练习的时候摘去枪头。这一摘,杨家的枪术训练就成了没有枪头的白蜡杆子。传说归传说,这更应该看作是杨家用于搏击的传统兵器功夫由实用技击向现代体育转化的佐证。许禹生还记述了杨家练枪的一种训练方法“其练习法,常以枪杆黏贴青葳身(植物名),扯撕其皮,久之随能以枪黏敌枪而掷之矣”。
当然,杨家兵器中还有剑术、刀术,陈微明后来还出了一本《太极剑》的书,也是那时候在北京时学习的。
6、杨家功夫注重文武兼修。
杨家功夫说的文,指的是身体和内心的自我修炼;武,指的是技术和技击。杨家门徒董英杰说,太极拳能养身,不能打敌,是文功;能打人,但不会养身,是武功。软太极拳法,能教人养身,又能够教人对敌,修养和使用兼而有之,为完全的太极拳,是真正太极拳的用法。杨家的这种主张,很是深入人心,后代中很多知识分子投入到太极拳的研修中,促进了太极拳理论体系的完善。
在陈微明追随杨澄甫学习太极拳时,杨家在京城中教习太极拳将近七十年,教学体系日臻完善。但是从记录中看到习成太极拳艺的人并不是很多。当然,很多的权贵是为了健身,然后又有很多人都不能持之以恒地完成杨家太极拳的系统训练!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子能不惜迂回,不辞辛苦为之乎?庶不致躐等,而可逐渐完成也。”一个人走得再远也要近的地方开始,一个人登得再高也要从低的地方开始,你能不怕行进道路上的曲折迂回,不怕辛苦持之以恒地训练吗?如果你能做到,你就能逐渐学会功夫。
“不辞辛劳,不怕迂回”,杨家前辈的谆谆教诲,正是真正的习练功夫的秘籍,你能做到吗?
举子陈微明做到了。
杨家枪
二、陈微明训练不惜力徐思允在给陈微明的《太极拳术·序》中写道:“同学前后者众,或作或辍,惟余与慎先相约,不少间断。祈寒袒衣,盛暑挥汗,未尝以为苦也;击撞创痛屡起屡僵,未尝以为耻也。”【6】跟随杨澄浦习武的人很多,但是很多人练武时断时续,一些人中途就放弃了,陈微明和徐思允一对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持之以恒从不间断。在寒冬腊月练武时脱掉衣服,在炎热的夏天挥汗如雨,二人陶醉其中从来不叫苦。
杨家推手训练由“递手作桩”,这个训练程序,常常是师父或是师兄弟中水平高的做陪练。
“令队兵中习此功最善者,……为余递手作桩,先生从旁随时指点其谬误。”【7】这里写的是,杨家徒弟中功夫最好的田兆麟和尤志学为许禹生做陪练的情景。“递手作桩”是中国传统武术训练中的“喂手”训练。“喂手”是中国武术散手训练方法之一。通常由教练或同伴反复或连续以一种方法或组合动作攻击对方,对方则按固定的招势进行防守还击。“喂手”也经常在教学中运用,依照对方所练的招势要求,创造接近实战或与实战相一致的训练条件。
与水平高的对手对练,注定要吃进苦头。陈微明切身地体会了这种训练的残酷,他说自己在习练推手时一次次被师父被师兄弟摔打跌撞。好在,举人陈微明扛住了,内心也从来不觉得自己被打倒在地,是一种耻辱。从他文中内心的自白,看得出陈微明习武意志之坚决而真诚。
除了在师父家训练,生活条件比较好的陈微明,还经常邀约师父杨澄甫和一帮师兄弟,如田绍先、武汇川、牛春明、阎仲魁等功夫好手,到他的家中吃饭,一起切磋技艺,他好客的个性,常常觉得“伴侣愈多兴益高”。他多么喜欢功夫,和会功夫的朋友。他对功夫有一种痴迷。这也许是一个三十多岁开开始习武的文化人能够练好太极拳的真正原因吧。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尽管此时的陈微明还不知道,他后来会成为民国时期传播太极拳的中坚力量,中流砥柱。
陈微明以这样的劲头,练习了将近八年的太极拳,他写道“先生殷勤传授,如是者凡七、八年,余南归。”陈微明还邀请朋友徐思允和陈农先一同跟随杨澄浦学习。名师、苦功、悟性,再加上与师父杨澄浦以及师兄弟们相互切磋,陈微明的太极拳功力扶摇直上。从1917年秋到1924年底陈微明追随杨澄浦已经有七年有余,系统地学习了杨家所传授的太极拳、剑、刀、枪、推手、散手等技艺。
陈微明练功
三、后话陈微明喜欢太极拳,太极拳改变了陈微明。
人们能感觉得到的转变。
陈微明出生在官宦家庭书香门第,从小就读四书五经,博览群书,由于自身体弱多病本需要多多的锻炼和修养身体,可是读书这个繁重的脑力劳动消耗了陈微明不少的意志和能量,二十多岁时头上就悄悄地长出了不少的白发,精神状态也总是有点儿萎靡不振。
而学习太极拳却帮了陈微明大忙,自从跟随孙禄堂和杨澄浦二位先生练习拳术后,身体状况出现了奇异的变化,陈微明自己形容“身体发越,大异于前”,不知道是不是这些身体的微妙变化更加激发了陈微明研究太极拳,练习太极拳的信心。
陈微明身上看不到的转变,是陈微明此时自己也没有觉察得到。
七年,陈微明又利用业余时间娴熟地掌握了一门新的技艺。
陈微明用着七年的时间学习一项新的技能,并且达到较高的水平,似乎一切都显得平常而有平静。但是这种转变和提升是在骨子里,以待只待一个合适的机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一个清末的举人,浸淫着帝制时代文化底蕴知识分子,一脚踏进了太极拳,这个属于武者的领域,将给太极拳带来怎样的一番改变。处在时代世事中人们,他的师父杨澄浦、孙禄堂,他自己,以及和他一起练拳的朋友们等等谁也不会想到,谁也意料不到。
陈微明会成为新时代的弄潮者。
参考文献:
【1】【7】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M].北京科技出版社2016
【2】【3】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M].北京科技出版社2016
【4】陈微明.太极剑[M].北京科技出版社2016
【5】瞿世镜.忆念恩师黄景华先生[J].武林2012(04)
【6】陈微明.太极拳术[M].北京科技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