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石头布解读(石头剪刀布研究非儿戏)
剪刀石头布解读(石头剪刀布研究非儿戏)研究人员:研究还给出了石头剪刀布的获胜策略:如果你的对手前一轮用石头打败了你,那你这一轮可以选择用布;而如果你的对手前一轮出石头输了,那你可以针对其此轮可能会出的剪刀或布,给出相应的克制招。这个关于石头剪刀布策略的研究来自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和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据了解,研究人员招募了360名志愿者,将他们分为60组,每名志愿者需要玩300回合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并记录他们的游戏过程。为研究刺激因素给志愿者游戏战略带来的影响,他们还为游戏设定了奖金。通过观察学生使用的策略,他们发现了获胜者或失利者习惯使用的游戏策略。 根据该研究论文,玩家往往倾向于采用上一轮赢了的策略,而导致其输了的策略,玩家往往会在下一轮中更换。比如,一个人上一轮比赛出了石头赢了,其下一轮会倾向于再用石头,而如果其用石头输了,下一轮可能会选择换布或者剪刀。
统计学意义上,人们出石头、剪刀、布的概率。
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人人都不陌生,但要做“常胜将军”却非易事,日前,研究人员称,通过实验发现了“石头、剪刀、布”的制胜策略,“胜留输变”的模式可能是人脑中固有的条件反射,其中潜藏的心理状态值得进一步研究。该发现引起了网友的集体吐槽:“无聊的研究,闲得蛋疼,好伟大的发现,可以得诺贝尔奖了。”
研究成果:
人的大脑习惯“胜留输变”
这个关于石头剪刀布策略的研究来自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和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
据了解,研究人员招募了360名志愿者,将他们分为60组,每名志愿者需要玩300回合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并记录他们的游戏过程。为研究刺激因素给志愿者游戏战略带来的影响,他们还为游戏设定了奖金。通过观察学生使用的策略,他们发现了获胜者或失利者习惯使用的游戏策略。
根据该研究论文,玩家往往倾向于采用上一轮赢了的策略,而导致其输了的策略,玩家往往会在下一轮中更换。比如,一个人上一轮比赛出了石头赢了,其下一轮会倾向于再用石头,而如果其用石头输了,下一轮可能会选择换布或者剪刀。
研究还给出了石头剪刀布的获胜策略:如果你的对手前一轮用石头打败了你,那你这一轮可以选择用布;而如果你的对手前一轮出石头输了,那你可以针对其此轮可能会出的剪刀或布,给出相应的克制招。
研究人员:
“或可实现更高社会效益”
该论文目前在开放的论文出版平台“预印本”上公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平台上发表并不代表论文已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其仍需进行严格的同行审议后才能正式发表。
研究论文作者、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海军婉拒了记者的采访,他称这份研究正在同行审议过程中,按照学术界惯例,无法接受采访。
根据其发表的论文,研究者表示,其所做的实证研究显示,人类的集体行为是与纯粹的数学理论如纳什均衡概念有冲突的,其认为,新的策略可能可以给玩家提供比纳什均衡策略带来更多赢的机会,也可以实现更高的社会效益。研究者还在论文中表示,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激发更多在人类决策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后续研究。
实际上,这篇全英文的报告长达21页,包含各种数理模型,远比报道所述的“找360个学生玩游戏”复杂得多。有分析认为,论文摘要说得很清楚,是为了研究有限次数内不合作对抗的高回报策略研究,这里用了“石头剪刀布”作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存在一个在适当环境下的回应可以产生的较高的社会效益。这是很严肃的社会科学研究,部分媒体报道时有断章取义之嫌。
吐槽派网友PK力挺派
@曾征:研究这个有点无聊,没有实际意义。留着精力和时间到更需要研究的项目中去,岂不更好?
@五十五:国内科研人员开始研究这些无聊的小玩意了,搞科研的比搞足球的还不靠谱。
@真假文山君:我们的科学家真的太高端了,他们会不会是下一届诺贝尔奖得主啊?
@王---泽:这砖家得有多无聊啊,不会每天都闲得蛋疼吧?
@品茗品香茗:看了这篇报告之后,双方又该怎么出呢?
@Dorian的扇子:科学家合理利用科研经费,在办公室喝酒划拳的同时研究出来了这个制胜策略?
@看客:可以把它看作一种游戏,游戏有开拓思维的作用,没有什么不好的。说得学术一点,这种最简单的游戏往往考验着人们的对抗心理学和惯性思维。
@芙蓉国里尽曹晖:研究它自然有其道理,即使现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说不定下一个诺贝尔奖就来自于我们司空见惯的锤子剪刀布。
@BenjCopper:人家的论文你看过了并且真的看懂了吗?英文文献看得懂吗?看新闻只会看标题,一点独立判断精神都没有。
@MR阿璐哥哥:这个课题说穿了就是一个概率问题以及博弈,感觉这个专家是专门搞数学的。
石头剪刀布策略背后
实为严肃学术问题
专家指出,一条极其简化的科技报道,引爆了网民们对中国科学家的集体调侃。即使此后不少媒体找出了论文原文,证明了这是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也无法消除人们的质疑甚至谩骂。且不论这一报告究竟价值几何,至少可以看出:只求表达而不求实证,确为当下社会浮躁病的病象之一。大家可以对科学界的浮躁表达不满,但是,在断定别人的科研是垃圾之前,何不先检视自己的发言是否具有科学精神呢?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外籍副教授约翰·斯坦贝格表示,这并非是突破性的研究,但其内容本身是有趣,有价值的。如果你跟人玩剪刀石头布,对手又很聪明的话,似乎看起来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给剪刀、石头和布各三分之一的机会,根据此次研究的内容,如果大部分人的模式不变的话,则利用研究者给出的策略是可以提高自己赢的概率的。
也有专家客观指出了这项研究的不足之处。北大数学科学学院某教授认为,从剪刀石头布出发来研究博弈论等问题,研究思路是可以的,但关键是,人不可能像机器人一样冷血,人的思维是独立的、复杂的,就算真有这个策略,对方为什么是木头呢?人家也会采取反策略。
评价科研结果别浮躁
冯源
中国的几位科学家最近完成了对“可控实验社会博弈系统中一些非平衡统计物理问题”的课题研究。这本是个让外行看了头晕的课题,只是因为似乎是儿戏的“石头剪刀布”是它的研究对象,且被新闻报道作为重点介绍,才引来“无用的研究浪费经费”的汹汹恶评。
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探索世界的成果,科学研究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增进人类的福祉,其中也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只要对科学发展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并不是所有科学研究都能产生立竿见影的实际效果,特别是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
在科学史上就有一段有趣的小故事,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原理时,曾经有人问:“这有什么用处?”法拉第则回答:“一个新生的婴儿有什么用处呢?”不到100年,“新生的婴儿”已经是人类不可须臾或缺的“巨人”。
由此可见,单纯地用“有没有用”的标准,特别是眼前的“有没有用”的标准,来评价科学研究的结果,是短视的,而这种短视背后则是浮躁。就拿“可控实验社会博弈系统中一些非平衡统计物理问题”这个题目来说,虽然长且难懂,但是拆开来看,每个词语并不陌生,特别是“博弈”一词——虽然许多人会把它写成“博奕”,但是它已经成为公众讨论政策效果的常用词汇。
因此,如果批评者多了解一下那个科研课题实质,就不至于发出这样简单粗暴的见解,事实上,在第一轮批评声浪过去之后,一些更为专业的批评意见已经见诸报端,它们讨论的不是“有用”与“无用”的关系,而是“对”与“错”的关系——这样更贴近科学研究的本质。
本版文字据新华社、《广州日报》、《新京报》
本版制图/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