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告诉你我的真实身份了(是时候告诉全世界)
是时候告诉你我的真实身份了(是时候告诉全世界)随后,关于“中国时尚”的话题迅速在海外时尚界引起关注。2013年,香港大学出版社再次出版了该书的海外华语版,2014年,中国纺织出版社面向国内读者出版了中文版。经过一系列地修订与完善,2009年,《中国时尚:对话中国服装设计师》(China Fashion: Conversations with Designers)在海外正式上市发行,成为第一部由中国作者以英语写作、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服装设计师成长历程的作品。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早在10多年前,就已经有人就预感到了时装产业的“中国热”早晚会到来。这位眼光敏锐的人名叫冷芸Christin。2003年,冷芸在英国攻读时装管理硕士学位期间,着手联系了包括王新元、梁子、谢锋、马可、王一扬等当时中国时装业界最具代表性的设计师,她试图用访谈对话的方式,向国际时尚界系统全面地介绍中国时装设计师的真实情况。很快,冷芸的这部访谈录被英国知名出版商BERG出
前几天我在朋友圈分享了最近读的《中国时尚》这本书,有不少朋友问我有什么看点,是不是值得推荐。今天这篇文章就算是我系统地对大家的一个回复吧。
文/赖松(赖松服装言论)
这两年,走出国门在国际上做时装发布的时装设计师和商业品牌越来越多了,在中国人眼里,这种现象似乎说明中国时装产业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不论是媒体还是消费者,乃至国际社会对中国时装产业缺乏系统认识仍然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在今天的时装界,毫无根据的谩骂之声不绝于耳。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早在10多年前,就已经有人就预感到了时装产业的“中国热”早晚会到来。这位眼光敏锐的人名叫冷芸Christin。
2003年,冷芸在英国攻读时装管理硕士学位期间,着手联系了包括王新元、梁子、谢锋、马可、王一扬等当时中国时装业界最具代表性的设计师,她试图用访谈对话的方式,向国际时尚界系统全面地介绍中国时装设计师的真实情况。
很快,冷芸的这部访谈录被英国知名出版商BERG出版社(现BLOOMSBURY ACADEMIA)相中。
经过一系列地修订与完善,2009年,《中国时尚:对话中国服装设计师》(China Fashion: Conversations with Designers)在海外正式上市发行,成为第一部由中国作者以英语写作、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服装设计师成长历程的作品。
随后,关于“中国时尚”的话题迅速在海外时尚界引起关注。2013年,香港大学出版社再次出版了该书的海外华语版,2014年,中国纺织出版社面向国内读者出版了中文版。
再版过程中,在版权允许的范围内,冷芸对该书的内容进行过多次增补,丰富了《中国时尚:对话中国服装设计师》的内容。
看完这本书,我感觉,冷芸的心血之作不仅是海外读者了解中国时尚的窗口,对中国读者而言,更是掌握中国时尚产业发展史及了解东西方时装设计价值观异同的一面镜子。
▼▼▼
冷芸
Christin
冷芸,独立时尚撰稿人。2013-14纽约帕森斯(Parsons)设计学院访问学者;2013-14年美国政府富布莱特奖学金(Fulbright Scholar)获得者。2003年获得英国伦敦时尚学院(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服装营销与管理硕士学位。
曾就职于体育用品公司耐克、全国最大的服饰鞋零售品牌百丽集团以及亚洲最大的供应链管理公司香港利丰集团,涉及运营、销售、零售、产品管理以及综合管理等方面。著有《中国时尚:对话中国服装设计师》;《时装买手实用手册》中文版。后者曾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颁发的“2012年优秀图书奖”。
中国时尚
在和国内的新锐设计师接触后,我发现很多人不知道上世纪80、90年代的中国服装设计师经历了些什么。
国外在这方面的误解也很深。忘记历史,可能就会让新锐设计师重复前辈的艰辛之路。事实上,一些新锐设计师已经在重蹈覆辙了。
——冷芸
王新元,上个世纪80年代最活跃的中国时装设计师之一,被誉为驰骋于时装帝国的将军。
中国的时装设计圈可谓新人辈出,知道王新元的人越来越少,但他在时装事业上走过的路,收获的那些经验却不应该被忘记。
2001年,设计师吴海燕的《东方丝国》作品。那些天马行空的创意让她成了穿梭于学院与商界的全能才女。
当大多数的中国设计师还在为面料的质量发愁的时候,设计师刘洋在1990年就已经做出了这样的设计。
这么多年过去了,刘洋在中国时装圈的地位和名气已然确立。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设计师知道他过去的经历,这件事应该有人来做。
谢锋,时尚的“混血儿”。他是第一位受邀巴黎时装周的中国设计师,2006年,谢锋创立的服装品牌“吉芬”受邀参与巴黎时装周。
那一年,谢锋成为中国时装设计界的骄傲,因为终于有中国人登上世界顶级秀场的舞台了。
如果不是因为第一夫人带来的名人效应,设计师马可的名声不会有现在那么大。但这并不重要,名声并不是马可看重的。
马可的存在之于中国时装设计的意义,也许后人会有更透彻的评判。透过《中国时尚》这本书,我有幸窥见了马可十年来在时装设计领域的成长过程,看到了她内心深处的点点滴滴。
我认为,马可的设计就像马勒写的交响曲那样,是为50年后的人而创作的。
▼▼▼
时尚界的“中国热”真的到来了吗?和冷芸女士谈“中国时尚”
当初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写这本书?
2003年,在英国读时装管理课程的硕士学位期间,我发现国外几乎看不到任何与中国当代服饰相关的书籍。仅有的几部书也是西方学者写的,内容大多为中国古代服饰史。当时,西方读者对中国时尚的了解日趋迫切,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关注中国,此书的出版商和我一样都预计到了“中国热”的到来,所以他们才迅速和我签了出版合约。
这本书以设计师个人的出生、成长及设计生涯活跃期为依据,把这十位设计师划分成了三代。这种剖析人物成长历程和“代际式”的划分方法带有非常浓厚的专业史学色彩,在其他行业也颇为流行。为什么会选择用这种方式来描述中国的时装设计师?
因为绝大多数海外读者对中国一无所知,去年我在帕森斯设计学院给服装理论硕士学位的学生上课就对此很深的感受,几乎是在零基础上介绍中国的当代时尚,所以,这本书按时间与年代顺序写作更容易让人理解。
“中国时尚”是一个非常宏大的概念,您认为时装设计师在时尚产业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我认为角色的扮演是相互影响的,一是行业如何理解和看待设计师的价值?其次是设计师需要用行动证明自己能为这个行业带来什么价值?如果设计师能用事实证明自己的价值,行业对设计的定义一定也会逐步改善。比如耐克的CEO STEVE PARKER就是设计师出身。在全球零售业低迷的境况下,他用事实证明设计师也可以成为一家顶尖公司的企业家。
这本书里我看到了“时装与政治”之间微妙关系,为什么会以这个视角来剖析中国的时尚产业?
因为海外读者首先需要对中国服装设计师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行业背景有个基本了解,随后他们才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服装设计师经历了怎样的跌宕起伏。
您认为西方时尚界最关心“中国时尚”(中国时装设计师)的哪些方面?
西方时尚界对“中国时尚”的关心几乎是全方位的,他们渴望了解中国时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随着“中国热”的来临,国际上很多人都希望得到关于中国时尚的一手资料。
您会用哪些标准来衡量一位时装设计师的价值?
对于大部分时装设计师来说,用设计体现自己的商业价值是基础。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一个无法创造商业价值的时装设计师就无法成为优秀的设计师。这类人可以是“Conceptual Designer”,影响后代设计师职业生涯的人物。但他们不一定能通过自己的作品直接创造商业价值,但他们肯定是金字塔尖的人物。
如果存在东西方文化都接受的设计价值观,您认为这对中国的时装设计师赢得国际时尚话语权带来哪些帮助?
这个问题有待时间来证明。关于设计价值观,我以为文化是动态的,它更多的是全球化的结果。国际话语权依靠的是市场占有率这个最实际的数据,与设计师来自哪个国家没有必然关系。
您认为中国时装设计师们的这些变化是中国时装产业开始走向成熟、理性的表现吗?为什么?
我不会用“成熟、理性”来描述这些表现,这和设计师的选择有关。有的人对商业不感兴趣,只想做个工作室,有的设计师则认为只有得到市场认可才是成功,而有的设计师可能经过多种努力也无法获得市场认可,所以干脆不再顾及所谓的商业规模。
特别声明:
本文所用图片有严格的版权限制,如需使用,请联系本人。
我是哪个?1. 服装行业媒体供职,业余新媒体爱好者一枚。爱写故事,爱吹牛。
2. 这里提倡“命题作文”玩法,你敢爆料,我就敢挖。
3. 看完故事有话要说?欢迎留言互动,记住:侠之大者,不吝转发!
4. 还没看够?点下面的“阅读原文”嘛,有惊喜哦。5. 洒家AndybigL,等你来八卦。
识别图中二维码,你就进入江湖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