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后现代主义标志性绘画作品(当代吉安绘画艺术的三棵常青树)

后现代主义标志性绘画作品(当代吉安绘画艺术的三棵常青树)《重上井冈山》江山配伟人,引人入胜。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意义巨大。画作以江山为背景,既指从井冈山走出去坐稳江山,又指重上井冈山重拾革命时期的信心和力量,建设好江山。伟人正迈开步伐行进在江山上,祖国的大好河山已现曙光。国画“三山一水” 画家以俯瞰的角度描绘自己家乡的三山一水,使得家乡山水的雄奇秀美尽收眼底。立于画前,仿佛心广胸阔,家乡山水的点滴与细微都充盈心中,温暖与喜悦、热爱与赞美之情不言而喻。惊叹构图美之余,不禁被画家精湛的画技所吸引:青原山历史厚重、禅音缭绕;井冈山阳刚雄健、高峰入云;武功山氤氲葱茏,雄奇险峻。国画《江润庐陵》,描绘家乡赣江两岸从螺子山一直到神岗山,以C形布景,从北到南,高瞻远瞩,建设实景如火如荼。赣江之水,从南到北,浩浩荡荡,温润宽厚,环山抱市滋养绵延。《世纪潮》浪潮配伟人,意义隽永。《世纪潮》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掀起改革浪潮的历史演绎,是当时流行的歌曲

后现代主义标志性绘画作品(当代吉安绘画艺术的三棵常青树)(1)

云山秋红韵石大法

后现代主义标志性绘画作品(当代吉安绘画艺术的三棵常青树)(2)

三山一江四条屏 刘称奇 作

后现代主义标志性绘画作品(当代吉安绘画艺术的三棵常青树)(3)

甘祖昌将军 程新坤作

随着吉安美术馆的开馆,不禁感慨:当下,吉安绘画艺术有三棵常青树。

刘称奇先生,是一个具鲜明艺术家气质,与时俱进,博采众长,刚柔相济的画家。品读他的画作,惊叹他包 罗万象,融会贯通的画技:西画与国画共融,传统与现代并蓄;人物画形与神、精与气兼具,山水画诗意与真境共现。品读他的画作,被画中的构图美、意境美深深吸引,被画中体现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所折服。

为抛砖引玉意,也为篇幅字数计,只谈构图美。构图之奇妙就像一个诗人在构思诗作时的灵光一现,捕捉灵感,一气呵成,漆画《世纪潮》、《井冈魂》,国画《江润庐陵》、《重上井冈山》,构图犹如天成,构思的灵感给人摄人心魄的震撼,正所谓:“见者皆称奇”。

《世纪潮》浪潮配伟人,意义隽永。《世纪潮》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掀起改革浪潮的历史演绎,是当时流行的歌曲《春天的故事》的又一个版本。《世纪潮》伟人正迈开改革的步伐阔步向前,面带微笑,憧憬远方,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特有的自信、勇气、胸怀、果敢见证历史。可以说,蒙娜丽莎的微笑迷世人,《世纪潮》伟人微笑惊天地。为了凸显《世纪潮》的伟大含义,画家巧妙地用广阔无垠的海潮作背景,映衬总设计师设计的改革开放即将以广阔浩大之势掀起改革的高潮,也预示着历史的潮流是无法阻挡的,它必将以声势浩大、雄强有力、坚定壮观谱写历史。《世纪潮》洋溢着史诗般的光辉。《井冈魂》魂之所在是因为画家把黄洋界的云海构思成一面迎风飘扬的 那是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红旗,而且色彩夺目,云蒸雾绕,气韵生动,虚实结合。红旗迎风飘扬在崇山峻岭中,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沿着小路通向远方,通向革命烈士纪念碑。刘称奇先生的漆画以美术的形式向历史致敬,以漆画、油画、国画融贯中西的绘画技法,独特的才情以及巧妙的构思创作艺术作品。这也是他的作品能够打动人心的关键。

《重上井冈山》江山配伟人,引人入胜。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意义巨大。画作以江山为背景,既指从井冈山走出去坐稳江山,又指重上井冈山重拾革命时期的信心和力量,建设好江山。伟人正迈开步伐行进在江山上,祖国的大好河山已现曙光。国画“三山一水” 画家以俯瞰的角度描绘自己家乡的三山一水,使得家乡山水的雄奇秀美尽收眼底。立于画前,仿佛心广胸阔,家乡山水的点滴与细微都充盈心中,温暖与喜悦、热爱与赞美之情不言而喻。惊叹构图美之余,不禁被画家精湛的画技所吸引:青原山历史厚重、禅音缭绕;井冈山阳刚雄健、高峰入云;武功山氤氲葱茏,雄奇险峻。国画《江润庐陵》,描绘家乡赣江两岸从螺子山一直到神岗山,以C形布景,从北到南,高瞻远瞩,建设实景如火如荼。赣江之水,从南到北,浩浩荡荡,温润宽厚,环山抱市滋养绵延。

刘称奇先生的画,构图来自天赋的灵感,题材来自于熟悉和体悟,画技得力于勤奋的实践与敢为人先的创新。刘称奇先生的画,体现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本质,所以在他笔下,江南之山秀美中透着阳刚,江南之水浩大中透着温润,一刚一柔总相济。

流连忘返于先生画作的构图美,读懂了先生对历史的尊重、对伟人的敬仰、对家乡的深情。

王国维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邵雍说:“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刘称奇先生的山水画画的是“山水之情”,石大法先生的山水画画的是“山水之性”。同样是是山水画,他们二人代表了诗意山水和真境山水的两种风格。、

真境山水画要像荆浩“搜妙创真”,“度物象而取其真”。才能达到“画山画骨更画魂,范宽此中高出群”的境界。因为“天地山川有着与肇始同在的周流不息的秩序和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独立”。这是永恒不变的宇宙本体的性。画家要想格物致知山水的“真如境界”,必须精读大自然和传统两本书,必须“搜尽奇峰打草稿”,不仅把笔墨层次内化为自身的一种技能,而且要上升到情感和精神的素养。

石大法先生曾任井冈山市文联主席,数十年与井冈山“这片革命热土心领神会,他探大河之源,登井岗之巅,入苍茫林海,探飞瀑流泉,身体力行,师法自然,悠游品味”。他靠长期的实践,不仅熟知井冈山的山山水水,而且体悟井冈山山水的精神气质。可以想象,多少次先生像孟子一样心无旁骛,入静入定沉浸在“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真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石大法先生的山水,正是表达了井冈山山水这种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在《井冈山黄洋界》《硃砂冲》《秋岭》《井冈山下尽粮田》《河西垅秋雾》《高路入云井冈山》等山水画中,万籁俱静,荡漾着幽深、静穆、雄厚的威严,找不到任何曲身媚人的迹象,仿佛是石大法先生本人借以展示自己不露声色的理智和思想。实则是先生对井冈山水饱含深情的杰作,是一种隐藏深沉的真!

《云山秋红韵》组画是先生为了纪念建党九十五周年,在吉安美术馆开馆时的展品。继承传统“善写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的特点,又可以看出画家个人的发挥。浑实雄厚的力量似乎要撑破画面。大胆着上鲜红色,是与井冈山这片革命的红土地为革命作出的艰苦卓绝的流血牺牲,以及井冈山人民前赴后继的红色精神相契合,又与春天井冈山上映山红漫山遍野开放的自然景观相呼应。云雾蒸腾,气韵生动,映衬得山峰格外高矗。这组画展示的境界是如此的咄咄逼人,以至于客观与主观、意造与写实、技法与笔墨,一切的形迹格辙,都显得无足轻重了。画中山水成了绝对的存在:静穆、庄严、雄厚、鲜艳。那是井冈山水独立于人事之外的山水真境,是画家对井冈山水的深情与挚爱的化身,是画家本人精神和理想的外在显现。

要描绘出山水真境,实则对画家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求画家修身养性,使得自己的内心澄明清澈,在静虚真纯的状态下才可参透外物,参透山水,参透宇宙,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且要求画家技法高超,有法却无法,不着任何人为的痕迹,用笔用墨精准,还原山水之本性。欣赏石大法先生的画作,惊叹于他画山之积墨法,画水之气韵相生。在技法与笔墨上,他同样是通过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的方式来表达画中之境、画中之魂的。只是他攀登的是无我胜有我、无法胜有法的另一座深情绘画的高峰。

程新坤先生的人物画是绘画艺术的一座高峰。他继承传统,采用简单的笔墨形式描绘英雄人物和劳动人民的精神气质和人物特点。他紧扣时代命脉,运用“整体写意,局部写真”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他的画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人物特定事件的缩影。画家善于捕捉历史的或生活的瞬间,以形神兼备的方式引起共鸣,震撼人心,唤醒想象,《红辣椒》《红土地上的将军》《民情》《井冈晓雾》《日子》就是这样的代表作。

《红辣椒》描绘的是井冈山斗争军旅生活,那时候,艰苦的生活使每个红军战士都学会了吃辣椒。画作主人公是一老一少两位红军,老红军手握一串辣椒对付井冈山区的湿气和寒气,吃辣椒是艰苦岁月防湿防寒防疾病的法器,艰苦环境下吃辣椒既是战胜困难又是传承革命信仰。但小红军是第一次吃辣椒,左手正拿一个辣椒往嘴里塞,刚咬一口,辣的不行,眉头紧锁。老红军在旁教导:第一次生吃辣椒是受不了,慢慢的就好了,会习惯的。小红军用右手背捂着嘴使劲往下咽,辣得心惊肉跳,只能强忍着。老红军看在眼里,坚定着信念:艰苦奋斗的革命信仰需要一代代传承,不经历磨练怎能成长?革命战士要辣不怕,不怕辣,辣出一颗火红而滚烫的心!整个画面是静止的,但整个动态的过程呈现无遗。

《红辣椒》为了丰满人物形象,内容上交代了很多历史的元素:老红军背插大刀,小红军腰挂军号,旁边插着梭镖,刀柄上、军号手柄处、梭镖头上都缠着红布,小红军身穿军装,帽檐上的红五角星。再配合老红军穿着便装,小红军背着斗笠,使得画面内容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同时又体现了生活的艰苦,革命者的顽强。技法上,程新坤先生用笔用墨精准老辣,粗细浓淡总相宜:人物的轮廓,衣服的边沿用粗笔浓笔勾勒;衣服的折皱用淡笔、细笔,笔断意连式的线条组建;背景用泼墨方式,但分浓淡干湿,远近有别,层次有序,以景衬人,人景交融;再配以皴擦点划,人物的心理活动都通过脸上的神情展现出来。最后给人物的肌肉着色,凸显吃辣椒的主题。就这样,一幅形神兼备、有动有静、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出现在你面前,你不由自主膜拜画家精湛的画技,也被画中之情景感染,接受传承至今的艰苦奋斗的革命信仰,会加倍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红土地上的将军》描绘的是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后勤部长甘祖昌将军因病解甲归田回乡参加井冈山老区建设,三十年始终保持老红军勤勤恳恳艰苦奋斗联系群众的革命本色,深受人民的爱戴。画中甘祖昌将军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左手握禾枪,右手叉腰,衣着朴素,裤腿卷至小腿,皮肤嗮得黝黑,俨然一副农民模样。细看,目光坚定,神情自若,宽大的蓑衣犹如当年的军大衣,面对建设,就像面对当年的战争一样指挥自如,再大的困难都会被他踩在脚下。这样的农民将军让人肃然起敬。程新坤先生捕捉到了历史人物生命中精彩的瞬间让人物焕发光彩,照耀后代,照耀艺术。

《民情》描绘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中共苏区通过周密的社会调查,写出了著名的“兴国调查”等光辉著作,指导中国革命的胜利。画中人物从右向左排列,以毛泽东为中心。首尾有红军战士、各行各业的群众代表等不同人物,统一在调查的人群中。人物之间的组合排列参差有致,繁而不乱,眼神都与毛泽东同志呼应,显得层次分明,形成疏密高低又富有变化的节奏韵律。毛泽东固然是画中着力描绘的核心人物,而画面中段的群众代表却是高潮所在,人物密集,用笔用墨又粗又浓。这是运用绘画语言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阐释。

在人物塑造上,毛泽东支起右手坐着一边和农代表们交谈一边认真倾听,女红军站立在毛泽东身旁威武秀丽,群众代表站起来发言,掰着手指一一陈述实情,脸部表情、手势描绘细致。而其他人,有的是自卫队战士,有的是账房,有的是农民,有的是商人,有的是教师,有的正面低头反省,脸部表情懊悔不已,有的背对观众,正面向群众代表仔细聆听,有的右手支着头,侧身倾听。可见群众代表的发言有根有据、有条有理,极具说服力。有的妇女抱着婴儿,有的面呈愠怒之色,有的前倾上身,有的稳重沉思。各式人等根据身份不同而各具特点。

全画除了用朱砂标明红军战士衣物上的标识外,采用传统笔墨技法,勾画稠密和重叠的衣褶,用浓淡来区分远近、前后、主次。

程新坤先生绘画的精髓就在于运用简单的形式描绘丰富的内容,他所要颂扬的是人物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内涵。在浮躁的当下,这份沉静,这份简单,这份追求,不仅是艺术界,而且是整个时代应该具备的。

所幸的是,吉安绘画艺术有三棵常青树引领着整个吉安绘画艺术的发展,他们三人是当代吉安绘画艺术的领头羊,这次从吉安美术馆开馆展出的作品便可窥一斑。期待来年树更多,成山成林,成为影响全国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