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机器人时代仿生机器人的感受(仿生机器人面世)
看机器人时代仿生机器人的感受(仿生机器人面世)机器人发展重要节点随着科技的发展,从生产现场到日常生活,机器人已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第一代工业机器人、第二代带有"感觉"的机器人,到第三代智能机器人,现今我们在很多方面都离不开机器人的帮助,那机器人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哪些重要时刻呢? ① 1939年Elektro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许多机器人专家在研究制造机器人的时候,都会避免机器人外表过于像人,以免跌入恐怖谷理论。但是也有部分专家认为恐怖谷理论是伪科学,他们在制造机器人的时候不会在意这种理论,他们会制造越趋于人外表的机器人。图自:Promobot官网今年4月,俄罗斯官方的“俄罗斯24”新闻频道为其部分新闻节目中引入机器人主播亚历克斯(Alex)来进行新闻报道。但由于这位机器人主播的表情过于严肃且僵硬的令人害怕,让不少观众抱怨感到“毛骨悚然”。机器人起源机器人外文通用词Robot最早出现在1910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
最近,一家俄罗斯初创企业Promobot对外宣称,他们正在出售克隆真人外表的人形机器人,客户可以选择任何人的外表进行复制,同时也可以根据用户的偏好进行定制、用于商业及家庭场合。目前该公司已获得订单。
这家公司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其网页介绍,名为Robo-C的产品是“一款完全拟人化的机器”,“全世界第一款仿生机器人(humanoid android),不仅可以模仿一个人的外表,还能融入商业流程。”
公司称机器人可克隆任何人的外表该机器人ROBO-C拥有真人一般的人造皮肤,脸部有18个活动部件,能做出600个微表情。在颈部躯干也有三个自由度,使得脖子可以灵活转动。机器人配备的人工智能系统有超过10万个语音模块,可以直接与人沟通。Promobot官网上给出了一份Promobot与人类的区别,比如Promobot无需薪资、不会生病、不用休息和无需培训等优点。 新型机器人可以区分言语和词语,在特定情况下,甚至可以对感兴趣的问题做出具体的回答,更能判断出对方的性别、年龄、心情等信息。Promobot称ROBO-C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在服务领域,ROBO-C可以在机场、银行、博物馆等公共场景提供引导、问询服务;在家用领域,它可以提供陪伴、操作智能设备等;而且它还将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公司董事长卢扎科夫(Aleksei Luzhakov)说,现在任何人都能够定制有着任何外表的机器人,用于职业或私人场合,这会在服务业、教育及娱乐行业打开巨大市场。“你能想象一个迈克尔·乔丹的复制品正出售篮球运动服、威廉·莎士比亚的复制品在博物馆里朗诵他自己的作品?”声明称,这样的机器人可以移除人机互动的障碍、取代一大批公共场合的工作,包括在机场、银行、博物馆等公共场所回答人们的问题,还可以收款。而家用型可以提供陪伴、阅读新闻和使用一些智能设备。此外,还有四款机器人正在生产中,一个提供给政府服务中心,用于扫描护照等任务;一个仿照“爱因斯坦”,将在机器人展览中提供服务;另外两个则由一对中东夫妇订购,用来接待客人。
图片来源:Promobot
据说,这家初创企业还引起了一家中国公司的兴趣。CRI中俄头条报道,上个月,Promobot与中国企业FN Holdings在俄罗斯比尔姆工程工业论坛上签署了有关协议,这两家公司商定将联合为中国诊所开发服务机器人,其中就包括这款酷似真人的ROBO-C。据了解,这款机器人售价在两万到五万美元之间,目前已经仿照这家公司联合创始人之一阿列克谢·尤扎科夫的外表生产了一款机器人主播亚历克斯(Alex),乍一看,确实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图自:Promobot官网今年4月,俄罗斯官方的“俄罗斯24”新闻频道为其部分新闻节目中引入机器人主播亚历克斯(Alex)来进行新闻报道。但由于这位机器人主播的表情过于严肃且僵硬的令人害怕,让不少观众抱怨感到“毛骨悚然”。机器人起源机器人外文通用词Robot最早出现在1910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他的科幻小说《罗素姆万能机器人》(Rossum’s Universal Robots)中,根据Robota(捷克文,原意为“劳役、苦工”)和Robotnik(波兰文,原意为“工人”),创造出“机器人”这个词。其实早在我国西周时代(公元前1066年~前771年),就流传着有关巧匠偃师献给周穆王一个艺妓(歌舞机器人)的故事,西周时期,工匠偃师制作出一种歌舞人偶,歌声合律、舞步踩音,疾走缓行,俯仰自如,甚至还会抛媚眼儿。将人偶拆散,内部亦五脏俱全,虽都是假物,但无一不备。这让周穆王感叹:“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且有《列子·汤问》篇记载为证,还流传了这么一个典故:偃师造人、唯难于心。就是说技艺再好,人心难造。
可见人类对于机器人的热情和想象由来已久!
机器人三个字,让我们不自觉地给它画了幅像,由机械组装而成的人形物。但其实机器人最终只是自动执行工作的一个机器装置,它既可以接受人类指挥,又可以运行预先编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据以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它的任务是协助或取代人类工作的工作,例如生产业、建筑业,或是危险的工作。而随着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人也在终极目标也是在和生物“人”的各项功能而靠近。
著名的恐怖谷理论1969年由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昌弘提出的关于人类对机器人和非人类物体的感觉的假设被称为恐怖谷理论。恐怖谷理论认为当机器人与人类相似度超过95%的时候,人类就会对机器人产生正面的情感,一直到一个特定的程度,人类就会变得非常反感机器人,会觉得整个机器人显得非常僵硬恐怖,有种行尸走肉的感觉。根据森昌弘的说法,随着机器人的拟人程度增加,人类对它的好感度就会改变。通过森昌弘图表可以发现,恐怖谷理论就是随着机器人到达“接近人类”程度时候,人类好感度突然下降的范围。会活动的类人体比静止类人体变动的幅度更大。
森昌弘关于恐怖谷理论图表目前关于恐怖谷理论的解释有以下几种观点:
- 恐怖谷理论是我们长期进化的产物,这是一种回避反应的典型情绪反应。经过研究,关于恐怖谷理论并不是人类特有的,某些动物也具有这种理论的效应。具体来说,当我们看到仿真机器人的外观和动作既不像人类又不像机器人的时候,我们就会本能的产生厌恶和恐惧的情绪。
- 恐怖谷理论是人的认知问题,当我们预期仿真机器人应该像机器人一样但是实际上做着人类的动作表情的时候,我们的认知不能马上解决这种矛盾,进而让我们催生了不安,恐怖的情绪。
- 有科学家经过研究人类在观看机器人,仿真机器人,人类运动时,大脑皮层中的运动感知系统都在发生不一样的变化。当人类观看普通机器人和人类活动时候大脑皮层的变化和人类观看仿真机器人活动时候大脑皮层的变化是不一样的。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许多机器人专家在研究制造机器人的时候,都会避免机器人外表过于像人,以免跌入恐怖谷理论。但是也有部分专家认为恐怖谷理论是伪科学,他们在制造机器人的时候不会在意这种理论,他们会制造越趋于人外表的机器人。
机器人发展重要节点随着科技的发展,从生产现场到日常生活,机器人已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第一代工业机器人、第二代带有"感觉"的机器人,到第三代智能机器人,现今我们在很多方面都离不开机器人的帮助,那机器人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哪些重要时刻呢? ① 1939年Elektro
美国纽约世博会展出了西屋电气公司制造的家用机器人Elektro。 它由电缆控制,可以行走,会说77个字,甚至可以抽烟。 ② 1942年机器人三定律
美国科幻巨匠阿西莫夫提出"机器人三定律"。虽然这只是科幻小说里的创造,但后来成为学术界默认的研发原则。
- 第一:机器人不可伤害人,或眼看着人将遇害而袖手不管。
- 第二: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给它的命令,当该命令与第一条抵触时,不予服从。
- 第三:机器人必须在不违反第一、第二项原则的情况下保护自己。
③ 1948年《控制论》
诺伯特·维纳出版《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阐述了机器中的通信和控制机能与人的神经、感觉机能的共同规律,率先提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自动化工厂。 ④ 1954年第一台可编程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先驱乔治·德沃尔创造了世界第一台可编程的机器人"尤尼梅特"。它在1961年被投入通用汽车公司的一条汽车装配生产线正式开始工作。 ⑤ 1968年世界第一台智能移动机器人诞生
美国斯坦福研究所公布他们研发成功的机器人Shakey。它带有视觉传感器,能根据人的指令发现并抓取积木,它被赋予了有限的观察和环境建模能力。Shakey算是世界第一台智能机器人,自此,第三代机器人研发的序幕正式拉开。 ⑥ 1989年初级的自动驾驶功能
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迪恩·波美勒打造了"ALVINN",是首辆运用神经网络(NeuralNetwork)控制的陆地自动驾驶汽车,20世纪90年代开始用于测试。⑦ 1997年"旅居者"机器人参与火星探索
小个头的"旅居者"探测器开始了自己的火星科研任务,它的最高行走时速为0.02英里,这台机器人探索了自己着陆点附近的区域,并在之后三个月拍摄了550张照片。 ⑧ 2000年能走路的"阿西莫"机器人
本田汽车公司研制的人形机器人阿西莫走上了舞台,它身高1.3m,能够以接近人类的姿态走路和奔跑。 ⑨ 2002年iRobot推出了家用扫地机器人
美国iRobot公司推出了吸尘器机器人Roomba,它能避开障碍,自动设计行进路线,还能在电量不足时,自动驶向充电座。Roomba是目前世界上销量最大、最商业化的家用机器人。 ⑩ 2006年微软公司推出MicrosoftRoboticsStudio
2006年6月,微软公司推出MicrosoftRoboticsStudio,机器人模块化、平台统一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比尔·盖茨预言,家用机器人很快将席卷 ⑪ 2012年无人驾驶汽车获得牌照
内华达州机动车辆管理局颁发了世界第一张无人驾驶汽车牌照,这辆车使用谷歌公司开发的技术进行了改造。 ⑫ 2016年AlphaGo横扫世界围棋冠军
DeepMind公司研发的AlphaGo机器人,以4:1的总比分,战胜了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随后又战胜了多名围棋高手,目前,基于"深度学习"原理设计的AlphaGo,围棋能力已经超过人类职业围棋顶尖水平。 人类还存在的痕迹卡雷尔·恰佩克:我担心人会变成机器,而机器又会具有人的头脑。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的科幻小说《罗素姆万能机器人》内容很简单,却涉及到很多发人深省的反思。故事发生在未来,科学家罗素姆醉心于活体仿制和创造,醉心到想把自己变成造物主,代替上帝。他相信除了交配以外,一定能找到更简单、更快捷、更易于塑造的造物方式,他每日研究实验,想仿制人体的一切。但侄子小罗素姆和工厂继任的老板们却并没有对科学的信仰,他们只想要效益、要利益。于是,在老罗素姆的研究基础上,他们把“人”进行精简。感情、思想、艺术、美……那些“没有用”,却“非常贵”的部分,全部需要被删除。他们不想造人,他们要造的是“劳动工人”,而这些“劳动工人”就叫“Robot”——这个词脱胎于捷克语的Robota和波兰语Robotnik,前者译为强迫劳动,后者译为工人。它们造价低、智力完善,外观与人类无差异,唯一不同就是没有灵魂。工厂的流水线上,制造机器人的也都是机器人,原料搅拌、皮肤生产、内脏织造,骨骼生产……被生产出的机器人在十年里销往各地,承包了大部分工作。相应地,人类无所事事,陷入衰败,连生殖功能都逐渐丧失了。机器人逐渐感到人类的无能,开始发动战争反抗并全面屠杀曾经的“造物主”。那个唯一剩下的人类见证了,或许是机器人界的“亚当”和“夏娃”,去开启我们不会知晓的新纪元。这类机器人反主的剧情,而今已并不新鲜。但剧本完成的1920年,还没有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也没有《终结者》或是《变形金刚》。当时,人们还因世界大战而感到迷惘或破碎,恰佩克却已提早看了几个世纪。感情、思想、艺术、美……那些需要创造力和打破规则的领域,那些被认为“无用”却“昂贵”的人类特性,组成了灵魂很大的一部分。生活的意义是否就在于看似无意义的事情之中呢?大概是的吧,就像通篇的介绍和思考一样,最终结果并不重要,而思考与反思,恰恰是人类还存在的痕迹。
- 全文完 -
该素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