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伍子胥才华如何(初到吴国的伍子胥)
吴国伍子胥才华如何(初到吴国的伍子胥)所有的王者都是利益的领导者。只要人才能为他出谋划策,贡献各种力量,那么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重用,甚至重赏。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坎坷路上,他见识楚平王的阴毒、费无忌的毒辣,晋王的奸诈,太子建的无知,司马奋扬的忠诚,悟出辨识人的精髓。前半生的伍子胥如同一条遭人嫌弃流浪的狗。他和楚太子芈建离开楚国之后,被费无忌派人一路追杀。两人一路逃难到宋国、郑国、晋国都无人收留。最后,他们依然坚挺地活着越过楚境,被楚国的永世仇人吴国给收留了。伍子胥经历一路的风霜雪雨,不但必须学会识人、而且学会了把握时局。认识身边的人要近距离的观察,这是识时务者的必要素。
人常说:“识时务者为俊杰。”
识时务者不但准确地了解对所处坏境的优劣势,而且能准确地相识的身边地人的性格。然后,他们根据也根据获取的繁多信息整理、分类,再进行仔细地分析处理。最终,拟定适合自己未来的发展路线,坚决做出一生不变的选择。
人非圣贤,谁能无过。
选择一旦出错,人生的际遇就会进入恶性循环。从此,一生颠沛流离,后悔莫及。选择一旦正确,人的机运就会风生水起。从此,一生飞黄腾达,高官厚禄。
前半生的伍子胥如同一条遭人嫌弃流浪的狗。他和楚太子芈建离开楚国之后,被费无忌派人一路追杀。两人一路逃难到宋国、郑国、晋国都无人收留。最后,他们依然坚挺地活着越过楚境,被楚国的永世仇人吴国给收留了。
伍子胥经历一路的风霜雪雨,不但必须学会识人、而且学会了把握时局。
认识身边的人要近距离的观察,这是识时务者的必要素。
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坎坷路上,他见识楚平王的阴毒、费无忌的毒辣,晋王的奸诈,太子建的无知,司马奋扬的忠诚,悟出辨识人的精髓。
所有的王者都是利益的领导者。只要人才能为他出谋划策,贡献各种力量,那么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重用,甚至重赏。
从春秋诸侯时代起,吴与楚的仇恨已有百年之久。它们从经济、政治、军事等等,各方面都互相制约,相互竞争。这样的关系就像二战后期的苏联与美国。
春秋到了公元前522年,吴王僚和楚平王都想弄死对方,然后夺下对方的国土,强大自身的力量。然而,楚平王生性多疑,楚国的国力比起吴国又略逊一筹。吴王僚致力发展军事,可惜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两国之间的战争就像一帮孩子无痛无痒的打架。双方各有胜负,平局收场。
伍子胥和太子芈建为了躲避费无忌的追杀,逃进山清水秀,美女如云的吴国都城—苏州。两人四处打听之后,发现吴王僚的堂哥公子光在苏州城里颇有名声,而且正四处招纳人才。于是,他们决定去找公子光。
公子光又叫阖闾,前吴王诸樊的儿子。
春秋末期的王位继承原则是兄位弟继。也就是说,皇帝死了之后,先由皇弟继承。那么皇弟死后,再把皇位还给皇帝的儿子。如果皇帝没有弟弟,那么皇位直接由儿子继承。
吴王诸樊死后,传位给二弟夷昧。而夷昧死后,应该传位弟弟季扎。
可惜德高望重的季札无心王位,断然离开了吴国。结果,夷昧病故之后,本来应该属于公子光阖闾继承的王位,结果,被夷昧的儿子僚捷足先登了。
自古以来都是亲兄弟明算账,更何况公子光和吴王僚两个人的关系只是堂兄弟。
王位是天下能人的第一要职,坐在此金玉宝座的人都会被历史铭记。所以公子光更不可能乖乖地拱手相让,甚至对堂弟吴王僚俯首称臣。
公子光在吴王僚的眼皮子底下,偷偷摸摸地积累军事力量、招贤纳士,以备不时之需。
聪明的吴王僚并非不懂公子光的心思。他只是看破不说破,静静地、默默地等待公子光犯错误。然后,等待时机到来,抓住公子光犯错的把柄,砍掉他的脑袋。
可惜,公子光脑袋非常灵光,平时吃饭、说话、行事都表现得小心翼翼。他生怕行差踏错被吴王僚送上断头台。
公元前525年,吴王僚派公子光率军,并御赐予先王的“夷昧战船”出征楚国。
两军交战,楚国的军将气势如虹,吴国士卒一盘散沙。几次交锋之后,吴国的士兵被楚军冲击得七零八落、死伤无数,甚至连公子光驾驶的“夷昧王战船”都被缴获了。
此时,公子光清楚地认识这是一个危及生命的信号:如果,他空手而归,必然会被吴王僚治‘侮辱先王’之罪,被迫以命祭天。所以,他必须要夺回战舰。
吴王僚通过探子得知情况后,笑得不亦乐乎,心想着:“我终于有借口除掉这枚眼中钉了。”。
吴楚交战的边境,深夜的虫鸣被哗哗流动的江水声覆盖。收尸的仵作还没有来得及打扫战场,楚吴两国士兵的尸骸安静地躺在河边。
星空的明月被慢慢地移动的乌云给悄悄掩盖了,仿佛一位粉妆玉砌的女子遮盖一张薄如蝉翼的黑纱。
此时,楚军的船坞来了十几位不速之客。
公子光带着一帮忠义的粉丝趁着夜色潜入楚军的营地。他指挥一位兄弟去点燃楚军的粮仓,其他的人跟随他躲在船坞附近。
没过多久,熊熊烈火在不远处烧起,火光冲天如脱缰野马极速扬起一面火色的旗帜,照亮了整个营地。此时,楚国的哨兵大声疾呼,士兵们急忙扑火救粮草。公子光趁机带人溜进船坞,夺回‘夷昧王战船’,才敢回楚国。
由此可见,吴王僚和公子光兄弟俩人是表面和气,暗地里各自防范。
伍子胥和芈胜衣衫破烂地求见公子光。他们刚到公子光王府的门口求见,马上被门口的保安给拒绝了。
保安看见一位成皮包骨的男子还带着一个瘦成猴的孩子来当门客,这两人能靠谱吗?他心想:这两者是人才,何必把自己饿成乞丐的模样。于是,派人去厨房拿两碗稀粥给他们喝。
伍子胥心生一计:“他干脆带着芈胜在公子光的王府门口的地板上铺一件破烂的衣服,再放上一只碗。”
伍子胥心想:“我做乞丐,我骄傲。我见不到公子光,我还等不到他吗?”
最后,伍子胥见到了公子光。
在逃亡路上的伍子胥已经是宋、郑、晋、楚、吴,五个国家官场的名人。
公子光得知眼前的乞丐是伍子胥,马上以高规格的宾客礼仪招待。同样,伍子胥通过公子光见到吴王僚。
吴王僚也深知伍子胥是一位有才华的人,于是,给他安排了一个小官。也就这样,伍子胥和芈胜就在吴国安居乐业。
伍子胥是一位有心之人,在与公子光长时间相互共事的过程中,渐渐了解公子光的思想。同时也看到了解到公子光的胸有大志、不甘人下,而且极为能隐忍的性格。
公元前518年,楚、吴边境发生一起两少女争抢采桑叶的家族性斗殴事件。最后,这事件演变成楚吴国家之间的战争。
因为吴国的边境士兵比较多,实力较强,所以楚国大败而归。
楚平王是睚眦必报的人,既然输了一场要找回面子,必然不能弱了强国的名头。于是,他一怒之下,带领乌泱泱的军队向吴国发动—吴楚战争。
吴王僚忍无可忍,派遣公子光阖闾带兵十万讨伐楚国。
楚平王继承王位之前,楚国已经经历了多年内耗,军队的人心早已军心涣散。再说,楚平王娶秦女孟赢更是沉迷美色、欲罢不能。由于,他缺少对国家的管理,楚国的军事力量一落千丈。
吴国常年被楚国欺负,发奋图强,不断训练军事,加强内政治理。国力与军事早已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这一战,阖闾不但打赢了,而且夺取了楚国的居巢和种离两座城池。也就是这一场胜利的战役巩固了公子光阖闾在吴国的地位。
伍子胥趁着阖闾大胜而归,禀报吴王僚。他认为吴王应该继续派遣公子光带兵乘胜追击,直捣楚国都城郢。
公子光听见伍子胥的提议后,马上告知吴王僚:“拒接出兵。”
《史记》记载:公子光对吴王僚有这么一套说辞:“彼伍胥父兄为戮於楚,而劝王伐楚者,欲以自报其雠耳。伐楚未可破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被楚平王在都城郢杀害了。现在,他劝吴王出兵讨伐楚国,目的是为了报仇。吴国以这种的理由攻打楚国,得不到人民的支持。这样的战争未必胜利,楚国也未必能攻破。”
公子光的这套说词吴王僚是否相信呢?
刚打胜战的吴国军队处于一个精神亢奋、身体疲惫的状态。
若然,吴王再次冒然出兵攻打楚国,必然会引起吴国的贵族反对,士兵的情绪也会变得低落。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楚国是实力强劲不可疏忽的大国。如果楚国调整军队后,以逸待劳迎接疲惫劳累的吴国军队。那么楚国哀兵必胜,败的只是吴国。
所以说,吴国攻击楚国俨然丧失了最好的机会。
吴军的失败对于吴王僚来说,只是失去更多支持自己的士兵而已。但是,这场战争的失败对于公子光来说,不但可能丢失性命,而且未来争夺王位的时候,他会失去吴国贵族的信任。
伍子胥的建议对于吴王僚和公子光的目前情况,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不过,伍子胥综合公子光不惜一切笼络人才,招募军队的举动,已经能揣测到公子光要谋反。
伍子胥为了筹划自己的未来,毅然选择退出公子光与吴王僚的争斗。
在这之前,他不但要争取吴王僚的信任,而且还要得到公子光的信任。他希望在未来的时间里,不管是谁能胜出王位的争夺,自己都能进入吴国权利的高层。
于是,他向公子光推荐了一位猛士专诸。
专诸是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路上认识的,他有一手好的厨艺,也有一身好武艺。公子光得到专诸,大喜,也给他配了最好的待遇。
伍子胥推荐完专诸之后,选择带着芈胜在苏州一带隐居做农民,也正是这段时间,他认识了陪伴一生的最要伙伴孙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