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李维演奏别亦难的(勇于探索精益求精)
大提琴李维演奏别亦难的(勇于探索精益求精)柏林爱乐“12把大提琴”1996年的合影柏林爱乐“12把大提琴”的第一张专辑封面柏林爱乐“12把大提琴”1972年组建初期的合影幸运总是如此不期而至。那天,魏因斯海默冒着大雨驱车前往乐团排练,只见雨中站着一位全身淋湿的女孩,于是便将车停在她面前,表示可送她一程。途中,女孩说起自己父亲也是位音乐家,而当他从她口中听到“鲍里斯·布拉赫(Boris Blacher)”的名字时,顿觉喜从天降,那可是20世纪德国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隔天布拉赫果然打来致谢电话,并表示能够为该团创作将是自己的荣幸。他没有食言,很快就将新写的《爱乐的伦巴》交到团员们手中,之后又相继写出《蓝调》和《西班牙》两曲供其演奏。这三首出自名家之手的风格迥异之作,对这支新组建的团体有如“雪中送炭”。加之团员卡普勒(Christoph Kapler)也改编了芬克(David Funck)的《d小调组曲》和维拉-罗伯斯的《巴西的巴赫风格
2022年1月9日晚的柏林爱乐大厅,当克伦格尔(Julius Klengel)的《赞美诗》那充满诚挚之情的旋律从舞台上十二位大提琴家的弓弦下缓缓流淌,观众席中几位老者的思绪也仿佛被带回久远的年代。当时,正是为了演奏这首罕见的为十二把大提琴而作的乐曲,柏林爱乐乐团大提琴声部的演奏家们被同事魏因斯海默(Rudolf Weinsheimer)聚到一起,或许他们自己都不曾预料,这偶然的机缘,会在未来造就出一支为大提琴带来全新音响美学的团体——柏林爱乐“12把大提琴”(Die 12 Cellisten der Berliner Philharmoniker,下文简称“12琴”)。
2022年1月9日柏林爱乐“12把大提琴”五十年周年庆典音乐会现场
让卡拉扬赞不绝口的组合
说起克伦格尔的《赞美诗》,其实与柏林爱乐乐团颇有渊远,因为这是他在时任该团首席指挥的尼基什(Arthur Nikisch)65岁生日之际送上的一份贺礼。半个世纪后,奥地利ORF广播公司节目总监哈林(Hans Haring)重新发现了这首乐曲,他当即联系魏因斯海默,希望好友能促成这次复演并录音。魏因斯海默自然乐于接受这番好意,因为多年前他已尝试与乐团另三位大提琴家组成重奏组,反响颇佳。只是这次要在更多同事本就繁忙的行程中找到共同的空暇,还是让他费了些周折,好在演出最终如期举行。1972年3月25日,柏林爱乐“12琴”在萨尔兹堡莫扎特音乐学院大厅迎来了首演。面对事后如潮的好评,魏因斯海默回忆:“我用了八个小时去衡量这个团体的未来。虽然现在适合这样编制的曲目实在太少了,但这的确是一个很棒的团体。我们就是得为它做些什么东西!”
柏林爱乐“12把大提琴”1972年组建初期的合影
幸运总是如此不期而至。那天,魏因斯海默冒着大雨驱车前往乐团排练,只见雨中站着一位全身淋湿的女孩,于是便将车停在她面前,表示可送她一程。途中,女孩说起自己父亲也是位音乐家,而当他从她口中听到“鲍里斯·布拉赫(Boris Blacher)”的名字时,顿觉喜从天降,那可是20世纪德国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隔天布拉赫果然打来致谢电话,并表示能够为该团创作将是自己的荣幸。他没有食言,很快就将新写的《爱乐的伦巴》交到团员们手中,之后又相继写出《蓝调》和《西班牙》两曲供其演奏。这三首出自名家之手的风格迥异之作,对这支新组建的团体有如“雪中送炭”。加之团员卡普勒(Christoph Kapler)也改编了芬克(David Funck)的《d小调组曲》和维拉-罗伯斯的《巴西的巴赫风格》(第一号),这些曲目终于足够他们开一场正式音乐会了。
柏林爱乐“12把大提琴”早期音乐会节目单
柏林爱乐“12把大提琴”的第一张专辑封面
柏林爱乐“12把大提琴”1996年的合影
音乐会仍被安排在萨尔兹堡举行,现场气氛一如两年前般热烈,只是这次席间还坐着一位举足轻重的大人物:时任柏林爱乐乐团音乐总监的卡拉扬,受团员们的邀请,大师举家前来。当乐团演奏布拉赫的《西班牙》时,台下的大师听的投入,只见他频频点着头打拍子。待到演出结束,平日不苟言笑的大师难掩对同事们的赞赏之情,连称“我不敢相信你们在没有指挥的状态下完成这首作品!现在我终于知道这个团有什么能耐了!”不久后,这些作品也成为“12琴”第一张唱片中的曲目。
卡拉扬的首肯,不仅让团员们信心大增,开始规划更长远的发展,也让各地的邀约纷至沓来。然他们毕竟都是柏林爱乐中的一员,只能在确保不影响乐团常规排练和演出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参与这支组合的活动。就像该团的首演,之所以选择周一上午,完全是为了不耽误当晚参加卡拉扬指挥歌剧《女武神》的演出。另一次,正去往斯图加特演出的“12琴”,遇到当地机场罢工,无奈转道法兰克福再乘火车前往,到达音乐会现场时已是晚上八点半了,然他们的演奏依旧完美,沉浸于音乐中的团员似乎早已忘了先前的舟车劳顿。次日早晨还不到5点,大家又匆匆乘头班飞机赶回柏林,参加几小时后乐团的排练。
组建五十年来,“12琴”始终如这般“见缝插针”,忙碌却快乐地出现在世界各地的舞台,而这些年最值得大家骄傲的事情之一,莫过于他们从未因此耽误乐团的任何行程。这应该也是很多热爱该团的乐迷总感叹他们的演出为何如此“有限”的原因吧。
多元的演奏曲目
建团之初,“12琴”的演奏曲目多来自委约创作,能为这样一支同时拥有12位大提琴高手的团体作曲——如此不同寻常的工作,让受邀者们充满热忱,又许是钦佩他们勇于挑战各种“新音乐”的胆识,大家纷纷拿出新作。对于作曲家们的支持,“12琴”同样倾力回报,在十余年间首演了近40部新作,其中让·弗朗赛的《晨歌》、阿沃·帕特专为他们改编的《兄弟》等,早已成为该团的保留曲目。当肖斯塔科维奇听了他们录制的克伦格尔的《赞美诗》后,也表示出很大的兴趣,可惜那时大师已身患重病,最终未能为他们留下任何作品。这份遗憾直到该团几年前在琉森音乐节首演索菲亚·古拜杜丽娜题献给他们的《迷宫》时才得以些许弥补。
力推新作的同时,“12琴”充分发挥其特殊形式之所长,对一些雅俗共赏的名曲进行改编,给听众带去不同以往的感受。起初他们只是将这类曲目安排在加演环节,随着大众对此呼声渐高,尤其是他们演奏的《昨天》等“披头士”乐队的名曲,成为不少乐迷与之结缘的桥梁后,“12琴”开始尝试将改编曲放入正式节目,如今这已是他们音乐会和录音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此,演奏家们也与听众一样乐在其中。因为透过这些耳熟能详的乐曲,不仅能带给大众更多欢乐,也让平日身处柏林爱乐、以演奏古典音乐为重的他们找到了自我调剂的方式。正如现任该团首席的匡特(Ludwig Quandt)所言:“一旦你听到这些曲子,你会发现所谓严肃音乐与大众娱乐之间的界线,竟也如此多变。”一直以来,由“12琴”于1983年录制的《古典的‘披头士’》都是他们最畅销的专辑之一。
柏林爱乐“12把大提琴”的《古典的‘披头士’》(LP版封面)
柏林爱乐“12把大提琴”的《古典的‘披头士’》(CP版封面)
2006年7月11日,“12琴”终于来到上海音乐厅,举行了他们在上海的首演。那一晚,这些大提琴家们为我们带来了一套精彩而又颇具深意的演出曲目。记得音乐会的上半场以“天使的舞蹈”为主题,他们将皮亚佐拉的《天使组曲》贯穿始终,其间穿插了德彪西、门德尔松、帕特和威尔第的作品。他们的演奏,旨在营造出这些乐曲中所蕴藏的虔诚的情绪和冥想的色彩。
扩展阅读:[Doc]Link=00001214[/Doc]
2006年7月,柏林爱乐“12把大提琴”在上海音乐会新闻发布会上的合影(摄影-老香菇)
2006年7月,柏林爱乐“12把大提琴”上海音乐会前的踩场排练留影(摄影-老香菇)
制造商=CANON;型号=CANON POWERSHOT A85;焦距=8毫米;光圈=F3.2;测光模式=模式;白平衡=自动;曝光补偿=0.0EV;曝光时间=3/10秒;场景类型=夜景;日期=2006.07.10 19:35:18
不过由于每年能用于巡演的时间极其有限,更多时候,乐迷们只能在唱片中与这12个忙碌的柏林人相遇。所幸该团在1978—2010年间录制的八张代表作几年前已被结集再版。从创建之初的古典作品集、“披头士”歌曲改编曲,到步入新世纪后接连推出的三张广受好评的专辑——收录维拉-罗伯斯、皮亚佐拉等人作品的《南美大逃亡》;为庆祝建团30周年而推出的首张爵士专辑《月光夜曲》;以经典电影音乐为主题的《时光流逝》,这一系列精彩的录音,将“12琴”色彩斑斓的演奏艺术尽显无遗。
柏林爱乐“12把大提琴”1978—2010录音合集封面(8CD)
特别是在《时光流逝》中,得益于近年来与该团合作密切的著名作曲家凯撒-林德曼(Wilhelm Kaiser-Lindemann)的精心改编,充分发挥出“12琴”在营造极端对比方面的优势,以及细腻、灵动的风格,让听者在音符中经历了一场银幕盛宴
柏林爱乐“12把大提琴”《时光流逝》专辑封面
同样深得我心的是收录巴赫、门德尔松、威尔第、德彪西等名家之作的专辑《天使之舞》(即他们06年在上海音乐厅演出时的主要曲目),它犹如“12琴”用纯净琴音建起的一片休憩心灵的园地,叫我暂别都市的喧嚣与生活的忙碌。
柏林爱乐“12把大提琴”《天使之舞》专辑封面
在“12琴”的录音中,《花都巴黎》与《子夜琴吟》这两张专辑,开启人们对巴黎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双城记忆”。“12琴”与法国音乐向来渊源颇深,早年弗朗赛专为他们创作的《晨歌》,日后从未自该组合的节目单中消失。在《花都巴黎》中,音乐家们对于德彪西、拉威尔、福雷、萨蒂、普朗克等人名曲的全新演绎,反映出他们高雅的艺术品位;而《玫瑰人生》《巴黎天空下》《我们的爱还剩下什么?》等脍炙人口的经典香颂,也在这群大提琴家的弓弦下散发出典型的法式浪漫气息。
曲目试听:[Doc]Link=00003343[/Doc]
柏林爱乐“12把大提琴”《花都巴黎》专辑封面
同样为人津津乐道的,是“12琴”在《子夜琴吟》中赋予南美音乐的别样风情,尤其当演绎皮亚佐拉的作品时,他们总能以最直接的方式,传递出音乐中或忧郁凄美、或激昂强劲的情绪,给人留下无限遐想。
柏林爱乐“12把大提琴”《子夜琴吟》专辑封面
如今,历经半个世纪的岁月变迁,“12琴”中的成员虽早已几经更迭,但那份勇于探索、精益求精的艺术态度却始终在此延续,而他们那饱含和谐之美的琴声,也给曾有幸在世界各地的剧院中聆听该团演奏的乐迷留下了一份难忘的记忆。
- [Doc]key=柏林爱乐十二把大提琴[/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