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当卧底(记者冒死卧底三年)
记者当卧底(记者冒死卧底三年)如果不幸被子弹射中,冒着枪林弹雨里匍匐前进,每个孩子都累得抬不起手臂,因为他们拿的都是真枪实弹,他们钻火圈 跨工事,
一群孩子穿着迷彩服 抱着AK ,
在院子里切磋训练,
但这并不是什么军训,
而是真实的恐怖训练,
每个孩子都累得抬不起手臂,
因为他们拿的都是真枪实弹,
他们钻火圈 跨工事,
冒着枪林弹雨里匍匐前进,
如果不幸被子弹射中,
那么 就只能说不幸。
和这些孩子的处境一样,
这是一部冒着生命危险拍出来的纪录片,
导演假装极端主义的支持者,
潜伏在一个叙利亚恐怖分子的家庭,
冒死拍摄三年,
毫不夸张地说,
这是第一部展现了恐怖分子和其孩子真实生活的纪录片,
其中的细节真的处处令人心寒,
这个恐怖家庭的父亲叫做阿布,
他所在的努斯拉阵线,
号称是本拉登建立的基地组织最正统的嫡系分支,
作为一个忠诚的极端分子,
阿布有八个孩子,
每个孩子的名字都有特殊含义,
比如 他最疼爱的大儿子奥萨马,
名字来源于他崇拜的本-拉登(本拉登全名谢赫·奥萨马·本·拉登),
有一个孩子因为生日是9月11,
为了纪念9-11事件的袭击者 穆罕默德-阿塔,
所以阿布给他取名穆罕默德,
说这些话时,
他的脸上写满了骄傲。
据说在911袭击当天,
他曾向真主祈求在同一天得到一个孩子,
结果六年后的9月11日,
他真的得到了一个孩子,
对他来说,
这意味着真主回应了他的祈祷,
虽然阿布张嘴闭嘴都是宗教信条,
但除此之外 他对待孩子十分慈爱,
看起来就是一个普通的大家庭。
但没过多久,
平淡的镜头里就就显示出异常,
十二岁的大儿子奥萨马捉到一只鸟,
他兴奋不已地向大人展示,
然后拿出去给弟弟玩,
然而画面一转 再进屋时,
小鸟已经被残忍的开膛破肚,
还砍下了头,
奥萨马得意地告诉阿布,
他亲手杀了那只鸟 因为它啄疼了弟弟的手指,
他和弟弟们天真烂漫,
丝毫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一桩残忍的暴行,
对于他们说,
死亡和杀戮就像一日三餐一样正常,
而这一切都来自父亲的言传身教。
阿布是一个排雷专家,
经常活跃在战场前端,
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工作,
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
在排雷时,
他提醒导演不要跟过来,
但他对自己的安危却并不在乎,
他认为他的使命就是“持续战斗”,
直到解放叙利亚 建立一个理想中的国家,
一个连自己性命都不在乎的人,
又怎么会在乎别人的性命?
基地里经常会有被俘的政府军,
俘虏们被基地成员赶到院子里,
他们衣着单薄,
很多看起来才刚刚成年,
一个年轻的男孩颤抖着解释,
自己是为了薪水才加入政府军,
他现在愿意加入基地组织,
但阿布等人根本不为所动,
一个恐怖分子开始杀人宣讲,
宣讲完后 他领头大喊真主万岁,
其余人纷纷响应,
然后举起了手中的枪,
而那些年轻的战俘眼中写满了恐惧,
流下了绝望的泪水,
镜头在这里就切开了。
但我们都知道,
他们是不可能活下去的,
毫无疑问阿布是一个冷酷无情的恐怖分子,
同时他还是一个慈爱的父亲,
他十分疼爱自己的孩子,
空闲的时候喜欢和孩子嬉闹,
教给他们怎么和别人相处,
还常常抱着最疼爱的小儿子不想放手,
然而他的疼爱中掺杂着太多的极端狂热思想,
他会教导四岁的小儿子,
如果看到女孩不戴头巾出门,
就可以朝她射击。
有一次阿布在执行该狙击任务时,
曾提及了一件事情,
之前他曾被敌人抓住,
被押送着经过自己村子时,
他在人群中闻到了儿子奥萨马的味道,
那一刻 他心里在想,
说这些令人动容的话时,
阿布面无表情 正架着狙击枪瞄准,
然后下一秒 他就开枪射杀了一个人,
他爱自己的孩子 但更爱基地,
为了基地他愿意牺牲自己,
也不在乎自己的残酷和血腥,
他把这些思想当做爱传递给孩子们。
而孩子们对父亲有着天然的崇拜,
他们热爱并且追随着父亲的脚步,
自然而然地继承了阿布扭曲的价值观,
阿布说的话就是他们的目标,
他们大多数不喜欢去学校,
因为阿布告诉他们那是没用的,
所以他们常常聚集在学校门口,
咒骂着讨厌的老师,
看到老师的大巴车,
就把石头当做炸弹投过去,
想要炸死他们。
而奥萨马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和阿布一起出去,
阿布经常带他去搜寻物资,
路上 阿布耐心地教奥萨马关于战争的经验,
奥萨姆听得格外认真,
在被击毁的坦克里,
他熟练地寻找有用的东西,
这让他获得了阿布的称赞,
奥萨马更加开心 对导演说,
他喜欢这种被当做大人的感觉,
还要做最让父亲骄傲的儿子,
说着这些话时 他的眼中光芒闪烁,
却完全看不到自己身上和身边的苦难。
一座座城市宛如废墟,
处处都是被炸毁的建筑,
站在高处随处可见弥漫的硝烟,
枪炮声也似乎永不停歇,
这就是真实的叙利亚,
这里的孩子们和其他地方一样,
都喜欢满街乱跑 疯玩上一整天,
但他们更多的是和我们不一样,
他们的玩具是自制炸弹,
做好后埋在路边 等着行人踩,
等半天没人踩 他们就自己轮番冒险,
而恐怖是 这种自制炸弹真的能爆炸。
这种爆炸在叙利亚的国土稀松平常,
一次任务中,
阿布失去了一条腿和一只眼,
幸运的是捡回了一条命,
他被同伴送回家,
吓得孩子们顿时哭成了一团,
深爱阿布的奥萨马更是伤心,
趴到阿布身上大哭,
傍晚 奥萨马忧郁地走出家门,
他坐到夕阳下 身影单薄,
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
在这一刻,
十二岁的他看起来异常成熟,
而对于这一切 阿布没有半点怨言,
他认为这一切都是真主的安排,
伤好后的他转入幕后工作,
在家里为基地制作炸药。
与此同时,
奥萨马到了适龄的年纪,
他毫不犹豫 把他送进武装训练营,
和奥萨马一起的还有十一岁的弟弟尼曼,
在基地设置的训练营里,
多的是和奥萨马一样的孩子,
但穿上迷彩服 蒙上头巾,
没有人拿他们当做孩子,
白天他们接受严苛的训练,
还要轮番接受教义的洗脑,
晚上十几个人挤在一个小房间,
每天的伙食只有七颗枣,
对于正在长身体的男孩来说,
这点东西根本没什么用。
夜晚 有的男孩们忍不住哭,
体弱的尼曼也跟着抹眼泪 想要找爸爸,
奥萨姆也害怕,
但临走时 阿布对他说过,
必须坚强地通过训练,
他只能坚强起来安慰弟弟,
次日迎接他们的是更加残酷的试炼,
教官让孩子们四散跑开,
然后在他们身后随意开枪,
据说这样是为了考验他们的勇气,
随后 教官让他们躺在地上,
这次更狠,
直接在他们头顶开枪,
被子弹划过头顶是什么滋味,
恐怕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而就算真的有孩子被打死,
也没有家长会追究,
在这些人的观念中,
这是成为战士的必经之路,
最后活泼勇敢的奥萨达姆通过了考验,
尼曼却因为体弱而落选,
通过训练营试炼的孩子,
将会被送往更高规格的营地,
接受为期三年的训练后,
他们这些未成年的孩子就会送上战场,
对于阿布而言,
这是一种光荣的选择,
因此他对尼曼落选有些失望,
他理想中的圣战需要大量士兵,
而儿子的生死并不重要,
因为一个孩子死去,
就会有一千个个孩子诞生。
在阿布眼中,
所有的敌人都是蠢猪,
盟友叙利亚反派也是蠢猪,
他的组织最终会统领世界,
但说出这话的阿布,
却是一个在爆炸中失去双腿的人,
而他的组织,
也不过是窝在叙利亚一角的小组织,
极端的思想让他极端盲目,
在奥萨姆即将启程前往训练营的前夕,
阿布特地拿出心爱的手枪,
手把手地教给奥萨姆射击,
在他看来,
这就是他对奥萨姆的爱,
奥萨姆也很开心得到父亲的认可,
然而到了夜晚,
他脸上的兴奋却被茫然取代,
他问尼曼 为什么不和他一起去,
尼曼却回答 他更喜欢学校,
他给奥萨姆念书,
但奥萨姆却越听越低沉。
离别那天,
奥萨姆不舍地拥抱了尼曼,
然后转身上车 脸上一脸凝重,
看着这样一张脸,
让人几乎忘记 他才只有12岁,
男孩们在十几岁的时候,
都曾幻想着热血沸腾的枪和炮,
但实际上,
一把AK的重量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
其实十分沉重,
他们在训练营里背着大人背的枪,
做着大人做的事,
而这一切都只有两个结果,
杀人 或者被人杀。
日复一日的麻木训练,
迅速磨光了他们眼中的童真,
同一个世界,
有的孩子在校园里笑容灿烂,
有的孩子却在枪弹下苦苦求生,
三年过去后,
十五岁的奥萨姆已经成为一个合格的恐怖分子,
他和同伴们被送往战场,
远远望去,
他们的脸庞依旧稚嫩,
眼神却已经饱含沧桑,
至此导演结束了拍摄。
他知道 战场就是死路,
他们永远没有再见的那天,
作为一个纪录片,
里面每一个恐怖分子都货真价实,
所以这部纪录片被网友们称作“恐怖分子养成记”,
它记录了一群天真懵懂的孩子,
如何在环境的影响下踏上死亡的道路。
导演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叙利亚人,
他逃出了弥漫着战争的国家 内心却始终不能忘怀故土,
于是他伪装成支持极端主义的战地记者,
冒死前潜伏在一个恐怖分子家庭,
拍摄了长达三年的时间,
在拍摄时他曾经历过空袭,
上映后努斯拉发觉遭到欺骗,
更是对他发来了死亡威胁,
他可能再也无法踏上故土,
但他以生命代价拍出的纪录片,
却让我们真实的看到,
这群恐怖分子是什么一群人,
他们究竟在想着什么,
这些可能和正常人一样,
也有人情和亲情,
但对极端主义的狂热扭曲了他们的正常思想,
让他们亲手把自己的孩子送上死路,
当一个国家陷入真正深渊时,
深渊的痛苦会反映到人民身上,
尤其是孩子身上,
那些扭曲的教育和价值观,
就像病毒一样腐蚀着孩子,
他们一出生就灌输宗教 民族和基地,
童年对于他们来说极其短暂,
因为从小被残忍的对待,
他们从小就缺乏同情心,
对生命极端残忍。
最后的结果,
大多数是沦为和父辈一样的恐怖分子,
一代又一代,
他们就这样陷入了死循环,
而这样的死循环才是恐怖主义最可怕的地方,
这样的死循环有解脱吗?
导演最后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他把结尾的镜头给了读书的尼曼,
如果说有解脱的话,
那么也只有一丝微弱的希望,
可能就在小儿子艾曼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