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杀太子怎么处理(汉武帝立子杀母)
汉武帝杀太子怎么处理(汉武帝立子杀母)不过,汉武帝也意识到:虽然诸侯王的威胁消失了,但是,新的威胁产生了——那就是外戚。不过,朝廷和诸侯王的矛盾也时常发生。因此,汉景帝、汉武帝父子在位期间,先后对诸侯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压制。尤其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彻底瓦解了西汉诸侯王的势力。比如早在刘邦在位期间,刘邦就吸取了西周和秦朝的教训。那就是改良分封制。分封制不能乱搞,但也不能不搞。因此刘邦确立了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的制度,同时,诸侯王也都册封为刘家人。此外,刘邦还制订了一系列的规章,规定了诸侯王如果绝嗣的话,封国将会被朝廷撤销,这样,西汉朝廷可以进行再一次分封。总得来说,就是只要远支宗室存在绝嗣,那么,就收回封国的土地、人口,而后把封国土地分给近支宗室。不可否认,刘邦的分封制确实稳定了西汉局面:一来可以解决行政无法管辖太广的问题,二来,一旦朝廷出现外戚专权,那么,诸侯王也可以起到限制外戚专权的作用。比如吕后虽然弄权,但是,最终吕家还是被
#汉武帝为何会首开“立子杀母”之恶例#
汉武帝在位后期,西汉宫廷变得不太平:先是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因为巫蛊之祸而先后丧生,紧接着,卫青家族因为参与了刘据的谋反活动,也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卫青家族从此失势,退出西汉政治舞台。
之后的汉武帝册立小儿子刘弗陵为新的太子。在册立刘弗陵为太子之前,汉武帝命人处决了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这一现象,被后世称为“立子杀母”现象。其实从某个角度来说,汉武帝的这一行为,也有些顶层制度设计的含义——虽然残酷,但汉武帝需要为自己过世后,西汉帝国的朝政安全考虑。
1、西汉王朝的探索其实从某个角度来说,西汉王朝算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实验田。甚至可以说在制度设计上,西汉王朝具备承上启下的功能:
比如早在刘邦在位期间,刘邦就吸取了西周和秦朝的教训。那就是改良分封制。分封制不能乱搞,但也不能不搞。因此刘邦确立了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的制度,同时,诸侯王也都册封为刘家人。
此外,刘邦还制订了一系列的规章,规定了诸侯王如果绝嗣的话,封国将会被朝廷撤销,这样,西汉朝廷可以进行再一次分封。总得来说,就是只要远支宗室存在绝嗣,那么,就收回封国的土地、人口,而后把封国土地分给近支宗室。
不可否认,刘邦的分封制确实稳定了西汉局面:一来可以解决行政无法管辖太广的问题,二来,一旦朝廷出现外戚专权,那么,诸侯王也可以起到限制外戚专权的作用。比如吕后虽然弄权,但是,最终吕家还是被诸侯王消灭了。
不过,朝廷和诸侯王的矛盾也时常发生。因此,汉景帝、汉武帝父子在位期间,先后对诸侯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压制。尤其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彻底瓦解了西汉诸侯王的势力。
不过,汉武帝也意识到:虽然诸侯王的威胁消失了,但是,新的威胁产生了——那就是外戚。
2、西汉的外戚危机西汉帝国作为一个庞大的帝国,需要大量的官僚参与管理,才能保证朝廷运转起来。而该选择什么人参与朝政建设?对于西汉朝廷来说,这也是一个大问题。
按照周朝惯例,西汉可以选择世卿世禄模式。但是这样做无疑让刘家人感到不爽——因为世卿世禄的存在,也意味着君主权力的受限——比如周天子的权力,就要比秦朝皇帝小太多。而汉朝皇帝想做的,是秦朝那样的皇帝,而非周朝那样的天子。
所以,汉文帝时代开始,西汉朝廷就对功臣集团开始了大规模清洗,防止西汉朝廷出现新的世卿世禄现象。
而如果重用宗室子弟参与朝政管理,也是非常不适合的。因为宗室子弟如果掌权,那么,篡位现象只怕也会成为家常便饭。所以,作为汉朝皇帝,这个选项也必须过滤掉。
因此在汉武帝之前,西汉帝王都热衷重用外戚。并且,新皇帝登基后,上一任皇帝时代的外戚家族,也都会遭到淘汰。并且,外戚和诸侯王互相牵制,也都无法危害皇权。
但是汉武帝搞垮诸侯王的势力以后,情况变得不同:那就是一方面,新继位的皇帝刘弗陵是个孩子,很容易导致外戚做大。二来,诸侯王势力的瓦解,也让外戚失去控制。汉武帝于是决定开创先例:那就是立子杀母,同时设立辅政大臣,等到刘弗陵长大后,辅政大臣归还大权给刘弗陵。
不过,客官来说,汉武帝的计划失败了:那就是在刘弗陵在位期间,辅政大臣霍光先后扳倒了其余的几个辅政大臣,而后大权独揽。刘弗陵在世期间始终是傀儡皇帝,刘弗陵去世后的新皇帝刘贺,也遭到了霍光的废黜。直到霍光去世后,当时的皇帝汉宣帝,才得以侥幸消灭霍家。
汉宣帝之后,汉元帝时代的外戚王家,最终灭亡了西汉。汉武帝立子杀母的制度失败了,外戚危机,却始终伴随西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