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宣化古城是最美的一道风景线(古城宣化曾经那么美)

宣化古城是最美的一道风景线(古城宣化曾经那么美)时光荏苒,岁月蹉跎。站在2300年后的今天,穿越时空长长的隧道,张开想象“隐形的翅膀”,遥望古城悠悠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遥想当年古城四周绝美的风光,绮丽的环境,我们的心里充满憧憬和向往,充满迷恋和祈盼,古时的宣化啊,我们心里的圣地,该有多么美?该有多么靓?“一抓一把历史,一靠一堆长城”。沧海桑田,桑田沧海。2300多年的宣化古城,经历了太多太多的变化。由此算来,从他确定建制的那天起,已走过2300多年的悠悠岁月……古时 宣化管辖的范围很大,“东至京都顺天府(今北京市)界,西至山西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界,南至直隶易州(今河北易县)界,北至沙漠,广四百九十里,轮六百六十里。”基本相当于今张家口全境加上北京延庆区。现在一般指宣化区,面积只有300平方公里。宣化,又称为“皇城”、“军城”、“葡萄城”。是生我们养我们的故乡。这座令我们魂牵梦绕的城池,寄托了多少游子浓浓乡愁的古城,承载着我们多少希望

宣化古城是最美的一道风景线(古城宣化曾经那么美)(1)

宣化,位于河北省的西北部。地处内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东临首都北京,西接煤都大同,北倚蒙古高原,南接华北腹地,头枕阴山山脉,脚踏泥河湾之土,柳川河、洋河、龙洋河之水环城而过,山川秀美,人杰地灵。

20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活居住。宣化西南60公里处,我国著名的泥河湾旧石器遗址和宣化城附近的刘家窑、王河湾、水泉、龙门、赵川、关子口、西望山、李大人庄、小白杨等仰韶、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证实在6000年前,人类活动就已遍及宣化各地。

夏商时属冀州,春秋时为燕国北境。居沟通南北之要冲,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之中心,历史上是汉族与东胡等少数民族的聚集地。

战国时 燕国大将秦开率兵破东胡,拓地千余里,置上谷郡、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宣化属上谷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天下分36郡,宣化仍属上谷郡。

由此算来,从他确定建制的那天起,已走过2300多年的悠悠岁月……

宣化古城是最美的一道风景线(古城宣化曾经那么美)(2)

古时 宣化管辖的范围很大,“东至京都顺天府(今北京市)界,西至山西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界,南至直隶易州(今河北易县)界,北至沙漠,广四百九十里,轮六百六十里。”基本相当于今张家口全境加上北京延庆区。现在一般指宣化区,面积只有300平方公里。

宣化,又称为“皇城”、“军城”、“葡萄城”。是生我们养我们的故乡。这座令我们魂牵梦绕的城池,寄托了多少游子浓浓乡愁的古城,承载着我们多少希望和梦想、快乐与忧伤,眷恋与遐想……

“一抓一把历史,一靠一堆长城”。沧海桑田,桑田沧海。2300多年的宣化古城,经历了太多太多的变化。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站在2300年后的今天,穿越时空长长的隧道,张开想象“隐形的翅膀”,遥望古城悠悠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遥想当年古城四周绝美的风光,绮丽的环境,我们的心里充满憧憬和向往,充满迷恋和祈盼,古时的宣化啊,我们心里的圣地,该有多么美?该有多么靓?

公元前221年,距今2300多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宣化,为上谷郡,作为北据胡人的边塞前沿。那时候,宣化周围群山环抱,众流环绕,森林茂密,艳阳高照,空气清新,天蓝如洗。狮子、老虎、大象、犀牛、黑熊、黄羊、麋鹿等大型珍稀动物,在林间奔跑嬉戏。天鹅、大雁、老鹰等飞禽翱翔空中,鸟语花香,绿草茵茵。城外西北80公里,就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草原。

2009年,在距宣化宣化古城20公里的洋河南滴水崖。发现了大小如拳、型圆如球的玛瑙,它色采丰富而艳丽,质地细腻油润,称为“上谷战国红”、又称“北红玛瑙”、“上谷赤琼”等。其特点是:储量大、图案多、色彩艳、圆料居多、成型规整、便于雕琢。由于“上谷战国红”,具有其它玛瑙难于匹敌的艳丽红黄色、细腻多变的丝纹,故为玛瑙中的上上品。

宣化古城是最美的一道风景线(古城宣化曾经那么美)(3)

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科学家宋应星在其所著《天工开物》(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著作),下篇《珠玉》中,对张家口地区所产的玛瑙,有较为明确的记载:“今京师货(玛瑙)者,多是大同、蔚州九空山、宣府四角山所产,有夹胎玛瑙、截子玛瑙、锦红玛瑙”。可见宣化的玛瑙,至少在明朝时期还是有相当数量的加工和开采的。

战国红玛瑙,是在距今1.3亿年之前的侏罗纪白垩纪时期,由于地质构造运动等大自然作用下形成的。这充分证明了远古时期,宣化位于碧波荡漾、苍苍茫茫大海的边缘,水资源非常丰富,野生的树木连天遮日,成群的大型动物,在蓝天绿荫中自由自在的生活。

公元前140年,距今2100多年前,大汉帝国时,宣化还为上谷郡,城池虽不太大,却因一个人而声名大振。这就是“飞将军”李广。“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句,如此贴切地描绘了宣化这座大汉边城,雄关锁钥的雄姿和“飞将军”李广的英勇无敌。

李广,甘肃天水人,曾任上谷郡等北域七郡太守。《史记》专门为其列传的“汉代名将”, 被称为“飞将军”李广。一生与匈奴战斗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险中取胜,以至匈奴人闻名丧胆,不战而逃。

宣化古城是最美的一道风景线(古城宣化曾经那么美)(4)

2100年前左右,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20多年间,张骞将大宛(现哈萨克斯坦一带)种植的葡萄条带回大汉。由于葡萄是依靠嫩枝条蔓扦插进行无性繁殖的,不能长距离运输传播。先是在新疆一带种植,后逐步传入长安、洛阳等中原地带。

由于宣化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光照时间长,又位于东经115°2′,北纬40°31′(地球“黄金线”,和法国葡萄名产区--波尔多属同一纬度),是最适合葡萄种植的纬度。据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曹幸穗考证:大约在距今1800—1900年间,宣化已经有葡萄传入并种植,并在宣化深深扎根,开花结果。

那里的宣化,应该是:城小名气大,景色美胜画。千峰叠翠,古木参天。烟霞笼远岫,日月照云屏。闹聒聒,山禽对语。舞翩翩,雁鹤齐飞。香馥馥,诸花千样色。青冉冉,杂草万般奇。河中有滔滔绿水,山前有朵朵祥云。

公元710年,距今1300多年前,唐朝玄宗年间时,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一心想谋反,看中了宣化块风水宝地,遂在宣化原城上扩建。使之成为谋反时的钱粮基地。据北京大学教授宿白先生考证:唐雄武军驻地--武州城(即今宣化城),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1200米,周长约5400米,折合10.2里左右,约为现今宣化城的二分之一。那时候的宣化,阳光明媚,天空湛蓝。城内古朴典雅,城外森林葱郁,水系发达,野兽出没,百鸟欢歌。现在,在距古城西南约20多公里的洋河南立石沟、东寺沟、西寺沟附近,发现了许多直径2米多的树化石、树化玉,这足以证明:当时宣化四周树木的茂盛和高大。后唐时期,由于宣化土地肥、地势平,气候宜,时任刺史刘怦,因久无战事,则组织军民垦荒造田,营造果园。葡萄,开始在军营和寺庙中推广 宣化葡萄的最早种植地在弥陀寺,其位于宣化城内北部,地肥水足,柳川河之水可常年灌溉之用。采用独特的“漏斗架”栽培。仰视,一架架直径10多米的葡萄架,如朵朵硕大的莲花盛开 又如一个个倒立的巨伞,排列整齐,像片片彩云,挂在天际,蔚为壮观。俯瞰,一个个圆圆的葡萄架,仿佛巨大的的碧绿的玉碗或玉环,一个紧挨着一个,镶嵌在青砖灰瓦中,漂亮极了。据说,漏斗架型也是唐朝僧人,从佛家对于“圆”以及“功德圆满”的教化中得到的启发。后来,这种集“观赏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的葡萄种植方法 推广到寻常百姓家,这唯一发源在城市中的农业系统,逐步发展到整座城市中。4000多亩的绿油油的葡萄园,在斗拱飞檐的辉映下,碧环翠绕,分外靓丽。真可谓“清远楼下两天地,半城黛瓦半城绿”。那是怎样的一种醉人景观呀?光阴似箭,一晃,1800多年后过去了。宣化古城,至今仍保留有半城的传统葡萄园。它是世界上“唯一”在城市中种植的葡萄园,也是农耕文化和城市文化相辅相成,亲密融合的典范。201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宣化的传统葡萄园”这一农耕系统和景观,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多么宝贵的文化遗产和财富啊!

1000多年前的辽代,云幽十六州沦陷后,宣化为辽归化州治所,太宗耶律德光将祖城南移,在宣化建立行宫和御行殿,接受群臣朝拜。圣宗耶律隆绪为其母萧太后在宣化建造了行宫。当时,葡萄在城市居民庭院都有栽种,城北的一排排葡萄架,如莲花般盛开,远远望去,似一片绿色海洋。萧太后特别喜爱牛奶葡萄,曾征地30多亩,辟为”皇家葡萄园”,专供皇室享用。后人称皇家葡萄园为“白果园”。今天,白果园内的数十架葡萄,仍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特别是一颗长6米多,阔0.7米的葡萄老藤,经历了500—1000年的风风雨雨,现在仍郁郁葱葱,硕果满枝。

宣化古城是最美的一道风景线(古城宣化曾经那么美)(5)

“山川俯城郭,藩镇重畿辅。桑麻数万里,烟火几万家。葡萄秋倒架,芍药春满树”的诗句,这是金代诗人刘迎对当时宣化美丽风光和葡萄种植规模的真实写照。试想想,城里是半城葡萄,杨柳依依,河水潺潺,桂栋连连,鳞次栉比,古色古香。城外是森林茂密,四周环水,阳光灿烂。这是怎样的美景呀!简直就是最美的人间天堂啊!

距今800年前,元朝时,宣化北山上还是一大片原始森林。据《元史•耶律楚材传》记载:中贵大臣可思不花上奏:“采金银役伕及种田西域与栽葡萄户,帝令于西京宣德徙万余户充之”。楚材曰:“先帝遗诏,山后民质朴,无异国人,缓急可用,不宜轻动。今将征河南,请无残民以给此役。”帝可其奏。

这段话是说,元朝宫中有一个叫可思不花的大臣,奏请召募采金银的役夫以及遣到西域去种田、栽葡萄的人户。元太宗就下令从西京宣德迁移一万户来充当。这里提到的西京,即今天的大同市,宣德府的府治就在今天的宣化。这位可思不花大臣奏请大规模迁徙宣化百姓充西域的事,以宰相耶律楚材据理力谏,最终以“帝可其奏收回了成命”。

从中可知,12世纪初,元太宗在位时,一次能下令迁出一万多户葡萄专业户到西域去,至少说明距今800多年前,宣化种植葡萄已经相当普遍,而且是人口众多的富庶宝地,所以皇上才会一张口就轻松说出“徙其万余户”来。

1993年,在下八里村出土的辽墓中,发现了距今1000多年前的干葡萄枝、葡萄酒,都可以让我们想象到,当时宣化葡萄种植之广、面积之阔、名气之大,都市之繁华。

宣化古城是最美的一道风景线(古城宣化曾经那么美)(6)

由于宣化葡萄种植历史的悠久,面积大,又是上乘的西域品种,与独特的本地环境相适应,经过先民们千余年培育出的优质葡萄品种,葡萄的品质非常好。具有“果实大如牛乳”、“皮薄肉厚”、“酸甜可口”、“刀切不流汁”等特点,中外驰名。因此,宣化被称为“葡萄城”。

“遍尝宣化葡萄鲜,嫩香似乳滴翠甘;凉秋塞外悲角远,梦尽风霜八十年。”这是大作家曹禺于1988年9月,这第一届宣化葡萄节所赋的诗。

在诗后,还有一段释文:“余孩提时,随父居宣化。古城秋暮,军号吹来,犹绕耳边,音凄日落,不能自已。然犹口中葡萄颗颗甘鲜。今逢中国宣化葡萄节,是丽人欢,阳春复见,惊喜交集,不胜感慨。”

曹禺,中国现代著名的戏剧大师,著有《雷雨》《日出》《北京人》等著名作品,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的“沙士比亚”。六七岁时,随父亲来到宣化居住,其父万德尊民国初期为宣化镇守使。幼时,他最高兴的事,就是坐着轿子,到市场上买白牛奶葡萄吃。宣化葡萄的甘甜,给他心灵上留下了格外美好的印象。

宣化葡萄历来为“皇家贡品”。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物产博览会上荣获“荣誉产品奖”,2013年武汉中国国际农产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2014年夏,农业部在北京发布了“2013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评估”,宣化的“牛奶葡萄”品牌评估价值为18.1亿元,名列葡萄类产品品牌榜首。

明《宣府镇志》记载宣化:“全镇飞狐,紫荆控其南,长城独石枕其北,居庸迄险于左,云中固结于右,群山叠嶂,盘踞峙列,足以拱卫京师,而弹压边徼,诚北方重镇也”。

明朝,朱元璋第19子谷王朱橞在这里落藩。古时,建王府非常讲究风水和地理环境。能建王府的地方,必定是龙盘虎踞,气势恢宏的风水极佳之地。

当年,刘伯温的长子,一位精通风水的王府、城市筑城师,来到宣化。当时宣化地处阴山山脉中,地势平坦开阔,汇集洋河、柳川河、泡沙河和龙洋河等四大水系。群山巍峨,水系纵横,土壤肥沃,钟秀迷人。看到这么一块“前有照(水),后有靠(山)”的极佳风水之地时,他欣喜若狂,认定宣化必是块大富大贵、生机勃勃的一块宝地,遂决定在地此扩建城池,兴建“谷王府”。

由明代都御史罗亨信所撰的《宣化新城之记》碑文这样描述:“恒宿重兵以控御北狄”。当时筑成的宣化城,同西安、大同一样雄伟,当时的城郭边长6里13步,周长24里,比当时的太原城都大,城区面积约10平方公里。沿城墙设有7门,门外环有瓮城,瓮城外连月城,城四角有角楼,城上有铺宇、箭孔,城外有壕堑、护城河、吊桥等,整个城池俨然为明代北京城的缩本,仅规模较小、门制不同而已。

宣化古城是最美的一道风景线(古城宣化曾经那么美)(7)

公元1518年,距今500多年,明武宗朱厚照,这位自鸣不凡的皇帝,非常喜欢宣化这块宝地,建“镇国府”,自封为“大将军”,不住北京皇宫,竟长期在宣化办公。许多诏书都是从宣化发出,乐不思“京”。

一来由于唐代沙陀人晋王李克用后来被他的儿子,尊为后唐太祖即开国皇帝,他在宣化居住;二来明清的皇帝,经常驻跸宣化,所以宣化又叫“皇城”。

当时天下都是皇帝的,皇帝去过了太多太多的好地方,江南好吧?宣化,当时肯定不逊于江南,否则,连走遍天下的皇帝,都喜欢常住的地方,肯定是非常美,非常宜居的地方,天蓝、地绿、水清、云淡、人淳朴,物丰富。那时的宣化,该有多么美呀!“游龙戏凤”的故事,就是发生在朱厚照在宣化期间。

宣化在明王朝的九个边城中,作为九边之首,是驻兵最多的地方,明朝常备军估计有100多万。宣府镇驻军就占全国总兵力的九分之一,驻军最多时达15万人。宣府的总兵是九边中官阶最大的,为正二品,是挂“镇朔将军印”的将军。当时在全国来说,挂此军印的将军只有两个,因此,宣府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被称为“京师锁钥”、“长城要塞”、“神京屏翰”。

当时,宣府城有“其城雄阔甲于他郡”之美誉。“土木之变”后,时任镇朔将军的杨洪,紧急率领2万士兵,入京勤王,为北京保卫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据明朝《万历野获录》记载,当是北方有“宣化的校场”等“四大奇”,每年的十月到十二月,宣府全镇的部队都要集中到镇城的校场操练,蔚为壮观。戚继光幕下的文人徐文长,就曾这唱道:“宣府校场天下闻,个个峰峦尖入云。不用弓刀排虎士,天生剑戟拥将军。”

由于宣化历朝历代,都是军事重镇。特别是明朝,宣府驻军最多,地位最重要,故宣化又称为“军城”。

万历四年(1576)夏,距今430多年,56岁的徐渭,应年轻时代的朋友,当时的宣化巡抚、担负北部边防重任的吴兑相邀,北上来到宣化。

徐渭,浙江绍兴人,明代杰出画家、诗人、书法家、军事家、戏曲家、民间文学家、旅行家,历史学家。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大才子”。被誉为“中国抽象绘画之父”、“中国流艺术第一人”, “真正的奇才”!

徐渭在宣化幕府的时间不到一年,却留下了不少描写北地风光、民俗和军旅生活的诗文。特别是宣化古城“摩肩接踵”的葡萄园、硕果累累的各种葡萄,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他创作的传世著名作品《墨葡萄图》轴,就是以宣化葡萄为题创作的。他以独出心材的表现手法,自右上写葡萄一枝,藤条纷披错落,向下低垂。状物不拘形似,葡萄珠的晶莹透彻之感,显得淋漓酣畅。画上还写了一首《题墨葡萄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此画现被故宫博物院珍藏。

明朝时的宣化,群山攒拥,碧凝黛染,葡萄遍地,山气清新。晨钟暮鼓,河水流银,风岚含烟,霞光如醉。野卉多而幽香,百草秀而繁阴,稻谷沉而垂稔,佳果美而晶莹,乃神悦心悦之宝地也!

清朝,做过宣化县知县的黄可润,曾在“宣府十咏”中,这样描写当时的宣化

“千峰环合郡如盂,遥依长城势未孤。关枕大荒分内外,国居北鄙肇黄虞。”

“中楼极目收千里,北寺临城俯万家。上谷真如居谷上,夕阳未晚挂峰斜。”

“柳花飘处萦残雪,葡酒酣时拥敝裘。剩有西郊造成树,含烟带雨类南州。”

宣化古城是最美的一道风景线(古城宣化曾经那么美)(8)

当时,宣化仍有“八景”,分别是燕然叠翠、鸡鸣春晓、北山高寺、洋河冬泮、万柳盈街、响泉夏畦、黑峰残雪、箭岭晴烟。

从黄知县的诗词和宣化“八景中”,我们可以想象出,宣化清朝时的风光,该有多么好?多么美?真可谓:清波澹荡,翠影新抽。苍然者与山接,渊然者与河接。河涯陌上,濯濯依依,山川兹布佳色也。

“新保安下花园各站,一路与洋河并行,水势浩荡,隔河有鸡鸣、玉带山,山间隐约露着寺观。这一带远水遥岑,极引人入胜,如看山水横幅。车窗外,尽是整齐的稻田,田畦间种着密密的杨柳,柔条摇曳,竟是江南风味。”

“在青紫的远山,绯红的晚霞之中,一行人来到唐末李克用‘英雄立马起沙陀’的宣化”。

“昌平门两旁有石刻门神,城墙上还有石刻的厌胜小儿和顶着石盘的小猴,为他处所未见。城内大道旁有石沟,沟中有小泉流,经过家家门前,小孩子在沟中濯足,小女儿在沟中洗衣,好一派小桥流水人家景象。北门城头有“威远楼”、“药王阁”、“镇虏台”等明代建筑。从北山顶的恒山寺下望宣化城全景,葡萄园极多“。“弥陀寺里有大葡萄数株,结果累累,古者已有六十余年。葡萄架的结法,如倒置的雨伞(漏斗形)。伞柄向上,这样一枝一叶,悉受阳光,是园艺家所当效法的”。这是1935年,著名作家冰心来宣化时,所作的一篇散文描绘的美丽宣化城。

宣化古城是最美的一道风景线(古城宣化曾经那么美)(9)

“出城的北门,便望见恒山寺(北岳庙),寺占一山顶(寺原址位于现北门外春光乡盆窑村后山上),恒山寺下葡萄极多,亦间有瓜田,平津一带所需之葡萄,皆由此供给。”这是和冰心同行的著名作家郑振铎所描写的宣化。

两位作家都是民国时期的大名人,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见过的美景也非常多。单从他们文中的“水势浩荡”、“山水横幅”、“江南风味”、“葡萄极多”等词句,我们就能想象到,民国时期的宣化,风光是多么的美呀!生态环境是多么的好啊!稻田和葡萄是多么的多呀!

“上谷郡,宣府镇,雄武军,

宣化府,府隔府,三百五,

弥陀寺,时恩寺,皇城桥,南关桥,

七十二座庙呀,七十二座桥,

清远楼,镇朔楼,五龙壁,四牌楼,

方方正正一座城,边长六里十三步……”

从流传下来的童谣中可知,古时的宣化,是座真正的桥庙相连的“水城”,这在缺水少雨的我国北方,是十分罕见的。

2014年秋,在对宣化北城墙进行修复施工中,发现了水门遗存。水门是明代为引城北柳川河水入城而在北城墙修建的通道,其位置在距高远门东约500米处,三孔水道,每个水孔宽1米,高2米,深10余米。

宣化古城是最美的一道风景线(古城宣化曾经那么美)(10)

根据考古文献记载,当时,宣化城的水从水门入城后,分东西中三股,纵横流过古城后从西侧出城注入洋河。因为水系发达,阳沟(渠)遍布,当时宣化城内桥梁众多,有72座之说,从而印证了古城当时有水有桥,犹如“东方威尼斯”。至今很多地名中还有桥字,其中皇城桥就是一例。宣化城内因为曾经拥有非常发达的水系,有“柳川河水贯全城”之说,在民国时仍有“塞北江南”的美称。

宣化又是一块非常包容的土地,从建制那天起,2300多年来,道教、儒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都在宣化找到了自己根植的土壤,宣府境内的庙宇林立,多元文化在这里共生共荣。

传说中,宣化的古庙宇甚多,素有72座桥和72座庙之说。其实,宣府的庙宇远不止这些,据《宣化县新志》记载,明末清初,宣化古寺庙有128座,据日籍比利时人贺登崧所著的《中国地方城市信仰状况—宣化市宗教场所的全面调查》记载,1948年,宣化城有古寺庙198座。古城宣化,曾经拥有怎样的辉煌?曾经拥有怎样“倾国倾城”的风韵呀!

上世纪60年代末,我小的时候,宣化地下水还非常丰富,到80年代初,体育场内挖一铁锹,就能出水。宣化城西城北城南,仍有大片稻田,那三河之水孕育的稻米,非常好吃,稻香扑鼻。

在我们儿时,柳川河的水还很大。城北10里多地的王河湾,泉水又大又多。夏天,蝶飞燕舞,我们在柳川河里游泳、摸鱼、捞虾……冬日,千里冰封,我们在十多里的柳川河里,尽情滑冰、嬉戏,过瘾极了,真可谓“驰冰骋雪,一泻千里”。那时总觉得天非常蓝,阳光特别温暖,空气特别清新,我们陶醉在大自然里,流连忘返,常常忘记了回家。正是有了这条河,我们的童年,才有了这许多童趣、欢乐,我们的少年,才多了许多喜悦,才多了许多亲近自然的机会,多了许多知识,多了许多大自然的馈赠。生命里正是有了这样一条河,人生才多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听父亲讲,50年代初,北山上还有许多狼,老人们常常用“狼来了”的故事,吓唬我们。狼是大型食肉动物,狼多,说明当时宣化的生态环境非常好,动物多,狼才能生存。

30年前,洋河的水,还非常大,来往的行人只能从唯一的洋河大桥上通过。洋河南是大片的芦苇,常常能捡到雁蛋。洋河河畔的鱼塘里,甚至沟渠里,肥鱼跳跃,蛙鸣阵阵,塘边水鸟潜翔,人们脸上喜气洋洋……

宣化古城是最美的一道风景线(古城宣化曾经那么美)(11)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今天,宣化人多了,车多了,高楼大厦多了;树少了,水少了,蓝天也少了,大型动物基本上没有了。环境被我们改造得太快了,今天,缺水也成为这座城市之痛。这样的事,想起来让人心痛,让人惋惜,让人怀旧----古时的宣化该有多么美呀!

宣化,美丽的宣化,不仅属于现在的我们,更属于将来的子孙后代,属于整个人类文明。面对生我养我的这座城市,我们每个宣化人,都应该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怎样才能将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留下来?让我们的“梦”中有乡愁、有自豪、有骄傲。是不是每个人都要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踏踏实实干好自己的工作,尽心尽力,爱护宣化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这样,面对美好的未来,我们才能微笑着说,我们无愧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宣化人。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