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明斯克几天失守(苏德战争9-克里米亚)
苏德战争明斯克几天失守(苏德战争9-克里米亚)就在这时,12月26日,与苏军莫斯科城下的反击相呼应,苏军在刻赤和费奥多西亚两地登陆,开始了对克里米亚的反攻。曼施坦因最初并没有对苏军这次雄心勃勃的攻势给予应有的重视,28日还对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发动了最后一次未能奏效的攻击。而留在东海岸的第42军只剩下1个师警戒150公里的海岸线,军长施彭内克成功地消灭了较小的刻赤登陆场后却丢了费奥多西亚港口,眼看部队后路要被切断,便在曼施坦因明确下令不许的情况下违令撤退近百公里,利用半岛的自然地势,在费奥多西亚以西建立了一条新防线成功避免了一场灾难,消极影响是苏军收复了整个刻赤半岛取得了一定的战役回旋空间。但是他自己却被曼施泰因解除了职务,并上了军事法庭。12月17日,集中了所有能够集中的兵力、准备好弹药粮秣后,曼施坦因发起进攻,再次试图拿下塞瓦斯托波尔,战斗极其激烈,德军遭受损失后未能如愿,战斗陷入胶着。9月底,德军苦战突破了彼列科普地峡8公里宽的颈部
1、克里米亚
在更遥远的南方,克里米亚半岛,战争中德军最优秀的将领已经在后台待得太久,迫不及待要出场了。
1.1曼施坦因来了
冯•曼施坦因1941年9月17日抵达位于尼古拉耶夫的第11集团军司令部,接替触雷阵亡的前任。当时这支部队刚刚在贝里斯拉夫跨过第聂伯河,被赋予任务:向东追击苏军直至罗斯托夫和征服克里米亚。
9月底,德军苦战突破了彼列科普地峡8公里宽的颈部,打开了克里米亚的大门,苏军开始秩序混乱地后退。10月上旬,向罗斯托夫推进的任务交给了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群。曼施坦因集团军的任务专注于克里米亚,同时部队减少为2个德军步兵军和配属的罗马尼亚部队 后来随着任务、形势变化又恢复到3个军。天时地利,机缘巧合,历史给了曼施坦因一个外界干扰相对较少、任其天马行空自由驰骋发挥的舞台。
10月18日,德军开始进攻彼列科普地峡南端伊顺的苏军51集团军,苦战十天打开缺口后,曼施坦因以临时组建的摩托化部队、罗马尼亚骑兵和强行军的步兵展开迅猛追击,在这个封闭的半岛掀起了一股狂飙。11月1日德军进入辛菲罗波尔,并在此设立集团军指挥所。苏军仓促构建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工事,10日曼施坦因发起试探性进攻,因缺少重型火炮和空中支援而没有奏效。曼施坦因改变策略开始围困,同时向东推进,11月15日克里米亚半岛最东端与塔曼半岛隔海相望的刻赤陷落,除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以外整个半岛尽数沦陷。至此,德军获得初步胜利。
(克里米亚地图)
12月17日,集中了所有能够集中的兵力、准备好弹药粮秣后,曼施坦因发起进攻,再次试图拿下塞瓦斯托波尔,战斗极其激烈,德军遭受损失后未能如愿,战斗陷入胶着。
就在这时,12月26日,与苏军莫斯科城下的反击相呼应,苏军在刻赤和费奥多西亚两地登陆,开始了对克里米亚的反攻。曼施坦因最初并没有对苏军这次雄心勃勃的攻势给予应有的重视,28日还对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发动了最后一次未能奏效的攻击。而留在东海岸的第42军只剩下1个师警戒150公里的海岸线,军长施彭内克成功地消灭了较小的刻赤登陆场后却丢了费奥多西亚港口,眼看部队后路要被切断,便在曼施坦因明确下令不许的情况下违令撤退近百公里,利用半岛的自然地势,在费奥多西亚以西建立了一条新防线成功避免了一场灾难,消极影响是苏军收复了整个刻赤半岛取得了一定的战役回旋空间。但是他自己却被曼施泰因解除了职务,并上了军事法庭。
现在曼施坦因才开始察觉出问题的严重,开始担心具备兵力优势的苏军会尾随追击撤退的第42军并向西北方向进攻,如果苏军占领了克里米亚半岛北部封堵住地峡,整个集团军就会后路断绝不可收拾。好在他通过缴获的文件及时发现苏军并没有狮子的雄心,只想取得有限进展,这使他觉得甚至有点不可思议,同时一下子明白了对手孱弱的心态。曼施坦因微笑了,虽然现在前有刻赤半岛准备收复失地的苏军,后有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这个钉子,德占区还活跃着大批游击队,整个兵力对比处于极大劣势,看似陷入了危险境地,但是曼施坦因开始放心大胆地筹划反击,进入了个人表演的境界。
1942年1月15日,曼施坦因调集部队发动反击夺回了费奥多西亚并给苏军造成了巨大伤亡,但也耗尽了自己有限的机动预备力量。双方再次偃旗息鼓,开始幕间休息。
按照大本营统一部署,苏军组建了克里米亚方面军,由科兹洛夫中将指挥,梅赫利斯担任最高统帅部代表,调来大批援军筹划反攻。
2月到4月,得到充分人员物资补充、占据巨大优势的苏军先后在刻赤半岛、塞瓦斯托波尔两个方向发动多次反击,曼施坦因凭借有限的兵力,左挡右支两线防御,稳住了阵脚,最终使苏军无功而返元气大伤士气低落。
1.2猎鸨与捕鲟
现在轮到曼施坦因出手了,他决定首先对刻赤半岛动手,为此集结了5个步兵师、1个装甲师以及2个罗马尼亚师,制定行动计划代号“猎鸨”。此时的科兹洛夫,兵力占有2:1的优势,依托半岛的地理优势建立了牢固防线,但是整个指挥员队伍被梅赫利斯的小报告整得焦头烂额人人自危,根本没有想到曼施坦因会进攻。
(谷歌地球上的刻赤半岛)
5月8日,“猎鸨”行动开始。曼施坦因将主攻方向定于苏军想象不到、最难通过的防线南部沼泽,在决定性的地点集中了压倒性的兵力,在密集炮火、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的火力打击、以及搭乘冲锋舟的突击部队越海侧后突袭下,仅3个半小时,苏军看似无法攻破的防线宣告崩溃。次日,第22装甲师投入战斗,开始了标准德国式的迅猛追击,虽然大雨耽搁了一天时间,仍然于11日推进到北部沿海完成了对苏军主力的合围。5月16日德军占领刻赤港口,18日,“刻赤半岛会战”宣告结束。短短一周,曼施坦因围歼苏军三个集团军17万人,而德军仅伤亡3千余人 另一说7千余人,无妨。曼施坦因不无得意地回忆:“此次疾风暴雨式的追击终生难忘。条条道路上都堆满了苏军的车辆、坦克和火炮,时时会遇到长长的俘虏队伍。我与冯•里希特霍芬将军在刻赤的一个高地上见面,由此处向下俯视,所见景色动人心魄……”
刻赤半岛战事结束之后,曼施坦因得以专心致志地解决塞瓦斯托波尔。事实上,曼施坦因早已拟制好了进攻计划,代号“捕鲟”。与刻赤半岛不同的是,这是一次纯粹的硬碰硬的攻城战、阵地战、消耗战而不是机动战役。为此,曼施坦因集中了900多门中型、重型乃至令人吃惊的600毫米、800毫米火炮,以及掌握了制空权的第八航空队的空中火力。
6月7日行动开始,长时间猛烈的炮火准备之后,德军开始缓慢而坚定地一个阵地一个阵地啃,战线一点一点地向苏军方面退缩。到6月底,德军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付出了巨大伤亡。苏军虽然失去了大部分外围阵地,但是核心要塞仍然固若金汤,并且得到红海军黑海舰队的不断补给,坚守了200多天的要塞成了苏联军民英勇顽强的精神象征,牵动着全国军民的挂念。
曼施坦因亲眼看到,许多团仅余几百人,甚至于一个连队撤出战斗时只剩下1名军官和8名士兵。大多数重型火炮也已经耗尽弹药,而总部正在酝酿将第8航空队撤出克里米亚用于乌克兰的攻势。部下开始心生倦怠,战事进入了微妙的胶着状态。
战争史上,在这种两军对垒混沌难分的状态下,往往会出现出奇制胜的“妙手”、“鬼手”,另辟蹊径一举解决主要矛盾,紧接着所有的问题迎刃而解势如破竹。曼施坦因心急如焚而又不动声色,经过亲自观察慎密思索,决定兵行险着,拟命德军在夜间乘坐冲锋舟渡过800—1000米的要塞北侧的原黑海舰队驻泊地谢韦尔纳亚湾,从侧后翼攻克萨蓬高地,进而包围攻占要塞。将令一出,群情哗然,部下众将都觉得太匪夷所思了,这是不可能的。整个海湾都在南岸苏军的监视和火力控制之下,且南岸都是陡峭岩石,怎么登陆啊?万一被守军发现半渡而击就会全军覆没,到那时可就一点机会都没有了!曼施坦因不为所动,坚持认为,正因为看起来是不可能的,才能给苏军突然袭击,而这种突然性中蕴含着成功。
(谷歌地球上的塞瓦斯托波尔,可以清楚的看到城市要塞在海湾南岸,苏军面向南方重点防御陆上方向,而曼施坦因先攻占了北岸,然后出其不意夜渡海湾,从苏军背后杀了上来)
6月28日深夜行动开始,所有参加横渡海湾的人都忐忑不安,为掩盖可能发出的声音,航空兵对要塞实施了不间断轰炸,所有炮兵严阵以待监视着南岸苏军阵地,一旦被发现就实施火力掩护。
德军的冒险成功了,苏军凌晨发现时,德军已经站稳了脚跟,并爬上了高地平台。至此,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命运已经注定。德军于7月1日攻入了一片瓦砾的塞瓦斯托波尔,4日,所有的抵抗都结束了。苏军损失约11万人,德军、罗马尼亚军伤亡约3万5千人。
曼施坦因取得了当之无愧的完胜,他确实比对阵的苏军将领表现得技高一筹。九个月的战斗中,克里米亚几乎是一个独立战场,很少得到南方集团军群的支援,积极影响是同时也很少得到上级的干涉,受地形、战场容量等条件限制,这里发生的只是一个局部战役,但只要一有机会,或者到了战役的关节点,曼施坦因就会头脑敏锐地写下神来之笔,做出简单而又清晰的正确决定,一举改变整个战役态势。
希特勒发来电报,晋升曼施坦因为陆军元帅,为集团军颁发盾形徽章,并“代表全国人民对在您指挥下的部队所取得的英雄般的战绩表示敬意!”
(二战德军第一名将曼施坦因元帅)
功成名就之后,曼施坦因在回忆录中兴致勃勃地记述了部下、各地崇拜者通过各种途径给他寄来的具有各种特殊意义的礼物,以及在沙皇宫殿花园中举办的邀请营以上军官、获得铁十字勋章或德意志金十字勋章的军官、士兵参加的庆功宴会。他选择性遗忘或者装作毫不知情的是,在攻占塞瓦斯托波尔后放任国防军与党卫军处决了上万受重伤的战俘,其他数万能行走的都送去了集中营或者德国的奴隶工厂,手段之野蛮与纳粹无二。这与他在回忆录中精心为自己塑造的骑士形象大相径庭。其他德军将领的回忆录也大体可作如是观。
之后,曼施坦因元帅与第11集团军司令部被调至列宁格勒城下,希特勒是看中了他攻克要塞的经历,而麾下各师都被拆散分别加强给了其他各个战场。曼施坦因对此大不以为然,也只得应命而行。事后证明,这是希特勒的一个昏招,这样撒胡椒面似的一个师一个师的加强根本起不到决定性作用,为后来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埋下了第一个伏笔。
1.3猪队友
许多人都认为,此时的曼施坦因达到了他军事生涯的顶峰。但我却总感觉1943-44年他在乌克兰的军功相对更能体现其非凡内力。现在这个时候曼施坦因的这个功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手太弱。
克里米亚方面军司令员科兹洛夫中将,本身就不是智勇名将,既没有能力也缺乏胆识,碰上久经沙场老谋深算的曼施坦因,一败涂地满地找牙也是情理之中。最主要的,对于科兹洛夫而言,“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这句话再贴切不过了。
梅赫里斯是个十足的灾星,斯大林也认为他只适合从事破坏性的工作,却把他派到了前线担任行使最高职权的大本营代表。有亲历者对西蒙诺夫描述:
“梅赫里斯这个对军事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完全不信任几位集团军司令员和方面军司令员,刚愎自用,恣意妄为,……他禁止挖战壕,说是为了不破坏士兵的进攻精神。他把重炮兵和集团军司令部开到最前沿,如此等等。16公里的正面放了3个集团军,一个师的正面只有600—700米,后来我在任何地方都没有见过如此密集的兵力部署。这一切的结果就是血流成河,许多人跳海,无数人牺牲,一切的一切只因为指挥方面军作战的不是一名统帅,而是一个白痴!”
而朱可夫在回忆这次失败时也说,“梅赫利斯对谁都不信任,他专断暴虐,随心所欲,在军事科学领域一窍不通,……就是个疯子。”
甚至到了5月8日鬼子都进村了,梅赫里斯仍在不停地指责方面军司令员,不停地向莫斯科打小报告贬低司令员们和司令部工作,请求派一名兴登堡式的将军来指挥。他前后解职了相当一批极富才干的指挥员,其中最富盛名的是后来成为元帅的东南欧解放者、时为方面军参谋长的托尔布欣少将。凡此种种搞得经历过大清洗的军官们人人自危,噤若寒蝉。
(梅赫里斯)
最后连斯大林都看不下去了,在5月15日向科兹洛夫发电报:“指挥方面军的是您,不是梅赫里斯。他应协助您,如若不然,您应向我报告……”无奈为时已晚。在给梅赫里斯的回电中,斯大林无情地嘲讽挖苦并好言相劝地教育了一番,但却于事无补。最终两人都被降职降衔,再未被赋予重要使命。科兹洛夫勤勤恳恳担任分管行政的方面军副司令员直到战争结束,再也没有在历史记录中出现。梅赫里斯多少接受了教训,老老实实地埋头于本职工作,后来在次要方向担任了一系列的方面军军事委员。
2、哈尔科夫
1942年春夏,克里米亚激战正酣的同时,苏军西南方面军在哈尔科夫蒙受了更加惨重的失败,对后来的战局造成了根本性的影响,史称“第二次哈尔科夫之战”。
2.1铁木辛哥的计划
在冬季作战结束之后,苏德双方都开始了战役间的休整喘息,重新积蓄力量。双方大本营也开始筹划1942年的战略目标。经过谋划会商,希特勒决心将力量集中在战线南翼,4月5日发布的第41号训令规定要抢夺苏联富足的工农业区、获取补充的经济资源并占领有利的战略地位,即寻求对伏尔加河地区的经济资源和高加索油田的控制。一旦决定,德军就行动起来,开始格外补充加强南方集团军群的力量,并成功地隐藏了自己的意图,使苏军大本营误以为主要方向仍然是中路莫斯科方向。
而斯大林有着不切实际的乐观情绪,力主在全线进行积极的战略防御,同时在克里木、哈尔科夫、斯摩棱斯克、列宁格勒和杰米扬斯克等地域实施一系列的进攻战役,显然这超出了苏军的能力极限。沙波什尼科夫主张积极防御,在夏季消耗和疲惫敌人并且积蓄足够的预备队后再行进攻,认为现在的进攻无法取得决定性结果还会浪费苦心经营的预备力量。朱可夫的想法略有不同,原则上也主张积极防御,多点进攻显然力量不够,因而建议只在自己的西方向上实施强有力突击,粉碎德军勒热夫-维亚兹马集团,即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即便如此,朱可夫仍然觉得把握性并不大,心里也有些犹豫。
铁木辛哥作为西南方向总指挥信心满满地提出了一个庞大的三个方面军一起行动的西南方向进攻计划,要求给予最大限度的兵力和装备补充。这个构思大得斯大林都觉得过分了,命其修改,缩小规模。于是参谋长巴格拉米扬奉命做出了哈尔科夫进攻战役计划。
3月底召开了大本营会议,商讨下一步的行动计划。沙波什尼科夫先做了详尽的形势报告。接着,审议西南方向的进攻计划时,沙波什尼科夫表示反对,陈述目前形势还是敌强我弱。
斯大林打断了他的话:“我们岂能坐等德寇首先突击!必须在宽大正面先敌实施一系列突击……”
铁木辛哥接着发言,汇报了西南形势,保证哈尔科夫进攻战役一定能取得成功。伏罗希洛夫支持了铁木辛哥的意见。其他的人都不说话了,斯大林再次提出要实施一系列的突击,大家都点头表示赞同。
这时朱可夫站了起来,再次表示不同意同时展开数个进攻战役,但是被斯大林否定了。朱可夫知道沙波什尼科夫也不同意全面进攻,心中期待他也能站出来,但是沙元帅保持了沉默。斯大林最后决定,在克里木、哈尔科夫方向并在其他方向准备实施进攻战役。随后,众将各自回部队分头准备行动。
朱可夫一回到方面军司令部就收到训令,自即日起,西方向总指挥部撤销,加里宁方面军由大本营直接指挥。朱可夫暗自嘀咕,感觉这是自己在会上提了反对意见的结果。
西南方面军开始紧锣密鼓地补充部队、变更部署、囤积物资等准备工作。为加强力量,铁木辛哥特意再次兼任西南方面军司令员,科斯坚科改任副职,巴格拉米扬为方面军参谋长。
总参干瞪眼看着,铁木辛哥向斯大林保证哈尔科夫战役必胜,斯大林批准了实施这一战役,并下令华西列夫斯基,总参应把这次战役看成是该方向的内部事务而不要干预有关的任何问题。
一系列的进攻战役都失败了。克里木、杰米扬斯克……
2.2铁木辛哥的进攻
5月12日清晨,西南方面军开始行动,两翼合围,面向西方的钳形攻势向心突击,目标哈尔科夫。右翼从沃尔昌斯克地域发动突击,左翼从巴尔文科沃突出部发动。
后来主要的战斗发生在巴尔文科沃突出部,此处苏军由西南方面军第6集团军和博布金集团军级集群担任主要突击任务打出左勾拳,打击对象是德军保卢斯第6集团军。马利诺夫斯基南方面军的波德拉斯第57集团军、第9集团军在突出部南正面防御,与克莱斯特装甲集团军对峙,保障突击部队南侧翼。博布金将军是著名的1924年列宁格勒高级骑兵指挥员进修班学员,和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巴格拉米扬、叶廖缅科等战神都是同学,“被认为是最训练有素、最有能力的指挥员之一”。原本担任分管骑兵的方面军副司令员,不甘平庸,主动请缨,希望参加最激烈的战斗,此次被委以重任。
进攻开始发展顺利,3昼夜前进了25-50公里。方面军、各集团军机关一片兴高采烈,铁木辛哥元帅与已经担任第38集团军司令员负责正面进攻的莫斯卡连科当晚交谈时充满了乐观精神。斯大林也很高兴,还因此责备总参谋部,说差点因为总参的坚持而取消了一次进展如此顺利的战役。
乐观的情绪下,大家忽视了一些征兆。德军的防御一天比一天顽强,突击部队的进展一天比一天小,而且从14日起德军空军就夺取了战场制空权。最大的问题发生在突出部南侧保障侧翼的南方面军。马利诺夫斯基掉以轻心,根本没有查明敌情,未发现与其对垒的克莱斯特装甲集团军按既定方针得到了特别加强,集结了重兵集团准备进攻。进而在铁木辛哥的方向指挥部、西南方面军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原本担负侧翼保障任务的第9集团军主力进行了一次针对当面的局部进攻战役,甚至还为此动用了战役预备队。当哈尔科夫方向进攻开始,西南方面军知道此事时,一度感到意外吃惊甚至恐慌,但是看到进展顺利,大家也就不以为意了。结果这次局部进攻战役撞到了枪口上无功而返,而由此导致的最恶劣的后果是战役预备队遭受很大损失,在后来克莱斯特进攻时,既没有力量也无法在防御布势中占领阵地,只能被动挨打。
战后赫鲁晓夫时期马利诺夫斯基继朱可夫担任国防部长后,南方面军在此次战役中的失误就很少被提起。而以南方面军参谋长安东诺夫丰富的战役战略见识,居然也没有注意到这些疏忽,实在让很多战神费解。但是安东诺夫后来确实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失误。
2.3铁木辛哥的误判
风云突变,看到苏军抢先动手,德军迅速调整部署,5月17日晨,克莱斯特集团军率先开始,朝巴尔文科沃突出部南正面苏第9集团军正面发动进攻,轻易撕开苏军防御,已经被削弱的苏军根本无力抵挡,德军装甲部队两昼夜推进50公里,前出到了苏军突击部队的侧后,形势开始变得危急。
17-18日是最为关键的日子,发生了很多事情,决定了后来很多人的命运和历史的走向。
西南方面军直到17日日终前才从南方面军处得知德军形成了战役突破,铁木辛哥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仅仅决定做些调整,抽调一些部队并请求大本营增援一些部队对付克莱斯特。
天黑后,已经睡下了的巴格拉米扬被叫起来,莫斯卡连科打来电话说缴获了敌军重要作战文书,并报告了文书内容。巴格拉米扬顿时睡意全消忐忑不安,综合敌情得出了合乎逻辑令人心惊的正确判断:敌军是想合围突出部内的苏军所有部队。他连忙去找铁木辛哥,建议火速停止哈尔科夫方向的进攻,主力掉头与南方面军、大本营预备队一起消灭克莱斯特。铁木辛哥依旧不为所动,仅仅又做了一些微调,同时确认次日继续向哈尔科夫进攻。
也是在17日晚,再次接替生病的沙波什尼科夫的代总长华西列夫斯基与一线的老同事、第57集团军参谋长阿尼索夫通过电话后也感觉到危险,立即报告斯大林建议停止进攻,主力部队调头正面应对克莱斯特,挽救紧张局面。斯大林与铁木辛哥通话后对华西列夫斯基说:“……铁木辛哥正在采取的措施完全能够击退敌人对南方面军的突击,所以西南方面军仍将继续进攻……”
18日,德军坦克突飞猛进,苏军第9集团军已经崩溃,集团军司令部失去了对部队的控制,形势急剧恶化。
华西列夫斯基心急如焚,与巴格拉米扬通了两次电话,流露出明显不安、无法掩饰的焦虑和激动心情,再次向斯大林建议停止进攻,调转巴尔文科沃突击集团主力消除敌军突破口恢复态势。
据朱可夫回忆,该日他就在最高统帅部,清楚记得,斯大林再次与铁木辛哥通电话,建议他停止进攻,调转方向对付克莱斯特。
铁木辛哥报告说,军事委员会认为,克莱斯特集团军的危险性被夸大了,因此,停止进攻战役没有理由。
当晚,斯大林又一次就此问题与西南方面军军事委员赫鲁晓夫通话。赫鲁晓夫支持了铁木辛哥的意见,主张继续进攻。斯大林以此为理由,拒绝了总参谋部的意见。
朱可夫说,斯大林与赫鲁晓夫通高频电话时,他在现场,可以证明赫鲁晓夫支持继续进攻的意见,西南方面军、南方面军没有向斯大林提出过告急的报告。
但是此事有不同说法。
巴格拉米扬目睹了当日下午铁木辛哥与斯大林的通话,眼看无法使铁木辛哥改变决心,只好跑去找军事委员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回忆,深夜他正打算上床睡觉,参谋长巴格拉米扬中将突然破门而入,他“精神恍惚”,跟赫鲁晓夫说,再这样进攻下去,“西南方面军将走向毁灭……”,力劝赫鲁晓夫给斯大林同志挂电话,讲明实情,撤销继续进攻的命令。
赫鲁晓夫说,以前从未见过巴格拉米扬同志处于这种状态……他军事知识渊博,廉洁正派……总而言之,是见过的最优秀参谋长。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赫鲁晓夫首先挂电话给华西列夫斯基,让他捎上地图去找斯大林同志谈谈。可是华西列夫斯基拒绝了。“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他平静地说道:“你知道斯大林同志不喜欢改变自己决定的,要说你自己去吧,这个忙我帮不上”。说完,华西列夫斯基挂上了电话。
关于这一点,华西列夫斯基回忆说,他跟赫鲁晓夫说清楚了,总参已经多次就此提出建议,而斯大林正是依据西南方面军的情报和意见拒绝了总参,因此建议赫鲁晓夫直接找斯大林谈谈。
赫鲁晓夫没办法了,在巴格拉米扬哀求般的目光注视下,只好亲自给斯大林打电话。斯大林拒绝停止进攻,甚至不接电话,让马林科夫与赫鲁晓夫通话,批评赫鲁晓夫“毫无主见,惊慌失措”。赫鲁晓夫只好失望地挂上电话。巴格拉米扬眼泪溃堤般涌出,嚎啕大哭而去。眼见巴格拉米扬如此失态,赫鲁晓夫也很震惊。
也许是因为战后与赫鲁晓夫的恩怨,朱可夫回忆录中基本没说过赫鲁晓夫什么好话。
19日,德军已深入苏军后方纵深,铁木辛哥终于确信凭借现有兵力根本挡不住克莱斯特。下午,铁木辛哥下令停止哈尔科夫方向进攻,突击部队掉头,各部协同对克莱斯特实施向心突击。已经太晚,调整部署需要时间,各部力量早已消耗,危急被动的局面已经形成了。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示意图)
白热化的战斗又持续了两天。22日日终前,克莱斯特装甲集团军与从突出部北端向南进攻的保卢斯第6集团军的两个装甲师会师,合围了突出部内的苏军。
铁木辛哥将合围圈内的苏军统归科斯坚科指挥,再次开始残酷地突围。莫斯卡连科第38集团军负责在合围圈外相向突击,力图打开包围圈。确实曾经短暂地打开了缺口,但是不久就被德军牢牢封死。到5月30日,战场上的枪炮声最终沉寂了下来。20万部队只有约2万人突围出来,方面军副司令员科斯坚科、集团军及集群司令员波德拉斯、戈罗德尼扬斯基、博布金四位将军阵亡。
朱可夫对科斯坚科的阵亡极其悲痛惋惜。朱可夫担任师长时,科斯坚科为其麾下最得力的团长。开战以来,科斯坚科一直在西南方面军顽强战斗,所部一直是主力兵团之一,并且在基辅战役中表现突出顺利突围。朱可夫还想起了科斯坚科的长子彼得,记得彼得还是个小男孩时就特别喜欢骑马劈刺、学习军事,记得科斯坚科极其自豪,希望彼得也能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军官。他的愿望后来实现了,父子二人同时殉国牺牲。博布金将军的牺牲也使得同学们的心情极为沉痛,在许多回忆录中都表达了悼念惋惜。
2.4反思
战役结束后,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召见了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心中忐忑不安,一万头羊驼奔涌而过,甚至在上飞机前做了必要的交代。多年后仍然愤愤不已:
“他们没有传唤方面军司令员铁木辛哥,而是把我叫去。你可以想象,我的心情是如何压抑,我几乎描绘不出当时的心情是何等沮丧。我们损失了数万人,更重要的是我们失去了那个赖以生存的希望,失去了我们能够在1942年扭转乾坤的希望……哈尔科夫反击战遭到失败已经够难过了,而更难过的是,好像要我个人为此承担一切责任!”
赫鲁晓夫来到克里姆林宫,斯大林没有立即见他,这反而使他倍感不安,生怕哪天贝利亚带他去卢比扬卡转达问候,整日吃了睡睡了吃,神思恍惚甚至感觉斯大林是不是把他忘了。终于有一天斯大林把他招进办公室,问他:“德国人宣布,俘虏了我们20万人。他们说的是实话吗?”
赫鲁晓夫回答:“他们没有说谎,那个数字差不多,也许还要多一些……”
这个时候,赫鲁晓夫看到了从未有过——甚至想都未曾想过的一幕——斯大林苦闷地低着头,似乎是在自责,“他的内心备受煎熬,想说什么,却欲言又止……”
斯大林没有像以前那样迅速严厉追究指挥员责任。朱可夫说,“最高统帅了解1942年夏季所形成的不利局面,与他个人在批准我军1942年夏季战局行动计划时所犯的过错有关。因此,他并没有责备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部的任何其他领导人。”话虽如此,实际上仍然对将领们以后的路产生了很大影响。
赫鲁晓夫回到了西南前线,继续担任方面军军事委员职务。6月21日,西南方向总指挥部被撤销,至此三个方向的总指挥部都被撤销,这一指挥形式被证明不适应瞬息万变的战场实际情况。铁木辛哥自此失去了斯大林的信任,不久被调到了次要的西北方面军,后来也担任了一系列的方面军司令员、大本营代表,却再也没有担负重要岗位遂行重要任务。虽然从年龄上说,铁木辛哥与华西列夫斯基、朱可夫是同龄人,但从战争经历、经验看显然他更倾向于战前老一辈的统帅们。战后当别人问及,朱可夫等人都认为虽然他也犯过错误,但是他与布琼尼、伏罗希洛夫不一样,他是个极有才干的人,斯大林对他的看法和使用是不公正的。话虽如此,但失败就是失败,也许只能说,一开始起点太高未必是好事。
(铁木辛哥元帅)
马利诺夫斯基在不久后南方面军撤销时降职担任了集团军司令员,后来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打了个翻身仗一雪前耻。巴格拉米扬随后也被降职到西方面军担任第61集团军副司令员,半个月后,对他深为了解的老同学朱可夫推荐他接棒罗科索夫斯基出任第16集团军司令员。他痛定思痛,终于有了机会实践自己当参谋长时提出的很多未被采纳的战法,憋着一口气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带领这个著名的集团军获得了“近卫”称号。而华西列夫斯基在6月26日正式取代病体缠身的沙波什尼科夫被任命为总参谋长,他理性内敛,而且善于组织协调,发现、凝聚了一批能力不凡的总参谋部军官在自己周围,确实比朱可夫更适合担任这个职务。
哈尔科夫战役失败的原因很多,从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到方面军诸将,对敌人力量估计不足、自信轻敌、忽视敌情侦察、对德军主要进攻方向判断错误等等。战役后果影响也是极其巨大的。战场均势再次被打破,德军再次领先。
对苏军而言,此次战役是学费极其昂贵的一课。很多回忆录都说,从这以后斯大林开始比以前更加善于听取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等人的意见,不再刚愎自用自以为是,驾驭战争的能力有了一个飞跃式的升级。各级将领也都从中学到了很多,并在六个月后付诸实践。
3、顿河
虽然此次哈尔科夫战役打乱了德军原定的夏季攻势的步调,但德军再次掌握了战场优势和主动权并充分利用这一点,乘胜在6月28日开始了策划已久的大规模夏季攻势,以钳形攻势合围西南方面军剩余部队。一时间顿河大草原上战车隆隆,狼烟四起,扬起的浮尘几十公里外就能看见。
3.1罗科索夫斯基与瓦图京
在顿河上游,德军坦克一路狂奔,沃罗涅日方向态势急剧恶化,驻守此处的布良斯克方面军一败涂地,部分部队陷入合围。按照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的一致看法,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力量其实足够强大,甚至得到了格外加强,原本是准备要进攻乃至粉碎当面德军的,却因为方面军司令员戈利科夫指挥不力不会打仗,遭此惨败。到7月2日日终,布良斯克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结合部的防御被突破纵深达80公里。为防止局势进一步恶化,大本营再次调集投入了两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和一个坦克集团军,戈利科夫仍然举措失当,斯大林直接派华西列夫斯基到前线担任大本营代表亲自部署指挥,同时将布良斯克方面军拆分为布良斯克、沃罗涅日两个方面军,以罗科索夫斯基取代戈利科夫,最终稳住了阵脚。
英俊勇敢的罗科索夫斯基此前一直在莫斯科方向指挥第16集团军浴血奋战,3月间还曾被炮弹击伤住院。7月初的一天,接到朱可夫电话,命其将指挥权交给参谋长马利宁,去莫斯科接受新任命。被罗帅形容为“喜欢安静、具有书卷气”的马利宁立即坦诚表示,集团军司令员的责任太大,他感到害怕,愿意继续追随罗科索夫斯基。我想这说明了两件事,一是难得有人对自己的认识能够这么清醒,司令员岗位确实责任重大非常人能为,尤其是战争中分分钟生死抉择的时刻;二是罗科索夫斯基爱兵如子,部下皆愿效死命,不愧名将风度。事实上,罗科索夫斯基的主要参谋班底都是从斯摩棱斯克开始追随他直到45年柏林战役前夕,几乎走过了整个战争过程,被认为是诸方面军最精干得力的司令部。
在大本营,斯大林对罗科索夫斯基温勉有加,嘘寒问暖,介绍了沃罗涅日方向的情况,主动询问是否需要调集得力部下,然后立刻答应了将马利宁等四位将军随调继续担当参谋长等职务,预祝在新岗位取得新战绩。于是罗科索夫斯基走马上任,继续征战。此时有个细节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上任不久,罗科索夫斯基又一次因公来到大本营,事情办完后本想告别,斯大林却说:“等等,坐一会吧。”
他打电话给秘书波斯克列贝舍夫,外面有位刚被解除方面军司令员职务的将军想要面见斯大林,斯大林本不打算接见,那位将军坚持,已经等了很久,现在斯大林请他进来。
厚道的罗科索夫斯基不愿意在回忆录中透露这位将军是谁,但是人们最终知道,他是原克里米亚方面军悲催的科兹洛夫。
斯大林说:“您抱怨说,我们对您的处理不公正?”
科兹洛夫说:“是的。事情在于,中央的代表妨碍了我指挥。”
“他怎么妨碍您了?”
“他妨碍我指挥,在应该行动时却要开会,他发出了互相矛盾的命令,完全取代了我这个司令员。”
“就是说,他妨碍了您。可指挥方面军的是您啊。”
“是我。”
“党和政府把方面军交给了您。您有高频电话吧?”
“有。”
“为什么不报告呢?哪怕只报告一次,说有人妨碍您指挥。”
“我不敢控告您的代表。”
“原来就是因为不敢拿起电话而导致战役失败,那我们当然要惩罚您了。”
罗科索夫斯基告别出来,心中暗自警惕,这件事他记了一辈子。
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的产生则比较有戏剧性。当7月5日华西列夫斯基回到莫斯科报告前线形势时,在斯大林处召开会议,决定了布良斯克方面军拆分。新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员好说,很快就确定是罗科索夫斯基,大家一致赞同。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的人选比较麻烦,提了好几位,斯大林都看不上。会场逐渐静默下来。
此时副总参谋长瓦图京中将突然昂首起立,靴后跟一磕,挺立如松,慨然说道:“斯大林同志!请任命我为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吧!”
“任命您?”斯大林惊讶地眉毛扬动了一下,接着环顾众人。众皆点头称善,华西列夫斯基虽心中不舍却也一力保举。
斯大林沉默片刻,又看了华西列夫斯基一眼:“好吧!既然华西列夫斯基同志同意您,我不反对。”
(总参时期的瓦图京中将)
自此,又一位战神提刀上阵走上前台。
这个夏天,斯大林下定了决心要培养使用在战争实践中磨练出来的新一代年轻将领,从这时起,战场就是他们的舞台,不久之后他们的名字将熠熠生辉永载史册。
3.2分兵
与沃罗涅日方向相比,其实德军将重点放在了顿河下游,充分利用已经取得的优势地位一举击溃了西南、南方面军。7月9日,冯•博克的南方集团军群被分为A、B两个集团军群,兵锋分别指向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这毫无疑问是此次战争中最重要的决定之一,希特勒又一次高估了德军力量,攻势在两条轴线同时展开,最后两个方向都寡不敌众。
整个西南前线一片混乱,哈尔科夫失利的后果显现了出来,苏军还来不及整顿部队补充力量,敌我对比悬殊,斯大林和铁木辛哥吸取了教训,命令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实施战略退却,方面军对很多下属部队失去了控制。但是德军却也没再抓获大批俘虏,苏军不到一个月减员近57万人,其中失踪37万,而德军统计俘虏仅8万,大多数人跑散了。赫鲁晓夫坦言,部队已被击溃。铁木辛哥说:“集合部队的唯一办法是设立流动厨房,希望他们在饥饿时能够回来。”这个办法果然使得,溃散的部队很快又组织了起来。
7月13日,刚取得胜利的冯•博克再次被解职,原因是反对希特勒的分兵计划,还有说法是希特勒意识到此次胜利并不大,没有消灭苏军有生力量俘虏不多对其不满。总之博克元帅“被退休”,再也没有回到战场。
(希特勒与冯.博克元帅)
冯•博克是典型的传统容克军官,一直没有参加纳粹党,从不关心纳粹政治,对希特勒1938年在国防军的大清洗也无动于衷,但是竭诚拥护希特勒的军事政策,因为这符合条顿骑士团开疆拓土的征服传统,为军官们大显身手提供了舞台。博克对遭此贬黜深为愤怒,却痴心不改。后来德军内部秘密组织数次劝他参与,博克回答:“谁要反对元首,我就反对谁。”1945年5月5日,博克死于英军飞机轰炸,是唯一死于盟军之手的纳粹德国元帅。
回到顿河战场,7月25日,李斯特元帅A集团军群再次占领了罗斯托夫。苏军一退再退,连续放弃了库班草原和塔曼半岛,一个月内后撤400-500公里,待收的农田、富庶的草原都顾不得了。这也是没办法,这样的大草原,没有防御依托,敌我悬殊,与德军装甲部队死磕肯定是凶多吉少。于是,德军一路进入了高加索山地,进而占领了一个已经被彻底破坏的小型油田。但是此时的战线已经拉长到1000公里,装甲部队距后勤补给基地500公里以上,还不得不分散兵力控制辽阔的占领区,夺取高加索诸山峰的战斗也主要由山地部队来担负。战事开始陷入胶着。
(高加索山区的德军山地部队)
8月28日,外高加索方面军在高加索山的山巅和奥尔忠尼启泽外围挡住了A集团集群的先头部队。虽然也有过反复拉锯,苏军仍然充分利用山地有利条件,筑起坚固的野战筑垒工事永远阻止了德军占领格罗兹尼油田,也永远阻止了德军占领高加索南麓黑海各港口,为红海军黑海舰队保留了最后的几个驻泊基地。作为退役海军军人,我每次看到这都会想,如果德军占领了所有港口,红海军黑海舰队会怎么办呢?真是万幸。几支德军山地部队把纳粹军旗插上了欧洲最高峰——高加索山脉主峰厄尔布鲁斯峰,其作用也就是给戈培尔的宣传增加点素材,连希特勒都嗤之以鼻地嘲笑李斯特元帅“染上了英国式的可笑的体育精神”。德军向南方的突击到9月中旬就已经耗尽了力量,而李斯特元帅也在9月上旬因为与希特勒意见相左被解除了职务。
(1942年底的苏联南部,蓝线为两军战线,可以看到德军最终没能进至高加索山脉南麓。)
与此同时,B集团军群以第2集团军在沃罗涅日方向掩护侧翼,第6集团军向斯大林格勒攻击前进。7月12日铁木辛哥元帅将西南方面军残余部队、斯大林格勒接近地的所有部队和从战略预备队调来的重编番号的62、63、64集团军一起组建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苏军只有50%的师补充到6-8千人,其余各师为1-3千人,整个方面军总计18.7万人,都已久战疲惫。人员、坦克、飞机对比都是德军占优,火炮双方大致相等。
1942年7月17日,德军保卢斯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西边130公里的奇尔河附近与第62、64集团军先头部队逐渐发生接触。苏德战争乃至整个二战的转折点——人类历史上空前惨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正式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