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出名的钢琴音乐会(见证钢琴文脉在上音的薪火相传)
最出名的钢琴音乐会(见证钢琴文脉在上音的薪火相传)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音乐会演奏阵容中的青年钢琴家唐瑾在今年上半年录制出版了《杨立青钢琴作品演奏专辑》。该专辑由上海音乐出版社与上海文艺音响电子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收录了杨立青从1961年到1980年的四部钢琴作品,其出版为中国钢琴文献再添一块瑰宝。今晚的音乐会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学院历史最悠久的两个系部(钢琴系、作曲系)及上音附中联合举办,由海上钢琴家俱乐部承办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副教授朱昊冰音乐会上,桑桐《在那遥远的地方》(1947)、杨立青《牧羊歌》《大生产》《山歌》选自《九首山西民歌主题钢琴曲》(1961)、江明惇《春江花月夜》(1962)、王建中《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梅花三弄》(1973)、周湘林《随想曲》(1988)、沈叶《波动—夜的音乐》(2014)、丁善德《降B大调双钢琴组曲》第一乐章(原作1984年,邹野改编于2019年)、贺绿汀八手联弹《游击队之歌》(原作1937年,孙
上音钢琴系主任江晨教授
“点燃-承传”上音文脉—经典中国钢琴作品音乐会今晚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主厅上演。本场音乐会演奏曲目不但聚焦中国钢琴百年经典之作,且所有作品的创作者——贺绿汀、丁善德、桑桐、王建中、江明惇、杨立青、周湘林、沈叶都在不同历史时期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
此次音乐会的钢琴家演出团队由上音钢琴系主任江晨教授领衔,还包括上音附中钢琴科副教授唐瑾、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副教授朱昊冰、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客座艺术家王鲁。这四位钢琴家曾分别师从于中国著名作曲家王建中、杨立青先生,并致力于中国钢琴作品的传播与发扬。他们皆在前辈音乐家的引领下,通过黑白琴键传播中国的声音。江晨表示,上海音乐学院是现当代中国音乐历史进程的重要见证者,深入发掘上音文脉、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上音人义不容辞的职责和担当。“我们要承传的不仅是前辈音乐家的学识和造诣,更是他们对待艺术的精神和学术标准。”
上音钢琴系主任江晨教授
音乐会上,桑桐《在那遥远的地方》(1947)、杨立青《牧羊歌》《大生产》《山歌》选自《九首山西民歌主题钢琴曲》(1961)、江明惇《春江花月夜》(1962)、王建中《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梅花三弄》(1973)、周湘林《随想曲》(1988)、沈叶《波动—夜的音乐》(2014)、丁善德《降B大调双钢琴组曲》第一乐章(原作1984年,邹野改编于2019年)、贺绿汀八手联弹《游击队之歌》(原作1937年,孙畅改编于2019年)等钢琴曲一一上演。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客座艺术家王鲁
上海音乐学院悠长的钢琴创作文脉自1927年拉开序幕。贺绿汀于1934年创作的《牧童短笛》至今被公认为“中国第一首具有鲜明、成熟的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到了上世纪40年代,又涌现出以丁善德和桑桐创作的代表性经典佳作。以这三位作曲家为典范的钢琴创作,为之后中国钢琴音乐的繁荣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王建中、杨立青等作曲家、钢琴家、教育家的钢琴创作又在中国钢琴百年经典中扮演了重要的历史角色。桑桐是王建中的导师,王建中是杨立青的导师,杨立青又是现任上音作曲系主任周湘林及沈叶副教授的导师,“上音文脉”一直薪火相传。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副教授朱昊冰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音乐会演奏阵容中的青年钢琴家唐瑾在今年上半年录制出版了《杨立青钢琴作品演奏专辑》。该专辑由上海音乐出版社与上海文艺音响电子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收录了杨立青从1961年到1980年的四部钢琴作品,其出版为中国钢琴文献再添一块瑰宝。今晚的音乐会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学院历史最悠久的两个系部(钢琴系、作曲系)及上音附中联合举办,由海上钢琴家俱乐部承办
上音附中钢琴科副教授唐瑾
相关链接:钢琴文脉在上音的传承,是一条对中国民族音乐不断求索的道路
用上音钢琴系主任江晨的话来说,今晚是一场“有温度”的音乐会。这不仅是因为今晚几位演奏者和上音多位著名老一辈作曲家有着师承关系,也因为有不少钢琴作品是之前从未或者很少正式上演的,还有一些钢琴曲经过了后辈作曲家的改编,从而让经典焕发新生。记者感受到,前辈音乐家们留下的不仅是作品,更多的是对音乐事业的不断求索,以及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坚守与热爱。
作为师从于王建中先生几十年的学生,今晚江晨演奏了恩师创作的《小奏鸣曲》(1981)。“作为钢琴演奏者,看到写在谱子上的作曲家的名字,会觉得很神圣。而在我初二的时候,我第一次到王建中老师的家里拜访他并见到他本人,就是为了学习这首《小奏鸣曲》。我也是他带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钢琴专业的学生。”
江晨除了演奏老师王建中的作品,还在这场音乐会中上演了她的父亲江明惇创作的《春江花月夜》(1962)。据江晨介绍,该作是其父在学生时期创作的一部作品,音乐风格古色古香,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今晚的音乐会是第一次将《春江花月夜》正式搬上舞台,意义非凡。“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展演,让更多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得到大家的关注,用钢琴说好中国话依然任重而道远。”
曾就读于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的王鲁,是王建中在上音附小收的首位弟子。从9岁起就跟随王建中学习钢琴的王鲁,在恩师的感染下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对中国民族音乐怀有满腔热爱。值得一提的是,今晚音乐会上演了王建中《梅花三弄》(1973),王鲁在美国本科毕业音乐会时也演奏了这首作品。“当时王建中老师告诉我,一定要在毕业音乐会中弹奏一首中国作品,当时人在美国的王老师还特意来帮我把关这首曲子的演奏。”王鲁自豪地表示,恩师笔下的《梅花三弄》无论是思想的高度还是技巧的难度,都可媲美肖邦、莫扎特等西方作曲家的一些钢琴曲。“未必只有西方作曲家的作品能够展现钢琴的魅力和钢琴家的实力,我们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
朱昊冰则是王建中在上海音乐学院收的“关门弟子”。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取得钢琴演奏博士学位后,她归国致力于钢琴演奏和教育,并在2016年发行《彩云追月——朱昊冰演奏王建中钢琴作品集》。中美两地的学习经历,让朱昊冰广泛接触了多元文化,这也促使她开始思考,作为一个中国人,该怎样在世界音乐舞台上找到自己的文化身份。“在美国演奏和讲解中国钢琴作品时,我看到外国观众欣喜和陶醉的神情,以及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痴迷,这让我倍感自豪。”回国后的朱昊冰,立志在祖国大地上传承中国钢琴经典,更要去不断探寻属于本民族的声音。
由丁善德同名钢琴协奏曲改编的《降 B 大调双钢琴组曲》今晚由王鲁、朱昊冰共同奏响。据悉该作曾于今年4月在第 36 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之上海师范大学专场音乐会迎来首演。改编者作曲家邹野表示,这部改编作品将原来的大型钢琴协奏曲室内乐化,用两架钢琴体现原作的美学意味,希望让更多观众在不同的场合听到少数民族的生活与故事,推动中国优秀钢琴作品的传播。
《降 B 大调钢琴协奏曲》原作写于 1984 年,是一首五彩云南的风情音画,更是一次宏大、美妙、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音乐礼赞。三个乐章的恢弘结构,让听者如同置身云南红河地区哈尼族、彝族欢乐的舞蹈、风情万种的对歌、火把节的狂欢之中,在热情奔放的旋律中生出对生活的无限赞美与憧憬。朱昊冰认为,双钢琴的呈现形式相比于协奏曲,能在协调乐队、指挥和协奏者上节约大量时间和精力,对推广民族钢琴作品有所裨益。王鲁则表示,中国不缺优秀的作曲家和钢琴作品,关键需要更多有影响力的演奏平台以及超一流的演绎,才能助推中国声音传播到更深更远的地方。
唐瑾是杨立青先生的徒弟,她印象里的杨老师博学而真诚,在为学生打开了音乐上的多扇窗户之外,还会讲述很多钢琴之外的内容——比如电影、哲学和文学。“有一次我到杨老师家里,他给我播放了一段舒伯特的《冬之旅》中的曲目,那深邃忧伤的音乐深深震撼了我,让我获得了新的感受。”回忆起多年前从杨老师身上获得艺术熏陶的画面,唐瑾依然历历在目。
作为钢琴、作曲双博士的杨立青教授,后来推荐学生唐瑾到德奥地区留学。杨立青一方面告诉学生欧洲是古典音乐的发源地,要求她好好学习;一方面语重心长地叮嘱唐瑾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建议她把学习到的内容带回国内,为中国的音乐发展做出更多贡献。“杨老师的很多作品结合了西方技法和中国民族元素,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底蕴。”
作者:姜方
编辑:姜方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