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阁专访北京电视台(昨天今天和明天)
胡文阁专访北京电视台(昨天今天和明天)在回忆大学四年的学习经历时,胡卿元提到了很多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和课程,例如像文物修复、世界民族与宗教等课程,她还向我们描述了上课的场景:“我记得我们当时文物修复这个课是修复瓷瓶,就是我们将一个打碎的瓷瓶,用石膏等一系列材料进行粘合,然后还要用工具一点点的去打磨。过程很累,但是修复完还是特别有成就感。”昨天——忆·大学时光 大学学的是历史,毕业后机缘巧合,从事电视编导工作,从最初“硬着头皮上”的恐惧,到如今可以从容应对各种变化,是胡卿元十余年工作所带来的成长。专业赋予她底蕴,职业赋予她成就感。今天,我们联系到了2005级的历史系毕业生,北京电视台编导的胡卿元学姐,并且邀请学姐回到了母校,回忆青春,放眼当下,畅谈未来。
采访人物:胡卿元
记者:栗亚瑄 朱民洁 邹宗冉
采访时间:2021年8月4日
采访地点: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大学学的是历史,毕业后机缘巧合,从事电视编导工作,从最初“硬着头皮上”的恐惧,到如今可以从容应对各种变化,是胡卿元十余年工作所带来的成长。专业赋予她底蕴,职业赋予她成就感。
今天,我们联系到了2005级的历史系毕业生,北京电视台编导的胡卿元学姐,并且邀请学姐回到了母校,回忆青春,放眼当下,畅谈未来。
昨天——忆·大学时光
在回忆大学四年的学习经历时,胡卿元提到了很多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和课程,例如像文物修复、世界民族与宗教等课程,她还向我们描述了上课的场景:“我记得我们当时文物修复这个课是修复瓷瓶,就是我们将一个打碎的瓷瓶,用石膏等一系列材料进行粘合,然后还要用工具一点点的去打磨。过程很累,但是修复完还是特别有成就感。”
而在提到的几位老师中,让胡卿元感觉最不一样的就是曾经历史系的系主任韩建业老师。胡卿元直接用“太高大上、太神秘、太伟大”,来形容韩老师所教授的考古课。“韩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他就会很讲的很通俗,也很生动。很多时候还会去给我们讲一些历史故事,然后会给我们带入到那种情景里面,能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
对于已经毕业十余年的胡卿元来说,这些让自己印象深刻的老师可能很多都已经退休,毕业后也没有再见到过彼此。但是当再次提及自己在联大文理学院接触到的老师时,胡卿元还是能说出很多经历与故事,并且告诉我们,她一直觉得文理的这些老师都很优秀,可以和学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老师们也是真的给大学时的自己提供了很多帮助。
在大学生活中,除了记忆深刻的老师和课程,最让胡卿元难忘的就是在大学时期认识的好朋友。“个儿不高,一个胖乎乎的女孩”,这是胡卿元第一次见到好朋友时的印象,而初次见面也正是大学开学的第一天。聊到和这位朋友间的故事,让胡卿元印象最深的是一起军训时的趣事,“那次是我们所有大一新生去军训,学校是给每个人都发了一顶帽子,但是那天到学校集合的时候发现只有她没戴那个帽子,站在一群人中间特别的显眼。当时带的行李比较多,是我妈陪我一起去学校,所以就连我妈当时对她的印象都特别深,然后我还过去‘嘲笑’她丢三落四。”笑着“吐槽”完好友的糗事之后,胡卿元也补充道:“但是她性格特别好,很爱笑,我们俩第一回见面就聊得很开心,感觉很投缘。”
采访中拍摄,左一为记者朱民洁,右一为胡卿元
聊到自己的兴趣爱好,胡卿元告诉我们,自己从小就喜欢画画,然后一直到大学乃至后来工作后有空时也都在画,是坚持了很长时间的一个爱好。也正是这个爱好,让大学时期的胡卿元在班上可谓是小有名气。“我记得我大学那时候画了一本简笔漫画,里面记录的是我大学的生活,包括每天跟老师同学发生的趣事等等。然后我的这本漫画在我们班同学里边被广泛的传阅,大家都特别爱看,就老是等着我更新。我就会在画完之后拿扫描仪扫出来,然后发到博客上。”
很多人常常会将爱好与工作结合起来,胡卿元很坦然的告诉我们她之前也这么想过,但思考过后觉得还是不能把爱好当作工作去做,因为一旦这样的话,那这个爱好可能就不再是自己的兴趣爱好了,会变成一种负担。时至今日,胡卿元仍会在工作之余进行绘画,虽然和大学时相比,绘画的时间变得很少,但却仍有一个自己一直钟意与喜欢的爱好,可以让自己放松,也是很好的一件事。
大学四年的时光对于胡卿元来讲,总体上是快乐且充实的,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同学间相处得很和谐,大家都很单纯。遇到的老师也很好,很负责任,真的教会了我很多专业知识。就觉得大学四年很快就过去了,回想起来还是开心快乐的记忆比较多。”
今天——看·如今发展
如今的胡卿元在中央电视台CCTV-12的《夕阳红》节目担任总导演的职务。谈及自己从历史系毕业而后转行成为节目编导的经历,胡卿元自己都用“不可思议和机缘巧合”来形容。
大学时期的胡卿元和很多普通大学生一样,并没有特别清楚自己以后要从事什么,对未来也没有太多的规划。而在大学毕业后,胡卿元偶然得知当时北京电视台正在招聘编导职位,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投出了简历,没想到最终成功的被录取,从一名历史系毕业生,转行踏入了电视节目制作的领域。在接触这一领域后,胡卿元觉得节目编导这份工作让自己很有成就感,于是便开启了自己的编导之旅,到今年已经是第十二个年头。
但在具体工作时,却并不像“误打误撞”进入编导行业时那么一帆风顺。首先在专业知识方面,就让初入职场的胡卿元遇到了难题。回想最开始工作时遇到的困难,胡卿元表示:“我觉得最大的困难不是在于电视业务本身,一些编导的知识学习起来还是相对好理解的。因为我一直做的都是以老年人健康为主,所以实际上对于我而言,做节目最难的地方是医疗知识这一块儿。”作为历史系的学生,对医疗知识又知之甚少,因此,胡卿元在做每期节目前会提前查阅很多与主题相关的资料,提前和约好接受采访的医生专家进行交流,去学习和了解相关的医学知识,希望通过让自己先学会如何健康生活,再去传授给大众。
找到了解决专业知识方面困难的方法,并不意味着一切就都会顺利,在工作中的其他方面也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坎坷与困难。“与人交往”这一点,也曾让胡卿元很是头疼。“我们做节目很多时候邀请的医学专家都是很知名的,可能是国内某一类疾病的顶级专家,所以人家就会很忙,没有时间回复你的信息,但是你又要完成你的工作,去沟通稿子之类的,就会很纠结。”除了和医学专家的交流需要技巧,和自己的团队交流,也需要很多技巧。就像胡卿元自己总结的:“干电视、干传媒,它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的工作,它需要跟各个工种去协调、去统筹,所以对我们自己的这个交际能力、统筹能力,还有自己的细心、执行力这些,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好在,性格外向且有些大大咧咧的胡卿元,在多年的摸索中也找到了和不同人交流的方式,从最初“硬着头皮上”的恐惧,到如今可以有准备的接受各种未知的沟通结果,是胡卿元十余年工作所带来的成长。
胡卿元工作照
尽管转行成为编导后遇到了很多困难,但胡卿元却从未想过放弃,她一直坚信,无论是遇到什么人、什么事,都能让自己从中学到新东西。她给我们提到了有时采访遇到的专家,虽然是国内顶尖专家,但十分亲和与温良,积极与编导沟通稿子。也正是因为遇到了这样的人,让胡卿元更加坚定了要继续从事这份工作的信念。“我会觉得和这样的人相处真的很舒服,同时会激励我也向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尽管我可能没有他这么有学问,他的学术成绩我拿不到,但是我最起码可以学他为人处世的方式,我也争取能够像他一样成为一个特别温良,然后与人相处的时候让人不讨厌的人,这个我是能做到的。”当然,在工作过程中,也常常会有一些困难。胡卿元谈到,“确实我们也会遇到很多不好沟通的人,他们专业能力很强,一门心思去做研究、做学问,所以不太会和人沟通”。当遇到这类人,她是抱着谦虚的态度去接触,因为每个人都各有各的闪光点,采访对象对学术的钻研,对工作极其认真的态度和精神,是很值得人学习的,也是值得尊重的。她说,她之所以一直愿意从事这些工作,是因为能够接触到这些行业的顶尖人士,能够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在工作至今的这十余年间,胡卿元参与制作过很多节目,包括家喻户晓的《养生堂》,也曾有过胡卿元的身影。其中《医圣仲景食疗方》这个系列专题,在《养生堂》播出后,一举收获了全年收视率第二的好成绩。但在《养生堂》这么多期自己作为编导参与制作的专题节目中,最让胡卿元印象深刻的是以“高血压”为主题的一期节目。胡卿元向我们讲述道:“我之前做过一期主题为高血压的节目,这个节目的主要内容是讲述高血压的历史故事。然后我就去搜集并且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具体的史实,从罗斯福开始讲起,将历史故事用在了节目中,带大家认识到高血压这个病的危害,包括用古今中外的综合案例进行对比,去说明说我们从古到今是怎样认识和治疗高血压这个疾病的。”制作这一次节目的经历,让胡卿元切实体会到,即使如今从事的工作与曾经学习的专业大相径庭,但“古今对比”的思路和一些历史知识,却可以被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因此,胡卿元也说道:“大学时的认真学习也是十分必要的,不要觉得以后用不到,就没准你不经意间,曾经学过的知识就在未来的生活中给你提供了帮助,所以认真学习在什么时候都是必要的。”
《养生堂——医圣仲景食疗方》节目截图
时代在变化,万物在变化。在网络新媒体发展迅速的今天,报纸、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受到不小的冲击,该怎样发展转型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对于这种现状,胡卿元告诉我们:如今的电视台一直都在转型,因为网络新媒体确实是一个大的趋势,包括现在很多老年人也不会只守着电视看,所以传统媒体平台也一直在转型。胡卿元也举了两个很简单直接的例子,就像如今她们做出来的节目不单单会放在电视平台上播出,也会同步更新到网络视频平台上,让更多的人反复观看。同时还会单独做出一些内容,放到如今火热的短视频平台上。与时俱进,是媒体人的必修课,也是社会上所有行业的必修课。
明天——谈·未来期望
“我们做电视节目的人,可能多多少少都有一点电视情怀,所以一般做电视节目的人,基本上都会很坚持自己去一直做这件事情,因为还是想把更多有用的东西通过电视这个媒介传播给大众。”胡卿元这样表述自己工作的意义,她认为,她所做的医疗节目,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把医学知识传播给大众,然后让更多的老百姓,尤其是老年人了解,当自己遇到疾病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去找谁,什么时候去? 需要做什么处理?怎么表达病情等等。这也是他在一直坚持做医疗相关节目的一个初心。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情怀和初心,让胡卿元坚定的说未来还会继续从事编导工作。她还开玩笑的说自己“自私”,自己认准的事情就要去做,不管别人怎么说。但在我们看来,这更应该被称作是一种坚持自我,是一种不忘初心,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去完成自己的责任。
作为联大历史系的毕业生,在此次采访中,胡卿元也表达了对联大学子以及历史系学子的一些希望。“跟同学和睦相处,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业,同时也要好好珍惜在大学校园的四年时光,因为一旦进入社会后,就再也不会有那么快乐的日子了,所以要开开心心的过这四年生活。”而在这其中,也包括开开心心的与老师相处。胡卿元特别提到,“希望学弟学妹们一定要尊重老师,因为大学的老师,其实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约束你,恰恰相反的是,你能够和你的老师成为很好的朋友,在未来的路上你们可能也是好朋友,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也许正是因为同样毕业于联大,胡卿元用最朴实的话,鼓励在校的学弟学妹们去做大学生应该做的事,发展自己,最重要的就是珍惜时间与好好学习。
胡卿元对母校以及联大学子的寄语
在此次采访的最后,我们也挑选了两个历史系学子想了解的问题,来询问作为历史系优秀毕业生的胡卿元。
采访中拍摄,中间为胡卿元
首先就是每个大学生都比较纠结自己在学习生活中该怎么样平衡学业和爱好这两者的关系。胡卿元认为作为学生,还是应该把学业放在首位来考虑。“你可以说在学业方面我不是特别的好,很出类拔萃,但是最起码要能顺顺利利地拿到毕业证,拿到我们这四年努力的一个文凭,这是咱们上学最低的一个底线了,如果你连这个底线都完成不了的话,我觉得你再谈什么兴趣爱好啊,就有点不合适了。除非你能把兴趣爱好发展的特别厉害,就例如像韩寒、高晓松这样的人,那即便你大学没上完,你能把你的这个兴趣爱好发挥到极致也行。但是我相信大多数人,一般是做不到像他们那样把兴趣爱好发展的很优秀。所以说作为学生的第一步也是底线,就是要把毕业证拿到手,顺顺利利地毕业。然后对于自己的爱好,其实可以稍微放缓一些。而且我也一直不是很赞成把爱好变成工作,因为当你真的把爱好变成了工作后,可能它就不再是你的爱好,你会觉得这个东西让你特别痛苦,反而会毁了你的这个爱好。”
其次就是针对于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状况,很多历史系学生觉得毕业后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也因此很焦虑。对此胡卿元说道:“像博物馆、文物馆等都是历史系毕业生很好的一个就业方向,包括成为一名历史老师,也是很不错的选择,所以历史系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还是比较可观的。而且历史专业,我觉得它本身其实属于是一个比较庞杂的专业,综合性比较强,它不像医学一样,是专业性特别强的那种,但其实就算是学医学的学生,毕业后也不一定当医生,也可能去从事别的工作。所以说未来毕业后可以考虑适当的转型,比如说历史系的学生,去从事一些与文科、文化产业相关的工作,我觉得都是可以去尝试的。专业不是限制你发展的因素,所以咱们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情况也不用太焦虑。”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照片
当谈到对学校有什么想说的话时,胡卿元告诉我们,无论是自己曾经亲身经历,还是如今毕业后回来再看联大,都一直觉得北京联合大学是一所很优秀的学校,校园内的氛围很好,曾经上学的时候和同学老师相处得也很和谐,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是单纯的,简简单单,也很快乐。学校的建筑外观一直在更新,但不变的是一直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到最后,胡卿元也是表达了对学校的美好祝愿:“真的是最诚挚的祝福,希望北京联合大学能越来越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