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为什么闽南语和汉语不一样(接近上古汉语的闽南语)

为什么闽南语和汉语不一样(接近上古汉语的闽南语)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带兵南下漳州平乱;唐末黄巢起义,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南下平乱;后两次南下都为福建闽南地区带来当然中原地区的官话,语言是活的,不会一成不变,因此后面带来的闽南话和之前的闽南话略有不同,所以发展到现在,福建闽南厦漳泉地区的闽南语口音还是有较大差别。使用闽南语的闽南人,其祖先大多是为了躲避战乱从中原迁居而来。西晋五胡乱华时期,中原衣冠八族(詹林黄陈郑丘何胡)南下避乱,后安居于福建泉州晋江流域一带,他们沿用当时中原官话,闽南语开始扎根在福建的土地上,后称“泉州话”;百度词条关于闽南语的解释是:“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在西晋时期、唐朝、北宋迁移至福建南部,发祥于福建泉州。现主要分布于闽南地区、台湾地区、闽东北地区、浙东南区,还分布于广东潮汕地区、粤西地区、海南岛和东南亚的大部分华人社区。”因此闽南话又叫河洛话。

前段时间,我们一家接到结婚婚宴邀请,和许久不见的亲戚坐上同一桌。在宴席上我发现,亲戚家十来岁的小孩说的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完全没有网上嘲笑的“h f”不分。

我笑着和小孩聊天,因为在泉州农村,我习惯性用闽南语说话。小孩回得比较缓慢,偶尔需要抬头寻找妈妈,找妈妈“求救”。

他妈妈终于发现他的窘境,笑着和我说,孩子只会听闽南语,不会说,我说闽南语要慢一点,说快一点可能反应不过来。

我在一个小农村的孩子身上仿佛看见新生的下一代在慢慢,慢慢地断开和闽南语的联系。

为什么闽南语和汉语不一样(接近上古汉语的闽南语)(1)

闽南语的前世

百度词条关于闽南语的解释是:

“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在西晋时期、唐朝、北宋迁移至福建南部,发祥于福建泉州。现主要分布于闽南地区、台湾地区、闽东北地区、浙东南区,还分布于广东潮汕地区、粤西地区、海南岛和东南亚的大部分华人社区。”

因此闽南话又叫河洛话。

为什么闽南语和汉语不一样(接近上古汉语的闽南语)(2)

使用闽南语的闽南人,其祖先大多是为了躲避战乱从中原迁居而来。西晋五胡乱华时期,中原衣冠八族(詹林黄陈郑丘何胡)南下避乱,后安居于福建泉州晋江流域一带,他们沿用当时中原官话,闽南语开始扎根在福建的土地上,后称“泉州话”;

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带兵南下漳州平乱;唐末黄巢起义,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南下平乱;后两次南下都为福建闽南地区带来当然中原地区的官话,语言是活的,不会一成不变,因此后面带来的闽南话和之前的闽南话略有不同,所以发展到现在,福建闽南厦漳泉地区的闽南语口音还是有较大差别。

闽南语是上古汉语吗?

现在普遍认为上古汉语有19个声母,闽南语保留了15个,直接继承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因此闽南语被成为上古汉语的“活化石”。

闽南语中,太阳是“日”,你是“汝”,他是“伊”,筷子是“箸”,炒锅是“鼎”,走是“行”,跑是“走”,热是“烧”,客人是“人客”……

由于闽南地区地形崎岖,多为山地丘陵,在古时交通不便,语言受外界冲击小,得以保存较完整。

在泉州,你可以发现,古厝民居的门匾上大有文章,“xx衍派”、“xx传芳”四处可见,继承古时家族传统,在闽南,宗祠家族观念浓厚,门楣上的“传芳和衍派”是闽南人的文化传承,是衔接古文化的延续。

为什么闽南语和汉语不一样(接近上古汉语的闽南语)(3)

闽南语接受的冲击和洗礼

几年前,看过台湾相关报道,台湾巴宰族只剩一位92岁的老太太会讲母语。台湾学者不得不用录像、录音方式把老太太会讲的巴宰语记录下来。

因为交通便利,人口流动,全国推行普通话为现代中国官话,推行普通话,方便语言和文化交流,在学校,能减少歧视现象发生。

然而,对闽南语却是不小的冲击,由于闽南语调发音软糯,导致闽南人说普通话带有独特的强调,我们戏称为“地瓜腔”,难免遭到调笑。部分人为避免尴尬,语调向普通话靠近的同时,开始摈弃闽南语。

同时,对于生活在闽南语环境的闽南人来说,闽南语实在太过寻常,反而为了沟通,努力学习普通话,完全注意不到闽南语在现代受到的冲击,闽南语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导致对于年轻一代的闽南人来说,已经很难用闽南语完整读出一篇文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研究探索闽南语对保护和弘扬中国古代语言,以及研究当时社会文化有着积极作用。

目前,传承了上千年的闽南语似乎处在了一个尴尬的境地,照这样发展,闽南语将来是否步入巴宰族的后尘?在“进步的光芒”下,闽南文化伴随闽南语粉碎在历史长河?

图片来源于百度,如果侵权,联系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