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也吃不起(从吃不起)
啥也吃不起(从吃不起)1982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张福绥院士系统研究解决了在中国海域养殖美国海湾扇贝的一些生物学与生态学问题,推动了我国北方海域海湾扇贝养殖产业崛起,标志着我国海水养殖业第三次浪潮来临。【第三次浪潮:海洋贝类养殖浪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现了对天然海带进行了人工移植的科学突破,推动了海带人工养殖的全面兴起;此后,裙带菜、紫菜、江蓠、羊栖菜等大型海洋藻类的育苗和养殖先后取得成功,使中国海藻养殖逐渐成为沿海地区的重要海鲜产业。【第二次浪潮:海洋虾类养殖浪潮】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业部黄海水产研究所赵法箴院士为代表的科研人员突破了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长期主要依靠捕捞天然虾苗养殖的局面,推动了我国对虾养殖产业的蓬勃发展。
半个多世纪前,海鲜还是百姓餐桌上很难出现的高级食材,“吃不起”的问题绵延多年,始终困扰着大家;然而,今时今日,海鲜已成为了人们日常饮食的一部分,“吃不够”的梦想也变成现实。
从“难得一见”,到如今“想吃就吃”这样颠覆性的转变究竟有什么样的原因呢?这就要从我国的海鲜养殖历史说起了
伴随着共和国年轻的脚步,中国海鲜养殖产业从零开始,历经了4次标志性的养殖浪潮,逐步成为世界第一的渔业大国,实现了“养殖高于捕捞”、“海水超过淡水”的两大历史性产业突破,对优化13亿人口的食品结构,改善国人生活质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次浪潮:海洋藻类养殖浪潮】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现了对天然海带进行了人工移植的科学突破,推动了海带人工养殖的全面兴起;此后,裙带菜、紫菜、江蓠、羊栖菜等大型海洋藻类的育苗和养殖先后取得成功,使中国海藻养殖逐渐成为沿海地区的重要海鲜产业。
【第二次浪潮:海洋虾类养殖浪潮】
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业部黄海水产研究所赵法箴院士为代表的科研人员突破了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长期主要依靠捕捞天然虾苗养殖的局面,推动了我国对虾养殖产业的蓬勃发展。
【第三次浪潮:海洋贝类养殖浪潮】
1982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张福绥院士系统研究解决了在中国海域养殖美国海湾扇贝的一些生物学与生态学问题,推动了我国北方海域海湾扇贝养殖产业崛起,标志着我国海水养殖业第三次浪潮来临。
【第四次浪潮:海洋鱼类养殖浪潮】
海洋鱼类养殖起步较晚,与淡水养殖相比规模较小。农业部黄海水产所雷霁霖院士1992年首先从英国引进冷温性鱼类良种——大菱鲆,突破了工厂化育苗关键技术,构建起“温室大棚 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开创了大菱鲆工厂化养殖大产业,年产量5万多吨,年总产值逾40亿元。海水鱼种养殖技术的突破,掀起了海水养殖业新的浪潮。
这4次养殖浪潮丰富了产品品类,优化产品结构,大大推动了产业规模的扩大,实现了大幅提升我国海水养殖产量的根本目的,对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影响深远。
但与此同时,片面追求高产量,也使得海水养殖业的开发变得毫无节制,养殖规模盲目扩大,养殖过程滥用抗生素等药物,养殖废水随意排放,致使海水负担过重,海洋生态失衡,这种“竭泽而渔”的粗放式经营严重制约了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如今,我们正置身在第五次渔业浪潮
常年的过度捕捞,以及海洋污染,导致鲍鱼、海参、东星斑等名贵海产品资源极度匮乏,然而产品需求却是日益高涨,在巨大的供需缺口的刺激下,高端海产养殖的诞生和发展是顺应潮流的必然趋势。
然而,高端海产品对种苗、饲料、养殖环境等条件的要求更加苛刻,传统养殖思路和技术无法实现这种精细化养殖;此外,长期粗放养殖导致海水严重污染,养殖环境恶化,产业过分依赖海水的问题呈几何倍放大,海水养殖发展的前景变得扑朔迷离;基于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初衷,国家对海水养殖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上种种,都是海水养殖业不能逃避的压力,从产业链前端的育苗、饲料和设备等环节,到中端的养殖环节,包括末端的深加工、销售物流环节的现有格局秩序都将面临变革的挑战。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养殖规模的大小不再是产业重心,而以下问题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核心:
- 如何让海水养殖不受地域限制
- 如何使用有限的资源实现产量最大化
- 如何营造更安全的养殖环境
- 如何让人工养殖出来的水产达到野生水产的品质
- 如何确保人工养殖出来的产品是有机的,纯天然的,食用绝对安全的
- 如何控制处理养殖所产生的废水以确保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鉴于此,第五次渔业养殖浪潮是海水养殖业必须经历的磨难,但同时也是回归理性,步入环保、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契机,是推动产业链重塑的催化剂。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海水养殖准入门槛的提高,养殖领域过剩的资源和资金,将涌入产业链其他环节,推动产业链配置的调整优化,逐步形成以工业化、集约化、信息化、智能化为特色的新型养殖模式。
全产业链实现有序合理的发展,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