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杨公地理断章(杨时通天一气耳)

杨公地理断章(杨时通天一气耳)杨时撰《杨龟山先生集》 清光绪五年刻本,卷首杨时撰《杨龟山先生集》 清光绪五年刻本,首卷第一页杨时29岁时,与游酢共同走出福建,前往北方的河南许昌去拜程颢为师,当时游酢也是29岁,老师程颢则比他二人大差不多二十岁。杨时师从程颢学习四年,程颢病逝,于是杨时与游酢又在宋元祐八年前往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继续学习道学。他二人学习得很刻苦,并且对老师极其尊重,《河南程氏外书》卷十二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朱公掞来见明道于汝,归谓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个月。’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游酢和杨时最初见到程颐时,老师正坐在那里假寐,于是他二人站在旁边不敢打扰。程颐一觉醒来,说天晚了,就让他俩回去,门一打开,外面的积雪已有一尺深,这就是著名成语“程门立雪”的出处。杨时撰《杨龟山先生集》 清光绪五年刻本,书牌

杨时是宋代理学史传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杨柱才在《杨时的中庸思想》中称:“龟山三传之后有朱熹,以此言之,明道可谓慧眼卓识。由此可见,龟山对道学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和作用。”傅小凡在《朱子与闽学》一书中谈到杨时则称:“元祐八年拜入程颐门下之后,对二程开创的洛学信之弥笃、终生不渝。即便在洛学屡遭禁止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传承洛学,并将洛学带入福建,直接促成闽学的形成。”

杨公地理断章(杨时通天一气耳)(1)

王素所绘杨时像

而赖功欧在《杨时理学思想的基本特色及其历史地位》一文中,更把杨时视为闽学鼻祖:“生于北宋、南宋过渡时期的杨时,作为理学的中坚人物,承担起了过渡时期弘扬儒学的重担,其继二程而推崇《中庸》、重视《论语》《孟子》《大学》的思想历程,为《四书》的最后确立起到了前期奠基作用,而其‘倡道东南’更为闽中理学兴起树起了一面大旗,其功至伟;后人尊其为‘闽学鼻祖’实不为过。”

《虞邑西岑陈氏宗谱》清道光二十六年肃雝堂木活字套印本,杨时撰像

杨时29岁时,与游酢共同走出福建,前往北方的河南许昌去拜程颢为师,当时游酢也是29岁,老师程颢则比他二人大差不多二十岁。杨时师从程颢学习四年,程颢病逝,于是杨时与游酢又在宋元祐八年前往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继续学习道学。他二人学习得很刻苦,并且对老师极其尊重,《河南程氏外书》卷十二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朱公掞来见明道于汝,归谓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个月。’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游酢和杨时最初见到程颐时,老师正坐在那里假寐,于是他二人站在旁边不敢打扰。程颐一觉醒来,说天晚了,就让他俩回去,门一打开,外面的积雪已有一尺深,这就是著名成语“程门立雪”的出处。

杨公地理断章(杨时通天一气耳)(2)

杨时撰《杨龟山先生集》 清光绪五年刻本,书牌

杨公地理断章(杨时通天一气耳)(3)

杨时撰《杨龟山先生集》 清光绪五年刻本,首卷第一页

杨公地理断章(杨时通天一气耳)(4)

杨时撰《杨龟山先生集》 清光绪五年刻本,卷首

杨时学成之后返回了福建,而后在当地广泛地弘扬道学,更为重要者,他的弟子又培养出了朱熹这样的大儒。《宋元学案·龟山学案》称:“二程得孟子不传之秘于遗经,以倡天下。时升堂睹奥,号称高第者,游、杨、尹、谢、吕其最也。顾诸子各有所传,而独龟山之后,三传而有朱子,使此道大光,衣被天下。”这里列出了二程的五大弟子,其中就有游酢和杨时。而这段话又单独地点出,虽然五大弟子各有传承,但只有杨时的这一支传给了朱子,最终使得理学一统天下。《宋史》本传上也认定这样的传承:“凡绍兴初崇尚元祐学术,而朱熹、张栻之学得程氏之正,其源委脉络皆出于时。”

关于杨时的学术观,傅小凡在《朱子与闽学》一书中称:“杨时直接继承了洛学的‘天理’本体论,同时将张载的‘气’范畴也融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中,并以‘理一分殊’的观点纠正张载‘民胞物与’思想中的‘兼爱’色彩。”

“已发未发”的概念,是理学家特别深究的一个话题。杨时师从二程,当然也关注这方面的探讨,《宋元学案》多处记载有他在这方面的研究,比如:“道心之微,非精一,其孰能执之?惟道心之微而验之于喜怒哀乐未发之际,则其义自见,非言论所及也。尧咨舜,舜命禹,三圣相授,惟‘中’而已。”杨时认为,《中庸》里所提到的这个“中”字,跟《尚书·大禹谟》中的那句名言“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中的“中”字,是一回事。因为《尚书》中的“中”字,指的是道心,因此,“未发之中”,也就是道心。杨时认定,从尧舜一直递传下来者,就是道心,所以“喜怒哀乐未发之中”就是体会道心。

杨公地理断章(杨时通天一气耳)(5)

景色

具体怎样来体会道心呢?杨时提出了这样的主张:“夫至道之归固非笔舌能尽也。要以身体之、心验之,雍容自尽、燕闲静一之中默而识之,兼忘于书言意象之表,则庶乎其至矣。”他强调应当从静中去体会。对于杨时提出的这种方式,朱学军、赫婷在《杨时理学主要思想略论》一文中认定:“杨时强调静中体验未发的思想是对程颢和程颐学说的发展。”同时该文又进一步解释了杨时这个观念的原因:“对道的把握必须超越语言和物象,任何的语言文字都不可能把‘道’完全表达出来。杨时还是坚持认为只有在静中才能真正把握道的内涵,杨时的这些思想是与其早年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理一分殊,是理学中的重要观念,而这个观念的来由,也跟杨时有关。此事的起因是杨时读了张载的《西铭》后,产生了一些疑问,于是就给老师程颐写了封信,此信中有这样一段话:“《西铭》之书,发明圣人微意至深,然而言体而不及用,恐其流遂至于兼爱,则后世有圣贤者出,推本而论之,未免归罪于横渠也。”杨时认为《西铭》写得很好,但有些事情没有说清楚,而其中的观念却流露出了墨子的兼爱思想,他认为这是一种不纯粹,他想让程颐为此解惑。于是程颐写了篇《答论〈西铭〉》,他在此文中称:“《西铭》明理一而分殊,墨氏则二本而无分。(老幼及人,理一也;爱无差等,本二也。)分殊之蔽,私胜而失仁;无分之罪,兼爱而无义。分立而推理一,以止私胜之流,仁之方也。无别而迷兼爱,至于无父之极,义之贼也。”

杨公地理断章(杨时通天一气耳)(6)

《孙氏族谱》四卷,清光绪三十一年富春堂木活字本,杨时序

这就是“理一分殊”的最早出处。关于“理一分殊”作何讲,朱子曾说过这样两段话:“自上推下来,只是此一个理,万物分之归体万物之中,又各具一理”,以及“天地之间,人物之众,其理本一,而分未尝不殊也”。其实细读程颐的原话,大约就能体味出“理一分殊”的内涵。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天下同一理,但这个理表现在具体事物中,就要有各自的理论在,所以任何问题,要站在具体事物中进行论述,而不可以用一个理论来解释天下所有事物。也就是俗话所言的普通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杨公地理断章(杨时通天一气耳)(7)

《虞邑西岑陈氏宗谱》清道光二十六年肃雝堂木活字套印本,杨时撰像讚

关于“理一”,其实就是“一理”,正如二程所言,万物皆是一个天理,所以这“一理”指的就是天理。而天理是什么呢,《杨龟山先生集》卷十一中有如下一段问答:“问:易有太极,莫便是道之所谓中否?曰:然。问:若是则本无定位,当处即是太极邪?曰:然。问:两仪四象八卦如何自此生?曰:既有太极,便有上下,有上下便有左右前后,有左右前后四方便有四维,皆自然之理也。”如此说来,理一就是天理,天理就是自然之理。

那杨时怎样解释“理一分殊”呢?他在《答伊川先生》一文中说:“理一而分殊,故圣人称物而平施之,兹所以为仁之至、义之尽也。何谓‘称物’?亲疏远近各当其分,所谓‘称’也。何谓‘平施’?所以施之其心一焉,所谓‘平’也。”对于杨时的这段论述,傅小凡的解读是:“杨时此语蕴含着‘仁’为体,‘义’为用的意思。‘义’是根据‘亲疏远近’不同的伦常关系而所作的有等级差别的‘分殊’,‘其分不同,故所施不能无差等’。归根到底,就是天下人各守其分,遵守社会现实中高低尊卑分明有别的人伦关系。同样的仁爱之心,施于不同的对象则根据其与施爱主体之间关系,而有远近亲疏的差别。”(《朱子与闽学》)

杨公地理断章(杨时通天一气耳)(8)

杨时墓前的小亭

而朱学军、赫婷对杨时的这段话的解读则是“杨时主张爱有差等”。杨时关注张载的《西铭》中是否有兼爱思想,这其实跟他年轻时的经历有一定关系。《宋名臣言行录外集》中称:“龟山天姿高,朴实简易,然所见定,更不穷究。少年未见伊川时,先看《庄》《列》等文字,后来此念熟了,不觉时发出来。”

原来,他在拜程颐为师之前,曾经学习过关于老庄的书,其实他还一度学习了不少佛学理念。《宋元学案》中引用的杨时的话,经常能够看到杨时用佛学理念来比喻理学观念,例如:“老言经中说十识,第八庵摩罗识,唐言白净无垢;第九阿赖耶识,唐言善恶种子。白净无垢,即孟子之言性善”“谓形色为天性,亦犹所谓‘色即是空’”“《维摩经》云‘真心是道场’,儒佛至此,实无二理”。

杨公地理断章(杨时通天一气耳)(9)

小亭内精美的雕刻

如上等,正因为他对佛道两家观念的熟悉,所以他才能看出别人未曾留意的问题。杨时读了张载的著作后,又结合老师程颐的观点,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理学观念。

张载认为,天地宇宙是由气而构成者。这就是其所言的“太虚即气”,这种气聚在一起时,就形成了万物,而万物化掉之后,又成了太虚之气,整个宇宙就是在这样的聚散之中,不停地交替。程颐也认为天下万物是由气所构成,但他却不承认气聚而成为万物、万物散而归为气这样的循环过程。程颐认为张载的观念是受到了佛教轮回思想的影响,而程颐觉得产生天下万物的气是“真元之气”,这种气是将没有生命的外气,转化为有生命,而这种元气就是“理”,或者称为“道”。

杨公地理断章(杨时通天一气耳)(10)

杨时墓

因为杨时是程颐的弟子,所以他也把“理”解释成天下万物。但他认为:“通天下一气耳,合而生,尽而死,凡有心知血气之类,无物不然也。”(《踵息庵记》)

杨时进一步认为,不仅仅是天下万物由气合成,即使天和地,也是由其而来者:“天地,其体也;气,体之充也,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均一气耳。”(《孟子解》)

杨公地理断章(杨时通天一气耳)(11)

立雪亭

杨时的这个观念又跟程颐有所不同。宋徽宗时,蔡京当朝,其在朝中推行王安石的新学,故对理学予以了打击。后来杨时被徽宗皇帝召入内廷,于是其利用这个机会,展开了对王安石新学的批判。

靖康元年,金人南侵,宋廷极其危险,于是皇帝广纳雅言。杨时借机连上了几封奏章,其中一封奏章中写道:

巨闻:古之欲明明德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敌人已经快攻到了门前,在如此危险的时刻,杨时还在给皇帝的奏章中整段整段地抄录着《大学》中的文字,其迂阔的心态由此可见。他的这种作为肯定让皇帝很生气。于是,他很快就被免职了。

杨公地理断章(杨时通天一气耳)(12)

这个石兽已经看不出外形

金人俘虏了二帝,宋高宗即位,新皇帝当然要追究国家受辱的原因,于是问题都推到了蔡京头上。蔡京所拥护的王氏新学也受到了批判,理学名臣又得以出头,于是杨时又被召唤回朝。他回到朝中,立即展开了对王安石新学的批判,因此理学能够渐有地位,跟杨时的努力也有一定的关系。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