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屋中的呐喊故事梗概(铁屋中的呐喊余杰)
铁屋中的呐喊故事梗概(铁屋中的呐喊余杰)他的“呐喊”仿佛一把利斧,劈开了人性深处深结已久的冰海。我们正处身一片缺乏常识的土地。我们历来并不缺少“成熟”和“温和”,也并不缺少“聪明”和“深刻”,我们缺少得是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挺立的躯干和滚烫的热血,我们缺少的是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应有的声音和朴素却清新的空气!而这些,你都能在余杰的这本书中找到! “我常常想,是不是我们只能这样生活?是不是我们非得得到那些我们难以得到的东西不可?是不是我们生命的价值必须依靠各种有形的物质来标定?” “我常常怀念那些这个时代所稀罕的品质,正如人们热心保护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朴素显然是其中之一。”“我也是如是想:一个人既然热爱中国、热爱真理,又怎么能够忽视甚至蔑视跟自己在同一块天空下艰难的生活的中国同胞呢?” “我所敬佩的台湾作家陈映真是一位孤独的作家,就像惠特曼笔下那颗生长在原野孤独、然而坚强的“橡树”。他用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笔下那些无望的、焦虑的、哀
《铁屋中的呐喊》:余杰,我常常想,撬一块砖头,使得窗户大一点
在阅读周国平的《岁月与性情》时,看到过这么一个记述,周国平说自己的精神启蒙老师是他北大的同学,郭沫若之子郭世英。但对于我来说,我即不是北大这样学府的学生,也非生活在理想主义仍普遍存在的那个时代,然而我又有幸活在一个拥有丰富阅读量的时代,并在浩若烟海的藏书中得见了他:余杰。
余杰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后就读北京大学中文系。余杰天生有口吃的现象,又生性腼腆,自小成绩优秀但总被老师评价“不合群”。考入北大中文系后,仍保持边缘的生活状态,过着近乎清教徒式的生活。本科四年未曾谈过恋爱,时常频繁的背着一书包书来往于图书馆和宿舍间。在他向北的潮湿与晦暗的宿舍里,他读完了《鲁迅全集》,并开始进行自己的写作。
在随后的五年间,余杰写作了一百多万字,但大多数文字都封存在抽屉中。然而他的文字却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北京各大高校间流传着。本书《铁屋中的呐喊》中的文字就来自那个抽屉之中,来自那些散发着油墨香的手抄本中。这一个口吃内向孤僻并且有时严肃得有些呆板,在我们现在很多人看来很没劲的一个人,到底写了些怎样的文字,又让那么多高校学生们自觉的竞相传阅着?让我们先读下下面这些文字吧:
“我常常想,是不是我们只能这样生活?是不是我们非得得到那些我们难以得到的东西不可?是不是我们生命的价值必须依靠各种有形的物质来标定?” “我常常怀念那些这个时代所稀罕的品质,正如人们热心保护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朴素显然是其中之一。”“我也是如是想:一个人既然热爱中国、热爱真理,又怎么能够忽视甚至蔑视跟自己在同一块天空下艰难的生活的中国同胞呢?”
“我所敬佩的台湾作家陈映真是一位孤独的作家,就像惠特曼笔下那颗生长在原野孤独、然而坚强的“橡树”。他用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笔下那些无望的、焦虑的、哀伤的小人物。他属于在这个不可敬的历史中,用可敬的方式来努力于人的尊严的一代。” “思考着鲁迅的命运和孩子们的命运,比较着铁屋子的巨大和窗户的狭小,我寂寞地度过了自己的本科时代。与《火与冰》一样,《铁屋中呐喊》真实地记载了我那段青春岁月的心路历程。那时,我常常想,我是不是能够撬动铁屋子里的一块砖头,使得窗户变得稍微大一点呢?”
每当面对这些文字,我无法不为之激动。因为,这些文字中包裹着一颗滚烫的青年的心,一个鲜红的青春的大字带着圣洁的光芒闪烁在这些文字间。阅读这些文字,仿佛让人看到一副叫做青春的火把,升起在天地间,照破包四周沉沉的暮色!“当经济大潮汹涌的袭来,当人们纷纷在此面前把灵魂出卖,甚至知识分子都万马齐喑的时候,一个叫做“余杰”的青年,在这“铁屋中”发出了他青春的“呐喊”!
他的“呐喊”仿佛一把利斧,劈开了人性深处深结已久的冰海。我们正处身一片缺乏常识的土地。我们历来并不缺少“成熟”和“温和”,也并不缺少“聪明”和“深刻”,我们缺少得是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挺立的躯干和滚烫的热血,我们缺少的是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应有的声音和朴素却清新的空气!而这些,你都能在余杰的这本书中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