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山观水景观(观澜亭观水有术)
观山观水景观(观澜亭观水有术)今观澜亭址原为明代对泉亭。明万历年间,山东巡抚李戴与巡按御史毛在同游趵突泉,毛在提到“左为通衢,往来杂沓,无所障蔽。而面当民居,举目苦无佳境”。李戴遂命人以“木屏障之”,并利用废寺余材在观澜亭的西北侧筑基竖亭与之相对,“周遭掩映,大为兹泉增胜”。因李戴自号对泉,亭又是李戴所建,毛在便为此亭取名为“对泉”。此亭后被山洪冲毁,又多次重建。清末,因明代张钦所书的“观澜”碑在今观澜亭南侧(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移置于亭西)、古观澜亭西侧,人们逐渐将趵突泉西侧的这座亭指认为“观澜亭”,而将原观澜亭称为“四面厅”。民国时期,泉西的观澜亭成为茶社及大鼓书场,又称为“白雪亭”,是当时趵突泉畔书场中最清雅的一处。20世纪30年代中叶,因自来水厂在趵突泉南岸修建蓄水池,将泉池南侧的原观澜亭及其附属建筑拆除,仅余泉池西侧的亭子得以保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观澜亭。部分图片来源:王琴、陈振、李峰
观澜亭在趵突泉西侧。亭为四角攒尖单层方亭,坐西面东,朝向喷涌翻腾的趵突泉水。亭子建在逐渐向水面扩大直至浸入水中的石砌台面上,三面临水,一面与驳岸相连。台上四根红漆木柱矗立,柱与梁枋间的雀替做成外形简洁的倒三角形,上雕花卉纹样,形式特殊。屋顶飞檐翼角,斗拱承托,四条脊上饰仙人走兽,正中宝珠作为收顶。亭下原为木制美人靠栏杆,后整修时改为青石栏杆,凭栏可俯察近观泉水腾涌。观澜亭整体造型庄重大方,结构简单朴素,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园林建筑中的一个名亭。亭侧垂柳披拂,假山秀立。亭前水中立碑两通,一题“趵突泉”三字,为明朝嘉靖年间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山东巡抚都御史胡缵宗书;一题“第一泉”,为清同治年间历城王钟霖题。旧时,亭前还曾有清代所立的“小游仙”“鸢飞鱼跃”“我爱其清”三块石碑。
观澜亭西有石碑一方,上书“观澜”两个大字,为明嘉靖十四年(1535)山东左布政使张钦所书。张钦(1476—1542),字敬之,号心斋,通州人,明正德六年(1511)进士。在山东任职期间,曾任布政司左参政、提刑按察使、左布政使。无独有偶,张钦在泰山还留有“观海”二字,书法如出一辙,其碑原立于岱顶,后移至山下岱庙内。正所谓“趵突观澜,岱顶观海”,泺源之畔、泰山之巅,所见景观虽各有不同,却以水脉相连。岱岳之水伏流至泺源涌出,又经泺水、小清河汇入大海,于泰山之巅亦可观瞻,冥冥之中皆是自然造化。
观澜亭的历史悠久,过去是一组建筑,今观澜亭只是与古观澜亭相邻的一座景亭,并非古人所指的观澜亭。趵突泉畔建亭的历史,最早源于北宋熙宁年间史学家刘诏修建的槛泉亭。明天顺五年(1461)钦差大臣韦公、吴公来济南公干,于趵突泉南侧构亭(即今趵突泉南侧游廊处)。虽名为“亭”,却是一处轩榭建筑,四面有矮墙,其北侧临水,建筑有石栏,东侧有厨房等附属建筑,西侧有园门。时任山东巡抚的贾诠取《孟子·尽心上》“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之意,为此亭取名“观澜”。明代书法家邢侗曾题写了“涌轮”二字的匾额,取《水经注》“水涌若轮”之意,故该亭也曾名为“涌轮亭”,后又改名为“涌雪亭”。在明代,观澜亭一直是接待钦差、巡按以及高级官员聚会的首选场所。
清代,康熙皇帝、乾隆皇帝来济南观看趵突泉时都曾于观澜亭内歇息品茶。当年,观澜亭中悬挂有康熙皇帝在济南题写的御题匾额三块,分别是“激湍”“润物”“源清流洁”,以及废太子胤礽题写的“涤虑清襟”匾额。观澜亭东墙悬挂有掌院学士孙在丰题写的“飞涛”匾、内阁侍讲麻尔图题写的“漱玉”匾、大学士明珠题写的“泺澜”匾、礼部尚书介山题写的“洄瀑”匾、侍讲高士奇题写的“珠渊”匾、副都御史觉罗孙果题写的“揭清”匾、吏部尚书伊桑阿题写的“溅雪”匾、掌院学士常书题写的“飞泉”匾,这些匾额在乾隆年间被撤掉。观澜亭前,则有喀尔钦题写的楹联:“锦绮霞明千尺雪,玻璃风漾一池珠”。
今观澜亭址原为明代对泉亭。明万历年间,山东巡抚李戴与巡按御史毛在同游趵突泉,毛在提到“左为通衢,往来杂沓,无所障蔽。而面当民居,举目苦无佳境”。李戴遂命人以“木屏障之”,并利用废寺余材在观澜亭的西北侧筑基竖亭与之相对,“周遭掩映,大为兹泉增胜”。因李戴自号对泉,亭又是李戴所建,毛在便为此亭取名为“对泉”。此亭后被山洪冲毁,又多次重建。清末,因明代张钦所书的“观澜”碑在今观澜亭南侧(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移置于亭西)、古观澜亭西侧,人们逐渐将趵突泉西侧的这座亭指认为“观澜亭”,而将原观澜亭称为“四面厅”。民国时期,泉西的观澜亭成为茶社及大鼓书场,又称为“白雪亭”,是当时趵突泉畔书场中最清雅的一处。
20世纪30年代中叶,因自来水厂在趵突泉南岸修建蓄水池,将泉池南侧的原观澜亭及其附属建筑拆除,仅余泉池西侧的亭子得以保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观澜亭。
部分图片来源:王琴、陈振、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