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一个人的是回忆还是未来(杀死一个人不用需要用刀)
杀死一个人的是回忆还是未来(杀死一个人不用需要用刀)大家都夸她孝顺,不料妈妈却劈头指责:还在实习的小琪为了给过生日的妈妈一个惊喜,用省下来的工资买了一大束花。人类经验的核心是个体分离带来的“存在性焦虑”,而建立亲密关系正是为了应对这种基本感受。一旦亲密关系因为种种原因被打破,断裂感带来的将是恐惧与空虚。试着想想,如果你所在乎的人,言语行动间透露出敷衍、冷淡或是厌烦来,你会不会也有心里一阵被掏空的感觉?你一句无意的回答,对家人来说却是言语的中伤。
我们总是把最好的态度留给陌生人,把最坏的态度留给身边亲近的人。
为什么对亲近的人有时候态度反而不好呢?
有人分析,这源于“我不会受到伤害”的潜意识,其实是一种更为亲密的心理体验。
心理学家认为:
人类经验的核心是个体分离带来的“存在性焦虑”,而建立亲密关系正是为了应对这种基本感受。一旦亲密关系因为种种原因被打破,断裂感带来的将是恐惧与空虚。
试着想想,如果你所在乎的人,言语行动间透露出敷衍、冷淡或是厌烦来,你会不会也有心里一阵被掏空的感觉?
你一句无意的回答,对家人来说却是言语的中伤。
01 不会好好说话的父母,是孩子性格缺陷的元凶还在实习的小琪为了给过生日的妈妈一个惊喜,用省下来的工资买了一大束花。
大家都夸她孝顺,不料妈妈却劈头指责:
你倒是挣了多少钱啊?还买这种中看不中用的东西,本事没学到,花样倒学了不少。
就不能省着点,让我和你爸少为你操点心吗?
原本笑容满面的小琪低下了头,委屈地走进了房间。
几米说:
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
尤其是成长中的孩子,尚处于不断寻找自我认同的心理未成熟阶段,他们人格中消极一面就会得到滋养,不断壮大,这一面被称为“反自我”。
有一项对1000多名未成年人进行的调查分析发现,在家里“经常被骂”的孩子的不良性格特点最为明显,有25.7%的孩子“自卑”,有22.1%的孩子“冷酷”,有56.5%的孩子“暴躁”。
也就是说,经常被骂的孩子,成年后也会把别人对他的态度变成自己对自己的态度,时常苛责自己。
Facebook 上一组亲子教育图片列举了“坏父母”的 11 种表现,其中有 7 种都是不好好说话造成的,例如:
如果你的孩子不能坚持自我,那是因为他们小时候你总是在公共场合批评教育他们;
如果你的孩子很容易生气,那是因为你给他们的赞扬不够,他们只有行为不当的时候才能得到注意;
如果你的孩子不懂得尊重别人的感受,那是因为你总是命令他们,不在意他们的感受;
如果你的孩子总是神神秘秘的,什么都不告诉你,那是因为你总是爱打击他们;
……
作为父母,你要非常清晰地意识到,言语伤害对孩子影响深远。
它所有的痕迹都刻在了孩子心里,而且确实会改变人的生理结构——大脑结构。
若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带着一个“受损”的大脑结构一直到成年,就别在成长过程中用“暴力语言”伤害他。
曾经看到一个帖子:扒一扒隔壁结婚6年的夫妻对话。
丈夫出差回家。
妻:欢迎老公回家,辛苦了!
夫:谢谢老婆,家里打扫得真干净。今天咱们吃啥?
妻:吃火锅好吗,弄上两斤羊肉给你补补身子。
夫:我也喜欢火锅,可是昨天应酬吃火锅上火了,太辣了。
妻:是吗?可是我把锅底弄好了。这样,咱们不放辣椒,一会儿下点萝卜,可以去火。
夫:好的呀,家里的火锅比外面的健康,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妻:呵呵,我再泡点妈今天带来的农村秋木耳,下火锅可好呢?
夫:说得我快流口水了,老婆辛苦了哦!
妻:不辛苦,你先看看电视啊,我去备料,咱们一会儿就开吃。
夫:好滴。
帖子后面很多人回复说,感觉像教科书里的对话,每天这样说话不累吗?
楼主却回复:他们真的很恩爱,是小区里的模范,待邻居也好。他们这样说话,并不是跟你客气、拿你当外人,而是一直保持着这样的语言习惯,不仅对伴侣是这样,对父母和孩子也是这样。
这种教科书式的对话,正是夫妻保持恩爱的秘诀。
懂得好好说话的夫妻,幸福感也更强。那些不幸福的家庭,日复一日地争吵和矛盾,多半也是由“不好好说话”开始的。
电影《一句顶一万句》中有句话说:恋爱时,他们有说不完的话;结婚后,他们有吵不完的架。
一对老夫妻,携手走过几十年,最艰难的时候也一起熬过来了,最近却在闹离婚。
原因是爷爷一大早扫院子,奶奶看到了,气冲冲地说:“平时也不见你勤快,非要这会儿勤快!”
爷爷很生气,狠狠把扫帚扔地上:“一天到晚唠唠叨叨,没有让人清净的时候!”
就这样,俩人你一言,我一语,争吵不断升级。
家里人赶紧劝架。
奶奶哭哭啼啼地说:“就没见过他这么不知道好歹的人。他前阵子干活伤了腿,这才见好又开始干活,我劝他,他还骂我唠叨。”
这话传到爷爷耳朵里,他却愤愤不平:“非得给她点教训!省得她老把嘴巴当机关枪,好心当不了好人,走哪儿都吃亏!”
其实老两口都为着对方着想,可是没一句话说到点子上!明明有更好的表达方式,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用最坏的那一种?
妻子生病时,丈夫明明很关心妻子,嘴上却一定要不依不饶:“发烧了吧?该!谁让你穿这么点衣服出去瞎浪?降温了你不知道?”
妻子本来只是想提醒丈夫外面下雨了,要尽快收衣服,拿起电话却变成了:“你在干嘛?外面下雨都不知道?真不想事!”
不好好说话,是扼杀亲密关系的“元凶”。夫妻之间的隔阂、争吵、冷战,大多都是“不会好好说话”造成的。
但是,婚姻中的双方都应该明白,家是讲感情的地方,不是论是非之地,更不是用语言磨成利刃去戳对方心窝的战场。
婚姻没有“胜负”,感情没有“是非”,对身边陪伴最久、相爱最久、一起生活得最久的另一半发脾气,是最愚蠢的行为。
一位作家曾讲述过一段往事:
60岁的父亲不会用微信,也不会打字,曾因为下载微信的问题多次向她求助。而工作繁忙的她因为没时间与父亲交流,教父亲学微信这事便一直拖着。
有一天,父亲问她,如何下载微信。
她正跟一个编辑谈新书题目谈得热火朝天,父亲突然的问话打断了她的思路。于是,她不耐烦起来:“老爸,你没看到我正在跟编辑有事吗?好好好,你等一下可以吗?”
父亲不说话,只在她身边坐着。
等女儿忙完了之后说:“我现在不中用了,凡事都需要人教,你说教我微信,这都拖大半年了,到今天也没教我。你看你刚才的态度,多伤人。我是你父亲,可你这一等让我等了大半年。”
听完父亲这番话,这才意识到自己的疏忽,心生愧疚。
孩子对父母的语言伤害,除了类似这样的缺乏耐心,还有由于观念不同而引发的冲突。
这样的时候,作为子女的我们,可以默默地听,再慢慢安抚长辈。
例如“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这种事情,很多人会觉得父母唠叨又管得多。
但是换一种想法,想想父母的出发点,就会知道全世界只有父母,才能对我们有这种无微不至的挂念和关心。
只需要笑着回答:谢谢妈,知道你是为我好,但是我还不太冷,如果今天我出去感觉到冷了,我明天主动加衣服好吗?我会好好照顾自己的。
妈妈即使会很担心,相信也不会太过固执了。
我们总是认为,孝顺就是给父母吃好的穿好的,给他们物质上的满足;或者总觉得孝顺父母不急于一时,等自己“有时间”再说。
但其实,真正的孝顺,是更多的陪伴,并且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理解他们的不安,安抚他们的焦虑,多一些耐心和宽容,少一些抱怨和冷漠。
这才是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最好报答。
古语有言: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那些无心或有意的伤人话语,实际上也是某种程度上的语言暴力。
要转变这种沟通方式,就应该学会用爱和宽容去聆听彼此的需要,而不是被一时的情绪所操控。
黄执中
《奇葩说》的老奇葩、“辩论之神”黄执中说:
人生的困扰,说到底,十之八九,问题都出在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困扰,说到底,十之八九,都是因为沟通出了问题。
而心理学,这门研究人类心理发展过程的科学,应用到生活中,或许也就不过一句话:
“如果爱,请慢慢地,好好地,和我多说一些话。”
- END -
今日话题
现在,就对 父母 / 孩子 / 另一半 ,说“我爱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