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名家陈妙华先生简介(秦腔名家陈妙华先生)
秦腔名家陈妙华先生简介(秦腔名家陈妙华先生)这件事,我一直牢牢记在心里,一直影响着我的工作和生活,要我为人处世时时处处保持客观严谨的态度。也是这件事,让我对陈妙华这样一位拍过两部秦腔电影、艺术和人生都充满传奇色彩的艺术家充满了好奇心。一张照片,瞬间把我拉回到了2002年。那一年,我刚刚毕业,工作也没多久。初出茅庐的我和李琳搭档,做《戏曲大观园》的编辑。当时看到过一个陈妙华的盒带,封面上写着“秦腔小生泰斗”,于是就把这个称谓写进了一期关于陈妙华先生的节目稿件中。节目播出后,卓慧老师见到我,很严肃的提出“对陈妙华这样的评价不恰当”,并说“如果加一个‘女’字,或许比较贴切。”“哈哈哈,那次演出,我也在现场呢!那时咱俩还不认识。”“原来如此!你把这张照片转给卓老师吧。”“好的!先替卓老师谢谢你……”
陈妙华与卓慧合影(尚洪涛摄)
前些时日,《西安晚报》尚洪涛兄微信发给我几张他拍摄的照片。照片上的两个人,一袭白衣、略施粉黛的是秦腔名家陈妙华先生,佩戴一副茶色眼镜,手捧一束鲜花,显得精神焕发;还有一位身穿深蓝色短袖、笑容可掬者,是卓慧老师,原陕西人民广播电台老一辈戏曲编辑,也是我走进广播戏曲行业的领路人。
“这是2002年易俗社90周年社庆在易俗大剧院拍的吧?”
“是的。你记得这么清楚啊?”
“哈哈哈,那次演出,我也在现场呢!那时咱俩还不认识。”
“原来如此!你把这张照片转给卓老师吧。”
“好的!先替卓老师谢谢你……”
一张照片,瞬间把我拉回到了2002年。那一年,我刚刚毕业,工作也没多久。初出茅庐的我和李琳搭档,做《戏曲大观园》的编辑。当时看到过一个陈妙华的盒带,封面上写着“秦腔小生泰斗”,于是就把这个称谓写进了一期关于陈妙华先生的节目稿件中。节目播出后,卓慧老师见到我,很严肃的提出“对陈妙华这样的评价不恰当”,并说“如果加一个‘女’字,或许比较贴切。”
这件事,我一直牢牢记在心里,一直影响着我的工作和生活,要我为人处世时时处处保持客观严谨的态度。也是这件事,让我对陈妙华这样一位拍过两部秦腔电影、艺术和人生都充满传奇色彩的艺术家充满了好奇心。
电影《火焰驹》陈妙华饰李彦贵
电影《三滴血》陈妙华饰李遇春
第一次“目睹”陈妙华先生,是在2000年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的时候。那时还上大学的我,逃课到城里头看戏。结果在剧场门口碰到了被保安拦在外边的陈妙华。其时,我何尝认识这位大家!“这是陈妙华老师么,这么大的艺术家呢,想看个戏都不让进!”通过旁边人们的一番话,我才知道眼前的这个老太太,就是大名鼎鼎的陈妙华先生。后来听说,先生到底还是没能进到剧场,大概是悻悻而归吧。
再见陈妙华先生,是在我和易俗社的青年演员熟识起来之后。那个时候,我周末就会到易俗社和那群同龄人“谈天说地”,偶尔就会碰到陈妙华到“娃们”的宿舍,抽支烟聊聊天,但话不会很多。有时候,路过当时案板街上唐城百货,还会看到先生一个人坐在楼下的铁栏杆上,独自抽烟,沉默不语。那个时候的她,是否依旧徜徉于自己的艺术海洋、沉浸于曾经创造的辉煌岁月?不得而知,只有过往路人的行色匆匆。
2002年易俗社90周年演唱会(尚洪涛摄)
2002年易俗社90周年演唱会(尚洪涛摄)
陈妙华先生是个苦命人。父亲庄正中,是秦腔的名小生,在她没出生之前就“抛妻别女”远走榆林。母亲若不是因为生计艰难,也绝不会让女儿学戏。
作为易俗社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招收的第一期学生,陈妙华凭借“一点百通”的超人戏曲天赋以及易俗社众多名师的精心教诲,学艺三年就以《白蛇传》中的“许仙”一角走红;1956年还获得过陕西省首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二等奖;19岁参加拍摄了秦腔第一部电影《火焰驹》,21岁又在《三滴血》中一人扮演“周天佑”和“李遇春”,收获了大批拥趸,且享誉全国。代表作还有《绿绮记》《夺锦楼》《紫金冠》《京兆画眉》《三回头》等等。
这样一位声名鹊起的女小生,“文革”突然让她失去了舞台,加上家庭、婚姻等诸多方面的种种不幸,遗憾地不能登台了。人们说她“精神失常了”“得了精神病了”……通过后来的交往,我觉得也不尽然,要不,你和她说戏,她依旧能够有理有据侃侃而谈。我觉得,不过是“入戏”太深罢了,她是在用这样的方式与当时的人和事抗争而已。
秦腔《夺锦楼》陈妙华饰柳子俊
秦腔《绿绮记》陈妙华饰司马相如
2006年,和陈爱美老师搭档做《爱美戏缘》。就在那一年的7月份,我们去采访陈妙华。知道老人家爱抽烟,又不知道抽哪种烟,爱美老师就特意买了各种牌子的香烟,大概有十来盒。
“陈老师,你觉得你演的哪个戏最成功?”
“《绿绮记》,司马相如!”
“难道不是《火焰驹》和《三滴血》吗?”
“《火焰驹》的李彦贵,虽然是男一号,但戏份很少,就是个大龙套么!《三滴血》,现在看还行,感觉还是不太满意。你想想,司马相如,大文豪啊,风流倜傥英俊潇洒,台上弹奏《凤求凰》,一招一式,我不是装个样子,是向专业老师真学的!”
“刘军,你这个衬衫哪里买的?”
陈妙华很突然地转变了话题,爱美老师赶紧接话说:“陈大姐,你喜欢哪种款式的衬衣?”“就这种,挺好的!穿上感觉笔挺的很!”然后爱美老师把二百块钱硬塞给了老人,让她买一件自己喜欢的衬衣。
采访结束,回单位的路上,和爱美老师不禁感叹,戏如人生,人生如戏。陈妙华在舞台上演了一辈子男人,生活中所追求的也是“像一个男人一样活着”,不仅仅穿着打扮,不仅仅兴趣爱好。
演了一辈子戏的陈妙华,不会做饭,衣服扣子掉了都不会缝,甚至能把钱随意放在床铺底下,但是她可以和你聊经典名著之种种,给你讲舞台角色之刻画,谈到秦腔的现状,心里跟明镜一样。“不疯不魔不成戏。”这不仅仅是一种敬业的精神,更是一种极为痴迷的境界、一种深深的迷恋。这种迷恋让人深陷其中,如痴如醉,忘我地全身心付出。陈妙华先生便是如此。
笔者和陈妙华先生合影
我们让时间再度回到2002年。那一年,易俗社成立九十周年,众多的系列演出活动中有一台名家新秀演唱会。阔别舞台好多年的陈妙华先生压轴登场,和老搭档全巧民先生合作清唱了《三滴血》中“虎口缘”的精彩片段,还唱了一段《火焰驹》。那是我第一次现场感受这位艺术家的艺术魅力,虽然久不登台,但是艺术家的那种“范儿”以及特有的那种“小生气质”,好似与生俱来从未离去。现场的观众毫不吝啬地把热情的掌声送给了这位为秦腔做出卓越贡献的传奇艺术家。演唱结束之后,有人给她送上了鲜花,按理说就应该下场了,但是先生却犹豫了片刻。就是这“片刻的犹豫”,却让我记忆犹新:是对舞台的留恋?亦或是对观众的不舍?甚至是对往昔的回忆?很难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一刻的陈妙华先生,一定是百感交集、五味杂陈。
之后的2004年电视台录制了《我们的陈妙华》,2009年又有了先生病重募集医疗费的消息。但这些都无法阻止噩耗的传来:2010年2月1日凌晨3时31分,一代秦腔大家、“女小生泰斗”陈妙华先生与世长辞,享年72岁,不算大的年纪……
2004年录制《咱们的陈妙华》(尚洪涛摄)
作者/刘军 审核/妍薇 终审/何军
文章系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