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明堂遗址(北魏平城明堂)
北魏明堂遗址(北魏平城明堂)这一浩大的皇家工程,从筹建到完工历时5年之久,可惜却毁于北魏末年的兵火。1995年5月北魏平城明堂遗址在位于大同城南近郊被发现,它成为《水经注》所记诸多平城建筑中第一个被发现的。经过1995年、1996年、2015年三次科学发掘,基本探明了北魏平城明堂的遗址布局、覆盖范围,与《水经注·漯水》记载一致。 2008年,本着既充分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体现城市文脉延续性,又满足现代文化生活需要、体现景观设计的思路,明堂遗址公园修复被列入历史文化名城复兴工程。2010年5月明堂公园在向阳街原址开工建设,设计参考历史文献及研究成果,结合考古发掘、云冈雕刻等实物及图像材料,经专家多方论证完善,力求接近北魏明堂形制和建筑布局原有的风貌,历经6年建设完工。新修复的明堂建筑气势雄浑,主体建筑高27米,上圆下方,穹宇重檐,覆盖琉璃瓦,殿基周围有石质护栏。上圆下方效法着天圆地方。明堂外面环绕着环形的水池,是为辟
北魏平城明堂作者:郝永欣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此句出自中国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叙事诗《木兰辞》,讲诉了女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胜利归来在明堂觐见皇帝的场面。文中提到的“明堂”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礼制建筑,古人认为,明堂可上通天象,下统万物,天子在此既可听察天下,又可宣明政教,是体现天人合一的神圣之地。古代帝王凡祭祀、朝会、庆赏、选士等大礼典均在此举行。
北魏王朝是鲜卑族建立的北方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北魏平城明堂据《魏书·高祖纪》记载:太和十年(486)秋七月“诏起明堂、辟雍。”而真正开始修建是在太和十五年(491)夏四月,并且在修筑明堂的同时还修筑了太庙,《魏书·高祖纪》记载:“经始明堂 改营太庙。”工程进度特别快,仅仅用了半年的时间,明堂和太庙就修筑完成了。《魏书·高祖纪》记载:太和十五年(491)冬十月“明堂、太庙成。” 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由少数民族政权建造的明堂,而且该明堂内部增设了浑象,顶部修建了灵台,集天文观察、演示和月令于一体,兼有了天文台的作用。《水经注·漯水》记载: 平城“明堂上圆下方 四周十二堂九室, 而不为重隅也。室外柱内,绮井之下,施机轮,饰缥碧,仰象天状,画北道之宿焉,盖天也。每月随斗所建之辰,转应天道,此之异古也。加灵台于其上 下则引水为辟雍。水侧结石为塘 事准古制,是太和中之所经建也。”
北魏平城明堂是由李冲来设计建造的,据《魏书·李冲传》记载:“冲机敏有巧思。北京明堂、圆丘、太庙 及洛都初基 安处郊兆 新起堂寝 皆资于冲。”这里的“北京”就是指的平城,是迁都洛阳后对平城的称呼。李冲不仅设计修建了明堂,还有古代祭天的圆形高坛圆丘和供奉皇帝先祖的太庙,包括后来北魏迁都洛阳划定基址、设置郊庙之地、新修殿堂都全靠李冲。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现在对明堂的具体设计修建没有查到更多资料,但就当时在修建太庙时,因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汉化政策,时命蒋少游赴洛阳测量了魏晋故庙基址,然后依据其样式建造。至此,北魏重新修建的太庙脱去了鲜卑旧俗,成为一座符合汉族传统帝王体制的建筑。由此可以推想到,当时明堂的修造也应是参照了汉族传统帝王建筑而修建的。
这一浩大的皇家工程,从筹建到完工历时5年之久,可惜却毁于北魏末年的兵火。1995年5月北魏平城明堂遗址在位于大同城南近郊被发现,它成为《水经注》所记诸多平城建筑中第一个被发现的。经过1995年、1996年、2015年三次科学发掘,基本探明了北魏平城明堂的遗址布局、覆盖范围,与《水经注·漯水》记载一致。
2008年,本着既充分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体现城市文脉延续性,又满足现代文化生活需要、体现景观设计的思路,明堂遗址公园修复被列入历史文化名城复兴工程。2010年5月明堂公园在向阳街原址开工建设,设计参考历史文献及研究成果,结合考古发掘、云冈雕刻等实物及图像材料,经专家多方论证完善,力求接近北魏明堂形制和建筑布局原有的风貌,历经6年建设完工。新修复的明堂建筑气势雄浑,主体建筑高27米,上圆下方,穹宇重檐,覆盖琉璃瓦,殿基周围有石质护栏。上圆下方效法着天圆地方。明堂外面环绕着环形的水池,是为辟雍。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在环绕水道的四面之上设四门,均为二层阁楼式建筑。公园内建多处北魏风格石雕,使其充满浓郁的历史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