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电的日子作文600字(那些没电的往事难忘怀)
没电的日子作文600字(那些没电的往事难忘怀)1990年夏天,在读高中还是中专这个选择上,父亲说,还是先跳出农门再说吧,最好能考一个有“电”的学校。夏夜里,父亲坐在煤油灯前,给我用扇子扇风或驱赶蚊虫;冬天里,他在火坑边生一堆旺火或发一盆木炭,静静地陪我秉灯夜读……父亲不认识字,但记忆力惊人,上世纪60年末70年代初,在部队里盛行的很多文章和诗句,他都能倒背如流。煤油灯下,父亲当然不知如何辅导我做作业。印象中,他总是讲读书的重要性。“我在部队里吃了没有文化的亏。”有时见我情绪低落,父亲总给我背些在部队里学的诗句,我至今对这些句子仍清楚记得:知识来自于线,聪明全靠学习。学习不欺勤奋者,功夫不负有心人。
父亲的山寨:那些没电的往事难忘怀
刘明(原创)
没有电的日子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煤油灯下,父亲陪我读书。
父亲没有读过书,他年轻时到中国人民解放军47军战斗过,从湖南衡阳到陕西临潼,“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父亲不认识字,但记忆力惊人,上世纪60年末70年代初,在部队里盛行的很多文章和诗句,他都能倒背如流。
煤油灯下,父亲当然不知如何辅导我做作业。印象中,他总是讲读书的重要性。“我在部队里吃了没有文化的亏。”
有时见我情绪低落,父亲总给我背些在部队里学的诗句,我至今对这些句子仍清楚记得:知识来自于线,聪明全靠学习。学习不欺勤奋者,功夫不负有心人。
夏夜里,父亲坐在煤油灯前,给我用扇子扇风或驱赶蚊虫;冬天里,他在火坑边生一堆旺火或发一盆木炭,静静地陪我秉灯夜读……
1990年夏天,在读高中还是中专这个选择上,父亲说,还是先跳出农门再说吧,最好能考一个有“电”的学校。
看得出,父亲对电的渴望。
按照他的建议,那年秋天,我如愿走进了湖南机电学校,学的也是电气自动化专业。
记得走出湘西那晚,父亲在煤油灯下陪我坐了整整一夜。他说,男儿志在四方,中专虽没大学好,但人活到老学到老,一步一个脚印走,一切事在人为。
因为忙农活,父亲当时就请表哥罗世明送我。他再三嘱咐表哥,甚是仔细。但离开时又终不舍,一直把我们送到县城才离开。
远离湘西,我给父亲的信,也就多了起来,一是讲讲外面的世界,更多的则是人生的困惑,当然,也时不时地催他快点给我寄钱来。
父亲不识字,也不会写字,每次都是叫堂兄或堂姐夫代笔,他口述。除了鼓励我并按时寄钱来,每封信后落笔都有四个字:煤油灯下。
我那个时候不到20岁,弄不清他为何每次总要写这四个字,甚至还抱怨,老写这些东西,假如同学看了,丢人现眼,让人自卑。
可父亲总不厌其烦地告诉我,虽然你现在不再需要煤油灯了,但一个人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
中专放假回家,没有电的日子里,还有一件事印象深刻,那就是和父亲翻山越岭到邻村打米。
十多里的山路,我们常常背着和身体差不多重量的稻谷。背篓前倾,勒得人肩膀直出血印,压得人大汗淋漓,气踹吁吁。
记得有天下雨,一大早,父亲就带我带猫子塘村打米,他差不多背了180斤稻谷,我年轻气盛,也背了100斤。
3公里多的山路,开始并不觉得太累,可下雨了,路越来越难走,快到打米厂时,一滑,我竟然摔倒了。
一屁股坐在泥路上,顶了半天,也没有背起来。一气之下,我把背篓扯了出来,狠狠摔得老远,不想背了。
父亲跟在后面,把他的背篓找个地方放稳,又到老远帮我捡回背篓,再把100斤谷包放了上去。
见我踹着粗气,他安慰着说,自己没有文化,就是这个命,如果你不好好读书,那么苦日子还在后头。
看着父亲在雨里帮我搬谷包,还准备替我背,顿感羞愧。我顾不上满身泥泞,自己硬是背了起来。一路上,眼眶湿湿的,分不清雨水还是泪水。
没有电或电力不足的日子,几乎每年春节,我都要回家。虽不能收看春晚,但在火坑边唱唱山歌,也是难得的享受。
我过去以为父亲不会唱山歌,这些年,随着我们兄弟姊妹一个个走出湘西大山,老人也常时不时地唱起山歌来。
前些年,他坐在煤油灯下总这样唱:马凤寨虽然也有电,但晚上分不清菜和饭,不信你到寨上走一走,看看百姓哪个不抱怨?
今年过年,他站在水泥电杆前唱山歌,歌词也变了:马凤寨很快要通电,晚上什么都看得见,精准扶贫扶得准,党的恩情唱不完。
这是一个有着50年党龄共产党员的心声,也是一位70岁还守在农村老农的赞歌。
通电了!马凤寨通电了!终于通电了!
我理解父亲和乡亲们的激动。不是从那个地方走出来的人,也许,无法体会其中的辛酸。
既然有了稳定电源,这次回湘西,我首先给父亲买了台全自动洗衣机,虽然还没有自来水,但就是往里面倒水洗,总比寒冬腊月里用手搓好。
靠天水耕田实在太苦,我们要求父亲不再种稻谷。可他还是在公路边,种了近十亩多玉米等杂粮喂猪。
父亲常说,生命在于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
说服不了他,就只好顺着他来。我用小车帮他到镇上拖了不是化肥,还支持他买了两头黑猪。
目前,他一共喂了三头猪,为了方便他,我添的第二件电器就是农作物磨碎机。
父亲再也不需要背着玉米翻山越岭到邻村去磨了。我教他正确操作机器时,老人笑得合不拢嘴。
第三件就是太阳能热水器。其实前些年就买了,可电力不行,一直无法正常使用。
这一回有了稳定的电源,终于可以用了。洗热水澡时,他在浴室里不时告诉我,这个好,这个家伙好……
我原计划给他买新电饭煲和电冰箱的,他说旧电饭煲还能用,一个人在家,电冰箱用处也不大。
这次回湘西,我在老家呆了四个晚上,也是除了春节之外,停留得最久的一次。
更重要的是,这四个晚上,我和父亲都是同床共枕而眠。除了聊天,还是聊天,聊着聊着,我们就睡着了。
有天睡梦中,我清晰地听见父亲喃喃自语:有了电,真方便,电的用处说不完。
印象中,这不是我小时候在煤油灯下朗读的课文么?
我都不记得这是读几年级时的文字了,父亲竟在梦里还背得……(完)。
刘 明:男,湘西人。在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单位奋斗10余年。曾被评为新华网十大名博、感动家乡十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