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汉代王墓现状(探访仪征周边古迹之谕兴王引之墓碑)
江苏汉代王墓现状(探访仪征周边古迹之谕兴王引之墓碑)王引之(1766-1834),字伯申,号曼卿,高邮人,嘉庆四年(1799年)一甲第三名(探花),官至工部尚书,享年六十九岁,谥号“文简”。 《天长县志》记载:王引之墓建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原有一高大封土堆,墓前有神道石刻,文化大革命中墓被毁挖,当时出土四块墓志铭及男女尸各一具。现墓碑、墓志铭保存完好。1、高邮王氏简介在此碑北两三米的荒草丛中,还有一块石碑,已经断成了两截儿,平躺,头北脚南,尺寸和御祭碑差不多,长度可能还要多些,碑文也是朝上。实在无处下脚,我只好站在石碑上拍了几张照片,罪过罪过!从碑文上看,这是御赐碑。由于石碑附近非常泥泞,无法站立长时间工作,我放弃了在现场抄录碑文的打算,打道回府,好在关于王引之的书籍文字较多,所以我的相关功课,可以在家中翻阅资料完成。回家以后,我重点参阅了王章涛所著《王念孙王引之年谱》,结合《天长县志》和网友“远程斋主”《王引之墓》一文,整理资料如
2017年的江苏高考语文题,第二题文言文阅读18分,是王引之撰写的《汪容甫先生行状》,王引之和汪容甫(汪中)都是清代扬州文人,与仪征有交集。汪中的部分我另文再叙,本篇说的是我探访王引之墓的事。
我曾于2015年6月21日,根据网友“扬州蛋炒饭88”、“扬州三木森” 提供的信息,前往安徽省天长市金集镇谕兴街道,探访顺治十六年吏部尚书王永吉(高邮人)的“龟驮碑”,又在当地老乡的指点下,顺访了位于金集镇井亭村的康熙三十九年江南提督杨捷(宝应人)墓。这两位墓主,都是我写的《阮元仪征事》中提到的人物,道光十六年(1836),阮元在陈集外祖父家的“天后宫”后面建了“旧德祠”,祠内奉祀十多位木主,都是扬州当地的名人,如唐朝的上官仪、明朝的陈琰,也有清朝的王永吉和杨捷。探访到王永吉和杨捷的墓,在撰写探访记时通过查阅资料学习,加深了阮元在陈集建旧德祠的理解。
在撰写探访记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发现网友“閎約”也有探访此地的游记,并且指出在离王永吉墓不远的地方,还有王引之(道光十四年工部尚书、高邮人)的墓!我就存心要找个机会,探访一下。由于当时公务在身,业余时间忙于《阮元仪征事》的校对、众筹、出版,探访王引之墓的事,就搁了下来。直到2016年4月退居二线,探访王引之墓的事又提上了我的日程。连续多日雨天过后,找了个好天,2016年5月29日,驾车直奔谕兴而来。
【圆筒状石构件】又见一块完整无缺的石碑平躺在地,估计碑长2米以上,宽不足1米,厚约一尺,还有榫头,碑身保存基本完整,头南脚北,侧卧约30°,碑额、碑座没有找到。碑文朝上,四周边框处的正面刻有云龙纹,碑上的文字清晰可辨,我找到“道光十四年十二月”“遣礼部尚书汪守和致祭”“原任工部尚书王引之”等关键字处,拍几个特写。从碑文看,很显然,这是御祭碑。
【御祭碑全貌】 【御祭碑特写1】 【御祭碑特写2】在此碑北两三米的荒草丛中,还有一块石碑,已经断成了两截儿,平躺,头北脚南,尺寸和御祭碑差不多,长度可能还要多些,碑文也是朝上。实在无处下脚,我只好站在石碑上拍了几张照片,罪过罪过!从碑文上看,这是御赐碑。
【御赐碑全貌】 【御赐碑特写】 【御赐碑自拍】由于石碑附近非常泥泞,无法站立长时间工作,我放弃了在现场抄录碑文的打算,打道回府,好在关于王引之的书籍文字较多,所以我的相关功课,可以在家中翻阅资料完成。
回家以后,我重点参阅了王章涛所著《王念孙王引之年谱》,结合《天长县志》和网友“远程斋主”《王引之墓》一文,整理资料如下:
1、高邮王氏简介
王引之(1766-1834),字伯申,号曼卿,高邮人,嘉庆四年(1799年)一甲第三名(探花),官至工部尚书,享年六十九岁,谥号“文简”。 《天长县志》记载:王引之墓建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原有一高大封土堆,墓前有神道石刻,文化大革命中墓被毁挖,当时出土四块墓志铭及男女尸各一具。现墓碑、墓志铭保存完好。
王引之中进士的己未科(嘉庆四年),阮元(仪征人)是副考官,所以阮元与王引之有师生名分。嘉庆二十四年,王引之出任己卯科副考官,吴文镕(仪征人)中进士,所以王引之与吴文镕亦有师生之谊。这是他与仪征人的缘份。
王引之的祖父王安国(1694-1757),字书臣,号春圃,高邮人。王氏祖居辽东,明末迁高邮。雍正二年(1724)殿试一甲二名(榜眼),官至吏部尚书。六十四岁去世,乾隆赐白金五百治丧,谥“文肃”。著作有《王文肃公遗文》一卷,《补遗》一卷。《天长县志》记载:王安国墓位于天长市石梁镇十八集社区石龙村,墓为一高大封上堆,墓前神道数百米,两侧石刻排列有序,神道以箩底砖铺砌而成。文化大革命中墓已被毁,现仅存一墓志铭。
王引之的父亲王念孙(1744-1832),字怀祖,自号石臞,乳名国庆,高邮人。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官至直隶永定河道,嘉庆四年(1799)首劾大学士和珅。王念孙是训诂大家,著有《广雅疏证》。据网友“远程斋主”记述,王念孙墓位于六合区冶山镇东王社区长江酒店后。1982年,相关部门对王念孙墓进行了清理,出土墓志铭一合,现藏六合区博物馆。
王引之从事声韵、文字、训诂学研究,深得其父王念孙的精髓,王念孙曾喜日:“此子可以传我所学”。曾奉旨勘订《康熙字典》讹误,辑为《考证》十二册。著有《经义述闻》三十二卷,《经传释词》十卷。有《王文简公文集》刊行。
高邮王氏有“祖孙鼎甲、父子鸿儒”、“一门绝学、两代宗师”的美誉,王念孙、王引之父子,被后人称为“高邮二王”,阮元评语:高邮王氏一家之学,海内无匹。
2、王引之去世
王引之于道光十四年(1834)十一月二十四日辰刻去世,二十五日道光帝即下谕:“工部尚书王引之品行端谨,学问素优。由翰林洊跻卿贰,擢任尚书,方资倚畀。兹闻溘逝,殊深轸惜!著加恩照尚书例赐恤。所有应得处分悉予开复。应得恤典,照例具奏。钦此!”
予故工部尚书王引之祭葬,谥文简。
王引之儿子王寿昌在《伯申府君行状》中记载:“旋蒙赐祭一坛,遣吏部尚书汪公守和,致祭于私第,颁祭文一篇,赏全葬银五百两,予谥文简,颁墓碑文一通,赐墓碑银三百五十两。”
道光十五年十二月初七日,王引之灵柩与其先过世之继妻范氏,合葬于安徽天长县谕兴集之东原,其子寿昌等奉安祭奠。是年,引之仲子彦和筑王氏专祠于仪征,请陈奂书祠额。
看到这里,巫晨有些不明白,为什么墓在天长,王氏专祠要建在仪征呢?
查《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并未找到相关记载。而《嘉庆重修扬州府志》记载王永吉墓时说:“在仪征县境蜘蛛寺”。可见当时蜘蛛山这里应是仪征管辖范围,王永吉墓与王引之墓直线距离只有250米,估计谕兴集属于天长,谕兴集东原则属于仪征,毕竟蜘蛛山距离仪征的三里村和沙集村只有2公里多一点。
【王永吉、杨捷、王引之三墓位置图】网友“远程斋主”援引《高邮文史资料·第17辑》杨杰的文章《征王引之棺柩后站板》介绍,1992年4月18日下午,高邮分管文化的副县长朱延庆和作者杨杰,在天长县政协副主席涂福颐的陪同下,由当地乡土地管理所干部吴万民带领,走访了王引之墓。文中描述:
吴万民领着我们来到碑北侧约十几米远的一农宅后身,指着一块空地说:“这个地方叫大松林,墓就在这个地方。墓有一小屋高,地方约一间房子大。墓前(南)有两块乌龟(赑屃)驮的石碑,碑前还有两根石柱。1963年夏天的一个傍晚,生产队为砌猪圈,掘去坟墓。”
问出土还有何遗物,答只剩下一块棺材板,现在焦必根家中。我们立即去了焦家。路过一马姓人家,门上着锁。这家就是当年王引之墓的看墓人后裔。最后一位看墓人马其昌老人于1989年去世。
焦必根为一断腿残疾人,年纪约50大几岁。掘墓时,他在现场,他告诉我们:“掘墓时出土了两口棺材,一红一黑,红者男性,黑者女性,人形可辨,有腐臭味。棺内有一些玉器,被人拿走。尸身上的衣服和覆盖着的绸缎还很结实,撕时发出嗤嗤响声。有的人家拿回去给惯宝宝做衣服穿。棺材板被生产队里打农具用了,只剩下一块棺材的后站板,短小无用,扔在队里的草房里。1981年实行大包干责任制,队里这间草房折价卖给了我,这块棺材头就到了我家。现在我用他垫着劈柴枝用。”
在焦家门前地上,我们见到了这块后站板,其上斧印累累,边缘红漆斑斑。当我们提出要带走这块棺材板时,焦却露出不愿意的神色,给了5元才同意拿走。今将王引之棺柩之后站板献与王氏纪念馆,算是物归其所。”
我们后又想出资收购两块墓碑,运到高邮保存,未果。
巫晨评论:高邮的干部还是有文保意识的,可惜下手决心不够大。
3、御制祭文
維道光十四年十二月辛卯朔,越十九日已未,
皇帝遣禮部尚書汪守和,致祭於原任工部尚書王引之之靈,曰:績懋宣猷九範,重飭材之選。圖呈括象百工,資率屬之勤。惟奉職無愆,進思不忘勵翼。斯飾終有典,酬庸特備恩榮。鳳綍蒙恩,雕筵賁澤爾。原任工部尚書王引之,持躬恪謹,植品端方。學有淵源,約先儒之菁萃;家傳清白,繩祖武之芳規。並騎看花,被恩榮於杏苑;聯茵染翰,擢髙等於蓬山。督學則南豫東齊,平分秋月;程才則黔山楚水,同坐春風。讞獄八閩,一到而吏懷霜肅;衡文兩淛,再來而人仰冰清。獻納繼以論思,趨陪講幄文章。通乎政事,敭歷卿階。秘籍則制作攸司,吉士則師資是藉。佐六官而遍歷,典三禮以允宜。曉漏趨朝,許驊騮之徐控;春闈貢士,喜桃李之重栽。表宿望於垂紳,瑞徵鷟鸑;溯成勞於曳履,官紀鳲鳩。正毗倚之方長,何淪沮之入告。軫懷彌切,襃卹宜隆。用沛溫綸,特加賜酹於戲日,省克彰夫事典。緬駿譽於升華,星芒頓掩乎。丰裁荷龍,光於豐祀。靈而不眜,尚克歆承。
4、御制碑文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朕惟文章報國,耆儒資翊贊之勳。水土命官工正,重均平之任。惟勤勞之足紀,斗極依光。斯卹賚之從優,鼎彝著美。爱施龍綍,式煥螭碑爾。原任工部尚書王引之,植節端方,持躬謹慎。論學術則父書能讀,掇巍科則祖武遙承。朶殿簪毫,遴佳才於高等。木天晉秩,越常格以升階。載陟坊寮,洊躋卿列。政參憲府,嚴明而象。炳/法星職,貳容臺遷擢而恩濃湛露。惟賢士上膺,失簡在宣勤。幾徧六官而事典,莫重於考工。亮采克端於百揆,秘/文悉資,夫校理吉士,且藉以陶鎔,講幄論思,禁闉緩鞚,榮持使節,經黔、楚以掄才。公秉文衡歷豫、齊,而視學淛/水,則兩膺秋試奎光,則再典春闈。百工宣飭,化之猷民。曹攸賴一德,著公忠之績。臣職無虧,方倚畀之。維殷何/淪沮之,遽告用深軫悼。宜備哀榮,表厥生平,諡之文簡。於戲!學由古訓,立朝彰清白之規;寵賁新綸,勒石煥書丹之色。褒章載錫,鏤範長垂。
道光十四年十二月十六日
5、汤金釗撰《王引之墓志铭》(《王念孙墓志铭》亦为其所撰),全文如下:
光祿大夫、經筵講官、工部尚書加二級、諡文簡伯申王公墓誌銘:
道光十四年冬十一月二十四日,工部尚書王公卒於位,遺疏入 上心軫惜, 命照尚書例 賜卹、 赐諡文簡。越明年秋,孤子壽昌等,奉靈櫬反葬於安徽天長縣諭興集之東原,將以十二月初七日,堋以金钊,與公同年進士,知公深丐爲薶幽之文雖不文不敢辭。
按公諱引之,宇伯申,號曼卿,姓王氏。先世由江蘇蘇州遷高郵,五世祖開運州學生治尚書有聲高祖式耜副貢生博通五經貧而好行其德;曾祖曾祿,拔貢生,邃於理学;祖安國由一甲二名進士授編修,歷官吏部尚書, 賜諡文肅, 國史有傳。文肅公之祖父母、父母,俱以文肅公貴, 誥贈如例;父念孫,由庶吉士歷官永定河道,著有廣雅疏證、讀書雜志,諸書行於世,以公貴,封光祿大夫、工部尚書加二級;母氏吳, 贈一品夫人。吳太夫人孕八月而生公,公身小氣弱,性穎異好學,年十七補州學生從事聲音文字詁訓之學,以所得質於光祿公。光禄公喜曰:‘是可以傳吾學矣!’乾隆乙卯,舉順天鄉試;嘉慶已未成進士,殿試一甲第三名,授編修。癸亥大考翰林, 欽取一等第三名,擢侍講,歷官庶子、侍講學士、通政司副使,太僕寺卿、大理寺卿、左副都御史、晉禮部侍郎、教習庶吉士,調吏部侍郎,累署兵部、刑部、户部侍郎,授工部尚書、 賜紫禁城騎馬、署吏部尚書,调禮部尚書。父喪服闋,復授工部尚書。公事 君以誠持己,以正擾而能毅直而能溫忠愛之念上結 主知凡民生國計之大,講求諮度,知無不言。林清之變,有議加培。 圓明園宫垣者,公具疏切辨蒙。 召見嘉納,閩省署龍溪令朱履中,誣方伯李賡芸受賕,總督某劾方伯,罷其任。既對簿,無左驗,而按事者持之急,方伯不能堪,遂平反。爲少宰時有議,爲生祖母承重,丁憂三年者,公力持不可,會奉使去持議者,遽奏行之。公還疏陳,庶祖母非祖敵,體不得以承重論,緣情即終身持服,不足以報,罔極制禮,則承重之義,不能加於支庶,請復治喪一年,舊例遂更正。其長冬官也,鉤稽必嚴,察核必至,素精算術,嘗取奏銷冊,覆核所用帑,無慮數十百萬。執管以計日,未移晷而畢,僚屬皆驚歎。又河工工程名目,歲修之外又有另案,廳員率藉此自肥,而工反遜於舊。光祿公官河道,六年所屬,不報一另案。公習知其弊,故有請嚴禁東南兩河另案,工程之奏得 旨允行恭脩。 《仁宗實錄》,充總裁官,敬謹編輯,始終其事。總裁 《國史》,細心簽酌,務臻允當。充 武英殿正總裁, 召對時,從容奏言,《字典》一書,當年成書,較速纂輯,諸臣間,有未及詳校者,應加校正。 上然之,公手自校勘,凡訂正二千五百八十一條,輯考證十二卷以進。他若畿輔歲歉,則請寬京城米禁,以濟民食。山左旱蝗,則請設廠收買,以杜胥吏奉符滋擾。身無地方之責,而殫心民瘼,皆此類也。辛酉典試贵州,甲子典試湖北,戊寅、辛巳兩典浙江試,已卯、癸未兩典會試,所取多知名士。視學河南,則捐廉購《十三經注疏》百餘,部分貯各屬學宫,教士子以根祗之學,訂詩韻,以導諸生韻語之不協律者。爲山東學政時,值教匪滋事,壹以正風俗爲先,撰《闡 訓化愚論,見利思害說》,刊布以曉愚民。至地方官有聲名平常者,直陳無隱,按驗皆實,則又公之公忠,足以仰副 委任者也。公天性純孝,官庶子時,居母喪,哀毁盡禮。光祿公以河工漫口,罷觀察,居京邸,公侍色養志,退食之暇,以考訂經義爲承歡。光禄公重宴鹿鳴公,撰杖以侍,都人士艷稱之。居丧年已六十有七,孺慕之色結心,而形篤於本根,置田以贍族人之貧者。子孫自幼訓以《朱子》、《小學》及陳文恭公《養正遺規》,莫不循循有規矩。政事之外,以纂述爲事,著有《經義述聞》三十二卷。不爲鑿空之談,不爲墨守之見,聚訟之說則求其是,假借之字則正其解,又就古人名字、音義之相比附,以觀聲音訓詁之會通,作《周秦名字解詁》。又考明漢志“太歲在子”爲“在寅”之譌,爲說二十八篇,以正之名,曰《太歲考》。又以《小學》之書,皆釋名物,實義若經傳語辭,釋之者無幾,語義未明經義,反因之而晦,爰博考九經、三傳及周秦西漢之書,發明助語,古訓分字編次,爲《經傳釋》十卷,以補《爾雅》、《說文》方言之缺。公說經尤精於轉注、假借之字,幼承庭訓,精通於光祿公古均廿一部之分於九經、楚詞、諸子之有韻者,剖析精微。又熟於篆隸,遞變源流,因聲音以審文字,因文字以察詁訓,凡漢、唐諸儒,就借用之字,望文生義而未安者,公釋以本字,無不冰释理順。
公生於乾隆三十一年三月十一日,享年六十有九。元配沈夫人,孝謹德讓,動合禮法,歸逾年而殁,葬於天長縣石梁鎮祖塋側。繼室范夫人,孝慈勤儉,侍養光祿公數十年,一饮一食,必手治以進綜理家政,內外秩如教子以嚴,御下有恩,雖膺極品之封,家居衣猶補紉,族黨稱之。先公八年卒,葬於天長縣諭興集東原,公子遵公命,合葬焉。子四人:壽昌,正二品廕生,由戶部主事洊升河南歸德府知府;彥和,廣西鬱林直隸州知州;壽朋早歿;壽同拔貢生,八旗教習,後補郎中。女五人,孫七人,女孫八人,嫁娶皆名族。銘曰:
通儒之子,克承家學。聲音文字,詁經精確。
繩其祖武,洊爲正卿。嘉猷入告,忠愛篤誠。
屢掌文衡,得人爲盛。經術造士,士習以正。
大臣規畫,昭垂信史。名山著術,足傳千禩。
長淮之南,大江之北。子孫繁興,視此兆域。
王念孙、王引之既是名宦,又是经学和训诂大家,声望卓著,亦是扬州学派的重要人物,看到王引之墓碑湮没在荒草丛中,且喜且悲。喜的是经过岁月洗礼,两块碑基本完好,还能确认墓的具体位置;悲的是这样的文物资源未得到妥善保护,估计在仪征能弄个省保单位。谕兴有这么好的历史文化资源(含近在咫尺的王永吉“龟驮碑”),没能充分保护,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有网友鼓动我设法把碑弄到仪征来,甚至说愿意无偿支持吊车,我说,像墓碑这样的文物,最好是原位保护,才能体现其地理位置信息;如果原位不能保护,则博物馆是它最好的归宿,因为博物馆收藏时会加以编号说明,保留它的地理位置信息。天长、高邮、扬州、仪征的博物馆都可以收藏它;如果被文物贩子弄走,三文不值二文,只落得做个拓片模具,不得其所矣!
王引之是训诂大家,扬州学派的重要人物,我找到王引之墓碑的消息当天发布后,《扬州晚报》记者陶敏第一时间对我作了采访,并于2016年6月2日将采访内容发表在该报A12版。2016年6月5日《扬州日报》A3版,也刊登了记者孔悫的相关报道。
【《扬州晚报》2016年6月2日A12版】 【《扬州日报》2016年6月5日A3版】作者:巫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