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主要拍些什么东西(拍什么样的VLOG最受益)
vlog主要拍些什么东西(拍什么样的VLOG最受益)(其实“VLOG”还在观望期,真正的流量并未引入)由于各大新闻媒体自发性质的频繁提及“VLOG”时,很多品牌客户便误以为“VLOG”就是风口。“VLOG”更像是业内为了给一个风口的方向,急匆匆推到大众视野的试验品。殊不知,在“VLOG”出现时,不少人一脸懵逼。 我为什么要看普通人假装明星?
不得不感叹一句,今年的“VLOG”可真是火…… 打开各个平台,仿佛大家清一色的都在拍“VLOG”。
“VLOG”真的火了吗?
相信大多数人心中都有这样一个疑问。
相比去年爆火的“某音”平台,是从观众自发喜欢,并由其推动其破圈外。
“VLOG”更像是业内为了给一个风口的方向,急匆匆推到大众视野的试验品。
殊不知,在“VLOG”出现时,不少人一脸懵逼。
我为什么要看普通人假装明星?
由于各大新闻媒体自发性质的频繁提及“VLOG”时,很多品牌客户便误以为“VLOG”就是风口。
(其实“VLOG”还在观望期,真正的流量并未引入)
于是最近一段时间,很多客户爸爸都开始和Vlogger合作。
这一个月中,我也参与摄制了多个“VLOG”的拍摄。
但令我诧异的是,不仅大多数客户爸爸对“VLOG”处于模糊认知。
各大平台编辑心中理解的“VLOG”,和我们真正意义上的“VLOG”也有很大不同。
首先对于大多数需要植入品牌信息的客户,他们希望视频的质感是要符合品牌属性的。
“一个人自拍视角植入我们的产品好low的!镜头这么晃!不行的!”
于是,为了配合品牌的要求,“VLOG”就要被迫成为常规视频的拍摄手段,以满足品牌方的需求。
而各大平台的编辑呢?
由于大多内容创作者,不具备“VLOG”的认知与剪辑感,所以平台收集到真正的“VLOG”实在有限。
于是只要用户上传视频打上“VLOG”标签,只要内容故事足够吸引人,平台编辑就会为视频进行推荐曝光。
(偷偷说一句,还是因为真正发布“VLOG”的人太少呀……)
于是呢,我们看到“VLOG”这个领域,涵盖了视频所有表达形式的集合。
仿佛只要是视频,就可以标榜自己为“VLOG”。
而我呢,为了总结一下自己的拍摄经验,也为了更好的和业内Vlogger进行交流。
所以就构思了这篇文章,文章的目的呢,主要想向大家说明三个问题:
- “什么是VLOG?”
- “如何挑选vlogger”
- “VLOG的本土化随想”
希望能帮助看完文章后的朋友,之后再选择和Vlogger或者拍摄团队合作时,能够有更加清晰的概念和方向感。
01
什么是VLOG
“VLOG”这个词汇最近频繁出现在新闻报道中,以一种非主动的姿势进入了大众视野。
这种被迫接受的形式,导致所有人都对“VLOG”的概念出现了偏差。
比如某平台正在举行的“VLOG大赛”,点进去之后,你会发现参与比赛的视频形式鱼龙混杂,真正称之为“VLOG”的视频少之又少。
一时间,“VLOG”成为了视频产品的新包装词汇。
新闻媒体报道了“VLOG”,我就用“VLOG”去招商,但是我拍的是不是VLOG呢?
不重要,只要我叫它“VLOG”,它就是“VLOG”。
到底什么是“VLOG”呢?
其实弄懂“VLOG”需要解决:
“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是vlogger需要解决的三个核心问题。
那很简单,从定义里面就能看到“VLOG”其实一直强调的是“我”。
因此,拍摄手段就会从TA拍转变为我拍。
总的来说“,VLOG”就是自己掌控镜头记录自己生活的一种视频形式。
以欧阳娜娜为例,她视频虽是记录自己的日常,但是视频的表达内容依旧是围绕着这三个问题。
无论是日常的大学生活,还是自己的出行计划,她都能在视频中很好的解答这三个问题。
观看“VLOG”的受众自然也就是被欧阳娜娜牵动,一直观看下去。
这其实跟综艺节目很类似,制作综艺节目时,需要不停的向观众不停的抛出问题?
比如《歌手》中最常见的神秘嘉宾是谁?洪老师不停吊着观众,慢悠悠的揭晓答案。
或者是《奔跑吧兄弟》游戏环节中不停提问的花字:
“发生了什么?”“这又是怎样的错法?”“接下来的结果是?”“神秘嘉宾是谁?”
都是为了向观众埋梗,然后解答,再继续埋梗,再解答…… 这样观众才会被悬念一直调动,持续性的观看下去。
可以说,没有悬念的视频不够吸引人,没有抛出三个问题并解答的“VLOG”,不是一个合格的“VLOG”。
如果你正打算拍摄“VLOG”,或者正要和vlogger合作,就一定清楚。
Action
“VLOG”是用Vogger自己的视角去拍摄记录日常,并在日常中回答“我是谁”“我正在做什么”“我为什么要这么做”三个核心问题的视频形式。
“我是谁”:简单告诉观众,你的身份以及你现在的状态。
“我正在做什么”: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感,为之后的行为动作埋伏笔,可以分享一切生活中遇到的新鲜事物。(可以植入品牌广告哦)
“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动作行为之后的结果,可能是生日惊喜当事人的感动,或者是拿到考试证书后的喜悦,更或者是一件产品使用后的效果…… 总之就是Happy Ending~
02
如何挑选vlogger
根据今年上半年涌现出的优质vlgger创作者和品牌客户对其的喜爱程度,总结了四种类型。
A、燃烧的陀螺仪
“燃烧的陀螺仪”的特点,是在符合宣发平台调性的基础上,用“仪式感”迅速脱颖而出。
属于快节奏仪式感系列“VLOG”。
在只有一分钟的限制内,能够解答三个问题,其实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很用心的一点,他将“我是谁”和“我正在做什么”用短促的画面拼接做到了极致。
甚至有些视频作品,还融合进了“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中。
但由于时间的限制,加上“某音”的快节奏属性。以“燃烧的陀螺仪”为例的一大批vlogger,都是快节奏的剪辑意识流视频作品。
此类视频画面,几乎全部通过花样拼接完成,视频中的人物很少与镜头发生语言互动。
这应该是“VLOG”在中国本土化后第一批比较成功的案例之一。
拍在拍摄此类视频时,着重点不会是“分享”,而是“炫”,
“炫出自己的生活,让视频画面充满仪式感”则是这类视频的目标。
在这样的框架下,就需要拍摄者拥有独特的人设身份,或者足够炫酷的生活,和独具创新的主题,才能够吸引粉丝聚集。
在商业植入这一块,比较遗憾的是,此品类的大部分视频由于时间限制,无法对产品进行深度的绑定宣传。
(不针对头部KOL,大部分此品类的中下游KOL确实一言难尽)
通常每个产品出现几个镜头组接就完成了植入任务,对产品做不到更详细的解读。
而“燃烧的陀螺仪”的产品植入形式,是这一大批vlogger的参考的对象。
毕竟作为此类视频的代表,有足够的经验案例供学习。
B、你好竹子
竹子用“VLOG31天计划”和最本真的自我表达,成为了“VLOG”的一大特色。
这类视频的仪式感没有那么强烈,相反透露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非常接地气。
也因此,这种VLOG应该是最像“VLOG”的“VLOG”,属于原汁原味系列“VLOG”。
打开竹子的“VLOG”,就是日常生活,竹子用镜头用独特的方式,跟你说话,唠家常,唠今天去做啥,有什么新鲜事……
竹子的视频不仅没有很强的仪式感,并且对“VLOG”的三个核心问题的解答也非常隐晦。
通常她会采用标题解答,视频中不会在一开始就透露自己的计划,以及将要做什么事,一般会在中间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式表述。
竹子能够成为“VLOG”的代表,其实与今年的风潮和自己的日积月累关系紧密。
今年“VLOG”开始流行时,竹子就已经积累了大批“VLOG”作品,迅速成为了众多入局者的参考对象。
加上拍摄模式和拍摄手段,是基于国际上最“正宗”的“VLOG”表达,所以有了大量的媒体曝光机会。
对于“VLOG”领域来说,竹子的经历其实是在告诉每一个vlogger,要有坚持的毅力去积累,然后只需耐心等待一个机会。
由于全程拍摄都是由竹子手持完成,当产品植入时,其实就自发成为了竹子生活的一部分。
品牌在考虑植入此类“VLOG”时,可千万别提让自己的产品镜头更丰富,最好是空镜头单独解释一下的要求呢~
因为那样就会让主拍变成被拍,打破了“VLOG”的镜头逻辑,就会产品很强的割裂感。
C、黎贝卡的异想世界
黎贝卡的“VLOG”其实是给粉丝的福利种草系列“VLOG”。
她的“VLOG”看似随意,但实则跟其一直以来的形象和定位相似,还是以为广大女性群体种草为主。
黎贝卡的生活应该是所有女孩羡慕的模样。
而黎贝拉的“VLOG”将这种羡慕放到最大化,比如只能在文章里见到的黎贝卡豪宅,终于在视频中呈现出来了。
黎贝卡的粉丝在此时就会有极大的满足感。
因为黎贝卡本身不是以“VLOG”破圈,因此此类“VLOG”更多是种草和对粉丝的福利为主。
打开各个平台,其实这种“VLOG”的数量是最多的,通常有一件产品就可以拍摄一条种草“VLOG”。
这种“VLOG”削弱了日常,用简单的画面讲述就完成了一支“VLOG”的拍摄。
可想而知,视频的丰富度是远远不够的。
黎贝卡由于自身的“高级感”和偶尔的福利向拍摄,很好的规避了这类视频的误区。
在达到种草目的同时,完成了粉丝对其生活的窥私欲,与工作生活日常画面的丰富性的双重任务。
建议呢,品牌方可以多尝试和一些非vlogger的KOL进行联合互动,进行订制向的“VLOG”,说不定会有更好的互动效果。
D、阿滋楠
一直主打生活方式和旅行的阿滋楠也是在“VLOG”领域的探索者,“VLOG”风格是深度定制系列。
早在18年“微综艺”风口时,就曾以制片人与主要嘉宾的身份,连续推出两季旅行微综艺《旅行来秀》。
微综艺的优势是善于深度发掘人、事、物更深层信息,利用生动的互动型视角引领观看者进入氛围,同时联想到自己也能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也可以像那样去旅行去生活。
进入“VLOG”年,阿滋楠结合以往的微综艺经验及优势,将“VLOG”模式运用到广告模式宣传中,成为一种不错的分享传播模式。
这样既保证了内容的丰富贴合性,又完整美好的宣传了产品。
例如在2019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与起亚汽车一起尝试了深度定制“VLOG”。
这类在拍摄之初就满足了客户的所有需求,既有和摄影师镜头的对话交流,也有对品牌权益点的深度捆绑。
加上阿滋楠对生活的定义了解,很快将此类“VLOG”变成了平台上的一种风潮。
这种“VLOG”是本土化后的模样,既满足了自己对日常记录的拍摄,又满足了品牌方对植入信息的把控。
用和摄影师与镜头的对话,增加“VLOG的主感”,用“他拍”记录自己的日常与品牌方的权益,这样就不会造成很严重的“割裂感”。
这类视频如果简单来看,也是上手较为容易的。
各大平台的vlogger有很多都采用阿滋楠式的“VLOG”模式,但因为制作不够精美、拍摄地不够考究,因此大部分“VLOG”都没有破圈。
阿滋楠有出国外拍的优势以及微综艺积累的专业把控,其实也是她能够从“VLOG”中拥有一方小天地的主要原因。
品牌方选择此类视频的投放时,可以进行故事向的深度捆绑,用一个比较完整向的方案,将推广信息囊括在内。
03
VLOG的本土化随想
其实做了综艺这么多年…… “VLOG”在我心里一直像“真人秀”的存在。
为啥是欧阳娜娜带火了“VLOG”?而不是一个普通人带火了“VLOG”呢?
其实就是“VLOG”用伪真人秀式的手段,满足着观众对拍摄者的所有好奇心。
但是观众对不是对所有拍摄者都有好奇心的。
什么样的人才能让观众对其有好奇心呢?
这个问题是对所有vlogger的终究拷问!
其实为什么明星拍“VLOG”会有人们关注,而普通人拍摄则不行,就是因为“VLOG”本身要带有“高级感”。
人物高级感、动作行为高级感、视频形式高级感、产品植入高级感。
而明星自带高级感,可参考的意义不大。
而我们普通人去拍摄“VLOG”时,就要在方方面面去体现这种高级感。
高级感其实就是一种被包装的特殊性。
人物(人设):简单点说,你的身份必须不一般。
动作行为:你正在做一件别人不能轻易做的事情。
视频形式:总不能以自拍视角侃一集吧…… (以上推荐的几个vlogger可都没这样做)
产品植入:和主题或者行为结合,vlogger们一定要先活下去!
“VLOG”在国内还没有足够的成长期,就迅速被推向了大众视野。
其实对“VLOG”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但又因为这样,给了vlgger们更多的压力和动力。
希望 vlogger能在这个阶段迅速成长,毕竟市场留给我们的时间真的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