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十三坡会介绍(苗族坡会为什么如此吸引人)
苗族十三坡会介绍(苗族坡会为什么如此吸引人)如刘华所体验到的,“活态”“人气充盈”“人心充实”,大概是所有深度参与过融水苗族坡会的人都会发出的感慨。在融水,苗族坡会已有数百年历史,形成了系列坡会群——从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九,在融水的各个乡镇村屯,会轮流举办各具特色的坡会活动,如正月初五的拱洞乡平卯坡会、正月十二杆洞乡百鸟衣坡会、正月十七安陲乡芒蒿坡会等等,每场坡会都会有不同的名称和主办村镇。这其中,古龙坡会是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中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坡会之一。苗族坡会已形成了“文化波”“来到‘百节之乡’融水,置身坡会的热闹氛围中,我强烈地感受到,只要传统节日习俗活态存留,村庄的人气便会充盈,人心也会更加充实。”来到古龙坡会调研,中国民协顾问刘华从坡会的“胜景”中看到了传统节日的当代价值,他认为,各民族的传统节日、节俗都有着丰富的精神文化价值,可以激发乡村的内生活力,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大的力量。去往古龙坡会的途中,来自金兰村的芦笙队暂作休
热闹的古龙坡会现场
上午10点左右,来自香粉乡金兰村的芦笙队走进了古龙坡。他们一行30余人来到一个芦笙柱前,将一个个芦笙与随身携带的物品放在芦笙柱下,点燃了绕着芦笙柱放置的红色鞭炮,鞭炮声噼里啪啦响起,前来“赶坡”的苗族乡亲纷纷围了上来。这时,芦笙队在“芦笙头”的带领下吹起了芦笙,他们绕着芦笙柱、跟着乐曲的节奏左右摇摆,而身着民族服饰的苗族姑娘也开始绕着芦笙柱翩翩起舞,跳起了踩堂舞。阴沉的天空飘起了细细的雨滴,但在古龙坡上,来自融水苗族自治县十里八乡的苗族男女正身着盛装,享受着属于他们的节日狂欢。
吹奏芦笙与跳踩堂舞
2月5日至8日,由中国民协、广西文联、柳州市委宣传部、融水县委县政府主办,广西民协、柳州市文联、融水县委宣传部等承办的“我们的节日·苗族坡会”2023八桂民俗盛典系列活动在广西融水举行。期间,在农历正月十六这天,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古龙坡会在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盛装”开启,吸引了上万名当地村民和外地游客前来“过节”,赛芦笙、跳踩堂、斗马、舞狮、唱苗歌……坡会上,种种具有苗族特色的民俗活动让远道而来的游客大呼过瘾,他们与苗家人一起,感受了苗族坡会的魅力。
“来到‘百节之乡’融水,置身坡会的热闹氛围中,我强烈地感受到,只要传统节日习俗活态存留,村庄的人气便会充盈,人心也会更加充实。”来到古龙坡会调研,中国民协顾问刘华从坡会的“胜景”中看到了传统节日的当代价值,他认为,各民族的传统节日、节俗都有着丰富的精神文化价值,可以激发乡村的内生活力,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大的力量。
去往古龙坡会的途中,来自金兰村的芦笙队暂作休整
芦笙上插有羽毛的“芦笙头”带领芦笙队走进古龙坡会
苗族坡会已形成了“文化波”
如刘华所体验到的,“活态”“人气充盈”“人心充实”,大概是所有深度参与过融水苗族坡会的人都会发出的感慨。在融水,苗族坡会已有数百年历史,形成了系列坡会群——从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九,在融水的各个乡镇村屯,会轮流举办各具特色的坡会活动,如正月初五的拱洞乡平卯坡会、正月十二杆洞乡百鸟衣坡会、正月十七安陲乡芒蒿坡会等等,每场坡会都会有不同的名称和主办村镇。这其中,古龙坡会是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中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坡会之一。
吹奏芦笙前,向苗族芦笙柱上香
“今年的古龙坡会真是热闹非凡,当地各族民众和游客都非常多,整个坡会活动让人感受到了人民蓬勃的生命活力。”中国民协副主席、广西文联一级巡视员韦苏文对今年古龙坡会的热闹场面感到惊喜,在坡会现场,他看到,不仅苗乡各村寨的民众广泛参与其中、传统苗族民俗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坡会还吸引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众专程前来,参与到这一盛事之中。
古龙坡会上的芦笙手
“我数了一下,到中午,古龙坡会上一共来了25个芦笙队,他们来自融水的各个村寨,有几个村子甚至来了好几个芦笙队。”广西山歌学会会长、南宁市民协主席郑天雄认为,作为苗族文化最重要、最具“灵魂”的组成部分之一,吹奏芦笙对于坡会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各个村子芦笙队的热情参与,反映了古龙坡会“良好的传承生态”。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李月红同样提到:“在古龙坡会的现场,看到了多支来自融水各地的芦笙队伍,他们分散在坡会的各个方位,在整个坡会活动中,体现了良好的协同性,而这种协同性,也是向心力的体现。”
如郑天雄和李月红所说,在古龙坡会的坡场上空,飘扬着一面面红底金字的旗子,书写着不同芦笙队各自的名字,每个芦笙队都围着自己的芦笙柱吹奏芦笙,身着特色民族服饰的女人在外圈跳着踩堂舞。而在最外面,是把芦笙吹奏和跳踩堂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的观看者,这些“观众”之中,不仅有身穿苗族服饰的苗家人,还有身着壮族、侗族服饰的其他民族同胞,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汉族游客。
古龙坡会上的小芦笙手
“我们欣喜地看到,作为苗族人节日的坡会,也成为了瑶、侗、壮、汉等各族群众的盛大节日,各民族兄弟姐妹欢聚在一起,用载歌载舞、竞技狂欢的形式,共同营造了人心欢娱、人情交融的氛围;与此同时,它还用独特、绚丽的民俗风情,牵引着包括城里人在内的广大群体对乡村的记忆和情怀。”在刘华看来,类似于苗族坡会这样具有活力的传统民族节日,不仅提升了乡人之间的凝聚力,还具有教化人心的作用,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宝贵精神资源。
古龙坡会上的芦笙手
苗族坡会为什么如此具有活力?柳州市民协副主席、融水县文联副主席石奎认为,苗族人民情感线不断,坡会便是苗族人民团结的强有力载体。而在长期研究苗族系列坡会群的广西社科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过竹看来,苗族坡会已形成了“文化波”,它以芦笙柱为中心、坡场为平台、坡会活动为动力源,以参加坡会的当地民众与外来游客为辐射载体,并借助参与者、传统媒体和自媒体平台迅速对外传播,“苗族坡会也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当地村民用手机拍摄坡会场景
重视独特、珍贵的“乡村叙事”
如过竹所说,如今的苗族坡会已成为了元素丰富、内容生动的文化空间。在坡会的现场,人们被吹奏芦笙、跳踩堂舞等文化内涵丰富的民俗活动吸引,在斗马、舞狮的场地旁尽情呐喊,同时,也可以看到售卖螺蛳粉、炒粉的摊位,打气球、套圈等娱乐项目,在坡场中穿行的款式多样的“氢气球”以及摄影爱好者举着的“长枪短炮”也成了坡会现场的另类风景……这些元素已成为苗族坡会这一传统民俗的“当代”注脚。
坡会上,苗族姑娘身着盛装合影
“芦笙是苗族人的魂,日常生活中到处都能看见芦笙的影子,苗族人不仅会在坡会上吹芦笙,各种红白喜事人们也会拿起芦笙吹奏。”在古龙坡会上,一位操着“广西普通话”的抖音主播将他的手机镜头对准在芦笙柱旁吹奏的芦笙队,镜头外,他向直播间里的观众热情地介绍苗族的芦笙文化。而在离古龙坡会坡场不远的斗马场,斗马吸引了来自北京的游客张剑溪的注意。斗马开始前,人们就把场地围了个水泄不通,按照坡会现场的标识,张剑溪找到了不远处的斗马场,他“循序渐进”地挤进“内场”,跟着其他观众一起“呐喊、起哄”。“我了解到,芦笙是苗族人的图腾,吹奏芦笙、跳踩堂舞,都有很强的仪式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斗马就不一样了,它简单、直接,很有观赏性,大家看了都很开心——两种不同的民俗各有各的特色,都值得我们去观看、体验。”张剑溪说。
激烈的斗马吸引了人们前来观看
就在斗马开始后不久,斗马场上的雨也越下越大,雨滴密密地落下,人们打开了早已准备好的雨伞,雨伞举过头顶,又在后排“观众”的提醒下,把雨伞紧贴头皮。张剑溪没有带伞,他“厚着脸皮”躲进了旁边苗族“大哥”的雨伞下,两人相视一笑,又把眼神收回到斗马场上。
“苗族坡会为什么如此吸引人?它的活态文化空间的精髓体现在其‘乡村叙事’——关于年节文娱的叙事、芦笙踩堂的叙事、民族服饰的叙事、民族饮食的叙事等等,在乡村旅游兴盛发展的当下,这种有别于城市文化的乡村叙事尤其具有珍贵的价值。”说起苗族坡会能够吸引游人前来的原因,过竹认为,苗族坡会中所具有的独特自然与人文景观,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而未来文旅融合的发展,同样需要重视独特、珍贵的‘乡村叙事’”。
古龙坡会上的舞狮表演
“不过,传统苗族坡会仅在农历正月举办,具有短暂的时效性特征,也制约着坡会的开发利用。”过竹表示,未来需要从更高起点、更宽视野、更深层次重新评估与梳理坡会文化旅游资源,“以坡会为吸引点,整合坡场周边村屯中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做好项目创意策划,一坡一品,建构特色突出的苗族坡会乡村旅游区集群”。“文旅深入融合发展,方能有效助力乡村振兴。”过竹说。
游客与芦笙合影
“传统节日为人们提供了精神上的故乡和家园,现代民俗节日从资源化、遗产化到旅游产业化的过程,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中国民协顾问、河南大学中原神话研究院院长程健君表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俗节日的传承发展,重新唤醒了人们的“文化自觉”,通过对地方传统节日“资源化”的发掘、“遗产化”的保护和“旅游化”的创新,以“在地化”的“乡愁”为灵魂,凝聚人们共同的“记忆”,可以为人们展现一种新鲜的文化时空,从而达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目的。
文/图 中国艺术报记者 邓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