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为什么称霸京师(缘何背离初衷将自己推向)
董卓为什么称霸京师(缘何背离初衷将自己推向)事实上,董卓废旧立新的想法源于与刘辩和刘协的对话观察中,当初董卓在北芒找到少帝和陈留王时,就问其原因,少帝恐慌之中不能说清,而陈留王能流利地对答下来,再加上陈留王乃灵帝的母亲董太后所养,同姓之下自有亲情渊源,故而萌生废立之意。此次变故中,最大的获益者成了董卓一方。大将军何进一死,其弟车骑将军何苗也于乱军中被董卓的弟弟时任都尉的董旻杀死,何氏集团一垮台,京师军权四分五裂,董卓原有士兵三千人,加上收集何进部、何苗部、丁原部等,实力大增,董卓也常自恃功高,因而滋生了废除少帝拥立陈留王刘协的想法。这让宦官集团惶恐不安,于是在张让、段珪的谋划下,假借何太后旨意宣何进进宫,并将数十名宦官和太监埋伏于宫门口,就在何进独自一人进入宫中时,杀掉了何进。何进的部下袁绍、曹操等听闻大将军被杀,率兵攻入宫中,诛杀宦官。中常侍段珪害怕,挟持了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逃出了宫。“中常侍段珪等劫帝走小平津,卓遂将其觽迎帝于
说到东汉时期第一大乱臣贼子,恐怕要数董卓当之无愧了。自董卓勤王有功,进入京师后,为巩固自己的政权地位,废除了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献帝,自此,专权夺政、飞扬跋扈、祸乱后宫、烧杀抢掠,朝中乌烟瘴气,百姓民不聊生。
董卓进入京师的初衷是什么?难道就是为了残暴不仁、及时行乐吗?难道他不知道这样一系列的“折腾”和“作死”的暴行会将自己推向不可回头的风口浪尖吗?
一、董卓霸京师,天上掉馅饼董卓是如何进入京师,又是如何称霸朝廷的?这还要从何进说起。何进是汉灵帝时期的大将军、何皇后的哥哥,公元前189年灵帝死后,何氏集团扶持了灵帝与何皇后14岁的儿子刘辩登上了帝位,是为汉少帝。当时宦官“十常侍”内廷专政,与大将军何进势同水火,双方明争暗斗,以致都有“除之死地而后快”的想法行动。
而何太后则站在以张让、段珪为首的宦官集团一边,其目的是为了保护皇权,制衡外戚专政,并制止何进诛杀宦官集团,这让何进左右为难。为争取外援,何进召董卓驻关中上林苑,又使王匡、桥瑁、丁原等制造混乱,扬言诛杀宦官,形成逼宫形势。
这让宦官集团惶恐不安,于是在张让、段珪的谋划下,假借何太后旨意宣何进进宫,并将数十名宦官和太监埋伏于宫门口,就在何进独自一人进入宫中时,杀掉了何进。何进的部下袁绍、曹操等听闻大将军被杀,率兵攻入宫中,诛杀宦官。中常侍段珪害怕,挟持了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逃出了宫。
“中常侍段珪等劫帝走小平津,卓遂将其觽迎帝于北芒,还宫。”《三国志·魏书》
要说也该董卓命好,天上掉下来个馅饼,正好叫董卓给接住了。董卓远远看见宫中起火,知有变故,便领兵急进,终于在城西北芒这个地方找见了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董卓因勤王有功,遂护驾还宫。
此次变故中,最大的获益者成了董卓一方。大将军何进一死,其弟车骑将军何苗也于乱军中被董卓的弟弟时任都尉的董旻杀死,何氏集团一垮台,京师军权四分五裂,董卓原有士兵三千人,加上收集何进部、何苗部、丁原部等,实力大增,董卓也常自恃功高,因而滋生了废除少帝拥立陈留王刘协的想法。
事实上,董卓废旧立新的想法源于与刘辩和刘协的对话观察中,当初董卓在北芒找到少帝和陈留王时,就问其原因,少帝恐慌之中不能说清,而陈留王能流利地对答下来,再加上陈留王乃灵帝的母亲董太后所养,同姓之下自有亲情渊源,故而萌生废立之意。
“卓与言,不能辞对;与陈留王语,遂及祸乱之事。卓以王为贤,且为董太后所养,卓自以与太后同族,有废立意。”《后汉书·董卓列传》
《三国演义》中,董卓在提出废旧立新的想法时,他的谋士李儒陈述了“二利一害”的利弊,“二利”为挟天子以令诸侯和谋取天下,“一害”为成为众矢之的。而董卓自恃强大,说道:“有此二利何惧一害?”,更加坚定了他废立的决定。
由此观之,董卓想在京师站得更加稳固,只能通过抬高自己的威望和巩固自己的实力,而废旧立新无异于标榜自己功高盖主、功劳显赫,继而挟天子以令诸侯,达到谋取天下的目的。这便是董卓霸京师的初衷想法。
二、专权当道,渐行渐远董卓想通过废立皇帝来巩固自己的政权地位,很明显不是那么顺利的。在他提出欲效仿伊尹、霍光的例子,改立陈留王为帝时,遭到尚书卢植的强烈反对,他认为少帝没有犯下过错,不能和从前伊尹辅助的太甲、霍光辅助的昌邑王刘贺相提并论,况且你董卓也没有伊尹、霍光之才。这次议会使董卓自感难堪,不欢而散,卢植也因此辞官而去。
第二天董卓又威逼何太后下诏废帝,何太后不肯,董卓干脆软的不行来硬的,在他的强行逆施下废除了少帝刘辩,降为弘农王,立刘辩的同父异母弟陈留王刘协为皇帝,是为汉献帝。
接下来董卓的一系列做法可谓残暴不仁、自毁长城,这和他谋取天下的大道已经渐行渐远了。
1.杀掉了何太后和被废为弘农王的刘辩;
2.放纵士兵,在京城中奸淫掳掠,抢劫财物;
3.趁何太后下葬,将灵帝财物洗劫一空;
4.奸污公主,霸占宫女;
5.滥施酷虐,残害忠良;
6.迁都长安,并逼迫洛阳数百万人共同迁往,一路上饥饿疾病,尸体累累;
7.派吕布挖开洛阳各皇帝陵墓,以及公卿以下百官的坟墓,搜罗其中的珍宝。
以上等等,这哪里是一代贤明之主能做出来的事情,简直比夏桀、商纣还昏庸无道,这样大张旗鼓的横行霸道、四方树敌无疑是自毁长城,这一系列的倒行逆施却不是“折腾”和“作死”的步骤?也正如此,董卓最终将自己推向风口浪尖,成为了群起而攻之的众矢之的。
三、群起攻之,死于萧墙董卓的行为最终激起了各地诸侯起兵而共伐之,这其中有广陵太守张超、其兄陈留太守张邈、兖州刺史刘岱、冀州刺史韩馥、长沙太守孙坚,还有各地豪强地主集团等,反董浪潮已如燎原之势。
初平元年(公元前190年)关东各诸侯军推举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兵分三路共同讨伐董卓。一路为袁绍率领的兖州、豫州等联军人马;一路为河内太守王匡率领的冀州联军人马;还有一路为鲁阳联军的荆州人马。这其中以孙坚部最为厉害,先后打败了董卓和吕布,攻进了洛阳城,而董卓则逃回了长安。
董卓逃回长安后,不仅不思进取,反而变本加厉,自封太师,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和粮食积攒于他的“郿坞”城内,残忍杀害大臣和百姓,董卓还私铸钱币,造成物价上涨、商业凋敝。长安城到处民声沸怨、混乱不堪,在这样的形势下,终于爆发了“刺董”事件。
在司徒王允和一些旧臣的谋划下,先是位居公卿的张温,还未来得及动手就被董卓鞭打致死;后有越骑校尉伍孚,刺杀未成也被董卓杀死。初平三年(公元前192年),时逢献帝大病初愈,会见群臣,董卓的亲信吕布和他的同乡李肃等人,在董卓进入宫门后一拥而上将其杀死,并夷三族。长安城听说董卓死了,都高兴得卖掉值钱的衣服和珠宝,到街上买酒买肉进行庆贺。
“卓将至,马惊不行,怪惧欲还。吕布劝令进,遂入门。肃以戟刺之,卓衷甲不入,伤臂墯车,顾大呼曰:“吕布何在?”布曰:“有诏讨贼臣。”卓大骂曰:“庸狗敢如是邪!”布应声持矛刺卓,趣兵斩之。”《后汉书·董卓列传》
四、不“折腾”就不会腾飞,不“作死”就不会枉死“折腾”原意为无事生非,自己给自己制造出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事端,但也有其褒义的一面,即奋斗不止的意思。生命跳动不息,人生就需要有“折腾”的精神,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为了人生的目标而前进,故而说不折腾就不会腾飞。
然而“作死”就不同了,“作死”即自寻死路的意思。董卓已经跨出了他称霸天下的第一步,却是在接下来的步伐中越走越偏,越偏越远,他骄奢淫逸、残暴不仁,以致群起而攻之、众叛而亲离,连小小的洛阳都保不住,更别说图谋天下了。
董卓死后,尸体被扔在街上,由于肥胖的原因,油脂往外不停的流,看守尸体的官吏就把一根灯芯点着插在了董卓的肚脐上,这样燃烧了好几天。被董卓灭族的太傅袁隗(袁绍、袁术之叔)、太仆袁基(袁绍、袁术之兄)的门生们还把董卓支离的尸体烧成灰撒在路上。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若背离自己的初衷,背离了正道,一味地“作死”,那只能落个枉死的后果了。
四年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虽未一统天下,然雄据北方,牵制孙刘,三分天下有其一,《三国志》中称其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算是位极人臣、功成名就了吧,不知董卓看到后,又该作何感想?
“折腾”并非“作死”,但若要“作死”,谁都拦不住。
参考资料《三国志》《后汉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