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听的昆剧(昆剧武戏挡马唱念做打真功夫)
最好听的昆剧(昆剧武戏挡马唱念做打真功夫)张铭荣(1942— ),江苏丹徒人。上海市戏曲学校首届毕业生。师从华传浩周传沧等,习丑行,文武兼擅,尤以武丑戏见长。身姿矫健,技术全面,武功卓绝善于挖掘和加工老戏,赋予新的生命力,如《偷鸡》、《盗甲》等剧。饰演《偷鸡》的时迁从五桌之高翻下,落地轻巧,纹丝不动。饰演《盗甲》的时迁上到四桌上的椅子,做头手倒立的“椅子顶”,复以肩顶椅背,一手脱空成“单肩顶”。这些“绝活”都无人企及。常演剧目还有《钟馗嫁妹》、《借扇》、《教歌》、《吃糠遗嘱》、《痴诉点香》等。曾任《长生殿》(全本)、《紫钗记》等剧导演。本剧在武打之外又有唱、念、做。打中有做是武戏的难处,恰是本剧的妙处。挡马、惊马、勒马一组身段,椅上的双人造型,都繁复而优美。一套结合唱的盗腰牌舞富于幽默感。 《挡马》情节精炼,主题鲜明,戏剧性、观赏性都强,塑造了焦光普和杨八姐两个英雄形象。焦多年身居险地而保无虞,有赖于他抗敌卫国的坚定信念和勇敢机警
剧情宋朝将领焦光普昔年随杨家将北征,陷落番邦,在柳叶镇上开设酒店度日。他久思回归故国,苦无腰牌,不得过关。一日,他见一个番邦小将身系腰牌,策马疾行,便上前挡住马头,把小将接进店内,伺机盜取他的腰牌。腰牌未得,却察觉小将乃女子,猜度她是杨八姐。果然,此小将为入番刺探军情的杨八姐所扮。八姐见店主屡献殷勤,已自警惕;又见店主探究她的真实身份,更要自卫,于是触发一场搏斗。终于,故人相认,凭腰牌同返中原。
赏析本剧由方传芸和汪传钤于1954年根据花部乱弹腔《挡马》剧本和扬剧《八姐打店》改编演出,广受欢迎。此后,相继传授给上海市戏曲学校昆大班王泉、张铭荣等和昆二班段秋霞、陈同申等。学生们在校内外老师和艺术家的指导下对此戏多次作了重大的加工修改,修改重点在武打,一些特技是从兄弟剧种同一剧目中吸收的,终于成为精品。南昆武戏自武鸿福班后失传。载歌载舞、戏技合一的《挡马》为重建南昆武戏奠定基础。
王芝泉、张铭荣的《挡马》首演于1957年。
杨八姐内喊“呔!马来”,出场赶路,结合“起霸”和“趟马”程式既显武将鳳度,又掌握较快节奏。头场以后的情节可分三个段落。一是挡马。在唢呐牌子的伴奏下,杨、焦一起向里向外蹉步,杨抬腿以示马遇阻,焦避身下蹲快步赶马,杨单腿向后蹉步以示马后退,焦“吊小翻”拉马头“亮相”。二是盗腰牌。杨因店堂悬挂南朝画图而惊诧,王芝泉在此创造“双脚掏翎子”特技,轮番抬脚过头,以靴底拂翎子,使其低弯,配合向左右两侧观望的眼神,凸显八姐英武姿态和思索活动,也从侧面烘托焦光普故国之思。所穿靴子为三寸高厚底靴,愈增掏翎子难度。王随后唱[喜迁莺]曲,起云手,拍腿踢腿,俯首耍翎子。在此曲牌内,焦暗随八姐身后,几次欲摘其腰牌,都被八姐在无意间摆脱。其间,焦一次次躲过八姐视线:或上桌“倒三角顶”竖立,拧一百八十度落入桌后;或急速从八姐身上跳过。三是开打。为全剧重点。八姐被焦识破身份,急欲置对方于死地,剑剑直刺其要害。焦不愿加害于她,故只招架而不还手,又分辩不得,难免尴尬。在此特殊人物关系中的武打打出了谐趣和人物心理。有个夺剑的特技——踢剑出鞘,接剑亮相。杨暗暗倒转剑柄,向倒地的焦步步紧逼,焦足踢剑鞘尾部,剑飞出鞘成抛物线运动,焦前滚翻接剑。焦归还剑以表诚意,却继续被杨追杀,逃上桌子,杨挥剑来砍脚,焦凌空腾起躲过一剑,下落时背脊摔在桌上。这是“桌上踝子”程式。焦下桌拖一把椅子抵挡杨的攻击。以下是一段以椅子功为主的开打。先是一个“躺椅”的造型:焦反坐于椅,杨右腿站上椅背后,握剑前倾刺向焦,同时伸展左臂左腿成“探海”,焦则躺于椅面避剑。以下是“踩椅”:椅子平躺于地,焦跳过椅子踏在椅腿上,使椅子站起,趁势坐于椅面。继而“泻椅”:焦挺身躺于椅背,杨一剑劈下,焦“磕子”砸下椅座;又一剑,焦滚落地面。再继而“站椅”:杨于椅上横挡“探海”,焦单腿立于椅背,“鹤展翅”亮相,口答“焦光普!”构成大十字造型。前后两个造型男女易位,互相呼应,英雄形象,巍然屹立。再后是“滚椅”:焦连人带椅一起“滚毛”向前。最后再次夺剑。杨出剑刺焦,剑头入地,焦用右脚踩剑,再抬左脚踩杨的手腕,迫使她撒手丢剑。焦再次还剑。不打不相识。终于故人欢聚,同归南朝。
本剧在武打之外又有唱、念、做。打中有做是武戏的难处,恰是本剧的妙处。挡马、惊马、勒马一组身段,椅上的双人造型,都繁复而优美。一套结合唱的盗腰牌舞富于幽默感。
《挡马》情节精炼,主题鲜明,戏剧性、观赏性都强,塑造了焦光普和杨八姐两个英雄形象。焦多年身居险地而保无虞,有赖于他抗敌卫国的坚定信念和勇敢机警的性格力量。思归故国是他的夙愿,故而敢于向番将盗取腰牌。在搏斗中,他以赤手空拳抵御八姐凶猛的剑术,且能两次夺剑还剑,充分表示了他对故人故国的诚意。他艺高胆大并心细,得以识破八姐的伪装,导致故人相认。张铭荣的焦光普既有现时店主的机巧和诙谐,又有昔年宋将的韬略和稳健。王芝泉的杨八姐运用武生身段和花旦形体,故作番将刚健又时露女性柔媚,于英武中见儒雅,展示昆剧武旦独特的风采。王芝泉有一副好嗓,唱得满宫满调,声情并茂。杨八姐在剧本中的文学形象是烘托焦光普的,但是由于王芝泉出色的表演,博得观众对杨八姐舞台形象的喜爱,《挡马》就成了她的代表作之一。两位演员演来配合默契,节奏流畅,驾轻就熟,为角色增添异彩。
主演王芝泉(1941— ),女,四川南充人。上海市戏曲学校首届毕业生。先习花旦文戏;后改武旦,师从方传芸、松雪芳。是现代昆剧武旦的开拓者。她扮相俊俏,嗓音脆亮,动作洗练,出手准确,风格柔中有刚,打中有做,与歌舞并重的剧种特色相统一。所饰《挡马》的杨八姐、《盗仙草》和《盗库银》的白娘子、《扈家庄》的扈三娘等角色享誉中外。
张铭荣(1942— ),江苏丹徒人。上海市戏曲学校首届毕业生。师从华传浩周传沧等,习丑行,文武兼擅,尤以武丑戏见长。身姿矫健,技术全面,武功卓绝善于挖掘和加工老戏,赋予新的生命力,如《偷鸡》、《盗甲》等剧。饰演《偷鸡》的时迁从五桌之高翻下,落地轻巧,纹丝不动。饰演《盗甲》的时迁上到四桌上的椅子,做头手倒立的“椅子顶”,复以肩顶椅背,一手脱空成“单肩顶”。这些“绝活”都无人企及。常演剧目还有《钟馗嫁妹》、《借扇》、《教歌》、《吃糠遗嘱》、《痴诉点香》等。曾任《长生殿》(全本)、《紫钗记》等剧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