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封神演义的读后感(读封神演义不需要三观)
读封神演义的读后感(读封神演义不需要三观)故而,《封神演义》没有正邪之分,没有善恶之分,唯一围绕的主题,就是“天命”。所以,商汤六百年就是“天命”,武王伐纣也是西周的“天命”。所谓的《封神榜》,也是“天命”。在封建社会,这样的“宿命论”、“气数论”备受看客喜欢。从皇帝老儿到平民百姓,都需要这玩意。从大泽乡起义的“大楚兴,陈胜王”,到朱元璋推翻元朝之后再尊元朝为正统,这其中无不充斥着“天命所归”的迷幻色彩。这样的“天命”色彩,在《封神演义》中更是明显。纣王题诗亵渎女娲是天命,而无所不能的女娲却是妄动不得,因为所谓的“天命”显示,商纣还有28年的“气运”,即便纣王是个聪慧之主,也丝毫改变不了这样的“命数”。
读完《封神演义》,你是否觉得很多情节三观不正?有否觉得人与神之间的善恶之分模糊不清?甚至觉得哪吒有些可憎,三霄娘娘很是冤枉?
如果是,那就对了。因为在《封神演义》中,正邪之分与善恶是非的评判本就不是它的逻辑所在。整部小说并未输出任何三观,贯穿全书的主旨无外乎两个字——天命。
何谓“天命所归”
什么是天命?
且看四大名著,《三国演义》司马懿在上方谷没被烧死就是天命,《水浒传》里的108个魔星出世就是天命,《红楼梦》里的薄命司就是天命,《西游记》就更不用提了,处处是天命。
在封建社会,这样的“宿命论”、“气数论”备受看客喜欢。从皇帝老儿到平民百姓,都需要这玩意。从大泽乡起义的“大楚兴,陈胜王”,到朱元璋推翻元朝之后再尊元朝为正统,这其中无不充斥着“天命所归”的迷幻色彩。
这样的“天命”色彩,在《封神演义》中更是明显。
纣王题诗亵渎女娲是天命,而无所不能的女娲却是妄动不得,因为所谓的“天命”显示,商纣还有28年的“气运”,即便纣王是个聪慧之主,也丝毫改变不了这样的“命数”。
所以,商汤六百年就是“天命”,武王伐纣也是西周的“天命”。所谓的《封神榜》,也是“天命”。
故而,《封神演义》没有正邪之分,没有善恶之分,唯一围绕的主题,就是“天命”。
无三观,无对错,唯有“天命”
顺着《封神演义》的这个主题逻辑,品读的时候也便不需要三观了。
哪吒故意挑事,混天绫搅得大海天翻地覆,还打死了前来理论的夜叉和三太子。老龙王按着正规流程走“合法维权”路线,又被哪吒潜伏在南天门将其暴打一通,尽管如此这般的熊孩子式无理取闹,却也一直都在“天命”的范畴之内。
石矶娘娘师徒冤不冤?当然冤!好端端在深山修行,被哪吒一箭射死徒弟,石矶娘娘合情合理讨要说法,反被太乙真人和哪吒师徒弄死,何其冤?奈何这便是“天命”。
没有三观,没有对错,只有“顺天命”与“逆天命”之分。实际上,所谓的“逆天命而行”其实也便是“天命”。
闻仲、申公豹等人扶持殷商,正是推动着“武王伐纣,以周代商”进程的重要因素,故而,他们在《封神榜》上一样有着一席之地,犹如“冥冥中早已注定”。
“好人有好报”、“善恶终有报”这样的说法,在《封神演义》里是行不通的,整个《封神演义》所鼓吹的,无三观,无对错,仅有“天命”而已。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便是《封神演义》唯一的逻辑。所以,如果我们在品读《封神演义》的时候带入三观,带入是非观,带入对错论,也便很难读懂。
成汤天下,说是剩下28年气运,便是28年气运,哪怕女娲娘娘派遣轩辕三妖出世,也只是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并不能缩短或延长这28年的“成汤气运”。
妲己魂魄已被狐狸吸去,死之久矣,乃借体成形,迷惑纣王,断送他锦绣江山。此是天数,非人力所为。——《封神演义》
身在局中,哪怕是元始天尊,又或通天教主,其实都是明白这“天命”的。
通天教主曰:“吾为掌教之主,反不如你等?此是他不守我谕言,自取其祸,大抵俱是天数,我岂不知?”——《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所有的情节,本就无关对错,因为一切俱是“天数”。因此,不带任何三观,不带任何对错论,才是品读《封神演义》的正确逻辑。
难以理解的“天命”
哪吒是个“熊孩子”,元始天尊倚老卖老收服三霄,甚至要为截教门人打抱不平,这是现代人的三观,也是我们长期接受唯物主义教育之后的理解,故而颇感《封神演义》有些无理取闹的意味。
然而,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将自己置于以往的封建社会,再来看这部书,便会发觉这所有一切都是合乎情理。
毕竟,在久远的封建社会,“宿命论”才是更为深入人心的。对与错,好与坏,其实都在看不见摸不着的“天命”之中。
哪吒哪怕是将事情搞得再大,也都属于他“奉玉虚宫符命来保明君”的“天命”范畴之内,所有一切都已是注定。
姜子牙的前妻马氏,好歹也封了个“扫帚星”,然而姜子牙却与《封神榜》无缘,这本就是姜子牙的“天命”。早在起初,元始天尊就告诉过他:“你生来命薄,仙道难成,只可受人间之福。”
封神,成圣,凡间富贵,完完全全就给各路人马对号入座地准备妥当。
这样的逻辑,与数千年流传下来的“封建道德”丝丝入扣。贤明、愚钝都不重要,是非、对错皆是虚无,因为早已注定。
“天命”,真的就是独立存在的正确。
按照如此逻辑,无需过分解读,方是原汁原味的《封神演义》。
也正是因为如此立意格局,再加上作者文笔上的无力,《封神演义》终究难望四大名著项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