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的阴阳两界与黄金时代(王小波去世前为何撞墙)
王小波的阴阳两界与黄金时代(王小波去世前为何撞墙)1997年4月11日凌晨,王小波忽然离开人世,年仅44岁。此时的王小波,正值创作的黄金时代。就在王小波去世的那一个晚上,他还给好朋友刘晓阳发了一封电子邮件,提到自己要出版一本杂文集。这本杂文集,便是著名的《沉默的大多数》。在《沉默的大多数》中,王小波说:我活在世上,无非是想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就在过完年没多久之后,王小波对一位朋友说,自己得了一个很麻烦的病,可能活不了多长时间了。当时,朋友不以为意,觉得王小波只是开玩笑。但没过多久,王小波就真的离开了这个世界。王小波为何忽然离世?《黄金时代》为何受到争议?《黄金时代》到底是一部怎样的作品?欲知详情,且看下文分解。1997年新年到来之际,王小波写了一篇比较奇怪的新年祝词。别人写新年祝词,肯定都是说些吉利的话,但王小波却这样写道:人应该记住自己做过的聪明事,更应该记得自己做的那些傻事。我们不应该再犯傻了,但愿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能远离一切
在《一直特立独行的猪》中,王小波描绘了一只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猪。人们给猪安排的生活主题是活着、长肉,但“猪兄”却不长肉,而且喜欢蹦跶。“猪兄”本该被敲掉,也就是阉掉,但却成功逃脱了围剿,保留了胡思乱想的能力。
王小波感叹道: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
“猪兄”是猪类世界的觉醒者,散发着自由、理想和叛逆的气息,其实也正是王小波本人的真实写照。比如王小波生前曾辞掉人民大学的教职,专职写作却与文坛格格不入,只能被称为“文坛外高手”。李银河曾用三个标签形容王小波: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这三个标签无疑都透露着特立独行的气质。
又比如王小波先是酝酿了10年,在1982年才开始写《黄金时代》,写好之后又反反复复修改了10来年,甚至把情节完全打乱。但《黄金时代》这部堪称完美的作品,面世之后却因内容问题得不到认可,甚至连出版都成问题,差点被埋没。而王小波忽然离世之后,文坛无一人送别,可以说是在文坛毫无地位。
王小波为何忽然离世?《黄金时代》为何受到争议?《黄金时代》到底是一部怎样的作品?欲知详情,且看下文分解。
1997年新年到来之际,王小波写了一篇比较奇怪的新年祝词。别人写新年祝词,肯定都是说些吉利的话,但王小波却这样写道:
人应该记住自己做过的聪明事,更应该记得自己做的那些傻事。我们不应该再犯傻了,但愿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能远离一切古怪的事,大家都能做个健全的人。我实在想不出有什么话比这句更吉利了。
就在过完年没多久之后,王小波对一位朋友说,自己得了一个很麻烦的病,可能活不了多长时间了。当时,朋友不以为意,觉得王小波只是开玩笑。但没过多久,王小波就真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1997年4月11日凌晨,王小波忽然离开人世,年仅44岁。此时的王小波,正值创作的黄金时代。就在王小波去世的那一个晚上,他还给好朋友刘晓阳发了一封电子邮件,提到自己要出版一本杂文集。这本杂文集,便是著名的《沉默的大多数》。在《沉默的大多数》中,王小波说:我活在世上,无非是想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此时的王小波正准备走向一个阶段,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将会猝然死去。他的生活虽然过得十分艰辛,但是他并不愿意死,他热爱生活,热爱他的亲人,热爱他的文学事业。但是,正当他预备走向新的开始,走向更高的高峰之时,他却忽然离开了。
王小波的突然离去,不仅是他本人的巨大遗憾,也是整个中国当代文坛的重大损失。尤为遗憾的是,王小波得的并不是不治之症,他的早逝本可以避免。
根据遗体报告,王小波是患有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去世前因病发导致心力衰竭,最终不幸身亡。王小波有一个姐姐是医生,据她所知,这种病引起的心力衰竭是逐渐发展的,会持续好几个小时。此外,报告中还提到王小波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那天晚上,王小波就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产生了血栓,心肌梗死又加重了心衰,而血栓以后自溶了,结果导致了他的猝死。这种病发作的时候极为痛苦,王小波当时在房间里挣扎了好几个小时。
王小波的邻居曾听到他发出两声痛苦的喊叫,但是邻居胆子比较小,害怕惹事,就没敢进去看,直到第二天早上才报警。此时的王小波已经去世了,墙上留下了鲜明的牙印,牙缝里面还遗留着许多白灰。此外,王小波的额头上也有白灰和撞痕,明显是因为忍受不住痛苦而疯狂撞墙。
如果当时李银河在王小波身边,这种不行也可以避免发生。但令人遗憾的是,李银河在1996年10月份就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去了剑桥大学。王小波考虑到兄弟姐妹都不在,自己走后没人照顾母亲,便没有跟李银河一起出国。
当然,这也不能怪李银河。毕竟就在她出国之前,王小波还曾同她一起爬过泰山。李银河累得气喘吁吁,王小波则一路生龙活虎。在大家的印象中,王小波一直是个标准的壮汉。刘心武后来还在文章中写道:谁能想到《水浒》中的壮汉也会心肌梗死死了呢?
不过,王小波对自己的病还是有数的。在他的小说中,曾多次具体描写心脏病病人的感受。比如《白银时代》里面,“我的舅舅”就是一个心脏病患者。王小波写道:舅舅很难受,胸闷气短……如果亲热得太久,舅舅就会有点胸闷……后来他觉得胸闷气短,支持不住了。
在王小波的悼念会上,许许多多素不相识的人赶来为他送行。有一位读者,为了见王小波最后一面,专程坐火车从广州赶到北京参加他的遗体告别仪式。《南方周末》杂志收到了很多读者来信,他们都对再也读不到王小波的文章感到扼腕叹息。
《岭南文学报》在悼念王小波的文章里说:王小波的去世对中国文学的损失,可能是难以估量的。这位非同凡响的行吟诗人和自由思想者在《时代三部曲》中显示出来的才华和深度,使我们听到了某种类似天籁的声音。
著名作家周国平则说,正值创作鼎盛时期的王小波突然撒手人寰,人们为他的早逝悲哀,更为文坛的损失惋惜,而最让他感到难过的是,世上智慧的人本来就不多,现在又少了一个,这样的损失更使他感到惋惜。
还有一位与王小波素不相识的导演对身边的人说,王小波的死让自己感到恐惧,为什么中国文坛需要什么,上帝就带走什么。
但是,王小波的追悼会上却没有出现一个作协的人员,也没有一个小说家。王小波生前首先将自己视为小说家,最为重视的是小说作品。王小波说,写杂文只是讲道理,道理在哪里就去讲一讲,讲完就收工,不会再去修改润色,写小说则是文学艺术创作。
王小波的追悼会上没有出现同行的身影,着实令人遗憾。这也暴露出了王小波生前在文坛没有地位。他虽然写出了《黄金时代》三部曲等优秀小说作品,但这些作品没有进入主流文学圈的视野,根本不被当时的文坛认可。事实上,《黄金时代》甚至差点没能发表出来。
王小波本人对《黄金时代》非常满意,他曾毫不谦虚地评价道:这本小说有境界。但这部“有境界”的小说,在出版时却因为王二和陈清扬之间的直露描写遇到了非常大的麻烦。
《黄金时代》正是定稿之后,王小波先是将稿子寄给了导师许倬云。许倬云觉得《黄金时代》写得非常不错,便将它推荐给了《联合报》参加文学奖评选。结果,《黄金时代》赢得了《联合报》的25万大奖。
王小波能下定决心辞去人民大学的教职,丢掉铁饭碗专职写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黄金时代》拿下了这个大奖。不过,《黄金时代》虽然得到了在港台出版的机会,但却不被当成是严肃小说,而是“情色小说”。这样一来,内地的出版社自然“有贼心没贼胆”。
很多人可能会说,《废都》的描写尺度那么大,都能出版。为什么出版社还会害怕《黄金时代》会惹麻烦?这其实主要是因为《废都》中的描写起初被当成了“雅”,披着古典文学的外衣,而《黄金时代》中的描写则因为太过直白,被认为是“俗”的。
于是,王小波的书稿便开始了在各大出版社之间的漫长旅行。有些编辑给出了修改意见,王小波为了能够出版,就遵照意见进行了修改,但改完之后还是不给出版。王小波本人还吐槽说,为了出书,鞋子都走破几双,就是没有人愿意出,出书比写书还难。
折腾了两年多,就在王小波对于出版不抱什么希望的时候,《黄金时代》终于在华夏出版社出版了。当时,编辑赵洁平一看到稿子,马上就动了退稿的念头。因为《黄金时代》扑面而来的露骨描写,实在令人脸红。
好在赵洁平是一个负责人的编辑,她想:既然要退稿,好歹多看几页,给出充分一点的理由。结果赵洁平完全被吸引住了,产生了阅读世界级大师作品的感觉。赵洁平当即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把《黄金时代》出版出来。最终,赵洁平付出了非常多的心血,终于将《黄金时代》给出版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出版只是把书给印了出来,要送入市场还得发行。但因为“性”描写过于直露、思想越界明显,《黄金时代》不被允许参加订购会,不被允许举行签售活动,甚至不被允许进大型书店,不然打广告。
王小波只好自己负责发行,推着三轮车拉着书去街头兜售。先送基本给摊主,让摊主产生兴趣后,再卖给他们。王小波曾苦涩地说:我也快成书商了。不过,好在书也卖出去不少。王小波曾感叹道:如果给自己写墓志铭,我会写“活过,爱过,写过”,后面再加一句“书都卖掉了”。
《黄金时代》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受到了市场的认可,但文坛却对《黄金时代》评价很低,要么不屑一顾,要么批评《黄金时代》低俗。因此,王小波在文坛的地位依然很边缘,后来也被称为“文坛外高手”。
之后,王小波计划出版“时代三部曲”,也就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起初,王小波准备在华夏出版社出版,毕竟《黄金时代》就是在这家出版社出版的。但是因为出版《黄金时代》,华夏出版社的副总编受到了批评,整个出版社都人心惶惶,最终没能出版“时代三部曲”。
1996年12月底,花城出版社通过了“时代三部曲”的选题,出版提上日程。但不幸的是,王小波在1997年4月11日忽然离世,没能看到“时代三部曲”出版。在王小波逝世之后,花城出版社赶紧将书出版了,并且大卖特卖。社会上掀起了王小波热,王小波的作品一下子火了起来。
很多人说,王小波是因为死才成名的,是借着自身的死亡才使作品热起来的。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不能否认王小波的死,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他作品的火。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必然的。1997年去世的作家不下10位,为什么只有王小波火了呢?
究其原因,是王小波的作品中富有的智慧、浪漫、幽默、自由思想能够深深打动读者。以《黄金时代》为例,小说表面写的是一个略显荒诞的故事,而且在某些方面写得非常露骨,但实质上王小波却是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探讨了最为深刻的人生、生存、存在问题。
《黄金时代》讲述的是王二下乡插队期间,与美女医生陈清扬发生的畸形爱恋故事,谱写了一曲理想与爱情的悲歌。小说中的王二是一个性格叛逆的男知青,看起来像个流氓无赖;陈清扬则是个性张扬的美女医生,被人污蔑为“破鞋”。两人之所以产生联系,源于“破鞋”的传闻。
王二内心非常干净,可能是农场上唯一一个内心干净的男人,找陈清扬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看病。陈清扬感受到了这一点,便想着要王二帮忙证明她不是“破鞋”。有一天,陈清扬来到山上找到王二,想让王二证明自己不是“破鞋”。
但王二没有满足陈清扬的愿望,因为他想:有一个人承认她不是破鞋,和没人承认大不一样,可是我偏让她失望。假如我想证明她不是破鞋,我就能证明,那事情未免太容易了。于是,王二不仅没有帮陈清扬证明她不是,反倒说她就是破鞋。王二对陈清扬说:
大家说你是破鞋,你就是破鞋,没什么道理可讲……你脸不黑而且白,胸部不下垂而且高耸,所以你是破鞋……假如你不想吃亏,就该去偷汉子来。这样你自己也认为自己是个破鞋。
不久之后,陈清扬和王二在搞破鞋的谣言传了出来。于是,陈清扬又去找王二,希望王二证明他们是清白无辜的。但是,王二却更希望证明两人的不无辜,逻辑和证明陈清扬是破鞋一样。
后来,王二和陈清扬以“伟大的友谊”的名义搞起了“破鞋”。当他们真的做了那样的事情之后,人们反倒习以为常,只是该批斗时批斗,该谈论时谈论。事情被揭发之后,王二先是选择了逃跑,但又在陈清扬的建议下主动回到了农场,写起了交代材料。所谓的交代材料,就是要将他和陈清扬之间的事情讲出来,细节越详细越好,因为大家将这当成“情色读物”来看。
故事并不复杂,但在王小波的叙述之下,却显得非常有趣,令人回味无穷。当然,《黄金时代》的最大特色,或者说是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当属毫不回避的“性”描写。《白鹿原》和《废都》也不回避那方面的描写,但陈忠实和贾平凹都写得更文雅一些,没有王小波那么直接。
王小波为何要那样写呢?当然不是为了写而写,而是有非写不可的理由,背后有着丰富的内涵。在《从〈黄金时代〉谈小说艺术》中,王小波曾谈到过这个问题:
想爱和想吃都能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得不到就成为人性的障碍。然而,在我的小说里,这些障碍本身又不是主题,真正的主题还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反思。既然要允许文学作品对性进行探讨,需要改善的是我们的知识环境,因而没有必要象封建卫道士那样把“性”看得那么神秘、邪恶和秽亵。
《黄金时代》中的陈清扬和王二是两个不屈的反抗者,陈清扬在王二的影响下,没有再执着于自证清白,而是与王二以“伟大友谊”的名义发生了关系。陈清扬的行为看起来是堕落之举,但实际上却是一种荒诞而无奈的反抗。
王小波正是以清晰的逻辑呈现荒诞,使荒诞展现到了极致。《黄金时代》中对陈清扬与王二之间的那些直露描写,又使荒诞显得更加真实,同时也反映了人性被压抑后求解放的愿望——把人性归还到人的灵魂中,让人的灵魂处于正常的状态。
《黄金时代》展现的是一个扭曲的世界,呈现了现代人的孤独和分离困境,王小波以“性”作为工具,揭示了灵魂、人性在压迫之下的扭曲,并指出了一条救赎之道,指引者人们找到纯白诗意和透亮初心,找到本真的自我。
或许,在每一个时代都总有些东西像大山一样压着我们,王小波通过《黄金时代》等作品告诉我们,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中,总有有些东西值得我们去追求。那些东西就是我们的个性,我们的尊严,我们的精神家园。追求那些东西的时候,便是我们一生中的黄金时代。
时至如今,王小波去世已经25年了,但是却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喜欢他、崇敬他,甚至还有人自称是“王小波的门下走狗”。在很多重点大学的图书馆借阅榜上,王小波的作品高居前列。文坛和学术界也越来越重视王小波的作品,逐渐承认了王小波的文坛地位。
2018年9月,中国作协和中国小说学会联合举办了“1978-2018”最具影响力小说评选活动,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以绝对的影响力入选。遗憾的是,王小波并不知道这一切,永远都不会知道。
想要更加深入地了解王小波的作品,欢迎阅读《黄金时代》等原著作品。现在只需戳下方即可得到,正版优质无删节,价格也很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