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虎林中学校园(虎林中学建校始末)

虎林中学校园(虎林中学建校始末)虎林中学最早学校所在地,后为虎林镇医院学生和宿舍及操场的位置,就是现在农垦生资公司楼至北面这一块。1952年上半年,在省教育厅人、财、物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在虎林县委县政府的倾力支持下,虎林中学开始筹建。9月1日,学校正式开学,结束了虎林县自古以来没有中学的历史。学校筹建负责人是县政府办公室主任邵洪良,县文教科抽调四区(东风乡)文教助理王亚臣,二区(太和村)完全小学教导主任李洪翥两人,协助邵洪良抓建校工作。当时的虎林县,没有像样的大房子适合当学校,政府也没有经济能力新盖学校。本着因陋就简的原则,校址选在了现在的虎林镇医院所在地。当时这个地方,有一栋坐北朝南的凹字形砖瓦房,算是虎林县当时一流的好房子。该房共计十间,两头凸出的大房,作为教室。中间几间小房间做教师办公室。房后还有几间草房,作为学生的宿舍和食堂。草房后面,一块杂草丛生的荒地,经修整成为学校操场。

1951年之前,虎林县周边的密山、宝清、饶河、林口、鸡西六县,只有密山县有一所高中。

六县的所有初中生毕业后,就需要上密山中学进行高中入校考试,由于录入比例非常少,很多学生不能入学,只能初中毕业后参加工作。

当时密山和虎林之间火车被苏联红军拆除,公路道路状况也很差,一遇阴天下雨或大雪阻隔,学生就难以通行,交通极为不便。

为了适应经济开始复苏的大环境,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各地都开始了普及中学教育的工作。虎林县,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筹建中学。

1952年上半年,在省教育厅人、财、物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在虎林县委县政府的倾力支持下,虎林中学开始筹建。9月1日,学校正式开学,结束了虎林县自古以来没有中学的历史。

学校筹建负责人是县政府办公室主任邵洪良,县文教科抽调四区(东风乡)文教助理王亚臣,二区(太和村)完全小学教导主任李洪翥两人,协助邵洪良抓建校工作。

当时的虎林县,没有像样的大房子适合当学校,政府也没有经济能力新盖学校。本着因陋就简的原则,校址选在了现在的虎林镇医院所在地。当时这个地方,有一栋坐北朝南的凹字形砖瓦房,算是虎林县当时一流的好房子。该房共计十间,两头凸出的大房,作为教室。中间几间小房间做教师办公室。房后还有几间草房,作为学生的宿舍和食堂。草房后面,一块杂草丛生的荒地,经修整成为学校操场。

学生和宿舍及操场的位置,就是现在农垦生资公司楼至北面这一块。

虎林中学校园(虎林中学建校始末)(1)

虎林中学最早学校所在地,后为虎林镇医院

八九十年代仍存在的虎林镇医院,这栋红色砖瓦房,就是最早虎林中学所在地。

由于校舍限制和师资不足的制约,一期招生只计划招两个班,60至80名学生。但当时的情况却出现了极大的供需矛盾,适龄要求上学的学生太多,远远超出了学校的承受能力。为缓解矛盾,学校只能采取扩招的办法,每班招收60名,两班共招120名。

教师编制上,省厅核定的是八个编制。但到开学时,却只有王培基、张呆、刘栋林三名20多岁的青年教师。三人要干九个人的活,每人要干三个人的活,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当时的各县中学归省教育厅直管,干部由省教育厅配备,虎林县政府没有直接任命校领导的任命权。在省教育厅没有下派校领导之前,虎林县政府指派张呆负责学校全面工作。

1952年11月,在密山中学当教师的于连永,被省教育厅安排到虎林中学任教导主任(省教育厅指示虎林中学暂不配校长,由教导主任负责),负责学校的全面管理工作。

于连永到任后,首先解决的困难就是教师不足的问题。在省厅暂无教师可派的情况下,只能立足自力更生。虎林县当时有一所初级师范学校,学生临近毕业。巧合的是,省里又下令该校停办。该校即将分流的教师,就成为于连永重点追逐的目标。

于连永一面向省里多次请示,一面又向虎林县政府不断的递交报告。在他锲而不舍的紧逼和双管齐下的灵活策略下,上面松口将虎林县初级师范学校教师何长源、王连清、车成良调到虎林中学任教。

虽然调进初级师范的三名老师,但有些课程仍缺少老师。无奈,于连永只能兼任音乐、美术、生物三科教学工作。从县粮食局聘副局长赵军,兼任俄语课老师。又从外县调来吴先茹,任教导处干事。

为了搞好后勤工作,从县里调来干部鲁彦,负责总务工作。同时,为保证农村学生的食宿,学校自行雇佣一名厨师,一名勤杂工。当时的学校,各项开支费用均由省教育厅直拨。厨师和勤杂工,不在拨付范围,只能由学校在杂费中解决。

1953年9月,学校又招生两个班,110名学生。

但简陋又小的校舍,没办法安排教室让新生上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县政府决定将刚停办的虎林县初级师范学校(红旗托儿所原址)校舍,划给虎林中学做教室。原中学校舍,作为学生的宿舍和食堂。

虎林中学校园(虎林中学建校始末)(2)

虎林初级师范学校篮球队学生在学校前合影,右侧门边是学校牌子。

班级增加了,生源扩大了,教师资源又显得短缺了。省厅这次比较慷慨,从省里分配来了那树坤、盖春朴、王全志三名教师。从虎林镇完全小学,调来白士廉任俄语教师。

此时的虎林中学,教职员工已有14名。

1954年下半年,新学期开始又招了两个班。全校已经发展到三个年级,六个班,约350名学生。

学生的快速增长,让刚刚搬迁来的新校址,又出现了教室短缺的老问题。

为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问题,县政府决定学校再次搬迁,并且要搬到一个能有持续发展的地方。

经多方考察论证,决定搬至现在虎林一中校址,当时是伪满时期“安乐寮”(伪满时虎林县铁路公寓)所在地。

当时这个地方,县粮食部门在解放后已将旧房屋改为粮库。这些伪满时期旧房屋,多年无人居住,已经破败不堪。

好在省厅及时拨款,将破房屋重新进行了修缮。就这样,在1954年秋天,学校搬到新址。原初级师范学校旧房,改为中学宿舍。

当时的一中校址,东高西低,荒草丛生,凹凸不平,坑坑洼洼,一片狼藉。

为了平整场地,全校师生发扬老传统,全员齐上阵。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劳动,削平了东边高坡,垫平了一块洼地,学生有了自己的活动场地,也形成了现在虎林一中场地的基本布局。

建校三年来,搬家三次,但教学质量并没有下降。1955年7月,第一届两个班的学生毕业,升学率为牡丹江地区第二名,受到了上级的表扬。

虎林中学校园(虎林中学建校始末)(3)

学校办公室五十年代

于连永,也因为在创校初期的优异表现,被省教育厅下令正式任命为虎林中学副校长,协助于连永工作的张呆,被任命为教导主任。

此时,学校也正式建立了党支部,书记于连永,成员张呆,那廷华(校工)。

虎林中学建校之初,就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教学成绩成为地区的排头。1956年,虎林县中学升学率在牡丹江地区名列第一。当时地区苏专员来虎林视察时曾感叹道“虎林中学在全地区来讲,条件最差,但办得最好!”

上级表扬的激励,教师责任心的驱使,学生荣誉感的迸发,虎林中学上下群情振奋,提出了新奋斗口号:跨过全区第一名,争取达到升学率100%。奋斗口号写成大幅横标,悬挂在学校大门上,鼓舞和激励着全校师生。

五十年代的虎林中学,按照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学方针,在教学上学习苏联教学经验,成立各学科教研组,开展集体备课,相互观摩,教学秩序正常,质量逐步提高。不但创造出了全地区一流的教学质量,学校的文体活动也丰富多彩。

中学篮球队,名列县篮球比赛的前茅。为宣传婚姻法,学生排演了歌剧《石柱和百灵》,由焉锦升和宫淑英出演,于连永二胡伴奏。该节目,在城乡巡回演出20余场,观众场场暴满,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效应。由教师车成良、傅寒开等和学生共同出演的话剧《海滨激战》、《座山雕》,受到群众的欢迎,也得到县领导的肯定和赞扬。

虎林中学十分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学生文明礼貌,道德水平很高。见到老师,行礼问好。晚上回宿舍,排队行走,深受社会各界称赞。

正当虎林中学向100%升学率前进时,大鸣大放开始了。教师刘栋林,写了一些意见性大字报。工会主席何长源,在工会鸣放会上发表了一些看法,不幸被打成了右派。教师车成良、李大春,在地区来虎林复查反右情况时,被补划成右派。

因教师缺乏,县政府派宣传部理论教员焉文华到中学,担任政治教员。未等上任,省里来通知,让中学校长和政治教员去省里学习,焉文华未到学校上任,就随校长于连永到省里开会。在会上,焉文华参加了鸣放,回县后被打成右派。应该说,焉文华太冤了。但也可以说不冤,只能说明他的政治敏感性不强。在当时反右后期,你应有前车之鉴,不应不慎重的乱讲话了呀!

为了加强学校的政治思想工作,县委将机关党委书记夏广海派到学校任支部书记,于连永任专职校长。

反右扩大化,造成教师缺额。省厅虽从当年的毕业生中分来几名毕业生,但缺额仍十分严重。

1958年9月,虎林中学增设高中部,发展成为具有高初中的全日制中学。

1958年11月,虎饶县成立,牡丹江农垦局和虎林县局县合一。农垦局为加强学校师资力量,从农垦局选派一批国内知名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到虎林中学任教。此时,学校改名为虎饶中学,已经发展到四个年级,八个班,全校教职员达到100多人。

农垦局安排的老师,学历水平很高,有很多是名牌学校毕业生,但由于不是师范专业,对教学和一些高中数学等也不太明白。为组建高中部从省教育厅刚分配来的曲大中,这时又成了救火队长。他先对这些转业官兵老师进行业务培训,然后这些老师再去教学生。

1959年,学校新招了四个初中班,两个高中班,还招了一个初级师资班。教室缺乏问题,又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学校在虎林一小学后院,借了三个教室,以解燃眉之急,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室缺乏的问题。

学校只好采取二部制,下课的学生在操场自习,教室给其他班级使用。

1960年,虽然是灾荒年,但新生又有所增加。为了解决校舍不足的问题,农垦局和县政府决定在西岗建新校舍,彻底解决校舍不足的问题。但建校过程中,塌方砸死了一名学生,造成普遍性的恐慌。加之,建设初期的论证也有问题,新建校条件并不具备,此事就搁浅停置了。

西岗地区,形成了两个在建学校中途下马的尴尬事件。一个是虎饶中学,一个是八一农大。

1960年,虎饶县中学第13班优秀学生赵国鹰,考进了航空学校,成为一名光荣的空军飞行员。13班全体毕业生和老师,送赵国鹰参军时的合影。

虎林中学校园(虎林中学建校始末)(4)

前排左致右梁仲侃,杨明福,凌云,张大国,徐季初,于连永校长,赵国鹰,曲大中,夏广海书记,翟庆廉教育处长,田永生团委书记,崔庭元,王玉章会计。

六十年代初,苏联远东地区的伊曼市中学和虎饶中学结成姐妹学校。为改善虎林一中的师资力量,虎林县文教局到虎林农垦局再次要求支援。当时虎林农垦局人才济济,有通过部队转业来北大荒的军队系统高级知识分子,有留学国外的有海外教育背景的大学生,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名牌学校的高材生,有军衔大尉、上尉的军队系的知识分子军官,有国务院各部委的高级翻译和高级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才。

对于虎林县教委的要求,农垦局全力支持。当时教委为虎饶中学选了6名俄语老师,这6名老师全部是从苏联回国的或苏联专家在国内专职翻译,专业水平相当高。还有一名精通英语,又懂俄语的流学美国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分校的华侨。

此时虎饶中学师资队伍已旧貌换新颜,人才济济,数学有北大毕业的邹今健和省师范毕业的曲大中。邹今健是北大数学力学系毕业,分配到国防科委五院参加二弹一星的研制工作。反右时被打成中右,从五院调出到一部队院校任教,后又来到北大荒,到虎饶中学任教。曲大中是省师范专科高材生,被教育厅点名安排到虎林一中任刚成立的高中部教学工作。化学有川北大学参军的张大国,物理有中大毕业的吴浩然(其父为国民党中将军长),化学有北师大毕业的王述良,还有个子不高的复转军人张大国,曾在美国流学,后到八一电影制片厂的陈尔真,教过美术和英语、俄语;美术老师徐季初,美术功底深厚,文革期间游行和墙壁上的大幅毛主席画像,都出自他手。教育局的马大刚被下放后也到一中任教。齐肇慧、魏芳红,都是部队转业的专职高级俄语翻译,在虎饶中学教俄语。

1961年,校领导在建学方针上出现了严重分歧,造成当年40个毕业生参加高考,只考上3个人,升学率为7.5%。分歧的原因一是在灾荒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是以开荒为主,还是坚持教学为主。二是学校重要岗位上安排一些政治上有问题老师,混淆了阶级阵线。于是先是批判了俄语组长王朗,后又批判了转业军官教师徐荣强和教学研究室主任马大刚。

虽然第一届学生高考成绩不理想,但也有令人可喜的收获。第一届毕业生焉锦升,后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成为虎林中学的骄傲。

针对上年高考差强人意的成绩,于连永组织全校师生展开大讨论,查找1961年高考不好的原因。然后组织人员到密山、牡丹江、哈尔滨等地去听课,学习先进单位的办学经验。学校提出了向全国样板福州一中看齐,提出了:为90.8分(福州一中高考平均成绩)而奋斗 赶超全区第一名。

1962年,高考升学率达到50%,名列牡丹江地区第二名。

第二届毕业生金广林,吉林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 ,国内著名质量管理专家,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历任理事,现为金品质管理顾问公司董事长。

1980年始,作为中国质量管理代表团成员,多次出访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及欧洲多国与当地著名质量管理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并访问丰田、IBM、可口可乐等著名公司,为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技术做出重大贡献。

1990年被聘为国家教委管理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二十年内连续四次获得国务院有关部委联合授予的“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工作者”称号;自80年至今培训、辅导、咨询企业500余家,遍布全国各地。1993年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在英国注册的IQA(世界最权威的审核员认可机构)主任审核员,同年被德国TUVPS认证公司聘任为主任审核员等。代表德国权威认证机构认证审核及监督审核的企业逾200家。

2002年,金广林曾多次到乌苏里江药业,就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对公司培训讲课,最后组织专家进行验收。

1963年,于连永调县教育局任局长,于德瑞接任副校长职务。此后几年,虎林中学步入健康发展快车道,高考成绩逐年上升,最高升学率达70%以上,升学率多年稳定在全地区二、三名的位置。

虎林中学校园(虎林中学建校始末)(5)

1963年7月,虎林中学19班毕业照。

二排自左至右:李勇智,李树琴,万德音,王述良,钱思界,曲大中,于德瑞书记,吕中立总务科长,吴云祥教导主任,崔庭元,左十二陈尔真。

1964年6月,撤销虎饶县建制,恢复虎林县建制。虎饶中学,也恢复虎林中学名称。

虎林中学校园(虎林中学建校始末)(6)

这张照片是1964年虎林中学代表队参加虎林首届体育运动大会,在虎林一中办公室大门前合影。二排自左二开始至右:曲大中、郭家平、邹今健、于德瑞书记、吴云祥、粟圣国、李方贤、杨明福。三排左六是学生运动员马秀云(马秀珍老师的妹妹),四排左一学生运动员矫健(后任牡丹江市副市长)、金友林。

1968年,宝东中学和电厂南的半工半读的中学合并,成为虎林中学分校。

此时正值文革时期,学校召开大会,这个分校要到虎林中学操场参会。1968年在吃麦麸子加野菜的忆苦饭时,分校就到虎林中学操场,和虎林中学师生一道忆苦思甜。

虎林中学校园(虎林中学建校始末)(7)

这张照片是1968年6月现役军人和30班军训队合影。合影地点在虎林中学办公室大门前东侧。

前排右五曲福英。二排左五军训团团长,左六校革委会副主任李方贤。三排左五学生林云锋、矫健(曾任牡丹江市副市长、鸡西市副市长、政协副主席)。最后一排左一崔长义,左二鲍庆友(复旦大学毕业,曾任职于牡丹江市组织部、老干部局局长),肖贵圣(曾任虎林糖酒公司经理)。

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分校编为民兵营,校长是营长,各学年是连,各班级是排班。虎林中学,此时的班级编号,也随之变为连排等准军事单位编制。

1969年秋,虎林中学分校名称取消,正式改为虎林二中,李方贤任校长,崔廷元任副校长。

原来的宝东中学,作为虎林二中农场,成为学生学农的基地

虎林中学,由此改为虎林一中,焉大岭东的教育机关农场,成为虎林一中学农基地。

我有幸成为虎林中学的一员,当然这是后来的虎林一中了。在此经历的四年多时光,是我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学校结识那么多的良师益友,伴我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无知、平庸、浮浅中逐步了出来……

虎林中学校园(虎林中学建校始末)(8)

1973年,刚入虎林一中时拍的班级合照,欢送牡丹江师范学校到一中实习石老师等。

虎林中学,从1952年建校,到1969年改为虎林一中,存在了17年。后来改为虎林一中,一直是虎林的重点中学。它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在虎林的中学教育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虎林中学校园(虎林中学建校始末)(9)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建的教室和办公室

本文素材从虎林文史资料于连永回忆《虎林一中诞生和成长》中有所摘录。部分照片由曲大中,肖毅、曲道江提供。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