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写给女儿的信的经典语录(而立之年的母亲写给女儿的一封信)
母亲写给女儿的信的经典语录(而立之年的母亲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中国独特广袤的地理位置、冷暖适宜的北温带气候,都给了人们休养生息、文明蓬勃发展的独特优势。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华夏大地上的古人很早就思考自己和他人、和社会、和世界的关系。这种思考更多是从入世的角度出发,也更适合现在和未来的人去读。首先,中华传统经典是非常值得读的,几千年传承下来的都是古人高度浓缩的智慧精华。你两岁了,爸爸妈妈也两岁,因为有了你,我们才成为"爸爸""妈妈"。有些人生的际遇可能带来一点收获,这点收获和思考,仅限当下,时过境迁,心境变了,可能想法也就变了。所以,两岁的妈妈,31岁的我,有一点感想写给你。人生即苦,生老病死苦,求而不得苦,得不偿失苦。很多时候他人即是地狱,但进入天堂的窄门要两个人才能通过。人生就是这样矛盾,妈妈活了30年,还是没有弄懂很多事,但至少懂得一件事:做一个明智的人很重要。所以妈妈给你的第一个建议:多读书吧。书中藏着前人活一世的经验和智慧,前车之
一晃眼,女儿马上满2岁,而我也步入而立之年。懵懂生活三十年,从开始写作,就总想着我应该写出点有用的、值得的东西。女儿生日之际,写给她的一封信,完成以后细看,何尝不是写给我自己,写给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分享如下,与大家共勉。
亲爱的毛豆:
你马上两岁了,祝你生日快乐,健康成长,天天开心!
两岁的你,爱跑爱跳,在家闲不住,喜欢出去玩,喜欢坐车,但不能坐太久;爱说话,能说完整的句子,有时会举一反三,自己"创造"出一些新的话;爱吃但又挑食,喜欢吃的不会吃很多,不喜欢吃的直接拒绝。
你两岁了,爸爸妈妈也两岁,因为有了你,我们才成为"爸爸""妈妈"。有些人生的际遇可能带来一点收获,这点收获和思考,仅限当下,时过境迁,心境变了,可能想法也就变了。所以,两岁的妈妈,31岁的我,有一点感想写给你。
人生即苦,生老病死苦,求而不得苦,得不偿失苦。很多时候他人即是地狱,但进入天堂的窄门要两个人才能通过。人生就是这样矛盾,妈妈活了30年,还是没有弄懂很多事,但至少懂得一件事:做一个明智的人很重要。
所以妈妈给你的第一个建议:多读书吧。书中藏着前人活一世的经验和智慧,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多读书,能让一个人明事、明理、明义。
首先,中华传统经典是非常值得读的,几千年传承下来的都是古人高度浓缩的智慧精华。
中国独特广袤的地理位置、冷暖适宜的北温带气候,都给了人们休养生息、文明蓬勃发展的独特优势。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华夏大地上的古人很早就思考自己和他人、和社会、和世界的关系。这种思考更多是从入世的角度出发,也更适合现在和未来的人去读。
如果是向前推移二三十年,世界文明的发展还没有这么先进、飞速,物质没那么丰富,地球村还没那么小,社会阶级流动还比较活跃,每个人还没有被完全裹挟到网络里,不可逃脱,还没有那么多的不确定性……也许妈妈也不会有太大兴趣真正去读这些国内的传统经典书籍。
正因为科技的发展让每个人无法逃脱入世的命运,现实中物质丰厚、却精神稀薄,外界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一个人真正能够把握的唯有自己,唯有此心而已。向内走,挖掘自身内在的思想和力量,才能让被社会逐渐抹平、越来越同质化的人变得不一样。
看最近几年国外的一些科技或心理领域的畅销书,像《心流》《吸引力法则》《黑天鹅》《反脆弱》等等,其实在中华传统文化里都早有相关或类似的表述。因为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基本固化,一个人向外寻求发展会达到瓶颈,基本都会向内走。
中国古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从自我内心出发,如何看待、修正、改变外界现实。如果你的内心力量足够强大,持之以恒真的可以扭转乾坤,成就不凡的事业;如果你还不够强大,至少可以保持良好的心态,好好地生活,过好每一天。
然后,读书不必限定领域,历史、社会学、科技、生物、财经、心理学等……都有必要涉猎。
因为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的,世界的发展也不是孤立的,所谓跨界、学科兼容等会越来越多。同时,这是一个信息获取极易被垄断的时代,像妈妈最近看哪方面的内容,电脑、手机都会自动给我推送相关的信息,一个人可能越来越专业,另一方面来说也是越来越闭塞。还有,这是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人们忙着追名逐利,总想着找捷径、走近路,而忽略了一些基本的逻辑、基础的规律。
多涉猎各方面书籍,可以让人多一些常识,更有利于知识的发散思考和整合,更有开放、包容的心态。这样,面对未知、面对新事物,不会闭目塞听,或畏首畏尾,抱残守缺。开放、包容的心态能让你慢一些被这个世界抛弃,充满活力地活得更长久一些。
妈妈给你的第二个建议:做你自己。
18岁之前,我一直特立独行,认为所谓人际关系经营都是虚伪做作,不屑也不值得去做,花若盛开,蝴蝶自来。18岁到30岁,碰壁、受挫,满怀不忿努力做个合群、讨人喜欢的人,慢慢接受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普通人的无奈、苦恼都要去克服。
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是随着对自己的了解程度、和对他人评价的辨别程度逐渐深入的,最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最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最初是因为对自己了解不全,只关注自己关注的部分,后来外界的评价和自我评价存在差异,让人迷茫无措,希望改变自己来改变他人评价,从而获得认可;最后才发现,往往最初关注的才是自己最真实、最有力量的部分,真实的自我才是持续不断的内心力量源泉。
外界的评价只是帮你觉察自己没有关注到的另一个侧面,如果和自我认知有较大差距,不要先抗拒或者着急辩驳,想想有没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有道理,与其怀着抗争的心态,激烈应对,不如接受自己不完美、不好的那部分。
接受意味着对自己习性的了知和顺应,承认这个事实,换一种较为主动的心态,情绪背景是积极的,里面蕴含着解脱、疗愈和信任。在接受的基础上,才能开始做选择,那就是:要不要认同?
要不要认同我就是个内向不会说话的别扭小孩?要不要认同人际沟通差,无力处理复杂的人际,没办法获得和谐的关系?要不要认同性格已经决定了我的命运?
相信事在人为,我们总是可以选择自己的行为。哪怕有时候说是无可奈何、被逼无奈的选择,那也是个人权衡利弊后做出的主动选择。相信自己有选择,才能完成与自己的和解,才能身在局中,审视困境,转化内心的力量为改变现实的行动。通过行动改变自身,和他人的判断,获得内外的自我和谐,和真正的自我认同。
尼采说:"你有你的路。我有我的路。至于适当的路,正确的路和唯一的路,这样的路并不存在。"
察觉自身的不完美,接受它,尽力转化它,看清内心的真实所在,然后坚定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和完成的生命历程。也许每一步,都不容易,但一个人跨越千山万水,终于找到了自己,是多么值得和欣喜的事。如《论语》有云:"朝闻道,夕死可矣"。
妈妈给你的第三个建议:爱别人。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虽然我认同萨特的"他人即地狱",但更欣赏木心先生的"他人即天堂,进入天堂的窄门要两个人才能通过。"两个人唯有爱可以连接。
人生要持久地获得成就感、满足感是很难的一件事。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边际效应",是说:我们向往某事物时,情绪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触到此事物时情感体验也越为强烈,但是,第二次接触时,会淡一些,第三次,会更淡……以此发展,我们接触该事物的次数越多,我们的情感体验也越为淡漠,一步步趋向乏味。
因为边际效应的存在,一个人感受到成就感、满足感的阈值越来越高,越来越难获取。
另一方面,成就感、满足感,更多的是依赖外界成功,或者外界评价。外界是不稳定的,一是评价的标准、体系可能随时变化,二是没有人能永远站在顶峰,总有起伏上下。杨绛先生曾说:"无论人生上到那一层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正的自己。"
人生的幸福感却是另一回事,幸福更多的是一种感受,一种主观体验。哪怕生活在平凡忙碌中,也可以时常感受到幸福。而获得幸福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和这个世界、和他人建立起美好的关系。
美好的关系,不是说一定要热闹合群,而是有稳定、适宜的自己和他人、和世界的距离。如果你是个心思内敛的人,更喜欢独处,那么君子之交淡如水,有这样一个人和你保持默契有何不可?如果你是个外向开朗的人,喜欢和朋友吵吵闹闹,每件事都有人分享,每种情绪都是两倍、三种的放大,也很好呀。怕只怕什么都想要。
怎么和他人建立美好的关系呢?
一是放弃自我的偏执。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是受自身认知局限的,我当然认为自己是对的,同样对方也认为他是对的。很多时候双方观点不同,冲突发生,往往是因为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双方都偏执于自己的观点,就剑拔弩张了。我们不可能改变对方,只能改变自己,一只脚跳出自己的立场,才能把沟通、交流和谈判的空间让出来。
二是主动认可对方的合理性。看似再不合理的观点,背后也有一套自洽的逻辑。先认可对方的合理性,对方才能够倾听你的观点,你才有可能将自身逻辑表达给他,这才是有效的沟通,才可能解决问题,维护双方关系。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付出。夫妻、父母、孩子、朋友、同事,哪种关系不是付出关爱、付出时间和心力保护的?众生皆苦,那就彼此创造多一点甜,旅途艰辛,那就拥抱取暖走得更远。
2019年8月11日写给2岁的小毛豆,也写给31岁的自己,也分享给阅读的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