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挂面促增收(走乡村看变化山阳县银花镇)
手工挂面促增收(走乡村看变化山阳县银花镇)银花镇五色沟村60多岁的留守老人彭丛珍与老伴年纪越来越大,外出务工不现实,坐在家里又没有收入。在合作社的带动下,老人又重新拾起了手工挂面的手艺,将自己生产的挂面交由专业合作社出售,年收入15000元左右。“多年来,当地群众男做女帮,从事手工挂面生产的人已从350多人增加到800多人。全镇年产挂面达400万斤,产值超2000万元。”银花镇镇长毛燕说。传统产业如何转型升级?银花镇党委政府整合资源,不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把群众牢牢地镶嵌在产业链上,实现经营主体与农户抱团致富。百年老产业,焕发新生机。银花镇鼓励山阳县朝安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以其规模大、品牌优的市场效应,带动全镇400余户生产手工挂面。按照“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经营模式,累计投资160万元建设手工挂面反季节生产线。新建了化验室,改造了标准操作间和库房,改建规范晾晒大棚1000平方米,增建两处冷库500
“银花镇的水质特别好,用山泉和面粉加入适量食盐,经过16道传统工序做成的手工挂面,细若发丝,光滑柔韧......”近日,在山阳县银花镇银花社区朝安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产品展厅里,生产厂长杨秀春开门见山地介绍这个百年产业的特点。
手工挂面早在唐代已经有所记载。专门从事敦煌饮食文化研究的高启安博士说:“检阅敦煌文献发现,远在唐代就出现了挂面,当时叫做‘须面’”。
山阳县银花镇地处秦头楚尾,文化底蕴深厚,手工挂面加工至今已经有800多年历史。据了解,当地擅长做手工挂面的能工巧匠众多,因为加工销售周期短、见效快,是带动群众增收的本土传统产业。
“酒香也怕巷子深,农户各自加工的挂面,形不成规模,打不出品牌,效益就相对低下。”对于过去单打独斗的经营模式,杨秀春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弊端。
传统产业如何转型升级?银花镇党委政府整合资源,不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把群众牢牢地镶嵌在产业链上,实现经营主体与农户抱团致富。
百年老产业,焕发新生机。银花镇鼓励山阳县朝安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以其规模大、品牌优的市场效应,带动全镇400余户生产手工挂面。按照“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经营模式,累计投资160万元建设手工挂面反季节生产线。新建了化验室,改造了标准操作间和库房,改建规范晾晒大棚1000平方米,增建两处冷库500立方米,使手工挂面在零下5度至5度的控温环境里常年生产,改写了传统挂面只能在冬季生产的历史。
在打造品牌上,合作社注册了“商山银花”商标,每年与100家农户达成收购意向,回收手工挂面10万斤。针对300余家农户,合作社为其提供技术,指导农户规范生产操作,扶持农户增加经营性收入。据介绍,该镇常年生产挂面的农户,最高收入达四五万元。
“多年来,当地群众男做女帮,从事手工挂面生产的人已从350多人增加到800多人。全镇年产挂面达400万斤,产值超2000万元。”银花镇镇长毛燕说。
银花镇五色沟村60多岁的留守老人彭丛珍与老伴年纪越来越大,外出务工不现实,坐在家里又没有收入。在合作社的带动下,老人又重新拾起了手工挂面的手艺,将自己生产的挂面交由专业合作社出售,年收入15000元左右。
在银花社区彭喜治家,提起手工挂面这个话题,他就打开了话匣子:“我一年只干六七个月,就能加工手工挂面2000多斤,有的是亲戚邻居带走送人,还有回头客上门购买的,根本不愁销路,一年轻轻松松挣万把元。”
关于手工挂面的传统技术和市场前景,杨秀春胸有成竹地说:“我们合作社聘请高玉学和叶载凤两位非遗传承人,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了几十名年轻技术人员。”据了解,银花手工挂面采取线上线下电商销售等多种营销手段,将农户的产品与合作社的产品捆绑销售,弥补了农户无市场渠道的“短板”。目前,银花手工挂面在省内市县销售火爆,并远销北京、新疆、东北等地。
“山阳县朝安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走出了联农带农机制‘先手棋’,目前解决银花社区剩余劳动力80余人,月收入2000元到6000元不等。下一步,镇党委政府将支持合作社研发葛根挂面、香菇挂面、胡萝卜挂面等新产品,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解决更多劳动力就业增收。”银花镇党委书记陈维林说。(作者:张宏)
来源:山阳宣传
编辑:陈佳双 责任编辑:孙黄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