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为何没能成功(诸葛亮为什么执意北伐)
诸葛亮北伐为何没能成功(诸葛亮为什么执意北伐)7、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司马懿据守不出。八月,诸葛亮卒于五丈原。杨仪等率军还,有“死诸葛走生仲达”事。(这次最靠谱,可惜了)6、建兴九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天水市与甘谷之间),安营扎寨用于防守,不敢出兵。五月,司马懿与诸葛亮交兵,魏延等将斩获敌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引诸葛亮撤退。张郃出兵追击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猪队友呀)3、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派遣陈式攻打武都(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发兵救援,亮自出至建威(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蜀国掌握二郡。(稳固防线,铺垫下一次进攻)4、建兴八年(230)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陕西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发明家。也是现今家喻户晓的人物,如今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个独裁者,有人说他是一个忠臣。对于诸葛亮掌权期间“六出祁山”一部分人也是十分好奇,为什么蜀国当时那么弱,诸葛亮还是执意伐魏,甚至死后他的继承人姜维还要执行他的策略。小编在这里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在正史中诸葛亮其实算不上六出祁山,真正意义上应该算得上是两次。加起来用兵的次数也就仅仅7次而已。分别是:
1、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布置疑兵吸引曹真,亲率大军攻祁山。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纷纷倒戈反魏。可惜张郃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率兵撤退返回汉中。(这是第一次出祁山)
2、同年(228)冬,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粮尽而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这一次是战略防守,围魏救赵之计)
3、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派遣陈式攻打武都(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发兵救援,亮自出至建威(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蜀国掌握二郡。(稳固防线,铺垫下一次进攻)
4、建兴八年(230)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陕西省安康县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地,魏军撤退。(刚拿下两郡魏国肯定要抢回来,你懂得!)
5、同年(230),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这就是为下次进攻做铺垫。
6、建兴九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天水市与甘谷之间),安营扎寨用于防守,不敢出兵。五月,司马懿与诸葛亮交兵,魏延等将斩获敌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引诸葛亮撤退。张郃出兵追击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猪队友呀)
7、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司马懿据守不出。八月,诸葛亮卒于五丈原。杨仪等率军还,有“死诸葛走生仲达”事。(这次最靠谱,可惜了)
结合历史和地图上来看,诸葛亮出祁山一共只有两次。其中四次是用来做防守用,而从地图上来看,蜀国汉中和长安隔着崇山峻岭。天山实际归属权一直都属于魏国。蜀国一直都被压缩在岐山以南,等于说,只要魏国一发兵就可以威胁到汉中。
- 从军事意义来讲,占据了天水郡,依托岐山和陇山两大山脉构筑两道军事防线。这样加深了蜀国的战略纵深,进可以威胁长安退可以防守汉中,同时也为蜀国的发展争取了时间。
- 从经济意义来讲,天水粮产量丰盈,是提供屯兵军粮的粮库。同时平原广阔,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27.42%,林地面积874.41万亩,是黄土高原上的绿洲,被誉为“陇南林海”,“林泉之冠”。三国前,这里水草繁茂,是天然牧场。公元前九世纪秦祖嬴非子在这里为周孝王放牧繁息战马。所以天水是繁息战马的丰盈宝地,前线所需战马的良种场。同时也是西域商人往来的要地,是经济比较富硕的重郡。
- 从人文上看天水地处雍凉,民风彪悍,善骑射,习武功,富有极强战斗力,魏国的西凉铁骑正出于此。所以这里是作战补充兵源的雄厚基地。因此在此地,东汉前出了不少杰出将领,最有名的有秦李信、汉李广、李陵、赵充国、纪信、会宗等,可以说得天水中国一半的骑兵都是蜀国的了。
再加上当时蜀国的地理位置处于多丘陵地段,不适合种植农作物,人口稀少。不管诸葛亮再怎么发展,蜀国最多也只能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偏安一方。不折腾也只有等死俩字了。
以上是外因,内因上看也有几点时需要注意的:
1.蜀国在诸葛亮内政的治理下已经兵精粮足,魏国政权刚刚建立,时机不稳,如果不打等魏国稳定下来就没有机会了。(这一点姜维政治有点脑残,光打架不想着治理后方,蜀国不弱才怪)
2.一统中原,这个是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就已经定下来的策略.它不但是诸葛亮一生的梦想,同时也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这一点我100%理解诸葛亮,并非现在那些不入流的阴谋论。男人一生就要有自己的梦想与事业,这一点诸葛亮和刘备三兄弟最能理解,都是从苦日子走过来的。蜀国的基业,其实就相当于是诸葛亮的孩子,从一穷二白到称霸一方。谁又能放任自己的孩子就这样下去,《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内心真实的写照。(这一点小编很佩服诸葛亮,可以守一句承诺一辈子,做的事从来没有后悔过,大丈夫所为!)
3.蜀国内部矛盾骤增,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了。蜀国当时其实分为两派,一派是诸葛亮为主的激进派。另一派你们肯定没想到,其实是刘禅为主的保守派。李严也好,包括后来的黄皓。看似他们当权但是没有皇帝的允许,他们怎么可能肆意而为。只是军权和政治都在诸葛亮手里,刘禅无实权而已。诸葛亮北伐也是为了向刘禅证明自己的观点!不然由着刘禅乱来,蜀国的领土就被吞噬殆尽了。
因此在这内外因下,不得不“六出祁山”是必然的,只可惜刘禅虽然聪明,但政治眼光太狭隘,再加上才能有限。不懂得居安思危,才导致最后被灭国。可悲可叹,父辈的基业被毁于一旦。欢迎评论区评论,喜欢的点点关注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