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童谣100首连播(今天打开百家村之声)
广东童谣100首连播(今天打开百家村之声)创作了《下象棋》,《两枞竹子》等十多首闽南童谣的闽南儿歌作曲家王志鲲表示:闽南童谣朗朗上口,易于传诵的特点,有利于儿童快速掌握。闽南童谣结合生活各个层面,,不仅有极高的艺术技巧,更能对儿童产生积极正面的教育意义。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周长楫介绍,闽南童谣具有流传时间长,流传范围广,内容丰富,表现技巧高,韵律优美,艺术感染力强等特点。据了解,唐代闽南地区就有童谣传唱。目前,周长楫教授个人从厦、漳、泉三地及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调查收集到的传统闽南童谣就近四百首童谣,还调查收集了近几十年来闽台地区人民新创造的闽南童谣一百多首。这些闽南童谣,内容涵盖时政、品德、育儿、知识、幻想、生活、节令、民俗、游戏、趣味等许多方面。有通过摇篮曲形式表现的,还有运用叙述、问答、连锁或绕口令以及谜谣等形式表现的,充满童趣。现在,闽南童谣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现在,请选择一个安静的角落,打
漫画/张浩
今天是世界儿歌日,在闽南,有许多脍炙人口的闽南童谣,被人们一代代传唱着。今天,打开厦门日报社“百家村之声”网络电台的“闽南好客情”节目,就可以听到那一曲曲动听的“囝仔歌”。
《阮阿舅》、《桃仔红》、《皮影戏》、《捏娃娃》、《天黑黑》、《西北雨直直落》、《月娘月光光》……一首首童谣里,传唱着千百年闽南人劳作的故事、生活中的智慧、孩童时的乐趣,亲情间的温馨等。
如果,您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这一曲曲闽南童谣,一定会让你忆起那无忧无虑的童年,你坐在阿嬷的膝头,听阿嬷用慈祥的声音为你一遍遍地念着童谣。儿时的你,是否还会一边哼唱着闽南童谣,一边和小伙伴们玩着滚铁圈、转陀螺等闽南童玩?如果您是一位妈妈,不妨和孩子一起来倾听这些“囝仔歌”,闽南文化,从娃娃抓起,你可以一边学着唱给孩子听;如果您是一位客居异乡的闽南人,这一曲曲童谣,一定会让你忆起家乡的红砖古厝和袅袅乡音;如果您是一位外乡人,这一曲曲你听得似懂非懂的闽南童谣,那押韵的词句,一定也会让您感受到闽南话的美,让您不由自主地爱上这片热土……
现在,请选择一个安静的角落,打开手机,打开“百家村之声”的“闽南好客情”这档节目,听着“囝仔歌”,回到童年,感受闽南文化的魅力。
背景>>
流传时间长 艺术感染力强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周长楫介绍,闽南童谣具有流传时间长,流传范围广,内容丰富,表现技巧高,韵律优美,艺术感染力强等特点。据了解,唐代闽南地区就有童谣传唱。目前,周长楫教授个人从厦、漳、泉三地及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调查收集到的传统闽南童谣就近四百首童谣,还调查收集了近几十年来闽台地区人民新创造的闽南童谣一百多首。这些闽南童谣,内容涵盖时政、品德、育儿、知识、幻想、生活、节令、民俗、游戏、趣味等许多方面。有通过摇篮曲形式表现的,还有运用叙述、问答、连锁或绕口令以及谜谣等形式表现的,充满童趣。现在,闽南童谣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
创作了《下象棋》,《两枞竹子》等十多首闽南童谣的闽南儿歌作曲家王志鲲表示:闽南童谣朗朗上口,易于传诵的特点,有利于儿童快速掌握。闽南童谣结合生活各个层面,,不仅有极高的艺术技巧,更能对儿童产生积极正面的教育意义。
传承>>
编教材进课堂
让童谣深入童心
谈到如何保护和传承闽南童谣时,周长楫教授兴奋地告诉记者,根据厦门市政府建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关于闽南方言与文化要进校园的要求,厦门市文化局非遗办、厦门市教育局语委办、闽南文化研究会等相关部门编写了一套从幼儿园到初中的《闽南方言与文化》的教材,其中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教材就以选编闽南童谣为主,通过学童谣,不仅学闽南话,还长知识,寓教于乐,深受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此外,还通过办夏令营、培训班与两岸闽南童谣的交流,举办闽南童谣传颂、歌咏比赛与艺术展演,组织编写出版闽南童谣的各种书籍和音像作品以及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的不断宣传等等,使闽南童谣深入社会,深入民心。
关于闽南童谣的推广工作,王志鲲认为:开展闽南童谣进课堂活动,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了解闽南文化。开展不同范围的闽南童谣比赛,让儿童在寓教于乐中理解、体验闽南文化。创造更多文艺表演机会,让儿童在成就感及参与感中提高学习乐趣。
本组文/本报记者 邓宁 陈露露
欢迎关注“百家村之声”网络电台、视频台。
三个渠道
1、关注厦门日报官方微信,点击首页“微电台”
2、安装厦门日报App,点击“微电台”栏目
3、手机浏览器输入:wdt.xm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