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抗美援朝烈士家属寻亲(寻找抗美援朝烈士遗像和亲人追踪)

抗美援朝烈士家属寻亲(寻找抗美援朝烈士遗像和亲人追踪)武肇凤(武兆峰)烈士生前珍贵照片。通过藁城区委宣传部的帮助,记者联系上了武肇凤(武兆峰)烈士的侄子武新力。“大伯牺牲的时候,我还没出生,父亲以前经常讲大伯的故事,说他在战场上特别英勇,屡立战功。他1951年3月入朝作战的时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35师105团副参谋长。”他告诉记者,在他们的家族谱中,大伯的名字是武兆峰。而仅存的这张照片中,让我们看到一名年轻的军人的飒爽英姿。“哥哥1938年就参军了,后来就很少回家。1947年,知道他参加解放石家庄的战斗,我和父亲两个人步行了一天从老家新乐来到石家庄,可惜哥哥已经参加战斗去了,都没见到面。”张思文出于对哥哥的崇拜,当年17岁的他也参军到了部队,1951年也跟随哥哥入朝作战。“哥哥是一名军医,医术很高,拯救了很多伤员。1950年,哥哥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5军后勤部卫生科科长,入朝作战,负责部队的卫勤保障和后方伤员的救护转运等工作。当时敌人

铭记历史,致敬英烈!连续几天,石家庄日报APP持续报道《寻找他们的遗像和亲人!抗美援朝团以上烈士英名录中有13位石家庄英雄》,反响强烈。经过多方寻找,本报又联系上四位抗美援朝英雄的亲人,并找到两位烈士珍贵的照片。现在仅剩樊玉祥、孙斌武、袁敬文三位烈士的亲人和照片没有下落。急寻知情人,欢迎提供线索,热线电话96399。

张四(思)维:头发眉毛烧着了,背部被砸伤,还在抢救伤员

抗美援朝烈士家属寻亲(寻找抗美援朝烈士遗像和亲人追踪)(1)

张四(思)维生前珍贵照片。

“我的大伯是张四(思)维(在老家都是叫张思维),我的父亲叫张思文,他们都参加抗美援朝了,可惜大伯牺牲在了朝鲜战场上。”张四维烈士的侄女打来电话说。今日,记者在位于九中街的市交通局宿舍见到了已经90岁的张思文老人,谈起自己的哥哥,他很激动,泪水抑制不住地往下流:“部队通知我,哥哥牺牲的时候,我在朝鲜战场上。军邮给我带过来一封信,说哥哥是在临津江牺牲的,被敌人的炮火袭击,不幸中弹……”尽管很悲痛,但是作为67军201师炮兵团的一名连长,张思文化悲痛为力量,又投入了紧张的战斗。

“哥哥1938年就参军了,后来就很少回家。1947年,知道他参加解放石家庄的战斗,我和父亲两个人步行了一天从老家新乐来到石家庄,可惜哥哥已经参加战斗去了,都没见到面。”张思文出于对哥哥的崇拜,当年17岁的他也参军到了部队,1951年也跟随哥哥入朝作战。“哥哥是一名军医,医术很高,拯救了很多伤员。1950年,哥哥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5军后勤部卫生科科长,入朝作战,负责部队的卫勤保障和后方伤员的救护转运等工作。当时敌人狂轰滥炸,我军伤员很多,部队缺医少药。哥哥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一次战地救护所遭到敌人炮火袭击,房屋着火倒塌。哥哥冒着生命危险冲进屋内抢救伤员,头发眉毛烧着了,背部被砸伤了,他全然不顾,直到把30多名伤员全部转移到安全区。”他经常教育医护人员说:“在战场上,不管是伤员,还是牺牲的同志,作为医务救护人员,都有责任把他们抢运回来。”1951年4月底的一次战斗中,他带领救护小分队护送伤员时,右腿被敌人炮弹击中,血流不止。大家劝他回后方医院治疗,他却说:“我这点伤算不了什么,抢救伤员要紧。”简单包扎后,他继续指挥大家抢运伤员。途中,他们遭敌炮袭,哥哥不幸中弹牺牲。

张思文老人仅留的哥哥张四(思)维的一张照片珍藏在相册中,身穿军装,青春的面容,透露着坚定和从容。

武肇凤(武兆峰):仅留存一张照片

通过藁城区委宣传部的帮助,记者联系上了武肇凤(武兆峰)烈士的侄子武新力。“大伯牺牲的时候,我还没出生,父亲以前经常讲大伯的故事,说他在战场上特别英勇,屡立战功。他1951年3月入朝作战的时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35师105团副参谋长。”他告诉记者,在他们的家族谱中,大伯的名字是武兆峰。而仅存的这张照片中,让我们看到一名年轻的军人的飒爽英姿。

抗美援朝烈士家属寻亲(寻找抗美援朝烈士遗像和亲人追踪)(2)

武肇凤(武兆峰)烈士生前珍贵照片。

在《英名录》中记载:1951年4月,在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105团担任师预备队。22日,部队全线发起反击,激战数小时后,将敌人击溃。为扩大战果,师命令105团追击残敌。团长在指挥部队抢渡汉滩川时,不幸被敌炮弹击中牺牲。武肇凤指挥部队勇猛追击,将残敌大部歼灭。5月17日,35师前进指挥所率105团突破敌军加里山防线,刚进入加里山下毛老谷时,敌人的炮弹就像飞蝗一样砸来,刹那间,毛老谷成了火海。这次炮击极其猛烈,仅敌军1个野炮营,在24个小时内就发射1.2万发炮弹,当时,35师前进指挥所的副师长蔡启荣、作战科副科长李超峰、副团长赵切源和副参谋长武肇凤,正蹲在一个突兀的岩石下围着地图研究战况,不幸被敌一炮击中,全部壮烈牺牲。

石国瑞:等从朝鲜战场上回来,再结婚

几经辗转,记者才同石国瑞烈士的侄子石月恒取得了联系。“我大伯武艺高强,作战勇敢,战功赫赫。1938年就参军了,以后就都在部队,回家的次数很少。1951年3月,时任12军34师司令部工兵室主任的他,入朝参战。入朝前,家里就张罗着给他介绍对象,让他成家,可是大伯觉得此去朝鲜战场,很凶险,不能耽误了人家姑娘,执意不结婚,说等从朝鲜战场上回来再结婚,可是一去就再没回来。”

石月恒告诉记者,他的父亲也参加过八路军,父亲健在的时候,曾珍藏大伯的一张照片,大伯穿着军装,照片还有些模糊,但是后来搬家,照片也找不到了。

据《英名录》记载,石国瑞通过钻研创新了构筑工事的方法,受到师里嘉奖。1952年,美军飞机对12军阵地轰炸规模不断加大,阵地周围丢下很多未爆炸的定时炸弹,战士们挖掘工事时不小心就突然爆炸,给部队行动造成很大困难,排除炸弹成了当务之急。石国瑞认真揣摩,发现定时炸弹和地雷的发火原理一样,只是定时炸弹有一个延时装置。石国瑞迅速向师领导汇报拆除定时炸弹引信的想法,并成功了。战士们都说:“敌人的定时炸弹变成了死弹。”但1952年7月16日,经历过无数生死考验的石国瑞,在组织排雷过程中,身边一个战士不慎触雷,多块弹片击中他的胸部和腹部,在送往野战医院途中,由于失血过多壮烈牺牲。

陈建国:儿子希望能找到陈建国的安葬地

通过正定新区朱河社区居委会和固营社区居委会、秦皇岛市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的帮助,记者最终联系上了陈建国烈士的儿子陈平分。“父亲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时候,我还小。后来从母亲及父亲的战友口中,知道父亲是一个作战勇敢的军人,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仪、太原战役等多个战役。”

据陈平分介绍,1951年6月,时任67军200师600团政治处主任的陈建国,入朝作战。1953年1月,陈建国升任后勤处政委。他深知进攻作战的后勤保障远比防御战的要求更高、困难更大,一旦跟不上部队的步伐,就会影响进攻速度。1953年7月5日,陈建国和后勤处长押送着一列满载着粮食、弹药和战备物资的列车,踏上开往金城前线的征程。一路上,敌人的飞机不断对火车进行袭扰和破坏,押送车队的干部战士思想波动大。陈建国利用行军途中和战斗间隙开展思想工作,两天两夜都没有睡觉,之后,后勤处长又负重伤。他就组织押运部队对敌机进行反击,使美军几次空袭都没有得逞,最终把物资弹药安全押送到终点站金鹤洞车站。在卸载和转运物资时,陈建国又充分考虑到车站的复杂敌情,加强盘查,就在这时,混在人群中的一名特务突然向他开枪,夺走了他年轻的生命。

陈平分告诉记者,他家里有父亲的照片,但他现在在北京,一周后回秦皇岛,会提供给报社。同时他还有一个愿望:“希望能找到父亲的安葬地,我曾经去过丹东、石家庄、沈阳的烈士陵园寻找,但都没有寻找。有生之年,希望能找到父亲的安葬地,去祭拜他。”

组织抗美援朝收藏展 展出13位英雄事迹和照片

王律同时作为河北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表示,目前,他们在组织河北收藏界的收藏家,积极收集藏品,准备组织一场抗美援朝主题收藏展,其中将展出这13位抗美援朝英雄的事迹和照片,弘扬抗美援朝精神。

急寻樊玉祥、孙斌武、袁敬文三位烈士的亲人和照片

13位抗美援朝英雄,每一位都堪称真正的中国脊梁。在读者、网友和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本报找到了10位抗美援朝英雄的亲人,8位抗美援朝英雄的照片,现在急寻樊玉祥、孙斌武、袁敬文三位烈士的亲人和照片,望知情者和他们的亲人能够同我们联系,热线电话:96399,让我们共同向这些伟大的抗美援朝英雄致敬!

袁敬文,男,1922年出生,河北省束鹿县都大营村人。1938年5月入伍,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112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950年11月5日 ,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中遭敌机轰炸光荣牺牲。

樊玉祥,男,1923年6月出生,河北省灵寿县慈峪镇村人。1943年5月入伍 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航空兵第15师45团团长。1953年6月22日,在抗美援朝战争空战中壮烈牺牲。

孙斌武,男,1918年出生,河北省平山县人。1938年11月入伍,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6军196师司令部通信科科长。1950年11月29日,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壮烈牺牲。

来源:石家庄日报客户端

记者:冯月静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