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生园肉蓉面为什么停产(冠生园为什么能成为上海滩食品巨头)
冠生园肉蓉面为什么停产(冠生园为什么能成为上海滩食品巨头)冼冠生虽然起初创业失败,但多是外力干预,他出色的选址能力已有体现。无论是最初的小摊,还是新舞台的店面,均人流畅旺,之后的陶陶居能被财大气粗的永安公司相中,自然也是块旺地。不久后,冼冠生在南京路和浙江路交界处又找了一处店面,取名陶陶居。这回,冼冠生不再做小吃,而是尝试制作蜜饯。结果生意还没打开局面,这一带房屋便被永安公司收购、拆除,准备兴建永安百货。强悍的选址能力冼冠生一出师便看中了老城隍庙附近旺地,在某饭店门口摆了个卖粥和馄饨的小摊,引得附近居民排长龙购买。但火爆生意妨碍了饭店,竟引来饭店老板不满,买通皂隶前来取缔。于是,冼冠生决定找个固定店面。他在十六铺的新舞台左侧找到一间店面,瞄准来看戏的客人。然而好景不长,1913年,讨袁军与北洋军在十六铺一带激战,新舞台被迫停演,冼冠生的小店也因失去客源而停业。
冠生园的月饼名气极大,冼冠生每年也在中秋时节花不少心思。1935年,冠生园专门推出中秋水上赏月活动,向轮渡公司包游船一艘。凡购买冠生园月饼十盒以上者,赠水上赏月券一张。1936年,冠生园又出新招,向上海铁路局包下七节车厢,披红挂绿,张灯结彩,装饰成“赏月专车”,也是购满十盒月饼即可上车。
1934年,上海冠生园的广式月饼被评为沪上第一。冠生园掌舵人冼冠生大手笔包下大世界一个楼面,举办“冠生园月饼展览会”,请来当时最红影星、也是公司股东之一的胡蝶剪彩。胡蝶还为冠生园拍摄了一辑宣传照,最出名的一张贴遍上海大街小巷,直到五十年代仍有人细心保存。在这张照片里,横躺的胡蝶用手搭着一个特大的月饼模型,配有“唯中国有此明星,唯冠生园有此月饼”的句子。
2001年,央视报道“南京冠生园大量使用霉变及退回馅料生产月饼”的消息,舆论哗然。南京冠生园不但未及时道歉,还诡辩用陈馅做月饼并不违规,彻底丧失信誉。此后南京冠生园一蹶不振,不久后提出破产申请。受此事件牵累,当年各地以冠生园为名的企业,减产均在50%以上,即使是拥有大白兔奶糖这一集体回忆的上海冠生园也不例外。
冼冠生也是白手起家的粤商之一。他是广东佛山人,1887年出生,幼时家贫,仅短时间读过私塾,年少时便来到上海,15岁时在远亲开设的小餐馆里当学徒。18岁那年,他期满出师,此后便是一部奋斗史。
强悍的选址能力
冼冠生一出师便看中了老城隍庙附近旺地,在某饭店门口摆了个卖粥和馄饨的小摊,引得附近居民排长龙购买。但火爆生意妨碍了饭店,竟引来饭店老板不满,买通皂隶前来取缔。
于是,冼冠生决定找个固定店面。他在十六铺的新舞台左侧找到一间店面,瞄准来看戏的客人。然而好景不长,1913年,讨袁军与北洋军在十六铺一带激战,新舞台被迫停演,冼冠生的小店也因失去客源而停业。
不久后,冼冠生在南京路和浙江路交界处又找了一处店面,取名陶陶居。这回,冼冠生不再做小吃,而是尝试制作蜜饯。结果生意还没打开局面,这一带房屋便被永安公司收购、拆除,准备兴建永安百货。
冼冠生虽然起初创业失败,但多是外力干预,他出色的选址能力已有体现。无论是最初的小摊,还是新舞台的店面,均人流畅旺,之后的陶陶居能被财大气粗的永安公司相中,自然也是块旺地。
此后,冼冠生只用了不到十年时间,便打造了国内首屈一指的食品企业,奠定了中国现代食品工业发展的基础。他靠的是什么?
没有陈皮的“陈皮梅”
有了选址能力,冼冠生需要的是产品和资金。
其实在新舞台开店时,冼冠生便已有产品创新。他虽没读过多少书,但平时极爱读书看报。有一日,他见书上写梅子具有性平敛肺、生津止渴、清凉润喉的药用,便受到启发,生出用梅子做蜜饯的想法。
他先把梅子烘干,然后加入蔗糖、薄荷等配料,味道不错。至于起名,他爱读书的习惯又起了作用,清代文人戴延年在《秋灯丛话·忠勇祠联》中有“不特推陈出新,饶有别致”之语,冼冠生的生意经恰以“别致”为先,于是起名“陈皮梅”,并拿到新舞台试销。所以,陈皮梅其实是没有陈皮的。
新舞台由上海戏剧界一批激进艺人创办,是戏曲改革的策源地。尤其是名旦薛瑶卿领衔的文明戏风靡一时,极为卖座。每当中间休息时,冼冠生就高声吆喝售卖陈皮梅,看戏看得口干舌燥的观众纷纷解囊,“小广东的陈皮梅”就此供不应求。
新舞台的演员们每日唱戏,更需要陈皮梅清凉润喉,后来,薛瑶卿、夏月珊和夏月润等干脆一起入股,每人递上一张五百元银票,店面由冼冠生全权负责。
1915年,冼冠生将这笔资金全部用于扩大陈皮梅的生产,购置厂房和设备。至于原材料,国内梅子产地虽多,但良莠不齐,冼冠生亲自考察各地梅子,最终认定浙江超山梅林的梅子核小肉厚,酸甜香醇,最适合制作陈皮梅。1932年,冼冠生更开办“冠生园超山梅林林场”,建立了陈皮梅的整套生产系统。
民国时代的众筹
1918年,冠生园公司正式成立。薛瑶卿的儿子薛寿龄也来到冠生园给冼冠生当助手,他曾在其他公司任职,商界经验丰富,为人宽厚谦和,与社会名流和金融界人士有广泛交往,立刻成为冼冠生的臂助。
冠生园也经历过几次扩资,薛瑶卿等几位梨园股东和薛寿龄的人脉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拉拢了不少社会名流注资冠生园,如《申报》的周瘦鹃、汪优游,生生美术公司经理、著名画家孙雪泥,还有实业界的张珍侯、诸宛明等。
有意思的是,众股东不但掏钱,还借助自身的影响力,为冠生园出力。比如常务董事孙雪泥,他既是商人,也是画家,冠生园的“生”字牌商标就是由其设计。开头提到的影星胡蝶,同样是股东,而且成为冠生园的广告代言人。这种做法像极了今天的众筹,大家既掏钱,也帮忙吆喝。
1918年到1925年的短短七八年间,冠生园就从一家小店发展到拥有十五家工厂、门店和一千多员工的大公司,产品从陈皮梅扩大到饼干、糖果、罐头食品,果露、果酱和西式糕点等共两千多种。
1928年,冼冠生把冠生园开到了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上,总店有门市有餐厅,极有气魄,原址则改为冠生园老店。1931年,冼冠生分别在南京、杭州、庐山和天津等地建立分支,还在漕河泾建起新厂房,引入成套机械设备,为此再度招股,结果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增资招股,可见冠生园的口碑。
即使土法有效,仍要学习外国
当年的食品市场,美国饼干和日本糖果堪称霸主。冼冠生欲与之较量,但限于条件和设备,只能创新。
他先是在两层薄薄的面皮中夹进碾碎的花生、芝麻、核桃仁和葡萄干等,然后烘干,就成了土法制作的夹心饼干,居然大受欢迎。此后,他又试制果酱夹心糖,但糖易稀化,他便耐心试验饴糖比例,解决问题。这两样新产品,最初都是全靠师傅手工完成。
如果故事仅仅到这里,那么冠生园与中国传统手工作坊并无本质区别。但冼冠生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并不满足于“土法炼钢”,即使一挫洋商锐气,仍深知自身技术的落后,希望通过学习洋货先进之处,提高民族工商业的竞争力。
1932年,他专门带队前往日本学习,带了样品回国研究,新研制了杏华软糖、鱼皮花生等产品,成为冠生园的经典之作。他还分别向英国和德国定制了两套制作夹心饼干和果酱夹心糖的机器,并且建起厂房。这样的冠生园,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现代企业。
广告迷的广告经
冼冠生极有生意头脑,深知推广的作用。他早在学徒时代就每天必看《申报》和《新闻报》,尤其喜欢那些构思巧妙的广告,还做成剪报。经营冠生园时,他将当年各种广告渠道悉数利用,包括报刊、路牌、电影、电台,乃至铁路沿线的民房墙身等,营造了“冠生园无处不在”的效果。
连当时还很新鲜的汽车,也成了冼冠生的广告招牌。他将两辆冠生园的运货卡车都绘上彩色广告,车身两边还装了活动翻板,只要将之放下,就会变成流动柜台,可陈列商品进行交易。每逢上海有大型活动,或者郊区城镇有庙会,冠生园都会出动车子,就地营业。此举在当时十分新鲜,每次出动都吸引了如潮看客。
满街跑的黄包车,冼冠生也没放过,他给全上海的黄包车夫每人发了一件马甲,前后都印着大大的“生”字商标。这种流动广告,到现在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推广方式。
冼冠生曾总结了“广、大、小、活”四条广告原则。“广”即如上所述,指广告的宣传渠道要宽,“大”是指要做特大型的广告,“小”是指在报刊上不断地发布小型广告,滚动“播放”冠生园之名,“活”是指广告手法新奇。
说到“大”,直至多年后仍有人记得,当年冠生园在吴淞口的轮船进出必经岸边,制作了六层楼高的大铁架,上有“冠生园陈皮梅”六个大字,气势惊人。
在漕河泾建造新厂房时,冼冠生还在屋顶上安装了高达六米的巨型霓虹灯,在当时绝对是大手笔。有朋友曾提出质疑,认为耗此巨资无用,可有一天,这位朋友到杭州办事,夜里乘火车返回时,在车站远远见到霓虹灯上“冠生园”三个大字,不由感叹冼冠生是“广告天才”。
现代人早已不写信,但小区里每户都少不了信箱,其中不是各种通知,就是商品信息和促销广告,当年的冠生园早就用上了类似办法。冼冠生专门雇人编写《冠生园商品信息》,同时附上优惠券,通过邮局寄给新老客户。消费者凭优惠券在购买商品,可获优惠,逢年过节如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还可获得多种优待券,如“冠生园一日游”、“冠生园超山梅林场二日游”、“冠生园食品品尝会”等。类似如今购物卡的预售券,冠生园也曾发售,有一元、十元和五十元等多种面额。
冠生园的月饼名气极大,冼冠生每年也在中秋时节花不少心思。1935年,冠生园专门推出中秋水上赏月活动,向轮渡公司包游船一艘。凡购买冠生园月饼十盒以上者,赠水上赏月券一张。1936年,冠生园又出新招,向上海铁路局包下七节车厢,披红挂绿,张灯结彩,装饰成“赏月专车”,也是购满十盒月饼即可上车。
“三本主义”和“三上法则”
冼冠生有个习惯,每天上午去工厂和门市检查产品质量,了解销售情况,下午回公司办公,从不懈怠。他奉行“三本主义”,即“本心”、“本领”和“本钱”,还奉行“三上法则”,即信誉至上,质量至上和顾客至上。
他认为,售货员笑脸迎客是基本条件,因此曾多次怒斥不肯笑脸迎客的学徒。但也正因每日考察,从不高高在上,也使得冼冠生能客观了解问题,这一点更为难得。比如有一次,某门店经理报告称一名学徒不热情待客,欲将之除名。冼冠生并不轻信,而是亲自探访,发现该学徒做事勤奋,只是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便将之调到糕点工厂学习。该学徒也不负期望,后来成了著名糕点师傅。
冼冠生一向坚持,凡冠生园产品,必对顾客负责到底。有一年,冠生园制作果子露的白砂糖突然短缺,只好以其他砂糖代替,当时检验质量尚可,伹不久后发现糖份易发酵变质。冼冠生立刻召回和赔偿,有效维护了冠生园的声誉。联想2001年南京冠生园的劣迹,实在让人感慨。
抗战期间,冠生园遭遇空前考验,不仅上海工厂遭战火摧毁,其他分公司也相继停业。1938年,冼冠生将剩余设备转迁重庆,建厂投产。此后陆续开办昆明、贵阳、泸州和成都等地分店,在西部打开局面。抗战胜利后,上海总店、华北和华东各地分店也迅速恢复。
可惜的是,在1952年的五反运动中,冼冠生被诬,不堪逼供之辱,在倾注毕生心血的冠生园大楼上跳下,死于南京路上。
这位律己甚严,除了听听京剧别无爱好,从不涉足舞厅、夜总会,也从无绯闻的企业家,留下的食品企业王国很快变成往事。此后的冠生园,除了大白兔奶糖堪称一代人的集体回忆外,似乎缺少了一些可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