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胡宗宪肺腑之言(胡宗宪借毁堤淹田敲醒马宁远)
大明王朝1566胡宗宪肺腑之言(胡宗宪借毁堤淹田敲醒马宁远)现在我问你,孔子说的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什么本意?我叫你读一读王阳明的书,你更是不以为然,还说什么,半部论语可治天下。以下这段“知不可为而为知”,重重的敲醒了马宁远。胡宗宪对马宁远说:平时叫你读读左传通鉴,你不以为然。
在《大明王朝1566》里,马宁远身为杭州知府兼新安江河道总管,为了替浙直总督胡宗宪分忧,在胡不知情的情况下,实施了由严世蕃提出的毁堤淹田策略,以为这样,就可以将朝廷改稻为桑的政策执行下去了。
而九个堤被毁之后,胡宗宪与戚继光带领军队和老百姓拼尽全力保住了其中的七个堤,但还有两个最终决口了……
《大明王朝1566》:胡宗宪与戚继光抗洪
当马宁远回到浙直总督府胡宗宪这里,胡宗宪早已心知肚明,恨铁不成钢……
以下这段“知不可为而为知”,重重的敲醒了马宁远。
胡宗宪对马宁远说:
平时叫你读读左传通鉴,你不以为然。
我叫你读一读王阳明的书,你更是不以为然,还说什么,半部论语可治天下。
现在我问你,孔子说的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什么本意?
马宁远沉默中……
胡宗宪接着说:
孔子是告诉世人,做事时不问可不可能,但问应不应该。
毁堤淹田,伤天害理,上误国家,下害百姓,这也叫知不可为而为之吗?
《大明王朝1566》:做事不问可不可能,但问应不应该
马宁远依然执着的回答:属下只明白应该为部堂分忧。
胡:九个县,几百万生民,决口淹田,翻遍史书,亘古未见,还说是为我分忧?
这个罪,诛了你的九族都顶不了。
都说我胡某知人善任,我怎么就用了你这样的人?
马宁远解释说他本就不该出来为官,也甘愿赴死,只求胡能够保全他的家人。
(这里马宁远提到他的母亲、妻、子都是老实的乡下人,也看得出来,他生性憨厚,只知忠心,却糊里糊涂被别人当枪使。)
此时,胡宗宪再次寻问:毁堤的事,背后指使的究竟是哪些人?
马宁远还是不愿意回答,说:
您不要问了,问下去,我大明朝立时便天下大乱了。部堂您担不起这个罪,阁老也会受到牵连。
(背锅模式开启……)
堤不是毁的,是属下们去年没有修好,才酿成这场大灾。
但愿淹田以后,朝廷改稻为桑的国策能够施行,部堂您不再夹在里面为难,属下这颗人头赔了也值。
胡宗宪在这里很清醒地说道(这一段说得相当透彻,你的锅就是我的锅,天下哪有那么容易背的锅?):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下事坏就坏在这里。
他们拿你的命换银子,拿浙江那么多百姓身家换钱,你还得死心塌地的护着他们,还要说是为了朝廷,为了国策。
说起来是为了朝廷,为了国策,为了改稻为桑,可是赚了钱,又有几文能进到国库?
这一次,他们利用的不只是你,胁迫的也不只是我胡宗宪,我真不愿意看到,阁老都八十一岁了,让那些人围着,到时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啊。”
(胡宗宪终是念及提拔他的严阁老)
此时,胡宗宪为了让马宁远亲眼看看他赔了自己所保护的人,究竟是什么样的?来了一招引蛇出洞。他接着说:
你的人头这一次是保不住了,你的家人我们尽力保全,你先到里边房间待着,亲耳听听你所保的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心肝肺?就是死,也不能做个糊涂鬼。(实在是漂亮!)
于是,胡宗宪将等在外面准备汇报灾情的本地官员郑泌昌(浙江布政使)和何茂才(浙江按察使)请了进来。
(注:布政使:掌管一省的财政、民政。按察使: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
当然,这二位不但知道河堤垮塌,正是他们,接了严世蕃的旨意,忽悠马宁远去执行了这次毁堤的事。
郑与何进来后,佯装堤毁是天灾,并对胡宗宪建议说请朝廷拨粮赈灾。
胡宗宪怼道:拨什么粮?赈什么灾?
何:自然是报天灾。
胡质问道:是天灾吗???
接着,胡让他们二位回去拟给朝廷的奏疏。
此时,何茂才说:
我们可以拟奏疏,但最后还得由部堂大人领衔上奏。(甩锅中……)
胡宗宪进一步说:
你们拟的疏,自然由你们上奏。
我只提醒一句,同样的江河,同样的端午汛,邻省的白茆河,吴淞江,和我们都是去年修的堤,我们一条江花了他们两条江的修堤款,他们那里堤固人安,我们这里倒出了这么大的水灾,这个谎,你们得扯圆了。
于是,何便威胁胡宗宪说道:
小阁老(严世蕃)给我们和您都写了信,你要这样,是不是要追查小阁老?改稻为桑是不是也要收回?(哈哈,自暴家门)
结果被胡将了一军
胡宗宪说道:你是说,毁堤淹田是小阁老让你干的?
何不打自招,吓得赶紧回答:我可没这样说。
胡:那你刚才说的小阁老的信是怎么回事?还有,要追查小阁老又是什么意思?
何:属下说的是改稻为桑的国策。
胡:改稻为桑和九个县的堤堰决口有什么关系?水灾和国策推行又有什么关系?要有关系,你们不妨也在奏疏里一并陈明。
(这招步步紧逼直接把他们戳破了,所以说,撒谎这种事,在明眼人这里,三问两问就编不下去了,脑子不清晰的人,不适合撒谎,踏实做事才是王道。)
坐在一旁边的郑泌昌也无奈答道:
改稻为桑的国策和这次水灾肯定是没有关系……
可这次水灾楞要说是端午汛造成的,也有点说不过去。
(前方高能,开始往马宁远身上推了,而马宁远也正在后堂听着……)
属下想,一定是去年修堤的时候没有修好,河道衙门的人在修堤的时候,贪墨了修河工款,造成水灾的事,类似这种事情,嘉靖三十一年就有过呀。
何茂才也赶紧接着说:
就这样上奏吧。
至于河道衙门马宁远,是不是贪墨了修河工款,以后可以慢慢查。
现在就凭大堤决了口子这一款,也是大罪。
部堂有王命旗牌在(意思是可先斩后奏),可以将有关人员就地执法,这样对朝廷也有个交代。
(而此时的胡宗宪将计就计,思路很清晰地继续追问)
胡:你说的有关人员是哪些人呢?
何:当然是河道衙门该管的官员。
胡:该管的官员又是哪些人?
杨:河道总管自然难逃其咎。协办的两个委员同罪。
胡:那就是马宁远,还有淳安知县常伯熙,建德知县张知良。
杨答道:是
胡:还有吗?
杨:是不是不宜牵扯的人太多啊?
胡:那河道监管呢?
杨:部堂大人知道,河道监管李玄是宫里的人呐。
胡:每一笔钱,每一段河堤,都是河道监管核查监管的,这个人要不要追究?
何:要治他得杨公公说话,还得上报司礼监的吕公公。
胡:那就是说,这场水灾,还是无法上奏朝廷?
这里我把这些人的关系画了张图,方便大家了解剧情。
灰框里是参与毁堤淹田商议的,由马宁远背锅,杨金水则是上文提到的杨公公,李玄则是一无所知直接领盒饭
此时,胡宗宪让护卫把藏在后堂的马宁远带出来,下令在总督署就地看管。
马宁远看着何与郑二人,走出了六亲不认的步伐。(估计他这时候想:就是你们甩锅给我,现在,一起下锅吧……)
《大明王朝1566》:马宁远走出了六亲不认的步伐
郑看到马宁远之后,只能灰溜溜地说:
去说吧,我们俩一起去见杨公公,如果以河道失修的罪名上奏,只治我们的人,那个李玄却没事,那怎么也说不过去。
(看来,只能一起下水了,一拉拉一窝。)
不过,接下来还有大招呢,在这里……
胡接着说:那你们就去说,义仓里赈灾的粮,要赶紧运往淳安和建德。
还有,发了这么大的灾,改稻为桑今年碍难施行,这一条在奏疏里务必写明,请朝廷延缓。
写好了杨公公也要署名,你们都署了名,我再领衔上奏。
《大明王朝1566》:你们都署了名,我再领衔上奏
(这一招,足足让这些试图用毁堤淹田来推行改稻为桑政策的人,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堤也毁了、田也淹了,还是达不成种桑的目的啊,偷鸡不成倒蚀一把米,一开始就心思就不正使歪招的,终要自食其果)
看了这集,总结了一下:
如果是跟明白人一起做事,就像马宁远跟着胡宗宪,其实他只要不骚操作,一般是不会出什么幺蛾子的。
只可惜他自我牺牲还感觉良好,自以为能为部堂分忧,却不知道,没点儿智慧连锅都背不了。
另外,想要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种事,得看立足点在哪里。
马宁远错就错在,忠诚有余,智慧不足,但胆子却不小,一上来就敢背个祸国殃民毁堤淹田的锅。这种锅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背的,就算不背会死,那背了肯定更会死,完全就是白白浪费自己的生命,还把事情弄得更糟。
所以,没有智慧的人,多读书,少冲动,谨小慎微,多跟明白人、有智慧的人商量才是正道。
对于郑泌昌、何茂才二位也是一样,只有小聪明,连个谎都不会撒,因为撒一个谎需要九个谎来圆,没有圆谎的本事,撒谎的结局只有一个——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其实,无论正派反派,都是遵命行事,只可惜,双方的执行者都是错漏百出,一个改稻为桑,还没开始,就已经先把两个镇的农田给淹了……
这世间事,从来都是,好人学着更好,坏人学着更坏,本就是这样的,因为都是站在各自的一面各取所需,而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纵览全局,扭转乾坤。
(全文完)